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危机论文

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2-28 共6756字

  第3 章 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

  欧债危机来势迅猛,覆盖面广泛,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场欧债危机发生呢?表面上看是美国次贷危机引起了此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为应对本次危机、刺激经济增长,欧盟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欧洲各国大量举债,结果导致财政赤字增加,造成危机。但当深入分析危机的发展即可发现在显露出的表象背后还有其更深层次的内涵。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复杂成因不止有其内部因素,同时也有外部原因,且在不同国家还有其各自的内在缘由。

  3.1 欧债危机产生内因。

  3.1.1 欧猪五国各自所特有的原因。

  在这场危机中,出现了一个很有讽刺性的缩写词--PIIGS,代表着五个被债务缠身的欧洲国家,即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希腊。这五国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债务问题,但分开来看,各国引发危机的原因却各不相同。其中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爱尔兰和西班牙。这两国本身的政府债务并没有问题,但受到房地产泡沫影响,银行债务飙升。为了防止银行倒闭带来的一系列金融问题致使经济衰退,两国政府选择用财政来救助银行,再融资和债务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另一类是葡萄牙、意大利和希腊等国。政府的开支过大,债务居高不下是诱发危机的直接原因。

  3.1.1.1 爱尔兰和西班牙的房地产泡沫。

  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爱尔兰的经济逐渐腾飞。当时,欧洲其他国家的公司税普遍都是 30%,而爱尔兰却将这一税率降到 12.5%.此举吸引了相当一部分的国际大公司到爱尔兰来进行投资。同时政府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包括医药化工、信息通信等领域,因此,爱尔兰的企业也具备相当的竞争实力。1996年到 2007 年十年间,爱尔兰的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 7.2%,人均 GDP 成为欧盟第二,仅次于卢森堡。在 2006 年初,洛桑国际竞争力评比认为爱尔兰的引资能力已连续多年保持世界前三。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在危机到来时也没能经受住考验。

  爱尔兰之所以没能经受住金融危机的冲击,其主要原因是爱尔兰在金融业、生物医药及通信电子等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房地产业也得到迅速发展。1995年至 2007 年间,爱尔兰的房地产规模大幅攀升。到 2007 年,房地产行业的产值已经占全国 GDP 的 10%以上。在此行业就业的人口也达到劳动人口的 13.3%.随着爱尔兰货币宽松政策的施行,房产价格一路飙升,房价相对家庭年收入系数翻了一番。越来越多的家庭无法购置一套房产,由于资金匮乏,抵押贷款业务愈加火爆。由于欧洲央行和爱尔兰央行对于爱尔兰银行大规模的放贷持鼓励态度,而这些贷款大多流向房地产行业,最终导致了金融市场累积了大量房地产泡沫。爱尔兰的房地产泡沫在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投资投机的推波助澜下越吹越大。然而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迅速席卷全球,爱尔兰也不可避免的遭受波及。

  金融危机爆发后,爱尔兰房地产市场的急剧萎缩,房贷体系出现大量坏账。

  此外,银行业由于建筑商资金链条断裂而无法还贷。至 2010 年,爱尔兰的银行业损失已高达年度 GDP 的 20%.许多银行濒临破产。为了维护本国的金融秩序,爱尔兰政府不得不自掏腰包进行救助。从而导致了财政赤字,2010 年政府为救助本国银行所进行的支出已经达到 500 亿欧元。而与此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 年爱尔兰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跌 19.8%,国家实际经济增长率连续三年呈现负增长。至此爱尔兰因为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导致的一系列债务问题集中爆发。

  西班牙的情况和爱尔兰相似。西班牙的国内经济繁荣一度也是依靠房地产来支持。在房地产最繁荣的时候,西班牙几乎成了欧洲最大的建筑工地。而在 2008年金融危机中房地产泡沫破裂导致大量劳动力被解雇,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受此影响,西班牙的财政状况在金融危机之后开始恶化。2007 到 2009 年间财政盈余占 GDP 的比重由 1.9%迅速滑至-11.2%.而西班牙国内不断升高的失业率导致政府的社会保障性支出进一步加大,财政赤字严重。而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西班牙的经济进一步衰退,进而导致失业率的继续升高。而在政治方面,国内对于紧缩的财政政策不满情绪高涨,民众对政府的信心几乎丧失殆尽。2011 年,穆迪对西班牙和其银行业进行了评级下调,前景展望为负。而标准普尔和惠誉也连续下调了西班牙的主权信用评级。自身财政状况的不断恶化和国际评级机构的降级使得西班牙主权债务风险不断提高,加之房地产泡沫破裂导致银行业的资金缺口,使西班牙也陷入了债务危机的漩涡。

  3.1.1.2 葡萄牙高福利背后的危机。

  在金融危机来临之前,葡萄牙于 2005 年的财政赤字就已经高达 GDP 的 5.9%.

