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

中非经贸合作区的问题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3-23 共718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非经济贸易合作区发展研究  
【绪论】中非经贸合作区的问题研究绪论 
【1.1  1.2】中非经贸合作史及其经贸合作的现状 
【1.3】中非经贸合作的主要模式 
【第二章】中国在非经贸合作区的建设 
【第三章】中非经贸合作区的优势与中非经济合作的未来 
【结论/参考文献】中非经贸合作区建设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目的和意义

  自从 2000 年中非合作论坛创立以来,中非之间的贸易和经济合作快速发展。2013年中非贸易额达到2102亿美元,在2009年中国已经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截至2012 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已经大幅增长到 207 亿美元。中非经贸关系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随着自身经济实力的持续增长,中国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大国”愿意为促进非洲的发展和实现联合国千年目标做出更大贡献,而且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海外的能力和意愿也进一步增强。在这两个新的条件下,以何种方式进一步推进中非经贸合作就成了关键性问题。

  目前非洲国家对外经济合作主要有贸易、投资、援助等形式,但是这些主要模式也都遇到了各自发展的瓶颈:

  1、贸易与经济发展

  根据经济学研究,贸易可以促进国家经济增长。①贸易理论认为国家能够从自由贸易中获益,如果国家能够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易总会优于闭关锁国。国家因为比较优势、禀赋差异或者规模效应,会从自由贸易中获益的。因此,在经济理论看来,自由贸易优于闭关锁国;受限制的贸易优于闭关锁国;以及自由贸易优于受限制的贸易。②如果从这种自由主义经济学来看,只要开放市场,非洲国家自然可以取得经济增长;非洲经济的不发达正是源于各种保护性的政策,扭曲了市场,阻碍了自由贸易的发展。但是,从经验现实来看,自由贸易会产生分配性结果,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在国际市场既有结构中难以实现发展。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从自由贸易中所能得到的好处非常少。在历史上,发达国家将非洲国家视为原料产地,造成了非洲国家产业单一、经济失衡等问题。另一方面,只有拥有充裕自然资源的国家才能进入国家市场,但是也带来了所谓的资源诅咒问题。经济学的研究发现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很多难以实现高速经济增长。③今天这仍然是很多非洲国家面临的困境,难以实现经济多样化和平衡发展。

  2、投资与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学认为,发展中国家因为缺少资本积累,所以难以实现经济发展。但是如果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资本应当从资本充裕国家流向资本稀缺国家,因为这样资本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但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从战后的情况来看,资本主要仍然是在发达国家间的流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动仅占很小的比例。而其中流向非洲国家的比例,更是不足。事实证明,投资不会自动流向发展中国家。稳定的政策框架、和平的投资环境、和谐的国内政治与透明的法律框架是吸引投资的关键。单单依靠资源来吸引高风险投资者,对于非洲国内的稳定,和长久的发展都没有太多的益处。众所周知的塞拉利昂“血钻”故事,就是最好的例子。而反观周边的小国加纳,通过不断的改善投资环境,构建合理的法律和稳定的政治环境,反而获得了瞩目的发展。虽然 2013 年安永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非洲的投资吸引力仅排在北美之后位列全球第二,近年来的投资流量不断增加。但是投资存量依然在国际资本市场中只占了很微小的部分,金额仍远远不能满足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非洲利用国际资本实现自身发展之路仍旧漫长。

  3、援助与经济发展

  非洲每年接收着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援助,然而,援助并没有像二战后的欧洲和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一样,给非洲插上腾飞的翅膀。反而使非洲经济增长更加缓慢,大量国家陷入债务困境。不管是物资援助还是资本援助,为什么都不能解决非洲的根本问题因为非洲国家的贫困,主要原因是政治机构腐朽、部落冲突、军阀混战、社会文化落后等,而外来的援助并不能改变这些根本矛盾。相反,大量的带着政治色彩的援助,反而会加速非洲国内的腐败、利益集团间的冲突、政府对民众更加的轻视、扼杀出口等多种矛盾。只有平等、互利、共赢而不带有强烈政治企图的援助才是对非洲有利的。

  4、中非经贸合作

  目前,中非经贸合作形式多样,几乎涵盖了工程承包、投资、贸易、经济援助、经济贸易区和金融合作等各种常见方式。然而在中非经贸关系爆炸式增长这么多年后,发展的空间将逐渐减小,也将遇到类似西方国家和非洲合作的经贸关系发展瓶颈。一些诸如合作优势、长期发展潜力等核心问题得不到解决,即使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也很难获得相应的回报。

