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

两岸贸易逆差扩大的原因及对策建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7-18 共8013字
论文摘要

    什么是贸易逆差:贸易逆差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一个季度、一个月等)出口贸易总值小于进口贸易总值,即贸易逆差。可以反映国与国之间的商品贸易状况,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
    
    当一个国家出现贸易逆差时,即表示该国外汇储备减少,其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削弱,该国在该时期内的对外贸易处于不利地位。大量的贸易逆差将使国内资源外流加剧,外债增加,影响国民经济正常有效运行。因此,政府应该设法避免出现长期的贸易逆差。中国贸易逆差公布时间为每月中下旬的北京时间20:30.

  改革开放以后,两岸经贸关系迅速发展,商务部的数据显示: 2007 年台湾已经成为大陆第七大贸易伙伴,第七大出口市场,第五大进口市场,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地; 大陆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随着两岸贸易规模和投资规模的增加,大陆对台湾的贸易逆差也在不断扩大,2012 年大陆对台湾的贸易逆差达到954 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大陆“十二五规划”将“促进两岸货物和服务贸易进一步自由化”、“扩大两岸贸易”提上日程,以及两岸 ECFA 协议的签署和顺利实施,表明海峡两岸对双边贸易非常重视。本文选取大陆对台贸易逆差这一论题,深入分析贸易逆差扩大的原因,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对于将两岸贸易逆差规模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改善两岸贸易产业结构,扩大两岸经贸合作空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双边贸易逆差现状

  1. 逆差的总体规模

  大陆对台湾地区的高额贸易逆差是长久以来两岸贸易发展的显着特征。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大陆与台湾的经贸联系日益密切,双边贸易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但是贸易逆差情况持续扩大和严重。根据两岸进出口贸易额和大陆对台湾贸易逆差额的变化趋势( 见图 1) ,本文将贸易逆差情况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1995 -2000 年大陆对台湾的出口额呈小幅波动式增长,由 1995 年的 30. 98 亿美元增加至2000 年的 50. 39 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 10. 22% ,同时期大陆自台湾的进口贸易额明显高于出口贸易额,从 1995 年的 147. 84 亿美元缓增至 1998 年的166. 31 亿美元,1999、2000 年自台湾进口额快速增长至 254. 94 亿美元。因此在这一阶段,大陆对台湾的贸易逆差相对平稳,先下降至 1998 年的最低值127. 62 亿美元,然后上升至 2000 年的 204. 55 亿美元。入世以来至 2007 年为第二阶段,在此期间,大陆对台湾的出口有明显增长趋势,自 2001 年开始先以递增速度后以递减速度增长至 2007 年的 234. 6亿美元,与此对应,台湾对大陆的出口额增长趋势更加明显,2001 年—2007 年贸易额由 273. 39 亿美元增长至 1010. 27 亿美元,贸易额首次超过 1000 亿美元,由此,第二阶段大陆对台湾的贸易逆差呈快速增长,由 2001 年的 223. 39 亿美元逐年急剧增加至2007 年的 775. 67 亿美元。

 大陆与台湾进出口贸易额及逆差额图

  2008 年至今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显着特征是受 2008 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陆对台湾的贸易逆差呈正“U”型。金融危机对两岸贸易的影响较大,尽管 2008 年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双边贸易都有所增长,但 2009 年大陆对台湾出口额和从台湾进口额都急剧下降,较上年分别下降 20. 78% 和 17. 05%,自2010 年以来,两岸双边贸易开始复苏并持续增长,同时两岸贸易额差距不断拉大,到 2012 年大陆对台出口额和从台进口额分别增长至368 亿美元和1322亿美元,受两方面共同影响,大陆对台湾贸易逆差除2009 年明显下降之外,一直保持相对平缓的增长,增速较第二阶段缓慢许多。
  由此可知,自 1995 年起大陆对台湾的贸易逆差除 2009 年有显着下降外,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趋势,即大陆对台湾地区的贸易存在持续扩大的贸易逆差。
  为从整体上更深刻地把握大陆和台湾的贸易情况,通过整理 1995 -2012 年的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的双边贸易额和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的 GDP 数据,本文得出大陆和台湾对对方的贸易依存度,见表 1。贸易依存度为两岸进出口总额与 GDP 的比值,表示该地区对双边贸易的依赖程度。从表 1 可得,台湾对大陆的贸易依存度在2000 年以前比重不足10%,即对大陆贸易的依存度不高,但 2001 年以来,随两岸双边贸易的不断增长,大陆在台湾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尤其是在近几年大陆一度超越美国,成为台湾第一大的贸易伙伴,台湾对大陆的贸易依存度日益提升,由 2001 年的 11. 01% 持续增长至 2012年的 35. 47%,由此可知,台湾对大陆市场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而大陆对台湾的贸易依存度相对稳定,比重多在 2% - 4% 之间上下小幅波动,即大陆对台湾市场的依赖程度非常小。由此可见,就大陆和台湾的贸易关系而言,台湾会更多地受大陆市场的影响和牵制,处于相对被动和依赖的地位。
 