  新政府对此实行了以财政为中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接下来的两年葡萄牙赤字得到明显改善,但是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这一切前功尽弃。为应对危机,2009 年政府公共开支剧增,赤字占 GDP 比重达到 9.3%,而公共债务在 2008 至 2010 年间也持续升高。这导致了国际三大主权评级机构对葡萄牙的评级也连续下调,前景展望为负。同时,公共债务还债高峰期也于此刻到来。2011 年 3 月、4 月和 6月到期国债分别为 38.48 亿欧元、45.32 亿欧元和 49.58 亿欧元。这对政府财政来说偿债的压力巨大。在劳动关系层面,葡萄牙政府在 1974 年红色革命之后确立了关系不够明确的公司合伙制和低效率并且毫无必要的外部顾问制度。公共工程进度被严重拖后,官员和高级管理者的工资福利大幅提升,冗员冗费的增加提高了信用风险和公共债务水平。

  概括来说,葡萄牙的危机原因有三点:其一是经济发展缺乏核心产业和高新科技创新的支持,只靠旅游业等服务行业必然无法稳定的支撑国家经济。其二过高的刚性社会福利使得懒人增多,劳动力成本升高影响了经济发展,老龄化的人口增多也都增加的高福利下的政府负担。最后是在经济发展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债务超出了可控范围,金融危机使这一情况愈加凸显。

  3.1.1.3 经济潜力日益下降的意大利。

  意大利是全球第七大经济体,在欧盟内是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但其经济中也有不稳定的因素。首先意大利公共债务额一直居高不下, 2004 年意大利公共债务总额占 GDP 的比例已达到 106%,2012 年这一比重上升到 127%,比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中规定的上限高出一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意大利政府公共财政状况恶化的趋势。金融危机爆发后,投资者的信心在整个欧元区债务危机的蔓延下逐渐恶化,使得债务水平很高的意大利面临更加严峻的融资形势。

  其次以贝卢斯科尼为首的意大利政府并没能出台有效的政策遏制赤字的增加。为解决负债率过高的问题,意大利政府实施高税收政策,然而,并没有取得预期成效,反而导致国内企业大量逃税。根据统计,意大利全年仅逃税一项,政府的损失就高达 1000 亿欧元。意大利号称是世界顶级奢侈品的故乡,但其申报缴税的企业数却几乎没有。这是因为很多企业为了不缴纳企业所得税而把企业收入转移到国外。

  最后,意大利国内经济增长趋于疲软。意大利虽然是全球第七大经济体,但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低于欧元区其他国家,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后,意大利甚至一度突破-6%的负增长,其后意大利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一直比其他成员国更加低迷。正是出于以上原因,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于 2011 年相继下调了意大利的主权债务评级。

  3.1.1.4 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希腊。

  希腊是奥林匹克运动的起源地,但为了筹办 2004 年雅典奥运会,希腊被巨额的筹办费用拖垮。由于这次奥运会是在 9.11 事件后举办的第一届奥运会,安保问题无疑被受到了高度重视。希腊为此次雅典奥运会投入的安保费用超过 20亿美元,远超历届奥运会标准。同时为了使场馆符合国际奥委会标准,希腊斥巨资大量改善基础设施。这一切都使得希腊政府不堪重负。

  早在奥运之前,希腊就是一个公共债务一直处于高危状态下的国家。希腊的公共债务早在加入欧元区前就已经占 GDP 的 100%以上,长期为欧盟债务最高的国家之一。在加入欧元区之后,由于欧洲央行实行的低利率政策使希腊不必承受高利息的负担,负债一度有所减少。但是金融危机的到来使得希腊的债务水平自2008 年以后再度上涨。而这一数据在 2010 年已经达到 142.8%的历史新高。其次,近年来希腊的失业率始终保持超过或接近 10%的状态。2010 年失业率突破 12%,2011 年达到 17%.高失业率增加了政府负担,进而推动了赤字的进一步加剧。

