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摄影论文

金石拓片和舆图摄影的特殊技术与方法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8-28 共3539字
论文摘要

  金石拓片和舆图是国家图书馆古籍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原件不可能被读者直接借阅,因此用于学术研究、教学、出版时就需要有清晰的图像。古籍拓片及舆图的幅面、大小、形状多以不规则尺寸为主,小图约几平尺,大图往往数米,墨迹种类亦多样。例如:金石拓片有鹅头形、长方形、正方形;有墨迹深、墨迹浅;有乌金拓、朱砂拓;有的托裱后质地厚实,也有脆且薄的拓片;舆图有卷轴形的;也有纸质、绢、绸缎等形状各异的,材质不同。受保存条件和环境的影响,大多数藏品需要折叠保存,展开后就有很深的折痕,这些特点给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加工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在拍摄过程中需要特殊的技术和方法。

  常规的135相机即使像素超过2000万,也难以将数米的拓片或舆图一次成像,其主要的不足是放大后观看拓片或舆图里描写的内容仍无法辨析。原因是原件图尺寸过大,现有的相机像素无法实现将原图放大到清晰的画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逐一将大图分解拍摄,再将若干分解后的局部图像合成为整幅,以得到内容清晰的图像。

  1、 设备详解

  1.1 选择相机

  拍摄古籍文献首要的设备就是相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胶片相机在逐渐隐退,取而代之的是数码相机。目前国际上的单反相机种类繁多,而大多数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135相机难以完成大画面的古籍文献拍摄任务;能够满足古籍文献拍摄的专业级数码相机品种极少。目前在国际上居于领先地位的是源于丹麦的数码相机系统Phase,中文译为飞思,具有专业级的设备技术,提供科技尖端水平,性能卓越,具备中画幅数码相机系统并搭载着高质量的存储格式RAW,并有将其处理转换为其他格式的软件Capture One。

  首先解决相机的画幅问题,全幅和半幅是相对于胶片相机时代 135 型相机而言的,135 相机的胶片尺寸为 24mm×36mm。传感器尺寸为24mm×36mm的称为全幅,代表性品牌有佳能的 1Ds 系列、5D 系列,尼康的 D3 系列以及索尼的A900 等;传感器尺寸为 24mm×18mm 以下的称为半幅,即APS-C,这个规格的产品最为普及,民用的大众性数码相机大多是半幅;中画幅即120画幅,与胶片时代的120相机画幅相同,其面积远远大于135画幅,传感器尺寸为50mm×40mm左右。代表品牌有飞思645(即玛米亚645相机)。中画幅相机无论是胶片时代还是现在的数码相机时代都是高端专业级摄影设备,通常讲,画幅越大,成像品质越好。即便是用极为普通的120相机与最高端的135相机做比较,120相机的画质仍具有一定的优势,比如玛米亚ZD和佳能1Ds Mark3都是2000多万像素的相机,但将图像放大到100%时,ZD的像素品质要好于1Ds Mark3,如果是更加专业级别的相机优势就更加明显。

  1.2 传统数码单反相机与数码后背的区别

  数码后背主要附加在中画幅相机或大画幅相机上使用,使原本使用胶片的相机也可以进行数字化拍摄。与传统数码单反相机相比,搭载了数码后背的相机体积大,不适合移动性的拍摄,且价格较高,但像素质量非常精湛,图像传感器的面积也非常大,成像效果显著,非常适用于古籍文献的数字化拍摄,尤其针对于古籍拓片和舆图的巨幅尺寸占有绝对的优势,因为拍摄古籍文献需要将相机固定在翻拍架上,不需要移动很大的距离拍摄,数码后背采用未压缩的图像格式,为后期的图像处理打下了基础。目前数码后背仅局限于120画幅的相机上,可以很好地处理超大文件的拍摄和存储问题,因此成为专业性的摄影设备,拍摄古籍文献的首选。

  1.3 飞思相机应用于古籍文献的拍摄中

  飞思数码后背与玛米亚数码单反相机的结合,是完成古籍文献拍摄的主要设备之一,飞思数码后背目前IQ系列已经拥有高达8000万像素的全画幅设备;P+系列数码相机后背拥有高达6000万像素的全画幅设备,其耐用性、图像品质和摄影的多功能性定义了数码摄影的标准,尽管国家图书馆依旧使用飞思4000万像素的数码后背,但图像的品质仍然位居国家图书馆所有图像数据库之首,其每幅单拍达到252兆。

  2、 古籍拓片及舆图的拍摄要素

  2.1 光源详解

  光源问题在古籍拓片及舆图的拍摄中极为重要,其原因就是拓片或舆图的尺寸过大,且展开后的折痕非常明显,常规的摄影方法无法完成拍摄任务。

  环境的选择尤为重要,拍摄古籍文献必须选择密闭的环境,无自然光源(窗外投射进来的光线)以及室内光源(室内的照明灯)的射入和干扰,仅仅依靠专业布置的光源。古籍文献是非常重要的文物,为了加强古籍文献保护,必须选择冷光源对其进行拍摄。

