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

战后日欧贸易的发展历程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7-18 共6521字
论文摘要

  2013 年 3 月,日本和欧盟(EU) 双方正式宣布启动“经济合作协定(EPA) ”谈判; 同年4 月,日欧第一轮自由贸易协定谈判(FTA) 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如期进行。回顾战后日欧贸易发展历程,自上世纪 60 年代以来可以大体划分为三个时期:

  一、贸易摩擦时期

  日本和欧洲共同体(EC) 于 1959 年正式建交,日本政府委任当时日本驻比利时大使为驻欧洲经济共同体(EEC) 、欧洲煤钢共同体(ECSC)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EURAOM)代表。但是 20 世纪 60 年代,欧洲经济共同体没有与境外第三国通商交往的权限,日本和欧共体的贸易关系,基本上仅限于日本和欧共体成员国之间的双边贸易关系。20 世纪70 年代中期以来,日本的特定商品(钢铁、音响等) 对欧洲出口急剧增加,欧共体方面认为共同体国家遭到日本商品“狂风骤雨”般地入侵,以保护国内特定产业为理由对日本采取贸易限制措施,并征收反倾销税。1975 年,日本被迫同意将来年向欧共体出口钢铁的数量“自动控制”在 14 万吨,并同英国等国签署了限制汽车和电视出口的协定。尽管如此,日欧间的贸易摩擦并没有结束,只是稍有“缓和”。

  贸易不平衡问题在某些层面上推动了日欧“对话制度化”的进程。1973 年日本外相访问欧洲委员会时,做出了以后每年举行两次日欧高级会议的决定。1974 年,驻日欧洲委员会代表部在日本东京设立。以上两个政府间高级机构成为日后日欧双边关系发展依托的重要平台。

  1976 年 10 月,土光敏夫率领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遍访除英国、德国、比利时之外的欧共体诸国。土光使团因贸易不平衡问题遭到各国的严重批评,欧共体委员会以及欧共体诸国强烈要求日方改善欧洲对日出口贸易壁垒。经团联中的一员是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形: “我们尽可能忍耐着、一直听对方的陈述,慎用无用的反驳言论。但是双方存在的误会真的太多,我深感今后双方在各方面协调的必要性”。欧洲方面包含误解的对日批判和对日情感恶化不仅使土光使团震惊,更使日本政府愕然。

  以土光敏夫访欧为开端,日欧贸易不平衡问题转化为政治问题。欧共体方面对贸易不平衡问题的焦虑有时会演化成赤裸裸的对日排斥。英国的报纸将 1979 年欧洲委员会内部文件中嘲笑日本人是“住在兔子窝里的工作狂”的言论一经刊登便引发了一阵不小的骚动。欧洲人认为日本人住在兔子窝那样小的房子里,只知道拼命工作,根本不懂得享受生活,也不讲究社会福利。日本人这种拼命的架势欧洲人无法理解,并觉得面对这样的竞争对手欧洲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取胜的。

  贸易不平衡问题政治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日本被指对欧共体出口额是进口额的两倍,对欧共体贸易顺差额突破 30 亿美元。日本方面表达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立场,即双方根据自由贸易原则扩充解决方案,通过扩大平衡而不是缩小平衡来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日方同时表示欧共体方面应该积极努力扩大对日出口,并向欧共体传达日方将采取具体可行的措施来应对问题。

  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对欧共体的贸易顺差大幅度增加,一年的贸易顺差额超过 100 亿美元,这种居高不下的态势一直持续到 1988 年,贸易摩擦扩展到机床、VTR(磁带录像机) 、机动车、半导体等领域。1983 年,欧共体对贸易不平衡问题的焦虑感达到极限,其代表性事件是同年 4 月在法国发生的“普瓦捷事件”。法国政府不仅要求所有的报关文件必须用法文书写,并且规定所有来自欧共体域外的 VTR 报关手续都必须在几乎毫无关税事务处理能力的普瓦捷关税事务所统一处理。这项实质为进口限制的措施出台一个月后,日本制造的大约 6 万台 VTR 积压在仓库中。

  法国的这项规定因为与《罗马条约》第30 条相抵触,于翌年 4 月被废除。尽管如此,在实施对欧出口自动控制限制的 3 年(1983年—1985 年) 时间内,日本仍不得不对包含VTR 等十种特定产品在内的商品出口采取实质性的限制。

