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工作论文

社会工作在流动人口子女接受家庭教育服务中的作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6-05 共4987字
论文摘要

  一、研究背景

  ( 一) 举家迁徙式的人口流动背后,家庭教育的危机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社会快速转型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场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上升,以及我国户籍制度的松动等原因,加剧了人口的流动趋势。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显示,我国流动人口高达 2. 6 亿,占全部人口的近 20%,国家人口计生委在《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 2010》中也曾预测,到 2050 年流动人口规模可达 3. 5 亿人左右。具体到云南省昆明市,据昆明市人口计生委 2009 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 年昆明城区常驻人口 320 多万,流动人口 180 多万,昆明地区城中村多达 336 个。据昆明市教育局统计,目前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外来人员和农民工子女已达 14 万余名。
  伴随人口流动性加强的同时,是人口性别的均衡和举家迁徙现象的出现。处于接受教育阶段的流动人口子女在家庭迁徙和流动过程中,受到什么样的家庭教育? 甚或说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如何? 社会工作在帮助流动人口子女接受家庭教育服务中可以发挥何等作用,成为了本研究的源起。

  ( 二)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现状有待改善

  鉴于中国传统性别角色对女性的要求,妇女在家庭中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实施者,本研究主要以流动妇女为研究对象,以昆明市 M 社区为田野点,采用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流动妇女家庭教育进行调查,结合问卷与访谈资料( 向昆明 M社区发放问卷 100 份,回收 97 份,有效问卷 91份; 访谈流动妇女以及儿童共 15 人) ,发现目前流动妇女在家庭教育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片面关注学业发展,忽视孩子心理、社会道德健康及其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方式的非科学化———“说教式教育与棍棒教育的结合”; 家庭教育知识和能力的不足; 家庭教育内容的单一。

  ( 三) 流动人口生存、生活现状下,生命教育势在必行

  近年来的流动人口大潮,已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人口学家、社会学家、管理学家、经济学家等都对流动人口的生存现状、生活状况、生活质量、健康安全、经济水平等诸多领域进行研究,对流动人口生理、心理健康以及社会融入也给予了投入,流动人口被视为一种社会现象、文化现象进入公众视野,其生活状况、生存现状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面对新世纪这一特殊群体,其面临的生存压力、生活压力已无不昭示,对这类群体生命的特殊关注,为其开展生命教育,已经势在必行。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尝试突破以往研究的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以及公共政策学等视角,克服以往研究注重现状描述与政策建议的局限,以社会工作作为研究视角,采用行动实践策略,以生命教育理论框架作为流动妇女家庭教育的指导,旨在提升流动妇女对孩子教育的全人发展理念; 拓展流动妇女家庭教育的内容,全面实践以全人发展理念为基础的生命教育; 促进流动妇女家庭教育能力的提升,推动流动妇女家庭教育方式的改变,增强其家庭教育的能力,并实现流动妇女、流动人口子女以及家庭生命质量的提升、生命价值的实现以及超越。

  三、理论指导: 生命教育理论

  生命教育最早由美国着名教育家杰·唐纳·华特士倡导。20 世纪 60 年代,面对实用主义与政治教育的双重压力,1968 年,杰·唐纳·华特士忧心忡忡地指出: “成长中的孩子必须学习如何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而不只是如何找到并保住一个工作为基本教育的前提。他或她必须懂得如何明智、快乐而且成功地生活着,不违背自己深层的内在需求; 同时不会抱着金钱和舒适的家会给予他所有真正向往的期望来面对生活。”
  20 世纪 9O 年代生命教育在我国悄然兴起。正如意大利着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的: 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 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何为生命教育? 学者冯建军认为: 生命教育是教人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活动。汪基德认为: 生命教育,就是关于生命的教育,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 而广义的生命教育则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怀而且包括对人的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从理论上说,人的生命内涵至少包括三个维度: 自然意义上的生命、心理意义上的生命以及社会意义上的生命。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渗透的紧密关联的统一体。每一个人都是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
  本研究拟采用汪基德的广义的生命教育定义,即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怀而且包括对人的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同时,秉持生命内涵及生命教育的实践的三维视角,结合我国流动人口生命教育现状,参照国外生命教育相关内容,开展具体实践。

