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摄影论文

生态影像田野调查方法的内涵与实施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7-02 共6318字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全球第 2 位。 这一巨大变化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改观了中国的城乡风貌, 也带来了十分严峻的生态问题, 广大农村区域更是首当其冲。 尤其是食品安全、 水资源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 涉及面广, 影响程度深。 生态环境的恶化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 农村生活与生产的状况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从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研究的视角来看, 田野调查是一种基本方法。 要求研究者在作相关研究的过程中深入到当地, 与当地人亲密接触, 近距离观察、 体验, 达成领悟和理解。 生态影像调查, 就是试图用影像表现生态问题, 通过田野调查, 获得第一手资料, 以图像的方式迅速而准确地反映、 思考乃至参与当代社会变革的进程; 易言之, 把现代影像技术用于挖掘生态环境以及乡村社会的生活状态等问题, 尤其注重农村的环境和生态,并以影像语言加以阐释[1-3].

  1 生态影像田野调查方法的内涵与特点

  1.1 生态影像田野调查方法的内涵

  作为田野调查的生态影像, 要求研究者深入到一个地区社会中, 融入当地生活, 体验当地的风俗人情, 掌握各种事物出现的背景、 起源、 发展和现状, 尤其是生态观念和环境状况。 这样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 再有计划、 有意识拍摄需要研究的第一手现场资料, 加以报道和理解[4]. 田野调查的对象, 从本质上看, 属于文化范畴。 文化作为可供解读的文本, 研究者参与、 调查的过程本身即可成为一种解读, 因为体验和感悟本身就是在解读。 然而这种解读结果可能难以消除强烈的主观色彩, 因为所有如此而来的解读都是 “个体” 意义上的, 若期待更多 “个体” 参与, 某种新技术手段就成为必要[5-6].

  生态影像是在当代语境下的一种称谓, 它运用当代影像技术对现代生活作快速反映, 并以影像信息的方式将所认识和反映的生态状况固化, 从而使得更多个体参与其中, 获得共识, 激起社会层面关心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7].

  1.2 生态影像田野调查方法的特点

  1.2.1 个体访谈 一般而论, 个体访谈在田野调查中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 访谈前要明确问题, 做好详细的访问提纲, 访谈提纲应该是开放式和粗线条的, 访谈者的访谈内容要尽可能的简明。 然而, 深度访谈并与访谈对象的影像记录合作是生态影像田野调查的研究特点之一, 这就要求调查者首先要确定访谈对象的 “被记录” 意愿, 要和访谈对象建立相互信任合作的关系。 必要时, 受访对象还需提供通常交流难以公开的内容, 这些信息将赋予相关内容以逻辑次序, 并对调查结论起到支柱作用。 此外, 访谈又分为正式访谈和非正式访谈, 正式访谈是在制定比较详尽的访谈计划下, 系统收集资料。 非正式的访谈是在非常轻松的气氛下, 无拘无束拉家常式的闲聊, 通过这种方式有时候可以收获到意想不到的信息。

  1.2.2 观察 观察分为直接观察 、 参与观察和系统观察。 直接观察是亲临现场进行观察, 可以比较正式, 也可以比较随意, 参与观察是生态影像田野调查方法的主要特点, 它是收集资料的最基本的方法。

  研究者可以直接融入到调查中, 时间跨度长, 调查者要住在调查地, 与受访对象同吃、 同住甚至同劳动, 深度融入其生活方式的所有细节, 全程观察当地居民一年四季(或其中某个时段)的生产活动、 各种民间习俗仪式等等。 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之中, 可以最大限度地捕捉一些转瞬即逝的表情符号, 诸如喜怒哀乐的动态表达, 皆很说明问题。 这种观察可以直达内心世界, 特别是要重点观察人们在节庆活动中心态的变化, 往往最有可能触及问题的实质, 而这是通常的调查方法所难以企及的。

