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国际经济贸易论文

贸易创造效应比较与贸易转移效应比较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0-17 共2326字

  3.4. 贸易创造效应比较

  (一)贸易增长率。

  自贸区贸易增长率说明自贸区区域内的贸易增长情况,可以表明自贸区自成立以来创造的贸易。自贸区贸易增长率又可分为进口增长率和出口增长率。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由于全球多边贸易谈判举步艰难,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起来,各国开始纷纷签订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全球自贸区的数量急剧增加。在此期间,有很多多边自贸区签订区域贸易协定,例如,AESAN、GCC、SACU、TPP、CEMAC、CIS、COMESA、EAC、ECOWAS、EFTA、EU28、WAEMU、MERCOSUR、NAFTA 等。从图 3.4.1 可以看到全球 19 个多边自贸区 1960-2010年每十年的进口贸易增长率情况。这 19 个多边自贸区大多在 90 年代签订多边自贸协定,从 1990 年开始,较 1980-1990 这十年相比,这些多边自贸区的进口增长率增速加快,由此可见多边自贸区给其成员国间带来了较大的进口贸易创造。

  1990-2010 年的出口增长率,在 20 世纪 90 年代签订多边自贸协定的多边自贸区中,1990-2000 年出口增长率较 1980-1990 这十年相比,其出口增长率增速持续加快,1970-1990 年这 20 年期间,这 19 个多边自贸区的出口增长率持续下降,增速放缓,自 1990 年开始其出口增速持续上升。由此可见多边自贸区自签订多边自由贸易协定以来给其成员国们带来了较大的出口贸易创造。因此,总的来说,多边自贸区给其成员国带来了贸易创造。从图 3.1.4 中还可以看到,贸易增长在 1980 年之后出现了大幅下降,本文通过经济历史分析这与 1980的全球经济危机有关,在这之后各国采取了消极的贸易政策,当时苏联美国处于冷战时期,这些因素导致贸易不增长反而下降。而在这之后各国开始正视贸易的价值,加上苏联的解体,世界经济秩序的改变,贸易得以恢复。

  (二)贸易比重----区域内贸易份额。

  多边自贸区域内贸易份额指的是该多边自贸区区域内成员间进出口总额占该区域对外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该指标反映多边自贸区区域内成员国间的贸易规模和比重。从图 3.1.6 可以看出,总的来看,区域内贸易份额最大的多边自贸区是欧盟,其次是 TPP、北美自贸区、东盟和独联体,且波动不是很大。1995 年-2011年,欧盟的区域内贸易份额占欧盟总的对外贸易额的比重达到 60%以上,2012年开始降到 60%以下,但这仍是一个较高的比例;北美自贸区的区域内贸易份额维持在 40%-50%之间,排名第二。但是 1999 年-2009 年期间,北美自贸区的区域内贸易份额呈下降趋势,2010 年开始回升,维持在 40%左右;TPP 区域内贸易额占该区域总贸易额比重在 45%以上;而独联体在 1995 年-2012 年期间,区域内贸易份额占 20%-30%,1996 年达到最大份额后开始持续地波动式下降,降到 20%左右;东盟成员国间的贸易也占该区域对外贸易 20%-30%,但与独联体不同的是,东盟自贸区的区域内贸易份额在 2002 年-2003 年期间有一个较大的增加过程,因为 2001 年东盟自贸区正式成立。从 2003 年开始,该区域的区域内贸易份额按平稳的趋势发展,维持在 20%左右,其成员间的贸易规模赶超独联体。

  从区域内贸易比重来看,欧盟,北美自贸区、东盟和独联体给成员国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较大。

  除了欧盟、北美自贸区、TPP、东盟和独联体五个多边自贸区外,剩下几个多边自贸区的区域内贸易份额都在 20%以下。从区域内贸易份额最小的几个自贸区来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中非国家经济共同体自贸区、中非经济与货币共同体这 3 个自贸区成员国间的贸易量非常小,区域内贸易份额都在 5%以下。目前,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成员国有冰岛、列支敦士登、挪威,瑞士四个国家,说明这四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量极少;而后两个多边自贸区是非洲国家组成的自贸区,其自由化程度并不高,区域内的贸易份额也较小。从区域内贸易比重来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中非国家经济共同体自贸区、中非经济与货币共同体这 3 个自贸区给成员国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较小。

  3.5. 贸易转移效应比较

  多边自由贸易区的贸易转移效应实质上是指多边自贸区的进口从非成员国的进口转向成员国的进口。本文用与多边自贸区向区域内成员国进口额和向区域外进口额来比较分析多边自贸区的贸易转移效应。由于多边自贸区数据可获得的时间是 1995-2014 年,所以本文只分析几个在 1995 年左右签订自贸协定的多边自贸区,分别是 SADC(南非发展共同体)、EAC(东非共同体)、GCC(海湾合作委员会)、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EAC(东非共同体)在 1999 年签订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并于 2000 年生效,在多边自贸协定签订的前后,其从区域内进口和区域外进口额变化不大,在 2002年之后,东非共同体向区域外进口额反而急剧上升,从区域外进口与从区域内进口的差距不断拉大。因此,东非共同体自贸协定的签订并没有给其成员国带来贸易转移。

  GCC(海湾合作委员会)在 2001 年签订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并于 2003 年正式生效。在多边自贸协定签订后,海湾合作委员会成员国向区域外的进口并没有因此减少,反而与从区域内的进口差距越来越大(见图 3.1.8)。因此,海湾合作委员会也没有给成员国带来较大的贸易转移。

  SADC(南非发展共同体)在 1996 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并于 2000 年正式生效。在南非发展共同体签订自贸协定的前后,其向区域外的进口减少,而增加了向区域内成员国的进口。因此,南非发展共同体的成立对区域外非成员国产生了贸易转移效应。

  2005 年,由文莱、智利、新西兰、新加坡发起的泛太平洋伙伴关系,这是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前身,2008 年,美国加入 TPP 谈判,TPP 谈判正式启动。2000 年前,TPP 成员国向区域外进口小于向区域内进口,2000 后,TPP成员国向区域外进口额逐渐增大,并与向区域内进口拉大差距。2005 年前后,TPP 谈判的启动并没有减少向区域外的进口,因此,对于整个 TPP 区域外的成员国来说,并没有产生贸易转移。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