  四、生命教育指导下的社会工作实务过程

  ( 一) 阐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升流动妇女家庭教育的意识
  通过知识问答,古典家庭教育案例“孟母三迁”以及现代家庭教育经典案例的分享,引发其讨论与思考,“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是否重要?”,启发流动妇女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地位与重要性。
  ( 二) 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家庭教育知识培训
  1. 何为生命教育? 采用分享以及辩论的形式,“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何者重要?”引出全人观念,启发流动妇女重视孩子生理、心理、社会健康,促进孩子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的健康与发展。
  2. 自然生命维度———认识生命,珍爱生命。
  ( 1) 儿童期、青春期儿童发展的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采用大拼图、头脑风暴等方法,重点介绍孩子成长阶段的特点与任务,主要分为四个时期一个是幼儿期( 0 -3 岁) 、儿童入学前期( 4 -6岁) 、儿童期( 6 -12 岁) 、青春期( 12 岁 -18 岁) ,但因大家的需要,我们着重儿童期和青春期。使流动妇女认识到孩子成长各阶段的特点和任务,突出儿童期以及青春期对孩子的重要性,并针对儿童期以及青春期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及其主要任务,进行必要的指导,促进流动妇女学习相关策略,因应孩子呈现的问题,包括学习问题( 如何完成作业? 如何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 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性早熟问题; 早恋问题。与此同时,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启发流动妇女面对有学习问题、早恋问题的孩子时候,怎么办?并通过知识讲解和宣传折页发放等方式,将相关知识和技巧进行必要的培训与指导,提高其因应儿童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 2) 家庭教育之性健康教育。首先,通过总结前一次活动中提到的,儿童性早熟、青春期早恋、性侵犯、未婚怀孕等等问题,指出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话题。其次,通过头脑风暴,“什么是‘性’?”引发流动妇女对性的观点、看法和态度。第三,通过影像资料,播放一则新闻报道: 13 岁男孩与 15岁女孩生下一名男婴,指出儿童性教育的紧迫性。此活动目的是引发流动妇女本身对性的理解和态度,并启发流动妇女明白对孩子进行性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理解性健康教育的内容,鼓励其表达在对孩子进行性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碰到的困惑。最后,社工通过总结,对性健康教育的内容,性道德性伦理的重要性进行阐述,指出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前提是父母能够坦然的面对性问题,而不是遮遮掩掩,但是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不能是简单的性技巧或者是性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是情感道德教育的过程。保护自我 - 预防儿童性侵害。通过分享故事“6 岁女孩的性侵遭遇”引发讨论,“何为性侵犯? 什么样的孩子容易受到性侵犯? 您是否有担心过自己孩子受到异性的侵犯? 是否教育过孩子如何预防性侵犯?
  为什么?”并通过头脑风暴法,将大家的知识予以呈现,让流动妇女认识流动人口子女面临性侵犯的特殊性,明白教育孩子相关性侵犯、异性交往的知识的必要性,消除性侵犯的误区,并尝试学习相关的预防知识和技巧、策略来教育孩子,预防性侵害,促进孩子的自然生命的延续。鉴于云南省属于艾滋病高发区以及流动人口的特殊性,艾滋病自然成为威胁其生命安全的风险因子之一,因此对其进行防艾教育势在必行。但教育孩子的前提是,流动妇女首先自己要掌握艾滋病防治的知识。因此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活动,以增强流动妇女防艾知识和能力,首先我们通过知识竞答的形式,测验流动妇女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程度,纠正相关误区,并补充相关知识。其次,通过分享,“艾滋病儿童患者的故事”使大家明白艾滋病离我们并不远,提升其防艾意识,并尝试将相关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利用小宣传手册的形式发予流动妇女,启发流动妇女将相关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给自己的孩子包括家人。
  3. 精神生命维度———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塑造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首先通过播放一个家庭教育节目: 妈妈课堂———走出心理疾病,引发大家思考,“为什么孩子会有心理疾病?”“孩子心理疾病的表现有哪些?”“自己的孩子是否有类似表现?”“导致孩子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等,引起大家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其次,通过场景设置,角色互换,让妈妈理解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问题和不足,同时通过志愿者的情境扮演让妈妈们明白教育孩子需要持耐心、爱、尊重、倾听的态度,同时需要给孩子多一些的鼓励和支持,而不是训斥和责备,鼓励妇女们对自己的孩子,给予正面的鼓励,帮助孩子建立一个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再次,社工对儿童心理健康相关知识进行总结,指出,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的策略,包括: ,注意训练孩子健康的思维方式( 把所有的过程看做自己的收获) 、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放松的思维方式、建立良好的情感氛围、端正孩子的成长目标、重视培养孩子的乐群性、创造释放情绪的机会、保持沟通的状态、对于不善交际的孩子,多给予鼓励。