  大陆和台湾的贸易依存度情况表

  2. 逆差来源的商品及产业

  这部分分析了两地双边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商品类别。通过整理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的数据,得到大陆对台贸易逆差的主要商品类别( 按 HS 分类标准划分) ,见表 2。表 2 表明,造成大陆对台湾贸易逆差的商品主要为机器及电器类、精密机械类、塑料橡胶制品类和化学产品类等六大类产品,将表中各类商品造成的贸易逆差额对当年逆差总额求比值,发现其中 55%以上的贸易逆差来自机电产品,逆差的金额从 1995 年的 42. 9 亿美元不断攀升至 2012年的 560. 1 亿美元,是大陆对台湾贸易逆差最主要的来源产品; 15%以上的逆差来源于精密机械产品,需要注意的是精密机械在 2001 年之前所造成的逆差极小,2001 年之后该类别商品造成的逆差不断扩大,近几年趋于稳定,对贸易逆差的影响日益重要;塑胶橡胶制品和化学产品也是双边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商品,所占比重分别在 10% 左右,两类产品造成的逆差不断扩大,但比重相对稳定; 贱金属及制品和纺织品及石料类制品造成的逆差额先不断增加,但近几年出现下降趋势,占逆差总额的比重低于4% ,对贸易逆差的影响日益微小。

  1995—2012 年大陆对台贸易逆差主要来源商品类别的情况表

  从两岸贸易的商品构成来看,大陆对台湾贸易逆差来源的产业分布具有较高的集中度。
  根据中经网统计数据库中两岸各类产品进出口金额整理得出,台湾省对大陆的出口商品主要为机电产品、精密机械、化工产品、塑胶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和纺织及制品等,比如 2012 年大陆从台进口的上述各类别商品所 占 比 重 分 别 为 57. 05%、15. 19%、8. 65%、7. 96% 、4. 52% 和 2. 33% ,共占大陆从台进口总额的 95%以上; 大陆对台湾的出口商品主要为机电产品、化工产品、贱金属及制品、精密机械、纺织品及原料和塑胶制品,2012 年大陆对台出口以上类别商品占比 分 别 是 52. 73%、11. 10%、8. 75%、6. 04%、3. 07% 和 2. 93% ,约为大陆对台湾出口总额的85% ,由此可知,海峡两岸双边贸易的商品结构的重合性非常高,表明两岸产业内贸易的特征。
  本文根据 UNCTAD 数据库中按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SITC3 位数的数据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两岸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见表 3,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论文摘要

  其中,T 表示为当年海峡两岸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i =1,2,…,971,表示按 SITC3 位数分类标准划分的两岸贸易产业类别,Xi 和 Mi 分别表示 i 产业大陆对台出口额与自台进口额,X 和 M 表示两岸进口、出口贸易总额。

  1995—2012 年海峡两岸产业内贸易指数情况表

  表 3 结果表明,虽然两岸贸易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不高,但呈现不断增长的稳态。其中,1995 -2003年大陆和台湾的双边产业内贸易指数相对稳定,从1995 年 的 20. 32% 波 动 式 增 长 至 2003 年 的23. 68% ,自 2004 年起产业内贸易指数不断提高,说明大陆和台湾的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越大,且近 3年两岸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超过 30%。由此,两岸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高,表明随着大陆与台湾地区的贸易领域不断扩大,贸易层次不断提高。但这一指数明显低于台湾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即两岸贸易水平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二、贸易逆差原因的分析