  现阶段,我国和非洲的经贸合作基本还在延续和学习西方的路子,可以说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一般来说,都是提供物质援助、投巨资在非洲建设几个大而或许无用的项目,和非洲诸国进行一些低端的贸易。这些目前来说可以缓解一下双方发展的燃眉之急,然而长期既无法解决非洲的核心问题,也无法形成中国在非洲真正可以长久依赖的战略优势。尤其在全球文明已经发展到今天的这个阶段,我们的企业和项目仍然普遍短视,有的只为了近期的项目利润盲目追逐,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战略布局,不尊重当地的环境、文化、人权等问题,对当地政治流派只根据自身利益进行支持,缺乏坚定的价值观,导致非洲大陆愈演愈烈的排华浪潮。

  目前,中非双方的合作主要还是靠论坛、高防等大型活动来推动,还没有形成良性的发展机制。在国内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长期规划基于外交利益考虑的经济政策,采取的还是几个部委联合商议的传统流程,很难保证政策的前瞻性、连贯性、整体性。应该参照其他发达国家的模式,由在外交部、商务部、财政部等部委上一级的单位进行统筹规划和部署,组成专家团队,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上,持续的跟进这一工作。

  另外,中国政府对企业在海外投资也很难有效监管。在非洲的很多中国公司是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在非洲的工作不需要政府的审批,在境外很难进行监管。而这些企业很多并不乐于遵守当地法律,不重视安全问题、产品质量,和当地人难以融合。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而当地使馆也难以监控。目前中国人在非洲的一些不良现象,大部分还是来自于这些群体。而且由于这些企业搜集的市场信息往往不充分,很多都是道听途说,唯利是图。造成国内企业在海外的恶性竞争,恶性压价等情况。这还需要国内相关部门和海外使领馆进行联合管理、信息沟通,在国内从资信、行政、监管等各渠道对这些公司进行一些指引。

  然而中国终究有自己的优势,不仅仅是世界工厂的低成本优势,更大的优势在于中国曾经和非洲一样的限于困境,但是中国另辟蹊径,走出了自己的成功之路。比如曾经为中国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经济特区政策就是代表,这样的发展和减贫经验,以及在制造业、建造业等领域的独特技术优势,是完全可以输出到非洲的。一旦试点成功得以推广,将对广大非洲发展中国家将起到不可估量的杠杆效应。本文就是以这个思路为点展开,综合分析了建立中非经济特区,对中非经济关系发展的重要作用。

  经贸战略合作区是中非经济合作中发展出来的一种特殊形式。经贸合作区既是源于中国发展的特区建设的经验,也能够有效解决非洲发展所面临的难题。首先,经贸合作区的建立能够降低投资的政治风险。合作区是由双方政府签订协定建立,是一种东道国与投资国之间的政策合作框架。东道做出的政策承诺和对投资的保护,一定程度上得到资金来源国政府的支持,从而有助于降低投资的政治风险。其次,如同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经济特区一样,是一种实验性的政策区,有助于避开东道国国内政治的复杂争论,从而提供更高的政策灵活性。第三,经贸合作区有助于解决非洲国家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外国投资很少流向非洲国家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这些国家基础设施薄弱,单个企业投资发展基础设施成本过高。通过经贸合作区建设,双方政府可以共同提供基础设施,从而有助于私人资本的流入。第四,经贸合作区有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经贸合作区通过统一招商和规划,有助于建立产业上下游企业的建立,从而形成产业集群,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最后,经贸合作区能够为投资企业提供更多信息和熟悉当地法律、习俗等的平台,从而更好的实现企业的本土化经营。2000 年中非合作论坛以来,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建立经贸合作区得到快速发展。

  目前,中国在非洲5国共建立了6个经贸合作区,不仅促进了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也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本项研究主要是讨论中国在非洲经贸合作区的发展现状,评估其取得的成绩,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并展望对中非未来经济合作的影响。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鉴于近年来中非经贸合作越来越深入,有不少国外的学者开始关注中非经贸关系这一领域。国外的学者更关注中国加大和非洲的经贸往来所秉持的是什么样的动机,背后有什么样的战略意图。

  总的来说,有部分学者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中非合作,但大多数的学者仍持比较客观公正的态度去看待双边这种互补互助的发展模式。