  五、实务评估方法及评估结果

  本次流动妇女社会工作实务主要根据活动观察记录、服务对象反馈、工作人员记录和日志、活动结束后的深度访谈、服务督导记录、以及服务过程中的音像资料以及满意度评估表等对整个服务的成效进行评估,不难发现,以下几点值得肯定:

  ( 一) 流动妇女对活动的参与度较高,有着强烈的分享意愿

  在活动中,流动妇女们表现出较高的出勤率,较高的配合度,并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热情积极的分享自己对活动的感受,并就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策略和困惑,教育孩子的经验等进行了诸多交流与讨论,这对提升流动妇女家庭教育意识,强化彼此家庭教育能力,丰富彼此家庭教育的经验起到了重要作用。

  ( 二) 流动妇女对活动的满意度较高,认为活动既轻松也很有价值

  在结果评估中,妇女们普遍反映,以小组工作开展的参与式培训,方式新颖,氛围轻松,能体现其主体性。同时,大家也认为家庭教育的知识对自己很重要,出钱都学不到,非常珍惜参与活动的机会。一位参与活动的妇女在分享中说“我来了三次,觉得很有意义,对教育孩子很有帮助,虽然我不能马上就全部接受下来,但是我感觉我还是很有收获,你们有知识,我们没上过学,你讲的这些方法和策略,还有一些案例,可以启发我们去教育孩子……”

  ( 三) 流动妇女对家庭教育态度的积极转变

  通过本次服务,在座的流动妇女们,在不断的接受家庭教育新理念、新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同时,是对自己的家庭教育的不断反思的过程,她们开始寻找自己的不足,并积极尝试改变。在结束四次服务后,姐妹们流露出对活动的热情和信任,普遍提出一个请求,希望我们能够利用假期的机会,她们带领子女一起来参加我们的服务,她们觉得这样的方式,可以避免自己亲自教育孩子性健康知识的尴尬,也便于自己借鉴教育孩子的经验。

  六、服务不足之处

  ( 一) 服务群体覆盖面较小

  参与本次社会工作服务的妇女共 21 名,相对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来说,整个服务群体覆盖面较窄,收益面也较窄,是服务需要再次拓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 二) 服务的效果缺乏科学地客观的评估

  目前整个实务尚未设计出一套合理的、科学的、有效的评估方式或模式,因此对效果的评估只能更多的根据服务对象的参与度、反馈以及工作人员的日志和记录来进行,缺乏严密性。

  参考文献:
  [1]马红旗,陈仲常. 我国省际流动人口的特征———基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J]. 人口研究,2012( 6) :87 - 99.
  [2]刘芳. 昆明市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J].昆明学院学报,2011( 1) :104 -107.
  [3]杰·唐纳·华特士. 生命教育: 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M]. 林莺,译.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163.
  [4]杨芷英. 生命的追问———大学生生命教育管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 8) :12 -16.
  [5]冯建军. 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 思想理论教育,2006( 11) : 25 - 29.
  [6]何桂宏. 生命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急迫课题[J].中国健康教育,2005( 4) :299.
  [7]汪基德. 新课程对生命价值的关照[J]. 课程·教材·教法,2004( 5) :78 -80
相关标签:家庭教育学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