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生产管理论文

安全生产“三违”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

来源:西部探矿工程 作者:张建华
发布于:2018-09-12 共2920字

  摘  要: 在安全生产过程中, 个体心理是影响生产安全的重要因素。从分析安全生产“三违”行为入手, 剖析其产生的心理因素, 提出运用安全心理学进行调理, 从而主动安全生产。

  关键词: 安全生产; 个体心理; 影响; 调整;
 

安全生产“三违”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
 

  大量事故的统计资料表明, 单纯依赖先进的安全技术、设施、装备, 并不是打开安全之门的“万能钥匙”。人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要素, 绝大多数事故的发生都与人有关, 主要是人的“三违”行为导致。

  1、“三违”行为及其主要表现

  所谓“三违”行为, 是指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之所以出现“三违”行为, 除了管理上的缺陷, 如规章制度不完善、监督检查把关不严等外, 思想上的不重视、观念上的错误认识等也是其重要因素。具体分析,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安全管理人员安全观念和风险意识有所欠缺。表现为对从业人员的生命和健康缺少应有的敬畏和责任, 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责任要求落实不到位、规章制度执行不严, 对从业人员的“三违”行为处理不力, 甚至熟视无睹。

  二是一些从业人员长期形成随性而为的习惯性违章行为。表现为工作中盲目自信, 自认为“不会有事”, 因而操作上的习惯、随意, 甚至完全无视安全规定、规程。

  三是扭曲的思想观念和错误舆论导向的影响。有的把“珍惜生命”、“关注安全”曲解为“活命哲学”、“贪生怕死”, 嗤之以鼻;有的推崇“忘我献身”的精神, 彰显“抓时间抢进度, 大干苦干拼命干”的“玩命”行为。蛮干加盲干, 极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2、“三违”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

  毋庸置疑, 人的任何行为都受心理因素的影响。一般情况下, 人有怎样的心理状态, 就会出现相应的行为。在安全生产领域, “三违”行为与人的心理因素之间, 同样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概括起来, 一般存在以下几种异常心理状态。

  (1) 自负心理。即盲目自信, 自以为绝对安全, 我行我素。有的自恃工作年限长、经验丰富, 自我认为有经验、有能力防止事故发生, 因而对安全规程不屑一顾, 对未造成事故的习惯性违章行为自以为得计, 规程面前“不信邪”、领导面前“不在乎”, 别人提醒当成“耳边风”, 正常安全监督视为“找麻烦”。
  (2) 侥幸心理。明知习惯性违章作业的后果和危害, 却不以为然、不以为险, 仍冒险作业。总认为“违章不一定出事, 出事不一定伤人, 伤人不一定伤我”;“偶尔的一次违章不会造成事故吧”;“以前都是这样干的, 再干一次也不会出事”;“别人这样做都没事, 我这样做也不会有事”。
  (3) 从众心理。通常情况下往往下意识地认为, 多数人的行为可能就是对的, 因此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地跟从多数人的做法, 失去了对违章行为的分析、判断和独立思考。从心理角度, 从众会使人有某种归属感和安全感, 能在某种程度上消除孤单和恐惧心理。安全生产中的违章行为, 许多情况是从众心理在作怪。
  (4) 依赖心理。在自信、自立、自主方面发展不成熟, 过分依赖他人, 经常需要他人的帮助和指导, 遇事往往犹豫不决。存在这种心理, 在作业当中, 就不能及时发现自身及身边的“三违”现象, 遇事往往徘徊于对错之间, 犹豫中造成“三违”。
  (5) 厌烦心理。长期在固定环境中工作, 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和情绪, 没精打采、思维懒惰、注意力不集中、消极作业, 甚至罔顾作业规程等现象。
  (6) 麻痹心理。日常工作中并不是每次的“三违”都导致事故, 久而久之思想上就会放松警惕, 心理麻痹, 对“三违”现象习以为常, 视而不见, 麻木不仁。
  (7) 无所谓心理。对“三违”行为心不在焉、满不在乎, 认为“光不违章了, 活也干不成了”。对“安全说起来重要、干起了次要、忙起来不要、急起来乱套”, 生产中根本不把安全法律法规、制度规程等放在心上。