  1.2.3 影像纪实和生态性 “生态” 这个概念本身便意味着一种伦理关怀。 伦理关怀的对象曾经长期局限于人类自身, 这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 是工业文明的产物。 生态文明语境下的生态伦理, 应该将道德关怀面向整个生态圈, 包括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影像纪实即利用影像的媒介材料来进行田野考察,丰富田野考察的成果, 发挥传统记录手段达不到丰富性、 现场性等优点。 这与艺术和美学意义上的影像不同, 它是生活场景及其所关涉空间环境的全方位记录和多维体现。 诚然, 完成这样的任务, 一个拍摄大纲和计划是必需的。 这个大纲和计划要紧扣主旨, 明确拍摄材料, 并且对所收集的题材有所理解, 发展对被拍摄者彼此之间的信任, 事先与被拍摄人进行充分的沟通、 交流, 最好能与他们共处一段时间,融入其中, 并向他们学习。 拍摄者本身应当是一个研究者, 应具有广阔的人类学、 社会学、 历史学等学科知识背景, 同时又要有深切的生态伦理关怀。

  2 生态影像田野调查方法的实施
  
  2.1 准备阶段

  与通常的田野调查不同, 生态影像田野调查在进入调查地之前, 除了先作文献调查之外, 还必须对该地点的生态环境、 人文环境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一方面要通过图书馆、 网络等渠道收集和阅读相关资料。 另一方面, 作为一种可供解读的文本, 要对调查地包括人文景观、 生活习俗、 地域概貌、 居民的生存状态、 经济状况、 作物和特产、 交通状况、 人口流动, 包括村落的形成史、 行政归属、 历代建制、 祖籍家谱、 族谱、 书信、 口述、 神话传说、 历史图像、 谋生方式等等在内的文化现象作详细收集、 查阅了解, 以便熟悉情况, 更准确敏锐地把握当地的人文生态。 将影像的媒介运用于田野调查, 可以改变以往传统只靠口头和笔记的调查方法, 发挥现代媒介功能在调查中的作用。 它能在有限的采访时间内, 快速记录访谈内容, 收集更多的原始资料[8-9]. 以浙江农林大学丽水影像考察为例, 影像调查主题是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现状。

  2.1.1 确定生态影像调查的类型 从研究对象和内容来看, 田野调查通常分为综合调查、 历时性调查、共时性调查、 一点调查、 多点调查、 无问题取向调查、 有问题取向调查等若干大类。 生态影像的田野调查虽然可以涵盖所有上述类别, 然而根据选题的不同, 往往有所侧重。 其中无问题取向调查和有问题取向调查应是为生态影像田野调查所最多采用的, 通常是选择一个乡村或一个社区, 较长时间与当地居民相互交流, 深度参与其活动, 与其一起生活、 劳动乃至交朋友, 从而全面了解被调查点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 人与自我等方面的详细情状, 进行完整的影像纪录。

  2.1.2 开始先期工作 考虑到某些材料的搜集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 牵涉到诸如性别等敏感问题的个案材料时, 其获得可能更为困难, 因此, 动员对采访地区情况熟悉的大学生参与就显得十分必要, 这也符合学生培养的目标。 相较之下, 大学生的身份和年龄也更容易为当地村民所认同, 因此更容易深入调查。 参与调研的学生以组为单位选择某一特定的生态环境、 文化历史领域进行有计划、 有目的、 有针对性的梳理, 用镜头把自己调查的资料和对事物的看法用田野生态影像的形式表达出来, 并根据研究的需要进行录音、 摄影和摄像。

  2.1.3 生态影像调查主题确立准备 这个阶段主要是将理论及收集的文献资料相结合, 设计出具体的拍摄计划和所要表现的主题内容。 可以以当地的生态环境包括地理、 地形、 地貌、 资源、 生态系统的平衡或恶化为主线, 也可以表现当地社会结构包括婚姻、 家庭、 亲族、 地域性群体等主题, 另外传统的技艺也是表现的重要内容, 包括工具、 器具及制造、 服装的制作等[10].

