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工作论文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的基本理论探究

来源:农家参谋 作者:鲁维颖
发布于:2018-11-26 共2502字

  摘    要: 青少年社会工作是现代性的一种产物, 是为了应对各种现代性问题而在青少年群体中产生的一种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服务, 其目的在于维护与促进现代性的健康成长, 帮助与支持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青少年弱势群体。本文结合儿童青少年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 分析了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与人本主义理论以及依恋理论与抗逆力概念。使这些理论能更好的应用于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 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 依恋理论; 抗逆力; 行为主义理论;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的基本理论探究

  社会工作实务领域是指根据服务对象的特征, 或者根据服务的内容, 对社会福利服务实践活动进行的专业分类。社会工作实务领域分类有两个因素, 服务对象特征和社会福利服务制度。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是按照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划分的一类实务领域。社工师在工作过程中必须了解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1]。

  1、 儿童与青少年

  1.1、 概念

  对于儿童、青少年的定义, 目前世界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解释。青少年是介于儿童与成人之间的一个人生阶段, 在此阶段中, 个体的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力等各方面都逐渐成熟, 这一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动机需求、活动空间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 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和青少年存在的问题也就不尽相同, 对此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他们的需求提供适当的服务。

  儿童、青少年总是在环境中实现从“生物个体”到“社会个体”的转变, 这个生存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在从“生物个体”到“社会个体”的转变时间是个人一生发展中最重要的时期。儿童期就已基本奠定了人格基础, 动作的协调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都逐渐成熟;在认知、社会化、道德培养以及家庭关系方面也已基本有了一个雏形。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时期, 它是生理、心理、智能、社会全面发展阶段, 表现出与其他年龄层所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及其相应的需求。儿童社会工作是在儿童福利体系下, 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成长、发展的需要, 把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方法和技巧应用到儿童的教育和照顾工作中, 不仅救助和保护不幸儿童, 而且关心一般儿童, 使他们健康地全面成长。青少年社会工作是指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指导下, 社会工作者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动机需求、家庭背景等情况, 充分运用专业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对青少年进行个别或小组辅导, 以帮助其解决问题、恢复功能和获得全面发展的一种服务活动和服务过程[2]。

  1.2、 儿童与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就是以儿童、青少年的有关基本理论为指导, 通过自己的努力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全面的发展。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首先, 个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其次, 全面发展要求个人能力的充分发展;再次, 全面发展具有决定的意义, 强调教育对人的作用.2)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认为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学习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起的连续获得。儿童、青少年的行为与人格是学习的结果, 他们所处的环境影响了其行为。3) 社会学理论。社会学将青少年看做是同其他群体和整个社会有着特殊关系的社会范畴, 并把个体的发展看做是社会群体和代际转换的组成部分, 因此, 社会学理论认为青少年学生的教育是系统地实现社会化的过程[3]。

  2、 理论支持

  2.1、 依恋理论

  “依恋”是一种安全感的心理倾向。依恋的出现, 并不只是由于需要满足各种内驱力例如, 儿童并不只是因为父母提供食物, 而依恋于父母;儿童的依恋行为中也包括与儿童的直接需要无关的行为。依恋理论认为, 人类是社会性存在;人类不只是利用他人来满足自己的内驱力。

  依恋理论使人们不仅越来越关注做为心理过程的依恋, 它还引发对儿童成长的全新理解。依恋理论不仅仅涉及儿童的早年经历。作为一个概念性的框架, 它也与较大年龄的儿童、青少年以及成年人的发展有关。

  2.2、 抗逆力概念

  在思考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工作中日益具有影响力的概念是抗逆力。一些儿童天然地具有跟多抗逆力, 不过环境因素对促进天然抗逆力是有影响的。与抗逆力相关的品质是通过儿童的生活经历获得发展的”, 比如自尊、自我效能感、主动性、信仰和道德。抗逆力是更广泛的价值系统中的一种信念, 可以帮助儿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坚持不懈, 或者从生活环境的诸多挑战中生存下来。

  2.3、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也被称为行为学习, 认为行为是外在的、可观察的、能够测量的, 而且, 行为本质上就是外显的心理, 心理实质上就是内隐的行为, 心理和行为是本质统一的;也正因为如此, 行为主义对佛洛伊德所津津乐道的无意识毫无兴趣, 他们将人类的外显行为界定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在具体研究方法上, 因为研究对象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相应地, 研究方法也产生了必然的改变, 传统的心理学研究主导方法——内省法被彻底摒除, 取而代之的是观察法——对外在行为的观察。

  尽管行为主义对心理学的发展起了革命性作用, 但是其本身也存在着一些局限与不足。行为主义理论在指导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时容易忽视个体独特性。然而, 我们都知道, 儿童青少年是每一个不同的个体,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微观和宏观系统, 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人性, 因材施教。

  3、 结语

  儿童青少年是人一生中成长的重要期, 良好习惯的养成与正确的三观形成都在这个时期, 所以正确引导教育儿童青少年十分重要。社会工作者们必须要以了解儿童青少年为前提, 熟悉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结合社会工作科学的理论, 提供适当的服务, 造福社会。依恋理论、抗逆力概念、行为主义理论都尊重人的心理行为发展结构与特点, 适合青少年。能够唤起青少年对家庭、学校、社会的正义感, 树立正确的三观, 有积极的情绪与是非观, 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对减少青少年犯罪有积极的作用。作为社会工作者的我们在工作中要能够融汇这几种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 在实际工作中结合具体情况各取所需, 各取长处, 结合运用在按住身上。以人为本, 注重人性, 注重儿童青少年的人格独立, 自主性, 和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眉华.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215-216.
  [2]朱眉华.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215-219.
  [3]朱眉华.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219-220.

原文出处:鲁维颖.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支持[J].农家参谋,2018(21):21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