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实践论文

大学生支教现状分析及可持续对策研究

来源:西部学刊 作者:聂均容
发布于:2023-03-04 共7021字

  摘要:大学生支教志愿服务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得到快速发展,在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和促进大学生实践锻炼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具有自主性、流动性的特点,但存在环境差异性和教学推进两方面问题。当前,“互联网+”拓展了远程支教模式,实现了支教常态化、长期化,同时有效避免了安全问题和资金短缺问题。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支教志愿服务的实现路径:(一)强化政府管理与保障职能;(二)相关高校积极引领与监督;(三)支教学生明确自我定位;(四)建立健全相关保障措施等。

  关键词:大学生支教;现状;发展方向;对策;

  引言

  本文基于支教者视角,阐释我国大学生支教这一特色支教志愿服务项目的现状,发掘其背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创新性、发展性的对策,探索支教活动的双赢模式,以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支教活动的价值,使其得到社会理解和认可,进而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在加强和改善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努力带动更多志愿者贡献自身力量,实现自身价值。

  一、大学生支教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支教的概述

  支教,是指一项支援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校的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也称扶贫支教。支教源于“撤点并校”,是一项自20世纪90年代末已经存在、2001年正式开始的一场对全国农村中小学重新布局的“教育改革”。在城镇学校无法容纳乡村学生,村小代课教师又被清退的情况下,志愿者自发组织前往村小支持教育,做支教老师。从广义来看,支教可以改善当地教育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地方教学条件,提升地方师资能力。狭义方面,主要指政府派出志愿者去到地方支持学校教育的活动。在中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失衡,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的背景下,政府有关团体和组织采取了开放招聘的方式,安排受过高等教育的志愿者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开展中小学校教育与教学管理工作的社会公益活动,对落后地区的教育进行支援。依照发起方式,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举办、民间团体机构和企业赞助,以及个人自发参加等多种途径;按照时间长度可划分为长期支教、接力支教和假期支教。而大学生支教,其特殊性就在于其主体的限定性———由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毕业前的实习时间,或应届毕业大学生毕业后直接参与国家的支援贫困山区教育规划,远赴贫困地区开展教育支援和教育[1]。

  (二)大学生支教的特点

  因涉及教育与人才培养,支教活动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具有不可忽视的特殊性与严肃性。大学生支教活动发起与创立的宗旨,在于选拔出经历过高等教育的高校学子输入各偏远欠发达地区进行教育扶贫,改善当地教育落后的现状,为当地学生带去外界讯息,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意识。因此,支教活动相较于一般志愿服务活动有一定的特殊性,总结为以下特点[2]:

  1. 自主性

  我国的大学生支教志愿活动,目前主要形式为高校牵头、政府对接、定点支教,符合支教资格的在读生或应届毕业生自发报名,签订三方协议后,统一组成以高校为单位的支教团,遵从服务地安排开展支教活动[3]。显而易见,支教主体都是自主申报、自愿参加,自发性地为较落后地区输送教育服务,为早日改善教育失衡问题添砖加瓦。

  2. 流动性

  由于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殊性,支教团成员大多来自不同高校、院系,身处不同专业领域,也并非一定把教师作为未来职业。另外,多数大学生在一年服务期期满后选择重返校园,继续深造,再次从教师转变回了学生的身份。与此同时,还存在利用寒暑假期进行短期支教,从事从几星期到几个月不等的实践活动。由于学生需要在升学过程中不断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学观念,也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教学。综上,大学生支教具有时间上的限制,人员上不可避免地流动,这一不稳定性给支教方和被支教方都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三)大学生支教的意义

  一方面,有效地弥补了不发达地区教育力量的不足;另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熟悉基层情况、增长实践经验和提高综合素质。应届毕业生经常到中西部山区支教,可以实地掌握中国基层教育发展状况,更加熟悉基层状况,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帮助贫困地区教育发展。通过支教亲身经历中国落后地区的现实生活,更能激励广大大学生坚定爱国主义理想信念。通过一批带动一批,一队接着一队,更多的大学生进一步了解支教志愿公益活动的价值所在,坚定他们在支教实践活动中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坚定理想信念,培养高尚情操,自觉以实际行动为不发达地区教育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大学生支教

