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摄影论文

从美学的角度重新审视新闻摄影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9-25 共1375字
论文标题

  传播手段和形式的巨大变化给信息的视觉传播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新闻摄影逐渐从文字报道的补充中分离出来,以自身的生动形象和丰富内涵独立地阐释新闻事件.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新闻图片传播更为迅速便捷,影响力随之扩大.新闻图片除了自身所具备的新闻价值外,审美特征日趋显现.因此,新闻摄影需要从美学的角度进行重新审视.

  人文关怀的情感之美

  情感与美感息息相关,美的初始即为"有感而发".新闻摄影的美感也是基于现场真实感、感染力基础上的感性挥洒与理性归纳,它伴随着不同的感知、情感与思维活动而形成.新闻摄影作品中,新闻价值与审美价值共同存在,这种审美价值的评判标准既严格又模糊 :

  无审美价值,新闻等同于信息垃圾无观之必要 ;审美信息唯有做到直通心灵深处、润物细无声,才没有传播障碍.

  前苏联电影理论家爱森斯坦说:"画面把我们引向情感,又从情感引向思想."内在情感美与外在形式美的结合,更能发挥新闻摄影作品自身的感染力,使之扣人心弦.有求真求美之心,新闻无处不在.

  物欲膨胀的今天,媒体淡化了对理智与情感的追求.人文关怀是从文化层面对人的观照,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摄影记者应将镜头对准各个阶层,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观照,以平等的姿态关注平凡的生活 :既传播有价值的社会新闻,又以情动人,发掘新闻背后的情感.摄影记者要摒弃空洞的新闻理念,使传播者和接受者产生心灵情感的共鸣,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很多突发事件发生时,摄影记者为了博人眼球,滥用视觉冲击力,漠视拍摄对象的人格,观者也无美感和共鸣.长此以往,媒体展示的病态审美观,会使越来越多的人冷漠并沦为悲剧的看客.

  新闻图片要兼具新闻价值和美感,从而倡导一种高尚的、正确的审美情态,这种审美情态取决于从业者的审美素养.图像审美知觉、审美意识与审美理论,三者相辅相成,形成较高的图像审美能力.只有同时具备新闻敏感性和这种审美能力,新闻摄影从业人员才能在现场环境、人物动态、悲喜、光影、色彩等因素中迅速做出选择,拍出高质量的图片.

  自然瞬间的形式之美

  在新闻现场,很多瞬间转瞬即逝.一瞬间典型意义和典型形象的获取,是新闻图片最大的追求.而这特殊性的一瞬间,同样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

  新闻图片的形式美包括图片构图、光影、颜色等属性,其本身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新闻具有客观真实性,对美的形式的把握必须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之上.

  新闻图片情感的抒发要自然,要以情应景,要用特定环境、特定时间下的精彩瞬间,以真实性、自然流露的情感打动观者."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美之如此,过犹不及.对真实性具有高要求的新闻摄影,如果过分强调形式美,采用摆拍、造型、过分构思、干涉对象的手法追求图片效果,就违背了新闻摄影的审美价值.

  科技进步与真实之美

  科技进步,数码技术迅猛发展,摄影也进入寻常百姓家.数码技术的发展挑战了新闻图片客观真实的原则.运用数码技术进行模拟、修改、重造成为可能,新闻图片的真实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另外,网络宣传便捷、快速,让很多不法之徒有机可乘,利用虚假图片扰乱视听.如近年的"华南虎事件"就曾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数字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使图像审美更多元化,照片的拍摄、传递方便快捷 ;但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对图像的处理功能强大,也令很多图片"面目全非".虽然在今天,修饰过的图片也能满足人们多元的审美需求,但真实性是新闻价值的前提,应无条件扞卫.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