  2.1.4 拍摄主题的论证 以组为单位制订生态影像调查计划, 阐述生态影像创作的理念, 逐一论证每组拍摄计划的可行性。 因为参与调查的成员还没有到过实地, 所有的方案都来自文案和文献的收集, 有些预定的拍摄主题与实际操作存在距离, 有可能到了实地却发现与计划中的拍摄任务不一致, 因此在拍摄调查主题的论证中, 必须对拍摄计划和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差异性, 制定一套完备的应对预案。

  2.2 开始阶段
  
  以生态文化为指导, 借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理论与方法制定详细的拍摄计划。 以影像或者影视手段表现人类生存状态, 记录、 展示和诠释一个对象地的文化或尝试进行跨文化比较, 常见的手法是照片和影像的拍摄以及多媒体后期制作。

  调查者作有计划、 有目的、 有针对性地体验和观察, 以浙江省丽水市为调研范围, 用影像把具体调查点的社会现状及其变迁的看法表达出来。

  调查线路: 丽水大港头古晏画乡古镇、 丽水摄影博物馆现状、 松阳古街、 三都乡古村落、 龙泉青瓷和剑文化保护现状、 景宁畲族少数民族文化与传承现状。

  具体实施步骤: 实地拍摄之前, 带着对当今生态、 文化、 社会变迁等重大问题的关切, 完成前述文献调查和阅读, 形成预先的 “构思”. 然后前往调查地展开调查, 体验、 观察、 交谈、 问卷; 对当地生态环境、 社会变迁、 人文景观、 空间关系获得深刻、 综合的现场感受与理解; 采用图像志的方法进入阶段性的拍摄、 编辑工作。 最后形成成果展示与分析[11-12].

  具体要求: 撰写考察日志, 记录每天所见所闻所思。 跟当地文史工作者、 摄影家、 基层干部特别是在地的农民、 商贩等等交流, 得到多样化的信息和灵感。 每晚就理论问题和白天的经历交流讨论, 检查和反省各自的进展。

  2.3 实地调研拍摄

  先期制定的调查方案要与调查地的实况相结合, 如果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必须根据相关预案进行必要的调整, 从而形成新的构思, 这是生态影像田野调查所必须的。

  其次, 要追求图像表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真实性主要指真实的人物, 人物必须是环境的主人, 不摆拍现场。 在拍摄古村落的时候有整个村庄的全景, 还拍摄每一幢古建筑的全景, 有典型特色的古建筑拍摄时还采用中景、 局部和特写的拍摄手法, 拍摄时特别注意环境的真实, 在拍摄时碰到空间狭小时也不刻意改变现场环境, 真实记录现场。 另外详细拍摄居住者与建筑空间的关系, 建筑与周围环境的状态, 不仅有图片的静态记录而且还有视频的动态记录和录影(图 1~4)。

  另外, 要确保现场信息的完整性。 对村民进行实地采访, 与拍摄对象进行交流对话, 克服陌生感,增加了解。 在实地拍摄时主要是采用主位的研究方法, 充分表现被拍摄对象自己的看法、 态度, 避免以自己的主观想法和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判断。 例如, 我们调查组第一天来到丽水大港头的古堰画乡, 以前我们的同学会以拍摄当地的风景名胜、 历史古迹为主, 主要还是通过唯美的视角去表现主题, 缺乏思考的头脑去关注问题, 拍摄的照片都是粉墙黛瓦、 小桥流水的内容, 没有自己的表达思想(图 5), 但是这次结合田野调查的方法以生态的视角去观察事物, 表达想法。 在古堰画乡实地拍摄时我们调查组一直把镜头瞄准在古镇与原住民的关系上, 当地文化与开发保护的关系上以及景点开发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上。 例如, 丽水市松阳县三都乡是当地古村落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 是浙江最有代表性的古村落。 据初步统计, 松阳县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村落有 50 多个, 逾 80%的古建筑年久失修, 村里以留守老人为主, 年轻人中逾 90%外出打工。 围绕开发与保护这个主题, 当地政府也正在着手规划建设美丽乡村, 特色乡村旅游的举措。 在下田村有一个农户家的房子被市里作为文保单位保护起来, 但这只是政府的意愿, 并不是百姓自愿的。 农户想建新房改善住宿条件, 不能拆就不能建, 这是最大的矛盾。 对于1 个地域出现的 2 种不同的状态, 感觉是一种文化的冲撞和矛盾, 有必要用相机表达这种现状(图 6)。

  2.4 调研拍摄中期的再论证

  本次调查的综合讨论旨在加深对调查主题的理解, 以及理清进入调查地的观感体验, 对各自图像记录的内容从各个角度和视点做分析讨论, 对调查的构思、 方法、 目标重新予以审视并及时调整。 特别强调了视频记录的重要性。 因为仅有图片, 不能对事物和事件进行完全与精确记录, 很多内容稍纵即逝,而视频手段可以大大增加资料的细节表现和丰富性。