  1. 两岸市场规模的差异

  大陆和台湾的市场规模差异是造成双边贸易逆差最直接的原因。一方面,台湾的进出口市场的规模差异导致台湾的贸易顺差。台湾属于海岛型经济体,由于岛内资源有限,市场相对狭小,进口贸易发展相对缓慢,主要依靠外部需求即出口支撑和拉动经济的增长,这从根本上限制了大陆对台湾地区的出口水平。
  同时,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大陆地区,出口竞争优势显着,面临广阔的出口市场,使得台湾在长期内一直保持贸易顺差( 见图 2) 。

  台湾贸易顺差额与对大陆、美国的出口额图

  另一方面,大陆出口市场对台湾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大陆地缘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者购买力不断提高,拥有广阔的市场需求,为迅速抢占和开拓大陆市场,台湾地区不断增加对大陆的出口,大陆市场对台湾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对比图表 2 中台湾对美国和对大陆的出口情况发现,台湾对美国的出口在 300 亿美元上下波动,而台湾对大陆的出口有显着的上升趋势,2004 年台湾地区对大陆的出口首次超过对美国的出口,大陆成为台湾的第一大出口市场。自此,台湾对大陆的出口额远远高于对美国的出口额,即台湾对大陆市场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

  2. 两岸贸易比较优势的差异

  比较竞争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和产业分工的研究基础,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出口产品存在不同的比较优势,大陆的纺织、办公器械、电信产品、家具、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而台湾地区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产品主要包括机电产品、精密机械和仪器等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其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为台湾增加对大陆的出口额创造了条件。
  两岸的进出口贸易多以工业制成品为主,所以选取工业制成品中不同要素密集度产品所占比重来衡量大陆和台湾出口比较优势。工业制成品按要素密集度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低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中等资本技术密集型和高等资本技术密集型四类。表 4 显示,大陆从台湾进口的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急剧下降,到 2012 年仅占9% ,低等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不大,上世纪 90年代末,大陆从台湾进口的产品主要以劳动、资源密集型和中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高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也占有相当比重,并有显着上升趋势,而大陆对台湾出口产品中除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外,低中等资本技术型产品比重也较大,相比之下,高等资本技术型产品所占比例过少。经过不断发展,两岸产业结构都有明显改善,但是两岸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差异仍十分突出。经对比发现,台湾高等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占比明显增加,到 2012 年甚至达到工业制成品总出口的 69%,中高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占比超过 80%,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和低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占比均不足 10%; 而大陆高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占比仅为 41%,其余三类产品占比相对均匀。所以,相对于大陆而言,台湾在高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上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两岸比较优势的差异在短期内不会有根本性改变,而且这一差异将进一步扩大大陆对台湾的贸易逆差。

两岸出口工业制成品分要素密集度构成情况表
  3. 两岸贸易政策的差异

  两岸分别采取了适合其经济体特征的发展战略。台湾作为小型经济体,为了保护经济的稳定性和独立性,一直十分注重对内部市场的保护,限制其他国家和地区对台湾的进口。而大陆是典型的大国经济体,必须同时加速出口、扩大进口,同时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大陆和台湾对两岸贸易政策的差异,也是大陆对台湾贸易逆差的重要影响因素。2002 年台湾加入 WTO 后,虽然对大陆的开放程度得以改善,但是对大陆进口大宗商品和高附加值的制成品仍有诸多限制,加剧了两岸贸易的进一步失衡。
  而大陆一直采取积极开放的态度,入世后大陆对台湾进口产品实施削减关税甚至取消部分关税的政策,增加台湾产品进口; 同时,支持并提供各种优惠、鼓励措施吸引台商到大陆发展。近年来,尤其是马英九执政期间,大陆和台湾的经贸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2010年两岸 ECFA 协议的签署为双方的经贸合作提供了一个建设性的合作框架。协议要求双方逐渐取消双边出口关税,并定于 2013 年全面减除关税,为双方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但是协议中仍未提及台湾对大陆开放农产品和劳动力市场问题。此外,海峡两岸缺乏政治互信,这不断干扰台湾对大陆的经贸政策和经济开放度,制约大陆对台湾的出口规模。

