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建立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障的重要意义(本科)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1-25 共5444字

  题目:建立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障的重要意义

  目录
  
  摘要(详见正文)
  
  一、大学生失业的历史和现状
  
  二、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分析 
  
  三、建立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障的重要意义
  (一)缓解当前我国失业压力  
  (二)减少人力资本的浪费 
  (三)完善大学生就业信息平台 
  
  四、大学毕业生对社会保障的迫切需求 
  
  五、失业保障制度的实施
  
  参考文献
  

  以下是论文正文
 

  摘  要:大学生失业问题,这个原来不是问题的概念伴随着我国高校扩招的步伐,其严重性早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毕业即失业”。在现阶段我国经济转型、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等多社会背景下,毕业生是问问题更加考验着社会的神经。大学生失业更多意味着国家和家庭的教育投入得不到应有的回报,长此以往,必然会对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消极影响。因此,对于大学生失业问题的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紧迫性。目前对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的诊断主要从两方面进行:1、毕业生自身的主观原因,2、社会环境的客观原因。据此,主要是要大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以及国家政策的帮扶,社会保障无疑对大学生失业问题起到关键作用,在我国社保因范围窄、保障程度低等背景下,我们还应在资金管理、扩大覆盖面等方面完善社保制度,为失业大学生提供必要保障,最大程度上缓解、特别是“摩擦性失业”给大学生造成的冲击。 
  
  关键词:大学生、失业、社会保障  
  
  一、大学生失业的历史和现状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在哪里?是不是大学生的人数总体太多了?了解这一问题对分析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至关重要。我国高考自1999年扩招以来, 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人数连创新高,2006~ 2008年,毕业生人数分别为413万人、495万人和559万人,2009年高达610万人。对比更早之前的数据:1995年为93.6万,1996年为96万,1997年为101万,1998年为108万,1999年为155万,2000年拟招175万,可见大学录取率呈急速递增的趋势。在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的形势下,就业的难题似乎变得更加严峻和突出。2010年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指出本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 
  
  事实上,早在2002年,中国用了三年时间就完成了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目标。而这一变化,西方国家一般要用20~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庞大的高学历就业人口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格局,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 明确强调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并提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改善就业结构。因此,面对劳动力市场发展的新形势,开展针对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深入研究,是摆在我国理论界和政府部门面前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国内主要是从总量失业、摩擦性失 业、结构性失业等三个方面来解释:第一个原因,供给总量上的压力在转型时期相对存在,是高校短期扩招行为造成的;第二个原因,摩擦性失业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通过完善就业中介、强化就业指导是可以得到有效缓解的;只有第三个原因,结构性失业才是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核心问题,也是现实中较难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将会长期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分析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本文认为“就业难,难就业”的原因主要来自大学生自身、用人单位和社会三方面。 
  
  一是自身原因(1)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一是选地域。在大学生的意识中,大都市总是意味着机会、高薪和前途,“北上广”这个名词的出现就是大学生毕业聚集地的集中体现,长此以往,导致最需要大学生的地方(特别是西部地区亦或是2、3线城市)少人问津,而都市的大学生求职者则人满为患,竞争压力骤然上升,大学生犹如一粒粒小石子一般投入大海,激不起半点波澜。在一个国家内部, 总会存在相对发达和相对落后的不同区域。由于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的差异形成了我国东、西部区域不同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特色,反映到劳动力市场上,各区域的人才需求总量和结构也就不尽相同。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要职责的高等院校在不同区域难以做到均匀分布,所以供给本地区市场的劳动力总量往往失衡。东部地区的毕业生往往是供大于求,而西部地区则供过于求。从地域上看,我国劳动力市场可以分为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城镇及农村劳动力市场。生活在大中城市不仅收入高,而且各种信息资源丰富,公共服务设施齐备,人们能便捷地享受现代社会文明成果,生活质量高。相反,生活在城镇和农村,不仅收入低,且难以充分享受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大学毕业生个人偏好的就业选择往往是大城市、高收入和贪图安逸,而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在选择工作时,普遍希望进大城市。所以每年大批的大学毕业生涌向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造成了局部的就业压力,导致部分大学毕业生失业。 
  