  二、大学生支教现状

  (一)环境差异性问题

  作为大多数长期在城市生活学习,很少接触和有乡村生活经历的大学生,初入较偏远闭塞的服务地,心理和情绪上出现较大落差是不可避免的。除了交通闭塞、人烟稀少等较难改变的客观因素,与多年生活截然不同的支教环境,再加上一些由于常年隔绝而形成的较为封建落后的观念与偏见,都是对支教大学生的挑战和磨砺。这使得大学生在真正走上课堂之前,必须具备较为独立的自理能力和不易动摇的“苦中作乐”精神。在地理环境之外,不可小觑的还有人文环境。语言不通、习俗不同都使得初来乍到的大学生需要在时间的见证下慢慢适应、接纳和融入。不少大学生忽略了山区孩子积年累月、世代传承的心理特质和当地的文化地理环境,不可避免地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从而热情日渐消减。由此可知,在支教岗位上,毅力和能力缺一不可[4]。

  (二)教学推进问题

  尽管我国的义务教育全面推行,在偏远闭塞地区也基本普及完成,但教育质量却是天差地别。最首要、也最棘手的问题就是支教大学生本身的适应能力问题。尽管接受过当地民俗风情、教育观念的普及培训,但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感受到现实生活和摄像机记录之间的极大差异。支教地通常人口老龄化严重、经济发展滞后、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严重缺失父母的参与,以及观念的固化导致各个家庭教育观念迥然不同,这些直接导致了学校不仅要处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矛盾,更少不了学校与学生家庭之间的交涉沟通。以支教中遇到的事例来讲,刚刚小升初的孩子们课堂纪律意识较淡薄,且知识掌握水平相当于城市孩子的小学程度。但升学考试的存在又要求他们弥补上这二至三年的知识水平差距,这是对学生的挑战,更是对教师能力的考验[5]。在课程设计、备课、教学技能、课堂管理、心理指导等方面,也是支教大学生必须面对的任务与挑战。在这里,“控辍保学”等一些政策的严格实施,以及由于师资短缺、教育资源缺乏而更显复杂的行政和政策性任务,或许比教学更令当地教师烦恼。来到这里后大学生才发现:教育欠发达地区和城市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体验原来存在着不可估量的差距[6]。在这些情形下,由于缺乏亲身体会,有些支教课程的设计并没有综合全面地考虑教学的各项基本要素。尽管大学生通常具有创造性思维,但由于采用了当地学生未接触过的训练方法,结果反而差强人意,这也是大学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推进教学,如何把城乡教育一体化理念更好地带入闭塞地区中小学时面临的挑战。

  1. 支教团队相关管理制度

  虽然大学生还未真正踏入社会,不可避免地存在个人经验不足、分工不够科学等问题,但支教组织及时有效地发挥了管理与引导的作用,队长及相关负责人定期会集全体成员总结反思,在支教期结束后也建立了支教信息资源库[7],向之后的接班团队传授经验。这也是迄今为止大学生支教总体效果深得人心的因素之一。以中南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为例,该校的两个支教分队分别设立了队长一职。大圩中学分队的支教团成员在每周五全体教师例会后开展团队内部的反思总结讨论会,且每月和河北分队、中南大学校团委书记以及支教负责人开展线上交流会,反映问题、提出诉求并反思自身该阶段的不足之处。只有建立了有体系、有规则的规范支教队伍,且除了参与服务地学校教学工作之外,定期与高校负责方交流沟通,才能更大程度地保障支教队伍的思想正确、行为端正。如此一来,在服务地、高校、自我的三种监督下,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好大学生支教群体的作用。

  2. 后续教学开展问题

  仍然以上文所提团队为例,到大圩中学的第一天,部分大学生所在的英语教研组教师就与他们进行了一场长谈。当天的教学活动已经让他们心理有了一定的波动,当地教师的肺腑之言又让大学生不禁产生了新的思考。按照当地教师的指导,他们应该放弃以城市里同龄孩子的标准要求当地学生的教学观念,推翻先前制订好的教学方案和对学生的期待值,以课本为主,以基础为主,以尖子生为主。在这所每年中考升学率约10%的乡村中学,教学任务变得愈发艰巨。在当地教师口中,前几届支教团来过之后,再接手由大学生支教过的班级时,他们一般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对学生的课堂习惯、学科自觉性以及心态的落差进行调整。有些支教的大学生运用了较为先进的创新性教学方法,但与教育资源长期欠缺的当地中学是不太适应、差强人意的。尽管当地教师很乐于每年从高校的高材生身上汲取教学的灵感,但大学生服务期满离开后的过渡期,也给他们带来了后续教学的一些烦恼。在当地教师的帮助下,支教团队也请教了往届成员的经验,对照学生每年成绩表逐个分析并重点谈话,在入乡随俗的同时,在课堂中融入可接受的先进教育资源,使他们开阔眼界、陶冶情操、丰富内涵,激发内心的学习兴趣,在有限的支教期内尽所能奉献无限的爱心和正能量。