  1985 年 7 月 30 日,日本政府出台了旨在改善市场准入的行动计划。这项计划以“自由原则、例外限制”为基础,把在关税和非关税层面达到超过国际水准的开放度作为目的,旨在改善与欧共体和美国等国家的出口贸易关系。但是从 1986 年开始,欧共体对日反倾销越演越烈。1986 年 10 月,欧共体以日本酒水税制对进口酒水实行差别对待为由向关贸总协定(GATT) 提起诉讼。欧共体在双方协商无果的情况下请求关贸总协定的介入,以期达到让日本让步的目的。

  1986 年 4 月,日本经济结构调整研究会发表了名为《为实现国际协调的经济结构调整研究会报告书》,即《前川报告》。报告中指出,日本必须把经济结构由出口导向型转变为内需导向型,矫正经常性的收支不平衡,致力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前川报告》为日本适应当时的国际形势,缓解本国压力和缓和对外贸易摩擦提出新的对策,标志着日本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发展进入了新的转折点,日本的经济转型为日后解决日欧长期的贸易摩擦问题提供了可能。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中期,日本对欧共体的直接投资急剧增加,引发了新的贸易摩擦。1984 年日本对欧共体的直接投资额为 15. 5 亿美元,1986 年增加到 33. 2 亿,1986 年为 88. 6 亿,到 1989 年日本对欧共体直接投资额超过 140 亿。由于日本对欧共体的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险等领域,欧共体方面在要求投资向增加就业的大型制造业部门转移的同时,主张从相互主义的立场出发,应该取消一些不必要的限制,让欧共体的银行能够在日本国内自由地开展活动。

  1988 年 4 月,欧共体外交事务委员会就日欧关系发表声明。该声明中一改以往对日本一味批判的态度,对日本在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对欧共体进口、改善双方经济关系等方面做出的努力给予较高的评价。同年 12 月,在罗德斯岛召开的欧洲经济体首脑会议上,欧共体提出了旨在“进一步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自由贸易体制推进方案。一直持续扩大的欧共体对日贸易逆差,从 1989 年开始连续两年不断缩小,日欧在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方面的努力初见成效。

  二、关系改善时期

  1990 年,由于两德的统一,德国对日本的电器、机动车等进口需求量增加,加之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对欧洲进口高级轿车以及奢侈品等需求骤减,导致日本对欧共体贸易收支中出现高额贸易顺差。1991 年贸易顺差额为303. 4 亿美元,到 1992 年贸易顺差额扩大到339. 42 亿美元。欧共体方面的巨额贸易逆差使欧共体域内对日不满情绪再次高涨。但是日欧间如此不平衡的贸易情况将很快发生变化。引发上述变化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冷战的结束,二是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欧洲联盟的正式成立。此外,日本 90 年代泡沫经济的破裂和随之而来的通货紧缩状态也对未来日欧贸易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欧洲形势急剧变化的过程中,日本考虑到对欧共体的关系不能仅限于贸易方面,应该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发展,因此,解决贸易摩擦问题成为当务之急。为缓和贸易摩擦,日欧双方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实务层面上进行交涉。欧共体方面的负责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认为双方应当着眼于强化未来关系的发展,并且应该花些时间就强化未来关系探讨出一些建设性的方案。可是当时贸易摩擦问题横亘在日欧之间,即使双方着眼于未来提出有见地的议题或者就未来发展进行磋商,也很难有效地进行下去。由此可见当时的贸易摩擦问题有多么的深刻。

  1991 年 7 月 18 日,《欧共体及其成员国—日本联合宣言》(海牙联合宣言) 的发表成为日欧重新构建双方关系的新契机。宣言以日欧共同的价值观为基础,提出日欧针对世界性的问题展开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对话与合作,并制定了发展的共同目标和高层定期会晤制度。《联合宣言》的发表推动了欧共体对日本看法的转变。1992 年 5 月,欧洲委员会向欧洲理事会提交了一份名为《一贯的全球措施: 对日关系的评论》的备忘录。同年 6 月,欧共体理事会在这项备忘录的基础上通过了《对日政策结论文件》。