  二是挑单位。大学毕业生都希望选择一个地域条件好、待遇优厚、社会地位高的职业,这是加上还是对自身不恰当评估带来的后果,因为在当今社会就业整体环境下,一次性寻找到心满意足的工作难度是非常大的,大学毕业生应持先选择一份工作,在锻炼自己社会能力的同时观察自己对此份工作的适应程度,继而寻找适合的工作。三是看重薪酬。高薪水、高福利等盲目求富观念在大学生中流行,带来了就业难。导致一些开始工资不高但很有发展空间的工作岗位无人问津,这也是大学毕业生眼光不长远的表现(2)毕业生综合素质缺憾。一是学业不精。有的学生在学校里只是混,没有静下心来学习,这给将来进入社会实际动手 操控来来了极大的不便,专业知识不强,不能独当一面。二是社交能力欠缺。说话办事的能力、沟通合作的能力、交际公关的能力欠缺。 
  
  三是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有的学生很不重视社会实践,甚至连学校要求的暑期社会实践都不能认真完成,更谈不上学到具体的实践。大学毕业生自身社会角色定位不准,或者自身综合素质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或者不能正确处理个人意愿与国家需要之间的关系,或者盲目追求高福利、好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摩擦性失业的增多。2、用人单位选择大学毕业生,最主要是看重学生如何“调整就业心态”,而“提高职业素质”、“提高技能”反倒其次;而大学生甚至学校看来,“提高技能”及“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调整就业心态”并不重要。用人单位认为“德才兼备”是用人的恒久标准,单位对毕业生“品德”的重视程度远远比毕业生自身的重视程度要高得多。3、社会原因(1)出口减速。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造成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衰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国的出口。我国外贸出口率的降低必然强烈冲击以制造业为重的中国产业结构,其中,受负面影响较大的必然是以纺织服装业为主的一系列制造产业及出口依存度较大的行业,而这些行业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2)从紧的货币政策。从2008 年开始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意味着企业资金的获取难度加大,投资受到约束。这使得作为吸纳就业的主体——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就业产生冲击,自然吸收大学毕业生的能力也会降低。(3)企业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及劳动力价格均呈上升趋势,使得企业的成本大幅增加。目前来看,受成本上升影响较大的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同样,它们也是吸收大量劳动力的主体。 
  
  三、建立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障的重要意义 
  
  (一)缓解当前我国失业压力 
  
  由于目前全球经济危机的余波尚未平复,就当前看来,我国整体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加之我国当前正处在体制转轨时期,以前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存在的隐性失业问题都暴露了出来;大学生的扩招,每年有400 多万大学生进入社会,加剧了当前的就业形势,带来了更为严重的失业问题。构建大学生社会保障,可以在一定程上缓解当前我国失业的严峻形势,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的构建。
  
  (二)减少人力资本的浪费 
  
  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是非常巨大的,据有关人士统计,一个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毕业,花费大约在22 万左右,这部分投资不论对于国家,还是对于家庭,都是一个不小的开支,大学生失业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使人力资本投资失去应有的收益,给国家、个人和家庭带来很大的损失和不良的社会效果。如果长期下去,将降低人们对教育的良好心理预期和对教育事业的公信力,不利于国家教育事业的长效发展,不利于社会的长久稳定和各项事业的全面推进。
  
  (三)完善大学生就业信息平台 
  
  失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只要市场经济继续发展存在,失业问题就不可避免,问题是出现了失业问题后,如何进行积极引导以降低失业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当前大学生失业,并不是意味着大学生已经供过于求,而主要原因是由于大学生就业信息平台的不完善和就业渠道的不畅造成的。构建大学生社会保障有利于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信息交流,疏通大学生就业的渠道,为大学生就业、尤其是到基层就业开辟新的信息平台,顺利实现大学生的尽快就业,为缓解大学生失业压力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大学毕业生对社会保障的迫切需求 
  
