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摄影论文

我国新闻摄影从荷赛到华赛的发展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0-29 共3502字
论文摘要

  向来以战争灾难等冷峻题材为主旋律的荷赛(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在第57届的获奖作品中,科技感很强的《信号》却脱颖而出摘得年度大奖。于此同时,3位中国摄影师也以出其不意的独特小题材胜出:中国新闻社的贾国荣、南方都市报的陈坤荣和青海摄影师樊尚珍分别获得体育动作类组照一等奖、体育特写类组照二等奖和自然环境类单幅三等奖。

  截至目前,中国摄影师共有35人在“荷赛”这一全球最大、最有影响的国际新闻纪实影赛中崭露头角。与荷赛遥相呼应的是中国自己的国际新闻摄影赛事———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简称“华赛”)。

  从2005年至2014年,华赛已经举办了10届。来自各国的国际评委们云集中国,在世界海量作品中一次次见证顶级新闻摄影作品的诞生。荷赛为中国新闻摄影开启了一扇窗中国摄影师在这次荷赛上再创佳绩并非偶然,荷赛对中国摄影师的影响由来已久。

  上世纪50年代,由于中国社会经济状况比较落后,人们思想禁锢保守,再加之国门还没有完全打开,国内摄影人受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对世界新闻摄影的认知度不高。 60年代初,一些优秀的中国摄影师开始关注并参与荷赛,虽然没有获奖,但有不少作品入选荷赛影展,被当时欧洲的摄影界所了解。“文革”期间,中国与荷赛的联系一度中断。中国的新闻摄影第一次在荷赛获奖是1988年,新华社记者杨绍明拍摄的《退下来的邓小平》获得新闻人物与肖像类组照三等奖,成为中国摄影史上首位获得荷赛奖的中国摄影师。同年,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和中国日报社联合将荷赛30年获奖作品选引进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出,使中国观众第一次集中领略了世界新闻摄影的水准。

  在影展期间的北京新闻摄影周上,来自世界新闻摄影荷兰基金会的荷赛奖得主与200多名中国摄影师进行了为期一个礼拜的摄影交流活动,这是中国新闻摄影史上一次值得关注和记录的事件。

  着名摄影师王文澜和贺延光当年曾参加了荷赛影展和北京新闻摄影周。回忆当时的盛况,王文澜说:“开幕当天很多人把展板都挤倒了,观众排队一个半小时都买不到票。荷赛影展让中国人很震撼,令当时还处于模式化摄影阶段的中国摄影师大开眼界。 ”贺延光说:“荷赛影展上的摄影作品充分还原了新闻事实真相,直击观者的心灵,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社会。相形之下,国内的新闻摄影更多的是意识形态的工具,拍摄的图片像广告摄影,千图一面,与真实的社会尚有距离。荷赛影展对中国摄影人是一次启蒙。 ”

  他补充说,摄影周上,他们跟西方摄影师一起到车站、首钢、佛学院、解放军仪仗队等地拍摄,这些近距离的接触使中国摄影师的新闻摄影理念和影像表达方式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从那以后,荷赛在中国的新闻摄影工作者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中国摄影界掀起了向荷赛进军的热潮,在荷赛中入选、获奖的中国摄影师也越来越多。 1996年,山东摄影师李楠的《聊城少儿杂技学校》获得第39届荷赛艺术类单幅一等奖;中新社摄影记者贾国荣的《中国体操夺冠赛》获得第45届荷赛体育类单幅三等奖。而在2008年第52届荷赛中,中国的摄影师大获全胜,夺取了3个金奖、两个银奖和1个铜奖,创造了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

  通过比赛,中国摄影师对新闻摄影的视角开掘和题材把握也日渐成熟,中国新闻摄影的整体面貌和水准得以大幅提升。像《中国青年报》记者赵青的《北京电视上的奥运会》、记者傅拥军的《西湖之畔的树》、摄影师牛光的《僧侣为灾民火化》等作品都是优秀摄影师对社会事件进行关注和深入拍摄后获得的。

  他们用特别的视角,向受众呈现了这个具有独特时代特征的新闻现场。现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王瑶当年凭借《60岁的舞蹈家重返舞台》的摄影组照,在122个国家、4000多名摄影家、40000多幅摄影作品中脱颖而出,取得第43届荷赛当代热点新闻图片一等奖的好成绩,成为首位在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上获奖的中国女性。

  谈到自己在荷赛上折桂,她说:“中国不乏像路透社、法新社记者一样的好记者,只是过去我们采访条件不具备,设备也跟不上。正是由于国家的对外开放,才使得更多摄影人走向荷赛这样的国际舞台,让全世界瞩目中国,新闻图片这种超越国界和语言的载体对东西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中国有了自己的国际赛事———华赛自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摄影大国,专职摄影队伍人数数以万计,摄影爱好者更是以亿来计算。且中国是个有着56个民族的东方大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摄影资源,这些优势是其他西方国家无法比拟的。