  4. 双向投资逆差的影响

  台湾对大陆的直接投资顺差极大地增加了大陆对台湾的贸易逆差。国际产业转移是指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等多种方式,将产业( 主要是制造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 或者某一产业的生产、销售甚至研发环节转移到次发达国家或地区,从而带动移入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一种产业在空间上移动的现象。
  多年来,由于台湾岛内产业结构顺利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及技术密集型转型,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在实现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的过程中,台湾对大陆的产业转移不断扩大和升级,产业转移领域从服装、食品加工、农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到信息制造、运输装备、家电制造等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产业转移的环节也由最初的生产制造扩展到采购、管理、销售和研发等环节,台资在大陆的区位分布也由最初的珠三角地区,扩展到长三角地区,现又继续向环渤海湾地区和内陆地区扩展,推动台湾对大陆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
  在两岸开放投资的 30 多年间,台湾当局对陆资入台的开放程度与大陆对其的态度并不匹配。由于台湾对来自大陆的投资规模、投资产业限制诸多,自2009 年开始台湾当局才允许大陆企业到台湾投资,两岸的产业转移才正式由单向流动向双向流动的转变。截至 2011 年 9 月底,大陆对台投资项目仅有90 多个,总投资刚超过 2 亿美元; 而台商在大陆投资项目已达约 8. 5 万个,实际投资超过 530 亿美元。
  中国投资指南网的统计数据显示: 每年大陆实际利用台湾直接投资相对稳定,1997 -2012 年大陆吸收台湾的直接投资总额超过 419 亿美元,而大陆对台湾的直接投资活动就极少,2009 年大陆对台湾的直接投资仅为 4 万美元,到 2010、2011 年大陆对台湾的 FDI 流量分别为 1735 万美元和 1108 万美元,与台湾对大陆的直接投资水平相差甚远。正是因为长期以来,两岸双向投资长期处于“间接、单向”的不平衡状态,造成大陆对台贸易巨额逆差。

  三、缓解贸易逆差的建议和对策

  长期来看,大陆对台湾的贸易逆差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所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对策:

  1. 正确看待两岸贸易逆差

  大陆和台湾方面都应正确看待两岸这种贸易不平衡现象。两岸就双方必须就一下几点达成共识:
  第一,大陆对台贸易逆差现象将长期存在。根据前文逆差原因的分析发现,大陆和台湾逆差受到了两地区市场规模差异、比较优势差异等客观并将长期存在的原因造成,所以,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两岸这种贸易不平衡不会有根本性改变。但这并不影响两岸经贸合作的继续实施,加强两岸的经贸联系不仅符合两岸的共同利益诉求,而且有利于稳定台湾在东亚地区的经济地位。
  第二,贸易逆差的扩大对两岸产业转移的影响不大。一方面,贸易顺差不会引起台湾“产业空心化”问题。台湾对大陆的产业转移多以直接投资的方式进行,将台湾比较劣势的产业转移到大陆,这引发台湾产业“空心化”的讨论,但实际上,台湾将其比较劣势产业向外转移是其产业调整和升级的必经过程,有利于台湾比较优势产业的继续发展,并且,相对 FDI 方式,进出口贸易所引起的产业转移效应并不显着。另一方面,根据前文两岸进口和出口贸易的商品构成,台湾对大陆的出口以机电产品为主,并且大多数产品与大陆重叠,面临大陆地区的激烈竞争,台湾传统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正不断下降,所以,两岸贸易对大陆产业提升有限。
  第三,两岸经贸联系不断紧密,贸易摩擦将会不断增加。大陆和台湾的经贸合作正不断加深,双边贸易摩擦和争端也随之增多。尽管两岸均为 WTO成员,但 WTO 争端解决机制下两岸的贸易争端和摩擦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或处理,反而使双方的问题更加表面化。同时,大陆之所以能取代美国,成为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部分原因是台湾受到美国方面提出的开放市场的压力,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大陆转移,进而使台湾原本对美国的出口贸易,变为将输往美国的商品在大陆加工后,转由大陆对美等国际市场的出口。随着台湾产品对大陆出口增多,台湾将对美国的部分贸易顺差也转移到大陆,因而减少了台湾与美国的贸易摩擦,反而增加了大陆与美国等其它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摩擦,见图 3。所以,双方有必要就已有各种争端解决机制进行协调,开拓更为规范的仲裁和协调渠道,减少贸易摩擦带来的不利影响。
 

