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工作论文

院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学校社工的介入探究

来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作者:王丽君
发布于:2020-02-28 共6143字

学校社工论文第八篇:院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学校社工的介入探究

  摘要: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并不完善, 存在较大的供需矛盾。供给方面, 工作人员配备、工作内容的认知和工作机制的模糊无法与经济困难学生的多维度需求实现对接, 这为学校社会工作介入资助育人提供了空间和可能性。在介绍、学习了美国、香港学校社会工作模式之后, 认为以政府大力推动社会组织向学校派驻社会工作者的模式来开展育人工作是一个可行的途径, 可以在社会工作发展相对成熟的城市优先开展试点工作, 同时要注意提供组织和专业人才的支持。社会工作者可以以服务提供者、资源整合者、协调者的角色来介入资助育人工作。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 空间; 途径; 角色建构;

  Analyzing on the the school social work involvement in funding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Wang li-jun

  School of law,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Abstract:The current funding education in colleges is not perfect, there are obvious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On the supply, the staff, job content, and Working mechanism cannot achieve docking with the Multi-dimensional demand of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which provides space and possibility for the intervention of school social work in funding education. After introducti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Hongkong model, the paper proposes the government to vigorously promote social organizations stationed social workers to the school to conduct educational work, give priority to carry out the pilot work in the relatively mature city, and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provide organiz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support. Social workers as service providers,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the role of coordinator to intervene in the funding education.

  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 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育机会的公平。所谓资助育人, 自然包含“资助”和“育人”两个方面的含义, “资助”, 倾向于用经济手段来缓解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 帮助其在巨大的压力下继续学业;“育人”, 则倾向于借助非经济手段, 用引导、教育等方式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国家自2007年以来陆续出台了多项资助政策, 各高校已形成“奖、贷、助、补、免”的资助格局, 在经济资助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是, 目前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着“重资助, 轻育人”的现象, 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灵完善、自我成长、人际交往、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工作还没有足够重视, 而育人工作相较单纯的资助工作更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长远影响, 目前在这方面尚有很大的完善和改进空间。

  根据学者李晓凤的定义, 学校社会工作属于社会工作领域的一种专业服务, 它是将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于学校中, 对学生特别是处境困难学生提供的专业服务。其目的在于通过与家长、学校、社区的互动与之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 来协助学生或学校解决所遇到的某些问题, 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及发挥学校、家庭与社区的教育功能, 进而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乃至若干社会目标。[1]5

  一、学校社会工作介入资助育人的空间

  目前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并不完善, 存在着较大的供需矛盾。就经济困难学生而言, 他们的需求是多维的, 既有经济、物质的层面的需求, 也有精神的、发展层面的需求, 他们面临着来自生活、学习等多重压力, 需要倾诉和疏导, 因此在获得经济资助的同时, 他们也需要更多的心理支持。同时由于家庭经济困难, 其对社会资源的获取、占有、利用方面的能力较低, 在现实面前往往产生无力感, 这些仅凭一己之力很难有所改变, 需要依托外界力量的干预和支持。[]从原因上来说, 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困境源于个人成长的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社区、社会等一系列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 当学生个人的力量不是足够强大到能够克服困境的时候, 需要一个力量来整合个人资源与社会资源, 通过个人需要的调节与环境资源的支持, 来重构困境学生的环境, 以此增强学生应对困境的能力或者提升个人的自我动能。[1]7

  在供给方面, 无论是资助育人方面的工作人员配备、工作内容的认知还是工作机制的厘清都有待进一步明确。工作人员方面, 从事资助育人工作的主要有两方面的人员, 一是一线的学工人员, 以辅导员作为代表, 二是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高校辅导员受到工作时间、性质和自身专业度的影响, 即便内心非常渴望做好资助育人工作, 但也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无法完全胜任。辅导员平均每人要负责200-300个学生, 行政工作比较琐碎, 分身无术。[]同时, 目前辅导员专业性的欠缺, 导致其面对种种问题时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心理辅导老师的资源则更为有限, 一个学校往往也只配备数名, 面对庞大的贫困生群体, 也时常感到无暇顾及。工作内容方面, 通过对60余位辅导员访谈了解到, 资助工作大多数只是例行的经济资助, 关于心理、关于发展方面的工作做的很少, 对于该做什么、怎么去做存在困惑,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也并不显着。而心理老师针对经济困难学生开展的活动很少, 如建立心理测量、评估档案, 对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对其进行团体辅导等, 这些工作目前大多处于缺失状态。工作机制方面, 辅导员和心理老师缺乏管理上的协调和配合, 工作分工、工作对接、工作协调机制不明确。