  拍摄中期的再论证, 主要是针对调查组原先制定的拍摄主题与实地调查拍摄的差异, 重点是现场讨论, 调查团在丽水学院借用了 1 间教室开展中期讨论, 时间为 1 d. 讨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师生间的双向提问、 交流, 由此引发 “头脑风暴”. 比如, 有一位同学拍摄了 1 张计划生育宣传图片, 图片主角是1 个女孩。 在分析这个案例时有学生断言这是重男轻女的表现。 经过讨论, 认识到这个观点是片面的,症结是割裂了表象与内在的关系, 并不能客观反映该地区生育观的现实(图 7)。 还有位学生则通过拍摄老建筑遗存, 对村落文化的保护现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从而引起了关于传统文化记忆与社会认同的深入讨论, 不仅加深了对调查主题的认识, 也更加明确了生态影像田野调查的意义(图 8~10)。

  2.5 调查报告

  实地调查结束并不意味着整个任务的完成。 还要和被采访者和当地保持联系, 进一步补充完善调查资料, 使调查结论更加可信。 结束田野调查之后的任务主要包括: ①通过文献资料, 梳理调查点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状况; ②古村落建筑的现状; ③城市化、 科技和商业化对传统农业与乡村生活的冲击; ④文字与图像和视频材料等综合编辑整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与传统影像记录的比较

  生态影像调查的方法与意图在于给予调查地---设定广大的农业社会、 乡村区域---的生活状态、人文景观, 尤其生态环境的现状及时、 全面、 理性的图像表现, 使得影像变成当代社会进程里重要的参考资料与回应。 传统影像往往只记录社会的表象, 主要表现在追求程式化的唯美趣味, 拍摄的内容大多属于奇异美景, “风花雪月”. 传统影像方法难以关注当代社会和人类生存的重要及普遍的问题, 与时代需求相脱节。

  3.2 完整翔实的乡村影像文献

  生态影像的使命主要是提供翔实的影像纪录---基于充分学术研究与现场体验的理性之图像再现与思考, 因而对其他相关学科, 诸如文化人类学、 社会学、 经济学等等, 提供了一种新的结合的可能性。

  虽然方法不是研究本身, 但是通过这样的方法, 可以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研究对象, 并使得相关研究以更加多元的方式向社会呈现, 从而引起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的关注。 本调查中所使用的的案例, 即浙江省丽水市相关乡村、 社区的农业生态环境、 地域生活状态, 以及传统文化传承等现状, 通过本调查的实施而得到了广泛关注, 许多媒体进行了报道, 并且开始进入社会学界的视野。

  3.3 传播生态文化价值观

  生态影像调查, 用镜头和语言文字记录生态环境、 人文景观, 反映当代人类的状况, 在社会上和影像界宣传或传递关注生态、 注重生态的价值观。 实施生态影像, 利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关注、 研究生态问题是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 通过这种影像解析的形式反映乡村文化的现况, 进而引发人们对新农村建设中古村落和乡土文化保护的思考, 系统、 完整、 深入的生态影像积累, 对环境保护、 对当地开发保护古村落和旧建筑, 对于保存和整理当地 “文化记忆”, 传播生态文化价值观, 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这是其他单一的传统田野调查方法所不能胜任的。

  4 结论

  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与普及, 影像表达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强大。 但大多数人用相机记录的风景过于艺术化而超越现实, 这是对影像表达可能性的忽视。 过分强调景观和艺术化, 往往难以体悟拍摄对象的人文内涵。 深层次的内容必须通过 “沉下去” 的途径才有可能达成, 而这种 “沉下去” 的方法, 有赖于生态影像的深度参与。 虽然不能说传统影像记录的方式已经游离中国现代性进程之外, 但是生态影像调查可能是理解当代世界进程的一个新途径。

  5 参考文献:
  [1] 徐杰舜, 刘冰清。 乡村人类学[M]. 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13.
  [2] 那日松。 中国摄影批评选集[M]. 北京: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3.
  [3] 伊安·杰弗里。 摄影简史[M]. 晓征, 筱果, 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4] 特里·巴雷特。 看照片看什么: 摄影批评方法[M]. 何积慧, 译。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1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