  欧共体在评价与日本的关系时,表示双方在政治、环境、科技等更广领域内的合作不断加强,同时极力回避以往在贸易逆差问题上对日本市场封闭性的一味批判,欧共体也在积极努力扩大对日出口。对贸易逆差有再次扩大的倾向,欧共体方面也表示出了担忧。日本在名为《有关日本政府对欧共体政策的基本看法》的公文中做出回应,表示欧共体方面进一步开拓市场、扩宽对日合作领域等做法将对未来欧共体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994 年,除了废除残存的对日进口差别化数量限制之外,日欧之间还开展了一系列旨在推进双边关系发展的活动,如定期举行日欧规制改革对话,拟签订《日本—欧盟互相承认协定》协议,开展旨在促进欧盟对日出口的“通向日本的大门”(Gateway to Japan) 活动等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995 年 5 月,欧盟外长会议通过了名为《欧洲与日本未来阶段》的新的对日政策文件,表明将以“政治对话和合作”为基础构建日欧关系。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促使日欧关系好转的背景除了之前列举的冷战结束和欧盟的成立,更是欧洲表现出的对未来发展自信的恢复。此外,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社会长期处于通货紧缩状态,对欧盟贸易顺差幅度减小,给欧盟带来的威胁感急速降低。加之日欧相互间投资不断增长,对欧盟也起到了缓和日本“异质感”的作用。

  三、对话与合作时期

  进入 21 世纪,日欧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2000 年,时任日本外相的河野洋平在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做了名为《千禧年寻求伙伴关系———日欧合作新纪元》的演讲。河野洋平从日欧共同的文化体验(共同的价值观、安全领域的合作、外交政策的相似性等) 说起,在强调强化双方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后,提出了支撑日欧合作的“三大支柱”,即: (1)尊重文化多样性前提下致力于共同价值观的实现; (2) 双方政治层面合作的强化; (3) 全球化益处的共享。随后,河野提出将 2001 年开始到 2010 年的十年规划为“日欧合作的十年”。

  同年 7 月,在日本举行的日欧定期首脑会议上,双方一致同意采纳河野的“日欧合作十年”倡议,并决定在 2001 年通过具体的行动计划方案。2001 年 12 月,在布鲁塞尔召开的第十届日欧定期首脑会议上,正式通过《日本—欧盟合作行动计划》。该项行动计划致力于如下四个重点目标: (1) 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2) 为了人类的共同利益,发挥全球化的活力,强化经济、贸易合作关系; (3) 应对全球性问题的挑战; (4) 促进民间交流和文化交流。双方在每年的日欧首脑会议上都会检查《行动计划》的具体实施情况,必要时针对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相应的修改。

  可以说对《行动计划》的追踪在无形之中成为推动日欧合作的重要力量。另外,“日欧合作十年”的中间点,2005 年被选定为“日本—欧盟市民交流年”,该年双方一同举办了超过1900 个相关交流活动,使得日欧相互间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了。

  2002 年 1 月 1 日,《日本-欧盟互相承认协议》正式生效。根据该协议的内容,日本和欧盟的企业在贸易活动中可以实现属地报关。虽然属地报关原则仅适用于电子通信产品、电气产品、化学品和药品四个领域,却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相关企业的负担,有利于日欧间贸易合作关系的发展。2003 年—2007年,欧盟对日出口额持续增长,对日贸易逆差逐年缩小,日欧贸易摩擦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和,推动了日欧双边贸易发展。2003 年,日欧还签署了《反竞争行为协议》(Agreementbetween the Government of Japan and theEuropean Community concerning Cooperationon Anticompetitive Activities) ,通过该协议,未来日欧在大规模兼并活动中的协调性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日) Agreement between theGovernment of Japan and the EuropeanCommunity concerning Cooperation on Anti-competitive ActivitiesEB /OL. 公正取引委员会官 网,http: / /www. jftc. go. jp/en/int _relations /agreements. files ]。 日欧还于 2007年 6 月的首脑会议上签订了《海关合作协定》,共同致力于促进贸易便利化、打击经济犯罪和保护知识产权工作。日本与欧盟经过长期的贸易对话与合作,从最初的协调贸易摩擦与争端逐步转变为携手为双边贸易发展扫清障碍,这标志日欧在贸易领域的合作与发展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

