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外国文学论文

《特别响,非常近》中图像叙事与图文互动(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0-23 共8690字

  3 图像与文本之互文性

  图像有别于文字,并有文字所不可比拟之独特优势。英国图像学家彼得·伯克( Peter J. Burke) 捕捉到图像优越于文字叙事之独特功能,认为一定程度上人们通过图像而非文字认识历史,图像证据之特殊优势在于它们能迅速而清楚地从细节方面交待复杂之过程,该过程若用文字表述不仅篇幅长,且比较含糊[20]109.而在达·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看来,图像叙事无须借助语言文字,就能像自然景物,即刻为人通晓,且比语言文字更真实更准确地将自然万象表现给知觉[21]17.贡布里希亦认为,图像之唤起能力优于语言,其真正价值在于它能传达无法用其他代码表示之信息[10]107 -110.当然,若无语言文字,图像也就是图像而已。图文二者却是存在诸多差异,如图像学家米歇尔( W. J. T. Mitchell) 所言: “语言的再现不能像视觉那样再现它的客体---即不能将客体呈现在眼前。它可以指涉一个客体,描写它,联想它的意义,但却不能像图像那样把客体的视觉面貌呈现给我们。词语可以‘引用',但决不能’看见‘客体。”[22]138 -139图文两种符号在表意过程中虽存在差别,却形成多重互文关系,如图文互文、图图互文等,其逻辑语义关系呈现详述、阐释、延伸或增强之互文性。《特别响,非常近》中的图像似与故事情节无关,但细读之,它们均寓意深刻,与文字叙述形成互文关系,二者相得益彰。

  第 54 页斯蒂芬·霍金照片虽出现于奥斯卡第二次叙事中,但第一次叙事中,即“最坏的那一天结束几个星期后”[17]11,他开始给霍金写信,希望当霍金门徒。整部小说中,奥斯卡先后五次给霍金写信,而霍金亦五次回信。图片中霍金坚毅之眼神象征热爱生命、身残志坚,更重要者乃是图像与二人之书信往来构成互文,贯穿小说始终。第168 -169 页鸽子飞翔图照应奥斯卡第四次叙事。他说: “就像是凭空而至,一群鸟儿飞过窗前,那么快,那么近。” [17]170二者图文互相依赖,构成互为延伸之关系,以图文叙事方式弥补文字叙事之扁平。此次叙事中,他惧怕乘坐过山车,但在阿贝·布莱克劝说下,便一起坐旋风过山车。他们坐在前排座位上,当过山车往下冲时,奥斯卡感觉到的是摔落。紧接着第 150 页便是旋风过山车图像。图文互为印证互为补充,故在文字描述外以图片形式直观呈现坐过山车之情境,使小说不仅可读更可视。第 194 页腾跃的猫与奥斯卡第五次叙事互文: 奥斯卡曾将其猫巴克敏斯特带到学校,将其从屋顶扔下,演示猫可将自己变成小降落伞而叨叨匀速; 猫从 20 楼摔下能活命的几率高于从八楼摔下[17]193.又如第 247 页之渡船照片与奥斯卡第七次叙事之渡船互文。他登上去斯塔腾岛渡船寻找乔治娅·布莱克,“渡船是明显的潜在袭击目标”[17]245,更何况其《发生在我身上的事》中已有一张渡船事故之照片。此次文字叙事中又与第 67 页之照片形成互文: 法国宇航员让 - 皮埃尔·艾涅尔之宇宙飞船从和平号空间站回来之图像。文本细读可发现小说中所有图像均与文字叙事构成互文,二者都能再一定程度上互相阐发、解释或延伸。

  最能捕捉到“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18]23之图像,莫过于小说中之坠落图像了。第 59 页与第209 页坠落图像使读者愈看,就愈能想出更多东西。曾经刊登之照片“坠落的人”成为坠落图像之潜文本,图片表达寻找多元之扩散效应,使读者从一元化视觉图像转向多元化多层次之文化思考。就小说文本而言,最后 15 页图像与奶奶第四次叙事中的文字叙事形成互文性。在奶奶梦中,所有那些坍塌的天花板都重新建构。火焰回到炸弹中,炸弹升上,回到飞机肚皮里,飞机螺旋桨往后倒转,像德累斯顿全城钟表上的秒针,不过要快一些[17]320.奶奶梦中时光倒转与奥斯卡倒转之坠落图像构成图文互文性。