  目前世界范围内应对失业风险的主要方式就是建立失业保障制度,我国也有相对比较系统的失业保障制度体系。一般来说,失业保障制度包括失业保险和失业救助两种方式: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社会以法定的方式集中建立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资金帮助的制度;而失业救助是指国家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对因失业原因引起的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失业保险是一种保险制度,失业保险金的发放要体现不同失业者在失业前对失业保险基金贡献程度的差别,即发放金额与当事人失业前缴纳的失业保险金额的大小有关。而失业救助是对那些具有领取失业保险金资格的失业者,在领取保险金的期限内没有实现再就业仍处于失业状态而发放的救济性资金,以保障其基本生活。这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了对失业者的双重保障,共同发挥着失业保障制度的功能。 
  
  五、失业保障制度的实施 
  

  失业保障制度的主要作用是保障失业者在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以及帮助失业者重新获得就业机会。就现实情况来看,针对失业大学生群体无论是建立失业保险制度还是建立失业救助制度,通过资金的合理应用均能达到上述目的。有所不同的是,失业保险制度更加突出其保险性质,它根据参加失业保险者缴纳保险金的时间与缴纳金额的不同而领取的不同保险金额。这种制度的缺点在于它过于强调有缴有得多缴多得,而现实中需要失业保障金来维持其基本生活的大学生,很有可能属于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而没有缴纳或不愿缴纳失业保障金的群体,因此选择失业保险制度不容易真正起到保障作用。 
  
  保险金额的使用上更多依赖个人的分配,政府在其中的指导和干预作用不强。而高等教 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政府应当介入从大学生培养到毕业后的配置和安排的各个阶段。对于失业保障资金的使用和分配上,政府理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而失业救助制度,则可以实现在政府的统筹指导下,将国家现有的社会救助、促进就业和社会参与等多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整合为一体,在保障大学毕业生失业期间基本生活的同时,合理发展与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培训、工作介绍等就业援助服务,同时还以由政府牵头同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建立实习基地,培训在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降低他们毕业后的失业风险。失业救助制度是在政府救助基础上的全社会的救助,大学生失业是一个社会问题,不论是政府、学校、用人单位、还是大学生本人及其家庭,都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也有为失业救助基金进行捐赠、提供资助的义务。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失业救助制度比较担忧的是,包括失业救助在内的一系列社会救助制度都会有一整套被称为家计调查的法定前置程序,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样会给接受失业救助的大学生贴上贫困的签,伤害到失业大学生的自尊心。 
  
  本文认为,失业本身就具有暂时性,大学生短暂的接受救助并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同时,一旦失业救助形成一种制度,上升到法律的层面,就必然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对于申领资格及申领程序做出一系列具体规定。对于领取失业救助金的大学生的家庭基本情况可以按照法定的程序审批,而可以选择不采取民主议评等公开的形式,这样就可以保护他们的隐私,消除对他们自尊心的伤害。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当前阶段宜采取失业救助的方式来应对大学毕业生的失业问题。相关数据也显示:有就业愿望的应届毕业生9月1日后仍未就业的,可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城市或县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高校毕业生因短期无法就业或就业后生活仍有困难的,民政部门要及时按照有关规定为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或临时救助,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在这个政府文件中就有针对失业大学毕业生提供失业救助的相关规定。由此可见,采取失业救助的形式对失业大学生提供失业保障不仅具有理论可行性,而且也有相应的实践基础,国家已经采取失业救助的形式保障失业大学生的基本生活。  
  
  参考文献: 
  [1]何文举,殷志云:《农民工非正规就业支持系统如何构建》,《求索》2007年第5期 
  [2]陈红霞:《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障机制的选择》,《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年第4期
  [3]谢勇:《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障: 制度选择与政策启示》,《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5期 
  [4]孙翔龙,李  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7年第2期
  [5]翟学伟:《个人地位: 一个概念及其分析框架))》,《中国日常社会的真实建构》1999年第4期
  [6]洛晓萍:《大学生求职费用问题探讨》,《教育艺术》2007年第1期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