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媒体奇观理论溯源与发展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6-23 共433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导致社会热点报道奇观化的原因研究
  【引言  第一章】媒体奇观理论溯源与发展
  【第二章】我国社会热点新闻报道奇观化
  【3.1  3.2】异彩纷呈的传媒时代
  【3.3】消费主义盛行下的传媒与公众
  【第四章】社会热点新闻报道奇观化下的奇观社会
  【第五章】对社会热点新闻报道奇观化的反思
  【结语/参考文献】社会新闻报道中奇观化趋势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1引言

  "奇观"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多半是以视觉形式出现的一种表征,一种表面热闹,表面富有吸引力的文化外在形态,而媒介文化奇观已经成为当代重要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势力。进入 21 世纪,数字技术给媒体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媒体利用新技术带来的便利,制造出了一场场盛大的"奇观"盛宴。

  一、选题背景。

  "奇观"已经深深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甚至可以说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奇观的典型代表,社会热点新闻报道奇观化更是可以通过某一个新闻事件引爆舆论,对整个社会产生极为巨大的影响。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对这一现象尽可能地进行分析研究,去发掘这一现象之所以在现当代出现并且愈演愈烈的原因,其带来的后果,以及我们该如何来应对社会热点新闻报道奇观化。

  对于媒体奇观的研究最主要的理论来源可以说是法国学者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和美国媒体文化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有关"媒体奇观"的研究。

  尤其是凯尔纳在分析媒体奇观时,对多种多样的媒体奇观的生产、文本和效果进行详尽深入的分析,其多向度、跨学科、"诊断式"、语境化的研究将是对奇观进行研究可以借鉴的范例。国内的相关研究,就是主要在这两位学者的相关论述基础上进行的:侧重于对国外相关研究的进一步阐释和对国内具体案例置于奇观理论下进行分析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文的相关研究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社会热点新闻报道作为单一的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文献资料分析法,对具体案例进行细致分析,研究相关的案例和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着重对新闻报道过程中媒体奇观的形成进行细致分析,努力探析媒体奇观与其它学科之间的深层次联系,将媒体奇观投射在全球化的大的社会时代背景下进行研究,探求社会热点新闻报道的奇观化。

  三、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在国内以往有关奇观的研究中,尽管有通过媒体奇观对具体案例进行研究。

  但尚没有以结合具体案例的形式、借鉴其他学科知识全面的分析热点新闻报道奇观化产生的原因、过程、影响因素、后果以及对其反思的研究,可以说这正是本文研究创新所在。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就在于通过借助对李天一案的分析研究,分析相关资料,在借鉴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希望对社会热点新闻报道奇观化的解读、质疑、批评和反思能够有助于公众更清楚的认识真实社会与奇观社会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清楚自身在奇观形成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并认识到媒体所存在的不足以及面临的问题,从而提高公众的媒介认知力,促进媒介文化的健康发展。

  第一章 媒体奇观理论溯源与发展

  第一节 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

  "奇观"的概念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60 年代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居伊·德波的相关论述。居伊·德波是法国国际境遇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于 1967 年发表了《景观社会》(the society of spectacle)。在这一著作中他提到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特殊的阶段:景观时代。居伊·德波本身是一名比较激进的知识分子,他关于景观社会的理论是从新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认为景观已经是资产阶级进行意识形态控制的新形式。

  居伊·德波看来,景观可以解释为一种被展现的图景,是一种具有主体能动性的真实表演。景观社会中,景观(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在被制造的过程中,促销已经开始,公众"接触"景观就是在进行景观促销的"繁殖",公众就像被感染了病毒,公众本身就是景观的使用者和促销员。即使公众知道景观是人为的,但仍然沉溺其中。由于促销是从生产开始的,决定已经做出,公众自始至终就失去了选择的权利,只能被动的接受。从更深层意义上讲,公众受到了具有深刻奴役性的隐性控制。控制由以往的外在强力作用转变成一种内在的"自我控制",景观社会实现了公众的"自我殖民".公众甚至失去了抗争的能力和意识,公众的的创造性和革命性出现了衰亡。

  所以,居伊·德波才认为,景观是一种全新的革命性的意识形态控制。"人们因为对景观的迷入而丧失了对本真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而资本家则依靠控制景观的生成和变换来操纵整个社会生活。"景观所提供的已经远远超出了实物的范畴,景观更确切的说是一种物化了的世界观,景观在塑造一种新的不需要主观强迫就能够被公众积极接受和参与其中的新的生活模式。这种新的生活模式中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公众沉溺景观不能自拔,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好像变得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景观所呈现给公众的"展示性目标和异化性的需要"变得不可或缺。景观本身对真实世界起到了一种遮挡作用。此外,居伊·德波看来,"新闻、宣传、广告、娱乐表演"就是景观的主要形式。这就肯定了传媒在公众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内容是抽象的,有着明显的整体论色彩。他在消费社会来临的大背景下,敏锐地觉察到了社会所正在发生的深层变化。这种变化是社会主导力量的更替。传统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被物所异化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景观社会已经来临。

  第二节 道格拉斯·凯尔纳眼中美国社会的媒体奇观
  
  在新千年伊始,美国著名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出版了《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 一书,"媒体奇观"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凯尔纳在书中首先坦诚其"媒体奇观"同居伊·德波对"景观社会"的相关论述有关。随后他开宗明义将"媒体奇观"概括为:那些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它包括媒体制造的各种豪华场面、体育比赛、政治事件等.