  3.1.2 欧洲各国的政府财政赤字问题由来已久。

  除了上述各国的内在原因,还有一些共性的原因在其中。如前所述,自欧洲一体化实行以来,特别是在欧元区正式确立之后,欧盟在《稳定与增长公约》中明确规定了对于成员国 3%的财政赤字水平和 60%公共债务的水平。规定还要求,各国财政赤字如果超出,成员国将按照超过的比例向欧盟缴纳保证金。如果仍然无法对其财政状况做出改善,欧盟将不返还保证金。但是自 2004 年以来,这两条警戒线由于各种原因开始不断被突破。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在 2005年欧盟放宽了限制,允许成员国的赤字可以暂时超越 3%.而事实上在这之后欧盟的规定进一步放松,欧盟整体的负债占 GDP 的比重也持续高于 60%.高预算赤字已经成了欧洲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严重的财政赤字为后来主权债务爆发危机埋下了一颗炸弹。

  3.1.3 欧元区债务国产业结构不合理。

  西方国家自工业革命以后经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一般第三产业都比较发达。特别是欧元区国家金融、旅游业非常发达,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产值上已经超过制造业。这种产业格局决定了这些国家的消费需求主要依靠外部,但这带来了一定的风险,经济运行有明显的经济周期,而且受外部市场环境波动的影响较深。特别是在欧债危机的第三阶段集中爆发的 PIIGS 五国又不是欧元区的强国,其经济产业结构的这种特点更是明显。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航运业、旅游业和房地产业为主,这些产业抵抗金融危机冲击的能力很弱。以希腊为例,希腊的支柱产业是旅游业和航运业。其旅游业的收入主要来自欧美等国。金融危机后欧美游客因收入缩减而降低了出行计划,2009年美国及欧盟赴希腊旅游的游客分别减少了 24.2%和 19.3%,使得希腊的旅游业受到严重冲击。当年希腊旅游业收入因此分别减少了 16.2%和 14%.[11]

  希腊的航运业也同样,航运业则是建立在国际贸易基础上的产业,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对外贸易量骤减,希腊航运业也随之减少。其产业收入在 2009 年下降了 27.6%,对经济的年贡献度由之前的 7%降至 1.2%.两大重要产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甚深,导致希腊全国经济衰退。

  3.1.4 欧元区国家高福利政策和人口老龄化压力。

  众所周知,欧元区国家大多都是拥有较高福利的国家。二战后各国的历届政府为争取选民,实施了以高工资、高福利为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而此时可持续的财政政策却并没有建立起来。随着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政府所需的财政支出也逐渐增长。据统计,欧元区国家用于社会保障的公共支出占到 GDP的 18.7%.沉重的社会福利保障金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越来越重,而相应的体系管理制度长期不变,站在国民角度上"越改越好",使原本就巨大的社会保障金支出有增无减,变成一种刚性制度。

  欧洲的劳动力工资有着高福利的社会制度作为保障,劳工工会的力量也不可小视,始终处于高位。因此,这些国家的财政支出在失业救济的高基数下承担了巨大压力。数据显示,国民工资水平的增速已经超过了 GDP 的增速。以希腊为例,希腊的实际工资增速一直高于 5%,但其 GDP 的增速却始终徘徊在 1%-2%之间。由于社会高福利保障体系的刚性特征,在经济危机来临时,希腊政府的财政收入下降,然而政府的财政支出却不能减少,不仅不能减少,反而因为国民失业率、退休人员增加而增加,造成了政府财政赤字扩大,国家公共债务激增。

  与此同时,欧洲国家的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加重。近年来欧盟国家的婴儿出生率和生育率比其它地区都要低。人口出生率随着欧洲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而逐渐降低。而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欧洲人口的寿命却不断延长,从 1996 年至 2010 年,欧洲人的平均寿命从 76.1 岁上升至 79.5 岁,欧元区的人口年龄结构正向倒金字塔型转变。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导致的劳动力不足,也制约了欧州国家经济的发展。

  3.1.5 欧盟内在的制度缺陷。

  作为欧元区建立的理论基础,生产要素能在货币区内充分流动是最优货币区理论成立的前提条件。而实际情况则是欧元区各成员国由于在语言、文化、风俗上仍有一定差异,各生产经营要素难以达到"完全流动"的要求,经济发展的协调成本并没有完全消灭。同时一些成员国不愿让渡预算和税收权利,统一财政和经济管理机构未能如期实现,结果出现一些国家或地区经济繁荣、另一些国家或地区却失业增加的不平衡现象。