  一线作业当中, 以上种种心理时常导致人的“三违”行为, 产生安全隐患, 随时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

  3、 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安全心理学是研究人在劳动过程中伴随生产工具、机器设备、工作环境、作业人员之间关系而产生的安全需要、安全意识及其反应行动等心理活动的一门科学。有效应用安全心理学能够规范个人行为, 增强自觉意识, 抑制安全事故的发生,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3.1、 坚持以人为本, 建立安全健康心理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通过安全心理学知识的辅导培训, 培养其良好的安全心理素质, 调整心理状态, 使其以一种正常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投身于工作之中, 树立安全健康心理。

  首先是树立正确的安全心理, 牢记自己的安全责任, 牢固树立安全红线意识, 正确树立安全新理念, 把“安全第一”的价值观作为行动指南。其次是改善个体心理, 增强安全与责任意识。健康心理产生积极的安全需要, 形成自觉主动的安全动机, 对周围客观环境能正确反映,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异常变化, 并表现出规范的积极作为。

  从人的个体角度出发, 形成稳定的安全健康心理和正确的心理活动,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是提高工效、确保作业安全的有效措施。

  3.2、 提高工作“兴趣”, 稳定安全生产积极性

  “兴趣”是力求认识事物和从事活动的倾向, 它使人们的注意力聚焦于该事物或活动。真正有效的“兴趣”, 是鼓励人们积极追求的最有力动机, 将推动人们去克服困难, 完成任务。安全生产也是如此, 如无“兴趣”就会精神恍惚, 安全生产也就无任何保障。

  树立一个安全健康心理, 将有助于有效地提高生产者或管理者个体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其积极性是确保现场安全生产的基础, 没有这一基础, 安全工作就不稳定, “三违”行为就会屡禁不止。单纯靠检查、处罚, 工作就会被动。因此, 做好安全工作的关键, 是要不断提高个体对安全工作的“兴趣”——主动性。

  采用多种方式努力提高对安全生产的“兴趣”, 就成为安全管理的重点途径。一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环境, 让每个人都有一个好的心情;二是要不断激励个人进行安全技术革新, 及时进行表彰奖励, 提高安全生产积极性;三是引导个人算好“个人安全帐”, 通过个人安全的“收入”与安全事故后“收入”的差距“核算”安全“效益”;四是组织理论学习, 建立共同愿景、弘扬团队精神, 以文化建设引领安全生产。

  3.3、 强化层次激励, 确保安全期望值实现

  个体的安全生产积极性提高了, 必然能有效地控制事故的发生, 实现安全生产的期望值。在持久、长期的安全生产管理中, 不断强化层次激励工作, 是确保安全期望值实现的有效措施。

  层次激励, 按企业、项目、班组、个人等不同层次, 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来提高个体的安全意识。树立安全目标层次观念, 以个人保班组、班组保项目、项目保企业, 层层负责, 确保企业整体安全目标的实现。

  在层次激励的实施中, 要做到公平、公正, 真正激励个体的安全工作积极性。要通过理论学习、兴趣活动、表彰奖励等, 激发个体爱岗敬业与成就感的积极性, 使个人自觉与团队、与单位融为一体。要通过分层次定出合理的安全目标, 并定出安全目标实现后的奖励, 从而以一种期望来不断激励个体, 努力实现自己的安全目标, 去力保企业整体安全期望值的实现。

  总之, 人是安全生产的决定性因素。了解和掌握个体的心理并加以有效引导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因此, 充分运用管理学、安全心理学, 针对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个体的不同心理状态, 采取相应措施做好心理教育, 从人性基础上提高杜绝“三违”行为的主动性, 是防止安全事故发生、促进企业快速稳步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徐泓, 廖怀高, 徐建奇.交通安全心理学[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2]栗继祖.安全心理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7.
  [3]邵辉.安全行为管理[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4]何学秋, 等.安全工程学[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0.

原文出处:[1]张建华.安全“三违”个体心理影响与调整探析[J].西部探矿工程,2018,30(07):184-185.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