  总的来说, 整个资助育人工作缺乏系统性, 在供给方面无法与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顺利实现对接。例如, 一名困难学生获得了生源地贷款、国家助学金等多项经济资助, 但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而非常自卑, 与同学交往也存在较大障碍, 在竞争激烈的大学里, 像以往一样努力的他学习成绩并未达到期望值, 从而日益消沉, 对未来发展信心不足, 缺乏职业规划, 大四的实习、求职也不太顺利。对于这个学生面临的困难, 目前的资助育人系统显得捉襟见肘, 难以应付, 而这类问题在贫困生中并非个别现象,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较为普遍的存在着, 这些问题的存在为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提供了空间和可能性。学校社会工作拥有更加人性化、更具人文关怀的价值理念和灵活多样、更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法, 它作为一种崭新的理念和方法介入高校资助工作,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有工作的缺陷, 在面对多元复杂的育人难题时, 能够提供全新的力量, 与传统力量优势互补, 更易产生效果。它能够对困难学生做深入而客观的了解, 掌握困境的深层次原因, 针对不同原因, 给予适当的接纳、支持与鼓励, 并提供专业服务, 以协助其获得应得的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更为重要的是, 它能够促成学校、家庭与社区这三个关键的影响学生心理、行为的要素的协调合作, 促进学生形成社会化人格。[1]18这对于健全学生人格,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二、美国、香港学校社会工作模式介绍

  美国是社会工作介入学校学生工作的发源地, 始于20世纪初期, 美国学校社会工作以其悠久的历史、高度的专业化和良好的运作机制, 受到教育组织的认可。它的起步是由城市社区支持, 由校外私立福利机构或市民组织安排工作人员走访学校及家庭, 以访问教师的身份提供服务, 促使家庭和学校的相互配合。20世纪60年代, 美国学校社会工作步入制度化、专业化阶段, 社会工作已经纳入到学校制度中, 成为学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协会的成立、《社会工作》的出版, 极大的推动了专业化标准的发展。[]90年代, 美国更是通过立法来强化学校社会工作的地位。目前, 全美有15000名社会工作者在学校积极开展社会工作, 其工作方法也由最初的个案工作扩展至个案、团体、社区工作方法全面发展、综合运用阶段。

  香港学校社会工作基督教徒基金会等社会机构发起, 通过派驻社会工作者的方式, 在中学中推行学校社会工作。[5]上个世纪70年代, 香港政府部门社会福利署也开始在学校开展个案工作, 香港自治区政府从政策、财政方面给与了大力的支持。它先后制定和出台了多项专门的社会工作程序计划、白皮书、政策指引、社会工作指引等, 明确规定了香港学校社会工作制度, 并对社工与学生的比例进行了硬性要求。可见, 香港整合政府部门、社会服务机构等资源, 通过制定政策、进行财政支持等方式, 以社会工作者进驻学校的模式开展社会工作。香港学校社会工作模式较为成熟和完善, 是大陆探索学校社会工作的模式范本。

  通过美国和香港这两个案例, 我们可以看到其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存在一些共同点, 一是最先是由非政府组织推行和发起的, 随后有政府部门的介入和支持, 非政府组织和政府部门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二是教育立法在形成和发展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三是专业组织发展进一步完善, 专业界定逐渐清晰, 为学校社会工作的繁荣起到了强大的专业支撑作用。

  三、学校社会工作介入资助育人工作的途径和角色建构

  在我国, 由于高校长期以来都致力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较为单一的途径来解决学生问题, 学校社会工作并没有得到全面、系统的认识, 因此也没有获得实质性发展的机会。[1]38

  (一)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资助育人工作的途径

  1.以政府大力推动社会组织向学校派驻社会工作者的模式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目前发展学校社会工作存在一个困难, 那就是我国民间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发展还很不成熟, 很难像美国和香港那样, 直接作为学校社会工作的发起和推动力量。而且由于高校的性质和编制问题, 社会组织与高校直接合作的可能性较小。那是否要因为这些困难而止步呢?我们可以换一种思路, 另辟蹊径, 寻找一个强有力的第三方来进行推动、扶持、孵化, 借助政府的力量来大力推动社会组织向学校派驻社会工作者。同时可以借鉴美国和香港模式, 出台政策甚至法律来对学校社会工作进行规范, 但是这要根据大陆社会工作实际发展程度来制定, 避免不切实际的大跃进规划。

  2.大力扶持非政府组织发展, 强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 为资助育人工作提供组织和专业人士支持。组织和人才支持对于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至关重要, 它能提供一种资源支持。无论美国或是香港的学校社会工作模式, 都离不开这两个关键因素。中国NGO文化较为薄弱, 政府要做好长期扶持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各项准备。如果短期培育社工民间机构, 缺乏长远发展规划, 容易致使机构夭折, 或者可能演变为营利性组织。在培育NGO文化和扶持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同时, 需要大力发展学校社会工作专业, 开设社会工作相关课程, 为社会组织培养后备军。社工专业的学生也可以运用所学开展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实习、实践活动。