  就社会文化语境而言,坠落图像不仅与唐·德里罗小说《坠落的人》互文,且与美国摄影师理查德·德鲁( Richard Drew) 在“9·11”当天拍摄的名为“坠落的人”的照片互文。德鲁照片中的人手放于背后,头朝下,膝盖弯曲。此照片最初激起人们的义愤,但他表示所拍摄的并非此人之死,而是其生命之一部分。此后,坠落的人这张照片便永远与“9·11”联系在一起。此种叙事揭示出小说文本外之社会与历史语境,扩宽了文本视域,拓展了图文之意义空间,使之延伸至小说外而与社会、历史文本形成更宽广之互文性。

  4 结语

  图像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它们能近距离呈现战争及暴恐事件给幸存者带来之创伤,揭示灾难之本质及由此而反应出后“9·11”时代人类之生存现实。图像叙事已成为一种等同于视觉文化之现代表征,可谓后“9·11”时代之基本语言与表述方式。图像以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均浓缩之方式传输现实状况,在内容上比话语更为丰富。图像叙事具有文字表述无法比拟之审美效果及思想深度,从而构成小说图像叙事之另一维度。弗尔将图像叙事融入文字叙事之中,“以更广阔的视野探讨恐怖主义对人类的冲击,包括对全球化进程中灾难的思考,融创伤人物、创伤书写和承载创伤记忆图片于一体”[23].其图像叙事拓宽了小说文本之叙事空间,亦更深入反思恐怖主义全球化之灾难后果,从而深刻揭示出后“9·11”时代人类的现实生活状态及生存境遇。

  参考文献:

  [1]杨金才。 21 世纪外国文学研究新视野[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5( 1) :32.

  [2]Smith,Rachel G. Affect and Aesthetics in September 11 Fiction[J]. American Literature,2011( 1) : 153 -174.

  [3]王建会。“难以言说”与“不得不说”的悖论---《特别响,非常近》的创伤叙事分析[J]. 外国文学,2013( 5) : 147- 155.

  [4]Maoro,Aaron. The Languishing of the Falling Man: Don Delillo and Jonathan Safran Foer's Photographic History of 9/11[J]. Modern Fiction Studies,2011( 3) : 584 -606.

  [5]Atchison,Steven T. The Spark of the Text: Toward an Ethical Reading Theory for Trauma Literature[D]. N. C. :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Greensboro,2008.

  [6]Versluys,Kristiaan. Out of the Blue: September 11 and the Novel[M]. New York: Columbia UP,2009.

  [7]Codde,Philippe. Philomela Revisited: Traumatic Iconicity in Jonathan Safran Foer's 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J]. Studies in American Fiction,2007 ( 35) : 241 -54.

  [8]DeRosa,Aron. Analyzing Literature after 9/11[J]. Modern Fiction Studies,2011( 57) :607 -18.

  [9]王先霈,王又平。 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0]贡布里希 E H. 视觉图像在信息交流中的地位[C]/ /范景中,选编。 贡布里希论设计。 长沙: 湖南科技出版社,2001.

  [11]约翰·费斯克。 解读大众文化[M]. 杨全强,译。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2]丹尼尔·贝尔。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13]浜田正秀。 文艺学概论[M]. 陈秋峰,等译。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14]Herman,Judith L. Trauma and Recovery[M]. New York: Basic Books,1992.

  [15]曾桂娥。 创伤博物馆---论《剧响、特近》中的创伤与记忆[J]. 当代外国文学,2012( 1) :91 -99.

  [16]龙迪勇。 图像叙事: 空间的时间化[J]. 江西社会科学,2007( 9) :39 -53.

  [17]乔纳森·萨福兰·弗尔。 特别响,非常近[M]. 杜先菊,译。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18]莱辛。 拉奥孔[C]/ /朱光潜全集( 第 17 卷) .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

  [19]Updike,John. Mixed Messages[J]. The New Yorker,2005( 4) :138.

  [20]彼得·伯克。 图像证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1]列奥纳多·达·芬奇。 芬奇论绘画[M]. 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22]米歇尔 W J T. 图像理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3]杨金才。 论新世纪美国小说的主题特征[J]. 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 2) :6 -1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