  基于具有西方视角的荷赛对中国新闻摄影的影响,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开始牵头筹办中国人自己的国际摄影比赛———华赛,并强调以东方视角的国际化视野为世界新闻摄影搭建舞台。 2005年,一个世界国际新闻摄影比赛的新品牌———华赛在深圳诞生了。国务院参事室新闻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执行顾问赵德润曾连续担任过5届华赛评委会主席。回忆当年的情景,赵德润说:“由于刚刚起步,第一二届华赛参赛作品的数量相对较少,之后每年大约有来自五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0多位摄影记者和摄影师的3万多幅作品参赛。

  我们请来了世界各国的顶级摄影专家及部分荷赛的评委,这些评委经常就某张图片的PS容忍度、编辑过程中改变图片方向和图片真实性等问题展开争论,有时争论得面红耳赤,擦出不少思想的火花,这对推动国际新闻摄影事业健康发展很有意义。 ”在荷赛的催生和影响下,华赛的羽翼正日渐丰满和成熟,华赛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日益扩大,荷赛和华赛的交流也日趋频繁。华赛组委会每年会邀请荷赛的人来华担任评委,荷赛组委会也时不时会约请华赛评委参与荷赛。华赛评委会执行秘书、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涉外拓展部主任黄文曾连续两届被荷赛组委会邀请赴阿姆斯特丹担任评委。谈到华赛在国际上的地位,她告诉记者:“相比荷赛而言,华赛虽然还很年轻,但经过第一个10年的努力,华赛已逐步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

  以前我们邀请国际评委时,还担心人家不会来,如今国际评委们纷纷向我们发函主动请缨来华担任评委。此外,外国的获奖者也将获得“华赛奖”写进他们的个人履历;一些外媒也通过各自的语种在全球报道华赛。 ”赵德润说:“华赛是促进中国新闻摄影走向世界的一件了不起的尝试。来自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盖蒂图片社的顶级摄影家在中国的土地上评选和讨论世界新闻摄影作品,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

  而在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名誉主席于宁看来,华赛的设立体现了“影像大喷发”时代中国新闻人的担当。华赛不是荷赛的复制和翻版尽管华赛在创办之初就明确不能简单复制荷赛,要创办一个具有国际视野和东方特色的世界新闻摄影文化新名片,但由于这两大赛事的作品所表现的题材内容极其相似,纯新闻类的评价标准也基本趋同,即着重关注人的命运变化和生存状态。

  华赛最初评选出的获奖作品仍跟荷赛有些类似,反映战争、灾难、事故、暴力等内容的图片一般都会夺走大部分奖项。对此有人认为,荷赛、华赛的评委都青睐“黑镜头”,只有报道战争、灾难、事故、疾病等问题性新闻才可能获奖。那些突发事件新闻图片带来的感官刺激,会不会令这个丰富的世界被突发事件的雾霾所遮蔽?对此,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徐祖根解释说:“作为新闻摄影,如果不去表现重大突发新闻也是失职的。关注苦难、表现战争的目的是反对战争、鼓励和平;强调和平和发展,也不意味着不去表现灾难和贫穷。 ”

  在他看来,摄影师去表达日常生活中那些真切的“苦难”,能使观者飞越突发事件的雾霾,看到残酷世界天边的亮色。他强调,与荷赛有所不同,华赛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在审美取向、价值观和人文诉求方面强调东方视角,体现东方人特有的含蓄。“如果华赛只是克隆荷赛,那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华赛一定要办出自己的东方特色。 ”为了办一个有别于荷赛的华赛,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开始不断改革和完善华赛的评奖办法,更好地凸显华赛中的“和平与发展”这一主题。鉴于以前华赛的每一个新闻类别都充斥着战争灾难类图片,华赛从第三届开始,单设一个“战争灾难类”奖项,将所有战争、灾难、事故等突发类新闻全部归入此类评选,为非战争灾难重大新闻类、日常生活类、体育类、自然与环保类等留出空间。

  华赛这一项涉及奖项设置的创新,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中外评委在不知不觉中按“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去选择照片,使许多正面反映人类进步和发展、乐观与向上的照片获了奖。如《起舞弄竹影》获日常生活类金奖,《三峡大坝建成和移民》获经济和科技类组照金奖,《夫妻戏班》和《刚果选美》分获文化艺术类金银奖等。

  这类正面反映人类经济发展、生活安定的照片,能获得较高等次的奖项。谈到华赛,曾担任评委的巴拉诺夫说,国际上的摄影大赛上所呈现的大都是反映血腥、灾难这些很悲伤的作品。这类消极的题材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因为生活中不光有泪水也有欢乐,我期待中国的摄影师能更多地捕捉乐观和积极向上的好作品,这些积极题材的作品拍摄起来难度更大。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