  3.在社会工作发展相对成熟的城市优先开展试点工作。学校社会工作不能够一蹴而就, 需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可以在上海、苏州、南京等社会工作发展较为成熟、高校较为密集的城市优先试点,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运作、社会工作督导监督、高校广泛参与的形式实现政府部门与民间组织的优势互补。其中政府部门是强有力的发动者和推动者, 社会组织是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的运作主体, 高校需要高度配合接纳学校社会工作人员的入驻, 而社会工作督导作为社会组织在高校运行的监督机构也必不可少。

  除了这四者的相互配合, 尤其要注意的是各地开展试点的成绩和经验需及时加以总结和推广, 供其他地区借鉴。如此, 试点工作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 社会工作者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角色界定

  社会工作者是资助育人工作的新生力量, 是直接影响社会工作介入资助育人工作成效的关键性因素, 其工作理念和方法方面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 且因其掌握了大量的社会资源, 具有校内工作人员很难具备的资源协调能力, 会为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较大助力。他将成为服务提供者、资源整合者和协调者。

  1.服务提供者。社会工作者秉承“助人自助”和“服务”的理念, 帮助解决问题, 摆脱困境。比如作为心理支持者, 疏导和缓解心理问题, 聆听他们的倾诉, 支持他们的想法, 尊重他们的人格。再如作为增能者, 通过提供资源, 培养能力, 使经济困难学生从他助者变成自助者, 提高他们掌控自己生活的能力。相较于传统的资助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具有一种游离于学校体制间的、作为旁观者的天然优势, 这种优势让他们在面对学生时更能够平等相待, 真正做到服务学生, 同时学生在面对社会工作者时没有被管理的压力, 也更容易敞开心扉、接受帮助。

  2.资源整合者和协调者。除了服务提供者的角色, 社会工作者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在于整合协调资源。校内工作者在这方面往往很难开展工作, 社会工作者在这一点上具有较大优势。有调查显示, 资源欠缺恰恰是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重大困难之一。由于经济原因, 他们首先在获取资源的质和量上与其他学生不对等, 其次在利用资源的效率方面, 也往往与其他学生存在较大差距。社会工作者将在这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学校社会工作介入资助育人, 并非是取代原来从事这方面工作的辅导员和心理老师, 三者是相互配合的关系。社会工作者一方面可以整合学校资源, 与辅导员和心理老师进行合作, 协调其工作机制, 更好的为经济困难学生服务。另一方面, 社工在整合社会资源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 可以协调学校、家庭、社区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为学生挖掘更多的资源, 将来自政府、学校、企业、社区等的正式社会网络和来自亲人、朋友、老师、同学、邻里等的非正式社会网络进行资源整合, 形成较为完备的社会支持体系。[6]

  四、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对资助育人工作的启示

  社会工作遵循“助人自助”、“尊重与平等”、“服务”的理念, 尊重经济困难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其近年来提倡的“抗逆力”、“优势视角”等理论, 更是强调不能对服务对象贴标签, 要对其特征进行积极的、正面的描述。强调所有的个体都是有能力的, 应该重视能力的建设, 认为他们在面临危机时, 有能力去适应危机状态, 并且能够达到比预想结果积极的发展状态。[7]我们以前看待经济困难学生都是以“弱势群体”、“问题学生”等角度, 如果我们注意到并且鼓励、挖掘其正面力量, 激发其生命力量, 挖掘其成长潜能, 资助育人工作开展起来将会事半功倍。这种视角的转变将会促进资助育人工作理念的根本转变。

  社会工作的方法多样化且更具实效性, 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最适用的工作方法。个案工作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想法、心理特点, 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通过个案会谈予以情绪支持, 协助学生表达心声, 宣泄情绪, 增强自信, 发现自己的能力与资源。小组工作可以把相似家庭背景的学生组成一个互助小组或成长小组, 让他们相互支持, 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在同辈群体中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行为方面的学习, 在分享与表达中得到成长。社区工作能将工作范围扩展至社区, 将家庭-学校-社区放在一个系统中考量, 帮助完善学生人格。[8]

  参考文献

  [1]李晓凤.学校社会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0
  [2] 李好.中美高等教育资助体系比较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 2010.[l3][6]谷慧玲.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社会角色的视角[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 2011.
  [4] paula Allen-Meares.Social Work Services in Schools[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27-50.
  [5] 王超.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的可能性探析[D].兰州:兰州大学, 2015.
  [7]朱淑兰.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以抗逆力理论为指导的社工服务模式运用[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3.
  [8]文军.学校社会工作案例评析[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

点击查看>>学校社工论文(推荐论文8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
原文出处:王丽君.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3):167-16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