  作为独立于欧盟机构和各国政府外的欧洲央行,是唯一有权行使欧元货币政策的机构。避免货币大幅波动是欧洲央行的主要职责,同时欧洲央行还负责制定金融政策、管理欧元区的利率及货币的储备和发行。而各成员国则可以根据本国经济情况自行决定相关的财政政策。欧元区成员国不能同时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国调控宏观经济的"两只手"不对称,将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冲突、甚至作用相抵,结果自然会导致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2008 年金融危机发生后,统一的货币政策未能顾及各国不同国情和经济特色,而各国分别制定的扩张型财政政策在缓解危机、刺激经济增长方面虽短时间内起到一定作用,但扩张型财政政策的持续使用却加重了政府债务负担,反而使国家主权债务危机进一步突显。

  可见,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的结果,导致各国的政府调控政策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欧盟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发展的不一致性也使得欧盟不能有统一的举措来应对危机。在希腊政府于 2009 年 10 月披露政府债务危机问题后,由于欧元区内没有建立相应的金融稳定和危机防范机制,导致欧盟在救助方案方面始终没能取得共识。比如,在危机爆发初期,由于欧盟担心如果对危机国提供援助,会引发其他受到危机影响的国家也会伸出求救之手,这无疑会对救助者带来很大的压力,尤其是德国、法国等欧盟大国。而且,在欧盟条约(详见欧盟条约 103 条)中明确规定在面对受害国家的求援时,欧盟国家没有义务伸出救援之手。然而,正是由于欧盟采取措施的滞后性,导致债务危机继续向其他国家蔓延,继而整个欧元区遭到波及。

  3.2 欧债危机产生的外因。

  除了内在的原因之外,欧债危机的爆发和蔓延还有着外在因素的推动。2008年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格局。美国为了摆脱经济危机,不仅本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还要求新兴的经济体提高汇率;而国际评级机构大幅下调欧元区国家的主权债务评级,无疑加重了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复苏的阻力,从而使刚刚要复苏的欧洲经济再次呈现下降的趋势。

  3.2.1 全球金融危机是诱因。

  2008 年 9 月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全球性金融危机。由于危机爆发后大量外资撤离,而金融市场的动荡又使得欧洲 PIIGS 五国想靠举新债换旧债的措施变得难以推行,从而引发了 PIIGS 五国为首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数据显示,希腊、葡萄牙、西班牙三国的外国投资从 2007 年至 2011 年由 3380 亿欧元下降到-880亿欧元。另外,次贷危机带来的美元贬值使 PIIGS 五国持有的美元外汇储备急剧缩水,同样削弱了其偿债能力。[12]

  而且,由于 PIIGS 五国多年来本国贸易竞争力不断下降、贸易逆差持续增长,所以次贷危机后这些国家对外出口急剧减少,五国也不能再用贸易盈余来偿还外债。此外,欧元区制度使得 PIIGS 五国无法实施货币政策,不得不靠放宽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结果却造成政府财政开支急剧增加。

  总之,当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PIIGS 五国等国家无法借新债还旧债,贸易盈余和外汇储备又大量缩水,而政府预算赤字的扩大,又进一步加重债务负担,最终在旧债到期时无力偿还。

  3.2.2 国际评级下调加速危机进程。

  如今的国际评级机构已经从证券评级、金融机构评级和企业评级逐渐发展到了国家主权信用评级。而国家主权信用评级对于一个国家的偿债能力和外界对于该国的预期与信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难发现,欧债国家的背后都有着国际评级机构在推波助澜。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是当今世界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它们先后在 2009 年将希腊国家主权信用评级下调,最终成为结希腊债务危机的导火索。2011 年 8 月,这三大评级机构又下调了爱尔兰的主权债务信用评级,评级前景为负面。结果使得爱尔兰政府的借贷成本高至难以接受的地步,债务危机由此在爱尔兰全面爆发;2012 年三家评级机构又下调欧洲多个国家评级,致使欧债危机再度掀起高潮。

  除了评级机构给出的书面评价对欧洲相关国家造成影响,类似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这样的国际市场投机者投机炒作,从中牟利,也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希腊危机爆发后,评级机构评价、以及各方媒体报道制造了市场恐慌情绪,为国际市场投机者制造了机会。这对国际市场投机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绝佳机会,CDs 价格骤升骤降的大幅波动能迅速产生巨大利差。而他们的投机活动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进一步扩大了危机的蔓延。

相关标签:欧债危机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