  通过日欧双方不断的协调与努力,日欧双边贸易不断发展,每年都有大量的日企进驻欧盟,同时欧洲的企业也进一步打开日本市场,驻日欧洲企业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这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由于日本和欧盟采用不同的会计准则,使得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度低、可靠性差,不利于投资者及时准确的做出投资判断,从而影响到双方企业在对方域内的发展。日欧间会计准则趋同的重要性日益彰显。

  在国际金融领域全球化进程中,欧盟一直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推进会计准则的趋同。欧盟自 2005 年开始要求其境内所有上市企业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依据,合并生产及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财务报表。根据这一规定,2009 年起,在欧盟境内市场公开招股的企业以及所有上市的外国企业都需要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者与之等同的标准完成财务报表的整合。作为欧盟重要贸易对象国的日本一直以来都在国际贸易活动中采用本国的会计准则,并且没有将本国会计准则向外披露,这一直使得欧盟乃至国际资本市场对日本会计准则存在较深的疑虑。2006年,欧洲议会决定,把在欧盟境内外国上市公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过渡期延长为两年,同时也承认美国、日本、加拿大三国的会计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具有同等效力,同意欧盟境内上市公司在未来两年内可以继续使用上述三国的会计准则或者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趋同的第三国会计准则,但上述三国的会计准则在两年后是否会继续沿用,需要在 2008 年前进行重新评价。

  以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为代表的日本经济组织针对欧盟提出的会计准则统合要求表示出担忧,认为如果日方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安排延迟,则可能使日本企业在欧盟境内的资金筹措遭遇障碍,希望欧盟方能提出相应的对策。此外,如果在 2008 年,欧盟仍认定日本的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具有同等效力,那么双方应该就“使用日本会计准则的日本企业在欧盟上市”以及“使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欧盟企业在日本上市”的问题,在政府层面上给予正式的相互承认。2005 年7 月,欧洲证券监管委员会(CESR) 在对日本会计准则的等效性进行评价后,发表了针对日本的相关技术性建议。欧洲证券监管委员会认为日本现有的会计准则框架中有 26个项目需要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修改,主要包括: (1) 企业合并方面: 权益结合法、研究和开发费用的资本化、负商誉、少数股东权益的处置、分阶段实现的合并、少数股东权益的处置、分阶段实现的合并; (2) 合并范围(含特殊项目的主题) ; (3) 境外子公司会计政策的一致性(4) 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5) 存货会计(后进先出法和成本与市场孰轻低法)(6) 关联公司会计政策的一致性,等等。

  日本方面也意识到了开展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的重要性,2005 年开始,围绕欧洲证券监管委员会提出的 26 个改善项目展开切实的等效性推进工作。2006 年,日本金融服务局计划和协调委员会发布了题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报告,鼓励国内各相关领域推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程。2007 年8 月,日本会计准则理事会(ASBJ) 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就日本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达成协议,即“东京协议”。该协议旨在推进日本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步伐,规定日本在 2008 年年底前完成对欧洲证券监管委员会指出的 26 个项目的修改,消除日本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主要差异,并要求日本在2011 年6 月份之前消除所有残差。在日本各方的积极努力和配合下,日本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工作按照“东京协议”中的要求顺利完成。2008 年年底,欧盟委员会发布最终评议,认定日本会计准则与欧盟境内采用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等效。至此,日本和欧盟在财务规则方面的差异正式消除,极大地方便了双方企业在对方境内的上市、合并与规模扩大,同时使得日欧间资本流通更为顺畅,为双边贸易发展做出了有益贡献。

  2010 年,欧盟对日本的贸易逆差从 2000年的 400 多亿欧元降至 2010 年的 210 亿欧元,日本成为欧盟第 6 大贸易伙伴国。基于日欧未来双边贸易发展的美好憧憬,2012 年11 月,欧盟 27 国决定正式启动与日本进行自由贸易谈判的准备工作,争取尽快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如果日欧贸易谈判进展顺利,双方将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这将对日欧未来双边发展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四、结语

  纵观战后日欧贸易发展历程,虽几经波折,但总体来说日欧贸易合作在曲折中前进,并由最开始的基础性货物贸易逐步深入到制度层面,以求进一步为双边贸易发展铺平道路。日欧作为经济强国,在贸易方面强强联手,不仅深化了日本和欧盟在经济层面的合作与交流,更推动了日欧在政治、能源安全及科学文化领域的交往,使日欧成为彼此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合作伙伴,也给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未来双边乃至多边贸易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