  对于超大尺寸的拓片和舆图的拍摄单单布置两个光源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至少需要准备4个光源,从拓片或舆图的4个角布置光源。光源的投射角度不能大于45度,否则会产生强烈的反光,尤其是乌金拓片,其本身的墨迹具有强烈的反光,布置光源时有较大的难度,要反复调试角度和位置。

  一幅超大的拓片或舆图的拍摄需要采用多个测光点,必须保证拍好的局部图在后期拼接中颜色保持基本一致,因此布置光源的时候要进行调试,利用测光表,在整个拓片上分别取9个测光点进行对比,拓片左部上中下各取一点,中部上中下各取一点,右部上中下各取一点,哪一个点测得的指数有偏差,就要对靠近的光源进行调整,最后9个点的指数要达到一致,图像才能达到色彩均匀,后期拼接也相对容易。

  相机本身有一些金属部件,拍摄时恰巧与光的折射法线重合,必然出现反光点,尤其拍摄乌金拓片时更加明显。解决的办法是对相机进行处理,采用不反光的黑卡纸或者黑色纯棉布,对相机的金属部位进行遮挡,这样就可以避免反光现象。

  由于拓片和舆图的尺寸过大,保存起来受环境和条件的制约,往往折叠后保存,这就给拍摄带来困难,因为折痕在图像上反映出来的是一条极为明显的黑影,折痕越大,图像的黑影越明显,严重影响图像的清晰度,甚至影响其内容的辨析。解决方法是利用专业布置的光源对折痕部位进行打光,从而去除掉影响画面的黑影,去除黑影也需要选择合适的角度,有时也需要两个以上的光源配合使用。

  2.2 拍摄详解

  设置拍摄的像素,依据拍摄的目的设置所需要的像素值。一般用于出版和用于还原原件尺寸的需要时,尽量设置到相机的最高像素,尽量设置RAW的格式,因为无论是尺寸、色彩还是达到满意的不压缩的原件,RAW格式都能最大程度地保持原件的最多信息量。

  设置相机的光圈、感光度以及白平衡值,为达到画面整体的清晰,采用最小的光圈拍摄,由于拍照时使用三脚架,稳定性可以得到保证,因此光圈设置得越小越好。感光度ISO设置到最小,可以使图像质感细腻,高感光度会使速度提升,相反会造成图像颗粒的增大,影响图像的画质。白平衡最好设置在自定义上,依据现场的光源提前测试好最佳的范围值,因为相机内固定的自动和灯光白平衡都是相机里设置好的数据,与现场必然有一些区别,如果设置在自动和灯光模式上,拍摄出来的图像与原件会有差异,虽然后期可以进行调整,但是会给后期的制作带来不便,因此在拍摄时以设置最接近现场光源为宜。

  无论是将拓片或舆图展平在墙面还是张挂在专门的壁体上,都在墙面或壁体上制作一张铁板,利用极小的磁铁将拓片吸附在铁板上,无论是对于保护拓片还是拍摄时方便移动拓片都有很大的作用,高度置放在适合拍照的位置上。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不仅仅是增加稳定性,同时可以保持相机的垂直水平,拍摄超大拓片或舆图时,保持相机与拍摄画面的垂直水平至关重要,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必须与拓片成90度,也就是相机镜头中心与拓片在同轴位置上,这样才能保证画面端正,上下左右边能够对齐,否则导致拍摄的画面产生变形。

  要使拓片和舆图有一个清晰的画面,不能一次拍摄,需要将超大尺寸的拓片或舆图分段进行拍摄,依据需要拍摄的目的决定拍摄的局部数量,比如拍摄一幅两米左右的拓片,如果仅仅是在电脑屏幕上查看其内容,不需要分段拍摄很多拍,如果是用于出版或者是为了放大几十倍之用,就要将拓片分拍多个局部,最后再拼接成整幅图像。

  根据拍摄的局部数量,调整好拍摄距离和拍摄范围,在三脚架固定好的位置上拉一条直线,这样拍摄下一拍的时候,可以平移三脚架,而不会偏离位置造成图像的变化,影响后期拼接,无论拍摄多少局部分图,首要的不可忽视的条件就是水平垂直,相机不可有半点偏移。拍摄过程中,每拍一拍,都需要将上一拍的衔接部位多拍2~3公分,以便后期拼接时有参照范围。

  3、 古籍拓片及舆图的图像拼接要点

  传统的拼接方法就是利用Photoshop软件,这是一种人工的拼接方法,好处就是可以精细地将每一拍拼接到最佳的状态,如拓片中出现的人物衣纹、文字或者舆图中出现的河流山川等,可以完全利用软件的强大功能进行完美的拼合,哪怕由于拍摄中带来的小小瑕疵都可以在后期制作时加以弥补,缺点就是耗费的时间较长。随着电子科技的不断发展,目前已有非常方便的拼图软件,这些软件的好处就是节省时间,只要前期拍摄过程中做到精益求精,拼接起来十分方便,但前提是在拍摄过程中前面所涉及的各项工作都要做到位。

  参考文献:
  [1] 百度文库.数码相机规格说明.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