  前者的代表性文献有:美国的奥佛戴尔(Uche Ofodile)总结了西方世界对中非经贸政策的意见有:首先,中国无视非洲国家的人权问题;其次,中国对一些非洲的独裁政府、“流氓”政府不经选择的支持;第三,中国政府经常对国际社会对该国人权问题的干预进行反对。

  Stenphanie Giry 认为:中国在中非论坛上宣布减免非洲国家的债务,不过是为了收买人心,赢得在非洲的政治盟友,是为了发展自己实力的需要。Peter Brookes在“China's Grab for Influence and Oil”一书中,认为中国在非洲实施的投资和援助,只不过是为了扩大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以及争夺资源。②此外,很多西方国家的媒体也发过抹黑中国的言论。

  比如,法国《费加罗报》曾发表文章《中国在非洲编织网络》,担心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超过西方;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登载过一篇名为《发展中的中国对抗美国在非洲的影响》的文章,污蔑中国阻扰了美国在非洲的经济外交;日本的《读卖新闻》一篇《中国“包围非洲”》的文章,认为中国国家领导人在非洲的出访是“掠夺资源之旅”.

  但是,大部分的学者和有识之士,还是对中国在非洲的经贸活动给予了积极正面的评价。比如美国学者,世界知名的中国问题专家,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所长季北慈(Bates Gill)就为中国和非洲的深入合作给非洲的发展带来了希望,中国对于非洲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投入,为非洲国家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④学者瑞森(Reisen)认为:中国的援助没有对非洲国家的偿债能力造成不良后果,没有对非洲最贫困的国家(HIPC)所倡议的积极成果形成负面效应。⑤坦桑尼亚总统基奎特(JakayaMrisho Kikwete)就亲自驳斥过所谓中国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的歪论,他说到:“我们从不认同有些国家所谓的‘新殖民主义’论,中国的投资对发展非洲经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⑥。塞内加尔总统阿卜杜拉耶·瓦德( Abdoulaye Wade)2008 年在英国《金融时报》撰写文章说到:“在帮助非洲方面,西方也应该向中国学习”.⑦但针对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国外研究资料还比较少。

  二、国内研究现状

  鉴于非洲在中国经贸伙伴中的重要地位,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中非经贸关系,这方面的论着和文章是非常丰富的。

  从宏观上剖析中非发展战略理论的有:着名学者刘鸿武、罗建波的《中非发展合作理论、战略与政策研究》,刘鸿武撰写的《非洲发展大势与中国的战略选择》,杨文静《后金融危机时代中非经济合作研究》。

  论述中非关系发展史和经贸合作历程的有:艾周昌和沐涛的《中非关系史》,谢益显的《中国当代外交史》, 刘鸿武所着《中非关系 30 年:撬动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结构的支点》。针对目前中非经贸合作现状进行问题分析和提出对策的针对性文章有:曹光美的论文《新时期中非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杨锐《论新形势下中非关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叙述我国对外经济合作模式的文章有:综述国际经济合作模式的,卢进勇,杜奇华所着《国际经济合作》,蔡国栋所着《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模式研究》;关于工程承包类模式的,贾季萍所着《工程承包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研究》,以及金萧狄,任翀所着《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发展现状研究》,辛修明所着《非洲承包工程市场回顾与展望》;对外贸易的研究主要学习了毕吉耀、丁刚、吴涧生所着《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12)》;对外投资类模式主要参考了《2012 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刘春雨、熊柴、韩柯子合着《我国迈向对外直接投资大国的战略取向》,熊小奇和吴俊合着《我国对外投资战略调整及规划》;关于对外援助类模式的研究有:林晓光的专着《日本政府开发援助与中日关系》,廖兰、刘靖合着《西方视野中的中国对外援助研究》,刁莉,何帆《中国的对外发展援助战略反思》;对建设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模式的研究,主要参考了王佳丽的硕士论文《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发展研究》,李青的硕士论文《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区位选择研究》,周颖等人合着《我国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发展研究》,刘伟的《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与对策研究》,张广荣发表的《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政策探析》;金融合作模式的文章有:张国红、乐嘉春合着《中国金融业海外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吴昊南所着《我国金融机构国际化经营的公告效应研究》。

  从中非经贸合作的几种模式角度去分析的有:都冰珊的硕士论文《中非北京宣言与国际关系新模式》综述了中非合作的模式。辛修明的《非洲承包工程市场回顾与展望--施工企业管理》,黄梅波、任培强的《中国对非投资的现状和战略选择》,黄梅波、郎建燕《中国的对非援助及其面临的挑战》一文。张菲的《中非经贸合作区建设模式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冯兴艳的《境外经贸合作区与中非投资合作的战略选择》,刘伟的《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与对策研究》,以及霍忻的《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研究》和杨国英的《中非需加强金融合作》文章。