  凯尔纳认识到媒体奇观对于当今经济生活、政治冲突、社会交往、文化和日常生活所起到的组织和推动作用。总体而言,凯尔纳对于"媒体奇观"是持有一种批评的态度。凯尔纳提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在媒体奇观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在互联网基础上出现的新的经济已经将奇观作为进行商品的销售、再生产、流通和促销的极为重要的手段之一。媒体奇观与娱乐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奇观文化中,商业与娱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娱乐经济"的繁荣。"媒体奇观已经侵入到了人类生活体验的各个领域当中--经济、文化、日常生活到政治和战争。它还进一步侵入到虚拟空间,制造出属于未来世界的多媒体奇观和一个网络化的信息娱乐社会."凯尔纳认识到这种奇观化的社会中,人们会变得麻木不仁,以一种"娱乐至死"的态度存在,公众的注意力从现实生活中十分重要或者说紧迫的事情上转移开来。用居伊·德波的话来说就是"当真实世界化为简单现象时,后者就成为一种真实的存在,其催眠和麻痹的作用十分有效。景观成为一种趋势,使人们通过各种特定的中介物认识世界".

  总体而言,凯尔纳的著作主要是以美国社会作为其进行媒体奇观论述的参照,具体的分析美国社会中的一个个奇观:以麦当劳为代表的消费文化奇观,以乔丹和耐克为代表的体育文化奇观,以辛普森杀人案为代表的超级奇观,《X 档案》为代表的电视文化奇观,好莱坞化的美国总统政治以及"9·11"后的恐怖奇观。通过这些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奇观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凯尔纳希望更为深入的理解当代的美国社会和文化,并且从更广义的层面上来揭示当代美国和全球社会所呈现的特征以及发展的趋势。

  以上提到的,凯尔纳的《媒体奇观》主要是侧重于通过一些具体化的奇观案例来分析当今美国社会文化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美国文化奇观对于整个世界所带来的影响。凯尔纳自己也指出:"我在媒体奇观的研究中,将以文化研究作为进行诊断式批评的主要手段,对当代社会中的各种奇观现象进行解读和阐释。

  "正因为凯尔纳的著作更多的是对具体化奇观案例的文化分析,尽管他提出了"媒体奇观"这一概念,并且进行了阐释,但是却没有能够进行完整的理论构建。媒体奇观其实还是相当模糊的。此外,由于凯尔纳是对美国当代文化的研究,所以其对世界上除美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有关媒体奇观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也会因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区域差异而造成他的认识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任何国家或地区有关媒体奇观的研究必须结合当地实际,其研究成果才更有实际意义。

  第三节 国内媒体奇观理论相关研究概述

  2003 年清华大学出版了由史安斌翻译的道格拉斯·凯尔纳的《媒体奇观一一透视美国社会文化》一书,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中文版也于 2006 年由南大出版。在此之前,《景观社会》的一些章节、观点分散的在各种文化研究的译著中。2007 年,《景观社会》的后续研究--《景观社会评论》中译本发行,国内学者有关奇观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以这三本书为基础进行的。媒体奇观受到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的注意。

  笔者目前读到的国内在个人著作中专门讲述媒体奇观的有四川大学出版社于 2008 年出版的蒋晓丽的《传媒与文化:文化视角下的传媒研究》,在书中作者以"杨丽娟事件"作为案例,论述了媒体奇观化新闻是如何异化的。蒋原伦在其2010 年出版的《媒介文化十二讲》中,从媒介文化引导消费开始,逐步讲到了奇观电影与景观世界,并且文中提出了媒体奇观带来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社会奇观的产生。陈龙于 2011 年出版的《媒介文化通论》也将媒体奇观作为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书中从"奇观"的理论起源出发,论述了媒介的视觉化奇观、以身体叙事为主的情欲奇观,以及媒介政治奇观与奇观化的政治。

  除此之外,近年来也有大量的学术论文或报告对"媒体奇观"进行分析,其主要集中于对娱乐、消费、电影、电视选秀节目等的分析,这些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个案分析等方面的参考。

  这些研究主要是用奇观理论描述相关媒介现象,或者停留在对奇观理论进行介绍,没有真正把它放在奇观的研究视域当中,没有对奇观产生和存在的深层原因进行有力的分析研究,更没有针对当今奇观现状提出有实质意义的建议。对于本文,笔者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尽量避免这些不足。

  对于"spectacle"一词,笔者在此再略作赘述。陆谷孙所主编的《英汉大词典》有以下几种译法:"景观"、"奇观"、"景象"、"壮丽的景象"等。而在传媒文化的相关研究译本中,主要存在"景观"、"景象"和"奇观"等翻译。2002年出版的陶东风主编的《文化研究》从书中采用了"景象"这种译法。周宪等主编的《传播与文化译丛》中的论著使用了"景象"和"景观"两种译法。由上文提到的居伊·德波和道格拉斯·凯尔纳的著作采用了两种译法:2003 年史安斌翻译的达格拉斯·凯尔纳的著作译名为"媒体奇观";而 2007 年王昭风翻译的居伊·德波的著作其译名采用了"景观社会".

  近年国内相关学者的研究逐渐更多地采用了"奇观"这一说法。因此,在本文的相关研究和论述,将采用"奇观"这一表述。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