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农村及城市困难失独老人的养老困境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9-07 共517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乡村及城市失独老人社保问题研究
【第一章 第二章】失独群体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失独老人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及不足
【4.1 4.2】失独老人的基本情况调查
【4.3 4.4】 农村及城市困难失独老人的养老困境
【第五章】失独老人社会保障实施路径的探索
【总结/参考文献】我国失独老人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总结与参考文献

  4.3 农村及城市困难失独老人的养老困境。

  4.3.1 经济困难,无法养老。

  农村及城市困难失独老人基本上没有收入来源,有的是靠政府的低微的生活补贴来维持生活,由于没有子女的经济供养,他们的生活极其困难。在现实中,农村失独老人在经济上的困难主要是来自于没有能够为其提供获得收入的机会,国家支付的每月几百元的扶助金无法负担自身的生活。同时农村社会中礼节性的随礼等情况较多,使农村失独老人本就困难的生活雪上加霜。城市困难失独老人一般会外出打工而获得收入,但是由于其社会地位低、劳动能力有限,一般获得的收入较少,甚至难以维持日常生活的开销。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失独老人身体机制日渐下降,他们还要负担医疗药物的费用,是他们的经济能力无法承受的。总之,经济的困难导致了农村及城市困难失独老人无法养老。

  4.3.2 疾病缠身,面临养老困境。

  随着失独老人年龄的不断增大,他们的身体状况日益下降,逐渐失去了自理能力,因此他们对生活照料的需求日益加强。农村及城市困难失独老人由于长期的受到精神的压力,不参加社会活动,很少的进行身体锻炼,他们的身体状况与其他老人相比存在着严重的差距。有的失独老人是自己一个人生活,由于疾病的困扰,他们没有办法进行自我照料,他们希望得到社会的帮助和政府的支援。同时他们也希望通过寻求伴侣的方式,找到相互扶持的依靠。农村及城市困难失独老人对于生活照料的需求尤为强烈,不仅仅需要在身体上受到关怀,在心理上同样需要关怀。失独老人的亲戚也可以对其进行照顾,但是他们往往不能完全的顾及到许多老人的生活需求。由于,这些亲戚也有自己的生活需要打理,所以他们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照顾失独老人的生活中来。如果一旦失独老人病情加重需要住院的时候,他们更希望有人照料,这时候他们的心理状态是非常不稳定的。他们向往着被人关怀,他们也惧怕疾病,害怕自己承受疾病的痛苦,而无处倾诉。

  4.3.3 缺少精神寄托,生活态度消极。

  许多的农村及城市困难失独老人在丧失了子女之后都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他们会长期的陷入思念子女的情境中无法自拔,因此会造成失眠多梦的生理疾病。有研究表明,女性失独者在失去子女之后会出现憎恨社会的心理,而大部分的失独者从此与外界隔绝,他们不希望被其他人了解自己的内心窘境。同时他们又希望得到外界的关怀,希望通过与外界建立沟通来使自己走出困境。但是长期的心理压力已经使他们形成了自卑的心理,因此,他们又不敢与外界进行联系。长此以往,这样矛盾的心理状态给他们造成了极大精神问题。由于子女是失独者唯一的精神支柱,失去了子女,他们的精神支柱就不复存在,但是一个人生存的最主要动力是来源于精神生活,寻求精神上的需求是一个人的本能,因此,他们又非常需要精神层面的照顾。许多老年失独者选择了心理医生对其进行心理治疗,通过有效的心理辅导,他们逐渐找到了生活的重点和精神的寄托,他们不在深陷的总是子女的悲痛中,他们逐渐地与外界建立起联系,重新捡起生活的希望。但是多数的失独老人不愿意接受心理方面的治疗,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觉得子女会以另一种形式与他们生活在一起,这是一种潜意识的自欺欺人的行为,最终将会导致自我折磨。同时他们在与外界疏远的情况下,逐渐失去了对社会的信任,因此他们不会相信心理咨询师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是目前心理咨询的费用较高,老人的经济条件有限,无法支付昂贵的心理咨询费。