  从合作领域的角度去突破性思考的文章有:亢升所着《论近年来中国在非洲的石油外交》;针对重点国家进行单独调研、分析的有:贺文萍发表的《赞比亚、埃塞俄比亚和加纳考察报告》;高潮的《投资赞比亚中国经贸合作区拓展中南非市场》;苑基荣所写《赞比亚中国经贸合作区创新南南合作》。

  结合经济对国际关系几个方面的影响与作用,从整体战略角度思考的文章有:拉海·法拉的《南南合作对非洲经济发展的影响》、何明超《“大”外交视角下的中非经济合作》、祝鸣《中非经济合作的机遇与挑战》。逄增捃的毕业论文《中国对非投资的经济社会效应初探--以现有的中非经贸合作区为例》,盛红生和汪玉《中国在非利益整体评估》、李艳辉所着《论当前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有机互动的新特征》、徐伟忠《中国参与非洲的安全合作及其发展趋势》、胡南《中国对非洲软实力研究:战略分析与对策建议》、魏雪梅《中国援助非洲与提升中国软实力》、邓向辉发表的《非洲能源国际竞争与中非能源合作》等。

  三、简要评价

  总的来说,国内学者立足于国内一手的信息,对中非经贸合作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获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对在当地调研、获得非洲的一手数据等工作做的还不够。

  很多文章也属于现状罗列,缺乏理论性和创新性。而国外的学者则正好相反,富于理论性,对非洲的信息获取较多,却有部分研究存在立场不够客观,缺少和中国方面沟通了解的问题。

  综合各种资料,对于中非经贸合作区,由于本身是一种新型合作模式,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的探索性思考相对比较少,因此,本文将试图结合最新的国际形势,对未来中非经贸合作发展的新模式--经济贸易合作区,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一、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论文主要是以中非经贸往来的历年数据与研究报告为依据,采用资料分析法,了解之前对中非经贸关系的各种文献资料,大体了解了本领域目前的研究成果和动态,借鉴前人的调研数据和分析资料,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本文的结论。

  同时,采用层次分析法、历史分析法以及比较分析法等作为辅助工具,来探索经贸合作区与中非经贸关系未来的一些发展规律。

  不过,由于缺乏研究中非经贸合作区的专着,加之国内相关资料、数据的匮乏,论文可借鉴的只有部分国外学者的论文以及部分公开的资料、一些领导人的公开讲话和媒体报道,没有深入到案例所在国进行直接调研,缺乏更加一手、客观、全面的文献资料及数据。加之经贸合作区本身也处在探索的开辟阶段,其他国家也没有成熟的经验借鉴,各种历史资料相对较少。此外,本论文对对中非经贸合作区进行的是一种全景式的概括与归纳,缺乏系统、全面、一手的研究,理论创新程度不高。

  二、论文结构

  论文采用现实主义的分析视角,即把对外经贸关系的定位看作国家实施战略目标一种工具和手段。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对中非经贸合作区进行研究,主要对中非目前经贸关系的历史发展进行梳理和分析,并与其他大国的对非经贸战略进行对比,探讨今后中非经贸模式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在各种经贸合作模式的对比中,论证经贸合作区的潜力和优势。同时,论文还对经贸合作区的重点国家的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推断未来有潜力的合作区发展方式。总而言之,论文将从宏观角度对中非经贸合作区与中非经济合作的未来做出全面的阐述和分析。

  论文结构具体如下:

  第一章将主要回顾中国和非洲经贸合作的历史和现状。首先是综述中国和非洲的经贸关系发展轨迹,重点是 2000 年召开中非合作论坛后的发展轨迹。然后对中国和非洲经贸合作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剖析。并就目前中非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并且重点介绍了工程承包、贸易合作、投资合作、对非援助、金融合作、经济贸易合作区等几种中非经济合作模式,并对几种模式逐一分析。第二章将根据前一章的总结,分析推断中非经贸合作区是未来中非经济合作最有潜力的新形式。梳理了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发展轨迹、中非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发展情况,并选取了三个典型的园区作为案例分析。最后对经贸合作区的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建议。第三章,梳理总结了中非经贸合作区的优势,并且对中非经济合作的未来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