  三、大学生支教的新思路探索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多元支教模式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服务平台和资源,探索网络化教育新形式,促进教育公平;同时指出推进“教育+互联网”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应用,实施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计划,整合建设国家中小学生网络学习平台,免费为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学校提供优质学习资源,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支教活动推行的20余年,对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问题的缓解、乡村教师的更替流转和稀缺、推动教育公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一批批大学生深入山区这种传统支教方式难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影响了支教活动的效益。当下,互联网平台为教育资源的传递创造了多种便利,弥补了传统支教存在的不足[8]。

  (二)互联网课堂实行的优势

  互联网有效突破了时间、空间、疫情等因素的限制,搭建了畅通无阻的第二支教平台,使得支教不再仅仅局限于一方讲台之上。利用互联网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进而推动城乡教育融合发展[9],实现了大学生支教的立体化发展。

  1. 可常态化、长期开展

  与传统支教不同,互联网云课堂可直接通过腾讯会议、钉钉等进行远程投送完成,且保存后可反复回放观看。没有了天气、地形等因素的限制,不论是支教方以往的周期较短、更替较快等问题,还是由于支教大学生学业安排冲突等的突然变动,在信息化平台下都迎刃而解。且在高度信息化的当下,将图片、网络、微电影等新形式融入线上课堂,更能增添课堂趣味,以互联网为平台可以更便捷地输送现代化的先进教育资源。另外,一些长期在较封闭地区生活的孩子不太擅长与人面对面交流沟通,网络为他们搭建了打开心扉的桥梁,让他们有机会一步步走向外面精彩纷呈的世界。

  2. 避免了安全问题和资金短缺问题

  由于不用实地支教,支教团队的住宿、餐食等补贴费用可以节省下来,转化为不少的一笔教育资金,可为丰富孩子们的教育资源的补充添砖加瓦,如此也能够更好地与互联网课堂建立连接,相辅相成;另外,一些支教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的较危险的地理环境、极端天气等情况也被互联网隔绝开来,保证了支教者们的安全。

  四、完善大学生支教活动的对策思路

  (一)强化政府管理与保障职能

  支教活动是自愿的、不求回报的、无私奉献的行为。为了提高大学生投身祖国公益事业的积极性,支教所在地政府可通过完善或制定专门针对支教大学生的医疗、生活补贴制度,并与当地中小学多加沟通,定时了解大学生的身体及心理情况,定期与支教团队沟通,加强双方的供需交流以便于相关工作调整。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首部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该文件中明确指出:要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关心支教教师生活,认真落实边远地区津贴发放等政策,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高补助标准,努力惠及更多乡村教师[10]。这一政策的出台及普及在提高支教者工作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能够同时带动当地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达成支教“双赢”。

  (二)相关高校积极引领与监督

  1. 鼓励在校生广泛参与大学生支教活动

  当前,有资格派遣支教团队到偏远地区进行支教的高校,通常综合办学水平较高,是全国优秀人才的会集地,是教育事业的引领者,有责任在校内通过各种渠道呼吁、宣传大学生支教志愿活动,争取为我国支教事业选派出更加有家国理想、有先进知识、有奉献之心的优秀高校学子,代表高校、代表国家,推进支教事业的长期发展。不管实行哪种形式的支教活动和怎样的政策,都需要取得当地政府和支教院校的大力协助,才能起到最大效果。中南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中,成员大多为预备党员或正式党员,进一步彰显了党员队伍对党组织号召的积极响应。在招募和选拔支教团队成员时,有意向党员倾斜,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地影响和带动身边同学的参与。在乡村振兴、边远地区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他们是见证者,更是亲历者。

  2. 对接当地,严格管理,定期总结

  大学生志愿者除统一参加各省志愿者协会培训之外,各学校内部也要在其正式出发之前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如去中学实地听课、试讲等。由于大学生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及对当地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不够了解,所以,应加强志愿者的教学技巧、课堂管理、学生组织、学生沟通等一系列内容的培训。