  4.3.4 婚姻状况恶化,家庭矛盾多发。

  在农村及城市困难失独老人的家庭中,老年人往往经受不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他们对于子女的依恋和想念将会使他们常常的处于自闭的状态,甚至是和自己的伴侣。在这一方面,女性的失独老人表现尤为明显。由于女性是非常敏感的个体,他们非诚的感性,往往会长期的陷入到悲痛中无法自拔,精神上的自我压抑使他们对伴侣的态度也非常的不好,他们变得经常的发脾气,总是抱怨,导致夫妻之前形成不和谐的气氛,经常的吵架会使夫妻关系破裂,影响夫妻双方的感情。作为女性失独者,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就失去了生育的能力,而长期的精神压抑也会导致生理上的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女性失独者不愿意接受再生育的可能性。但是男性失独者的具有比女性失独者更加强烈的心里承受能力,他们能够清醒的看待实现,希望可以通过再生育来改善因失去子女而带来的悲痛。这与女性失独者的生理和心里状况恰恰相反。这样就造成了夫妻关系的不和谐,严重的会导致离婚的境地。对于女性失独者而言,他们再婚的可能性极低,而孤独终老的出境也会给她们的养老带来非常大的困境。

  4.3.5 缺乏社会关爱,社交范围变窄。

  目前社会上,失独老人群体仍然是一个不易被人们理解的边缘群体,他们的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寄托缺失并不能够被社会所发现和关注,这导致了失独老人缺少关爱和重视。在西方社会,就形成了这样的一种养老机构,这个机构是由,失独家庭组建的,他们拥有共同的,心理情感,他们同样需要照料,因此它们组合到一起,进行相互的关照,在这样的机构中,他们觉得,也是平等的,这样的相互照料也使他们得到了安全感,但是在我国的社会中,由于人和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隔阂,还没有这样的养老机构出现,我国的失独老人多数选择在家中进行自我养老,因为家中的环境是他们最熟悉的,他们会在家中得到想要的安全感,同时他们也希望,有人经常来照顾他们的身体,他们可以用死后的遗产赠送来补偿这种照顾的代价。

  4.4 农村及城市困难失独老人的养老困境的原因分析。

  4.4.1 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独生子女数量激增。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为了控制我国的人口数量的增长,但是随着这项政策的贯彻落实,时至今日已经导致了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独生子女数量激增。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下,独生子女已经为传统家庭结构带来了危机,在根据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当一个家庭进入到中后期的时候,父母年龄增长到三十五岁之后,再生育的机会将会大大减小,同时家庭出现失独老人的几率就越大,高风险家庭出现的概率就越大。而当出现失去子女的情况的时候,老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精神压力是十分巨大的,他们的内心将会不堪一击。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失独老人的出现计划生育的必然后果。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危险社会,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而而临着更多的危机与危险。如交通事端频繁尤其是校车安全事端,每年都有上百名学生由于校车事端而丧生。

  一方面,未成年孩子的逝世为我们敲响了校车安全问题的警钟;另一方面,也使其爸爸妈妈失去了生计的期望。食物安全事端多发也是危险因素之一,如毒奶粉、转基因食物、地沟油、食物添加剂等都在危害着青少年的健康乃至形成其间毒逝世;还有无法防止的自然灾害,日渐严峻的环境污染,无法预知的意外事件,也致使很多的独生子女家庭变成了"失独"家庭。以汉川地震为例,在罹难的上万名孩童中,就有 8000 多名是独生子女。2014 年 12 月 31 日发作在上海外滩的跨年践踏事端形成 36人逝世,其间逝世者多数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而他们的爸爸妈妈多数将变成悲情的失独老人。独生子女最大的特点是其唯一性,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思使他们将一切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而独生子女在遭到众多关怀的一起也承当了巨大的心思压力和更多的职责、责任。据 2008 年国家卫生局的统计数据显现,在全国 15-34 岁的青少年中,自杀已变成第一位的逝世因素。

  4.4.2 三角结构家庭导致家庭养老危机家庭三角是由三个点建立的。其间的一个点必为始基点,并与别的两个点相结合。

  这决议了家庭三角具有稳定性。可是,这稳定性为人的生命周期所影响。家庭成员的成婚、出世、逝世都会引起三角的变化。当家庭三角中的后代达到成年而应当成家立业时,亲子关系会呈现逐步断裂的进程。而新的家庭三角正是以原有三角的断裂点为始基点,再与其它的两个点相结合而成。由此,家庭三角在每一代家庭都会呈现,这种情况也就标明着家庭的演化。

  高风险型的"倒金字塔式"型家庭构造致使了失独白叟的呈现。中国的家庭构造是夫妻二人与独生后代构成的"倒金字塔式"家庭形式,独生后代是三角构造底部仅有的一个支点。这种家庭形式具有脆弱性,这个仅有支点一旦遭受意外,三角构造家庭必将崩塌。费孝通先生就曾指出,独生后代是家庭根本三角中子代一角的仅有支点,这个"仅有支点"的失掉,将意味着全部家庭要素的残缺和"两条边"的无着落,致使家庭三角构造解体。