  两岸贸易流向图

  2. 加强两岸政治互信

  加强两岸的政治互信能够有效促进两岸的经贸合作与发展。大陆和台湾的政治问题由来已久,这极大地影响了双方经贸关系的稳定性,并且也严重影响着台湾对大陆进口贸易和直接投资等政策制定,制约台湾对大陆的经济开放度。大陆为实现与台湾关系的融洽,不断推行积极开放的政策,甚至允许对台湾有一定的贸易逆差。此外,台湾地区应该正视对大陆贸易依存度过高的问题,作为外向型经济体,台湾对部分出口市场的外贸依存度高是必然现象,不应因此而过分担心台湾的政治和经济安全。
  因此,台湾当局应积极促进两岸贸易关系的正常化,台湾方面应减少对大陆产品的限制与歧视性做法,减少两岸不合理的贸易失衡现象。建立相应机制或进行制度性安排,促使两岸投资贸易的规范有序进行。
  马英九执政以来,两岸的政治矛盾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并共同促成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ECFA) 的签署。两岸 ECFA 协议的签订对各自经济发展和经贸合作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尤其是协议下“早期收获计划”在双方贸易、投资、争端解决和产业合作等方面的成效突出。所以,加强政治互信,加强两岸的文化、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是实现双方经贸自由化和便利化的基础。

  3. 加速大陆产业升级,提高大陆出口商品附加值

  两岸双边贸易的产品虽有较大重合性,但是其技术含量差异显着,根据表 4 结果可知大陆对台湾的出口制成品中中等、高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较进口同类产品所占比重要小很多,由此,大陆与台湾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差异是造成两岸出口产品附加值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所以,大陆地区应继续推进产业升级进程,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力求提高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从而从质、量上提高对台湾地区的出口层次,改善大陆对台湾地区的贸易逆差现状,将逆差保持在合理、可控的范围内。

  4. 促进两岸双向直接投资

  加强双向投资对促进两岸产业升级,进而扩大两岸双边贸易的规模、改善进出口贸易层次意义非凡。尽管吸收台资对于贸易逆差的扩大有较强的互动关系,但仍应坚持并提升利用台资的水平,为配合大陆产业升级提供有利条件。同时,台湾方面还应减少和取消对台商赴大陆投资的政策限制,使两岸投资在互惠互利原则下,按照市场法则开展经营活动,从而有利于两岸分工体系的深化和贸易逆差问题的改善。

  5. 加强服务业的合作

  加强两岸现代服务业的合作,是拓宽两岸贸易发展空间的关键。“十二五规划”倡导“扩大两岸贸易,促进双向投资,加强新兴产业和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合作”。加强与台湾现代服务业的合作,有利于促进大陆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开拓台湾内部发展空间。台湾的服务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业具有极强的竞争优势,但目前大陆和台湾的双边贸易仍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贸易的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所以,要吸引更多台湾服务业来大陆发展,并在软环境上给予更多扶持和配套政策,还应积极引导台湾生产性服务业与大陆先进制造业的合作,力图增加大陆先进制造业的附加值,增强大陆对台湾的出口的范围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雪琴 . 仍将会长期存在 - 祖国大陆对台湾贸易逆差问题研究[J]. 中国贸易,2003,( 3) .
  [2] 张世宏 . 两岸贸易严重失衡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之探讨[J]. 台湾研究,2004,( 4) .
  [3] 陈广汉,朱荃 . 两岸产业比较优势及互补性的动态研究: 1995 -2011[J]. 亚太经济,2013,( 3) .
  [4] 张传国,俞天贵 . 2000 年以来两岸贸易关系的新发展及存在问题[J]. 国际贸易问题,2005,( 5) .
  [5] 杨敏,安增军 . 海峡两岸产业转移效应评价原理及方法研究[J]. 东南学术,2012,( 4) .
  [6] 蒋耀平 . 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回顾与展望[J]. 中国流通经济,2013,( 1) .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