  在服务期正式开始后,高校相关负责人也要与支教团队长定期联系,及时掌握支教服务的推进情况,同时与被支教学校、被支教地政府多沟通交流,既要保障支教活动高质量、高水平的完成,也要保证千里之外本校学生的权益与人身安全。同时,支教过程中要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严格要求。大学生作为支教教师,是当地学生学习的榜样,言行举止和穿着打扮都会给学生带来影响,这就要求大学生要进行自我约束,同时支教组织进行适当管理。最后,支教团队应定时接收大学生的教学反馈。大学生志愿者在支教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足,得到的收获等应及时向团队汇报,及时反思和总结,并分享给团队中的其他成员,促使大家共同进步。

  (三)严格明确自我定位

  在山区的特殊环境里,为了课堂的有效推进和保证课堂质量,大学生应端正态度,找准定位,和学生亲疏适当,不能为了和学生搞好关系而背离支教的初衷。同样,也应踏踏实实地传授新知识新思想,真正地把推进当地教育发展放在首位,以一种无所求的平和心态去面对支教生活中可能面对的挫折与不顺,要坚决发挥当代优秀青年的优秀品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特别是大学生在支教时不能一味地遵循自己的想法,而不顾当地的具体情况,本末倒置,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要根据现实情况,合理适当地引入新观念、用好新设备,杜绝教学秩序的混乱,尽力降低支教后遗症发生的可能性,树立自己作为人民教师队伍一员的使命感和庄严的责任感。

  (四)建立健全相关保障措施

  然而,各方面的努力都应以国家的法定条文作为根本依据。支教事业作为蒸蒸日上的“第二课堂”,作为越来越多优秀大学生毕业后体验社会、回报社会的第一份选择,必然离不开更详尽的法律支撑,法律的明文规定是该项志愿活动可持续推进和发展的根基。

  结语

  大学生支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当代大学生在支教这一不断摸索、不断注入新活力的活动中,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大学生自身应加强修养,不断提高胜任支教的能力,从专业知识、教育知识、心理知识、实践经验等全方面培训和积累。支教主体———大学生的成长是确保支教活动质量的关键。大学生支教不仅仅需要青年人自身的进步和完善,更离不开社会和相关部门的组织协调、监督落实,对大学生支教活动进行规范化和制度化改革,真正摸索出一条教学相长、支教双赢的道路,让大学生在奉献中成长,在成长中奉献,促进大学生支教朝着规范化、科学化、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用一批批支教青年学子的接续努力,换来欠发达地区的文盲、半文盲家庭向知识家庭的转型,用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大学生支教模式的拓展,加速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现,以教育为弥合城乡差距赋能,帮助山区学生从小接受高水平教育和根植“强国有我,请党放心”的理想信念。通过支教,不仅能够把党的政策和党的温暖带到基层,把文明新风和民主法治带到基层,还把文化知识传播到基层,为新时代社会协调发展注入活力[11]。

  参考文献

  [1]张瀚月,陈仕品.“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支教志愿者网络培训课程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8(14).

  [2]陈俊.青年一代的暑假生活[J].文学教育(中),2016(6)-

  [3]林双.关于进-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J].中国行政管理, 2004(11).

  [4]袁亚婕大学生短期支教志愿者培训设计[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4.

  [5]齐冰,王玟星.关于“95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思考[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2).

  [6]王莹.关于建立大学生短期支教长效机制的思考[J.商, 2013(12).

  [7]高福霞,万小煌,陈丽娟,等.大学生短期支教的现状及其对策[J]职业时空, 2014(9).

  [8]李凯蒙,王嘉怡,彭媛媛.“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支教模式的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 2021(9).

  [9]王严.“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支教志愿活动途径拓展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 2020(1).

  [10]蒋超.教育扶贫视角下大学生支教服务的路径探索[J].就业与保障,2021(6).

  [11]李彤彤,杨泽慧,杜兆丽,等.“互联网+”模式下大学生支教服务帮扶策略探究一以 《微光计划一教育 助学专项行动》为例[J]互联网周刊, 2022(12).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法学院
原文出处:聂均容.大学生支教现状分析及可持续对策研究[J].西部学刊,2023,No.181(04):121-12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