  4.4.3 高风险社会导致失独老人养老困境。

  首先,从制度层面来讲,经济制度、社会制度、政治制度以及文化制度都没有给失独老人带来安全感。我国的经济制度是市场经济,人们收入的来源是靠劳动得来的,但是失独老人已经没有了工作的能力,他们在体力和智力上都不足以让他们胜任能够保障生活的工作。同时,他们的也没有子女的赡养费,这就使他们没有经济实力在做任何事情。我国的社会制度虽然强调的是和谐发展,以人为本,但是社会根据经济实力,政治地位等将人分成了不同的阶层,失独老人基本上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在我国社会中经常会出现仗势欺人、恶意伤人的事件,社会秩序正是因为这些不良的行为遭到破坏。有些人故意的欺负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以此来换取心里的满足感,这些现象都导致了失独老人社会地位无法上升,并终将受到欺凌和歧视。我国的政治制度中,虽然倡导人人平等,但是政治权利的实现却是不公平的。失独老人由于年龄的原因不能参与到政治治理活动中来,导致他们的权益得不到实现,他们的生活的不到有效的反馈,政府不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更没有办法为失独老人的利益而健全制度。

  其次,失独老人在精神层面上是缺失的。失独老人身边没有子女的陪伴,他们的生活是没有活力和精神支柱的,长期的独居生活使他们断绝了与外界的接触,他们时常自己与自己对话,生活在过去子女生活在身边的场景中,容易给他们造成精神上的幻觉,长此以往,容易形成精神性的疾病。同时,老年人本身失去了很多的行为能力,他们的物质的要求已经不再重要,而对精神生活的要求却是非常高的。失独老人没有了精神生活就相当于失去了生活的重心,因此精神层面的缺失将会导致失独老人养老的困境。

  4.4.4 失独老人自身社会认同感弱、存在社会排斥心理。

  失独老人由于失去了儿女,同其他健全的家庭来相比,他们缺少了儿女的关怀,没有生活的来源,社会状况非常凄惨,因此他们的心理是自卑的。失独老人经常会陷入对子女的思念之中,导致他们不愿意与外界接触,害怕看到别人家的子女健全,其乐融融,因此,他们对社会是存在着严重的排斥的。正因为这种排斥使他们的慢慢的脱离社会,他们只和自己比较亲近的亲人走动,不愿接受新的生活和朋友,甚至与之前很亲密的朋友都不再联系。现实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很多的失独老人独来独往,连邻居对他们的生活状态都不了解,基本上看不到他们出门,渐渐也失去了与邻里相处的机会。他们认为存在于社会是一种负担,虽然社区组织会积极的使失独老人融合到社区活动中来,但是往往得到相反的效果,使失独老人更不愿意与人相处。他们认为别人对自己的关心都是恶意的,是一种嘲讽。种种的现象表明,内心的自我暗示是使失独老人陷入思想困境的主要因素,并不是社会对失独老人缺乏积极的关注,而是这种自卑的心里与社会对他们的帮助程度形成了负相关。长此以往,失独老人深深的陷入到自我否定和自我压抑的心理状态,远离社会,造成失独老人养老的困境。

  4.4.5 社会养老场所缺失导致无处养老。

  我国目前的养老场所主要集中在养老院和福利院,几乎每一个社区都会设置养老院,但是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混合型养老模式,将非政府组织、商业企业都纳入到养老服务中来。许多的公众人物和商业巨头也加入到了养老服务的体系中,他们通过大量的资金支持,建立了私有的养老服务机构,将提供更加细致和专业的养老服务,这时就产生了有偿化的养老服务。失独老人由于没有子女,因此家庭养老模式对其不适用,虽然家也可以是他们养老的场所,但是由于失独老人将会逐渐的失去生活的能力,他们对自己进行照顾的能力日益缩减,同时他们也没有经济来源来雇佣劳动力来照顾自己的衣食住行,因此家对于失独老人来说不是最终的养老场所。社会养老是指社会为老年人提供养老的场所,也就是养老院,但是目前养老院的费用是根据老年人的社保收入来确定的,如果失独老人没有社保收入,很多的养老院是不接受的。另外,多数老年人在养老院的费用是子女负担的,而失独老人没有子女,经济条件差的根本没有经济实力进入养老院。同时我国的养老院中对待老年人的态度是非常不好的,有的工作人员对老年人进行区别行的对待,对于没有子女的老年人态度非常不好,甚至进行打骂。失独老人往往承受不了这样的折磨选择离开养老院。有人说社区养老能够为失独老人提供良好的养老场所,但是社区的工作人员的流动性非常大,老年人对人的依赖性较强,频繁的更换社区服务人员使社区养老的场所不固定。另外,失独老人的亲戚朋友的住所更不能够使长期的养老场所。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