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制度构建的历程及取得的成就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6-21 共574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特色社会福利制度创建探究
  【绪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福利制度健全研究绪论
  【第一章】我国社会福利体制建设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制度构建的历程及取得的成就
  【第三章】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第四章】完善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
  【结语/参考文献】我国社会主义福利制度发展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历程及取得的成就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制度的必然性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前,社会福利一般是由国家和单位来进行保障的,其中国家是社会福利制度最重要的保障者,国家和单位一起,负担提供社会福利的职责。推行改革开放以后,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全国各地,都对社会福利社会化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慢慢地形成了补缺型社会福利体制,这种福利提这要求,不直接向个人或家庭提供福利,个人或家庭必须首先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维持生活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还不能保持生活的,才提供社会福利。因为这种福利体系,特别强调个人及家庭的基础作用,社会和国家只起到补充作用,所以在实际生活当中,只有老残孤等特殊困难人群,才能享受得到这种福利,表现出了很大的不足,那就是覆盖面比较小,服务的标准比较低,而且项目单一,还存在城乡标准不一等问题。进入本世纪以来,这些方面的缺陷越来越明显,已经不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形势。2002 年,在党的十六大报告当中就已经提出,要强化城乡社会救济体系,和社会福利事业,条件允许的地方,可以先行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以及最低社会保障制度,到了 2007 年,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当中,更是明确地提出来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具体是要以社会保险救助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慈善事业和社会保险作为必要的补充,不断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2012 年,是保障报告进一步提出,要从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面,突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进一步提出,要建立健全全社会福利制度,这就不断加深的人们,在社会福利制度的理解。在当下,我们探讨社会福利体系和制度,必须要结合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站在时代的高度上来理解把握,这样才更科学、更深刻。

  在目前形势下,加强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形成健全完善的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来讲,意义十分重大,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当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时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总收入方面,要达到比 2010 年翻一番,强调要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在收入方面,形成橄榄型发展体制,在医疗卫生、入学就业等方面,形成比较稳定的保障体系。

  蓝图已经规划,目前需要我们的就是采取切实的措施和行动,在实施各项政策行动之前,必须明确一个基本的前提要求,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最终实现成果由人民共享,推动人实现全面发展。在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无论是社会生产力还是经济实力,都有了一个综合的提高,这为我国建立健全各项社会福利制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 2011 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根据世界银行的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当年我国的人均收入,已经接近五千美元,进入了中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当年的财政收入,和十年前相比,也增加了将近 9 万亿元。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是指全体国民都享受着小康的标准,如果把占人口比例相当大的老残孤等困难群体,排除在小康之外,那么,全面小康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康。

  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是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中,就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基础,追求整体社会的和谐、稳定、团结,并致力于解决好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谋民之利、解民之忧,确保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在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问题上,实现新的跨越发展,让全体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面对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这些要求,我们要一刻不能懈怠,努力转好落实,从国家的社会福利方面入手,健全制度体系,回应期待诉求,确保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人人共享。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在社会福利制度方面出台了一列利国利民的惠民政策,如实行九年义务免费教育,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在九年义务教育外的托儿所及幼儿园已经成为了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这也就是说九年义务教育受到了群众的拍手称快,但是儿童福利制度的缺失却是群众新的诉求,因为一个家庭的收入虽然增加了,但是在幼儿教育方面的开支却加大了,以至于成为整个家庭的重负,这种问题的出现,同样也制约了儿童的健康成长,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同时,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由农业化向工业化社会发展、过渡,在城市化得进程中,农民的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以及为了最求幸福生活的农民工,在城市中已经成为了一个数量庞大、收入微薄的困难群体、弱势群体。他们生活困难、负担沉重、生活潦倒,但他们又是社会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如果我们的社会福利制度不努力跟上,努力解决好此类群体的困难,那么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来说,其必然将成为新的和谐隐患。还比如,在我们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对于老年人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家庭重大的负担,老年人的服务亟需畅通途径、寻求方法,这是一个全社会关心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老年人生命延续、安享晚年的共同夙愿都不能实现,所以需要国家福利制度的介入,推动养老机构建设,扩大养老设施数量,优化老年人养老服务,在老年人不能自我护理的时候,为老年人的养老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确保每一位老年人能安享晚年等等。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国家解决了一个问题,群众就会有另一个诉求,当然所有的群众诉求都是最直观的、最直接的,主要就是衣食住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就要建立健全整个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对于保障全体城市居民、整体农村居民利益至关重要,是构建相关保障体系的必然途径。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陆续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社会保险,二是社会救助,三是社会福利。我们从这三种制度上来看,其有一定的共性,但也有个性,在整个社会保障过程中,它们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三者之间的服务主体不同,社会保险主要是对社会个体,提供必要保险,防止其因重大变故致贫;社会救助面对的主体主要是社会上困难家庭和个人,帮助他们解决暂时的生活困难,救济作用明显;社会福利服务的主体主要是社会上一些特殊群体,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阐述下三者之间的差异:第一,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三者的服务的原则不同,社会保险强调的是个人投保,享受应有的利益,即是一种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关系;社会救助中,被救助公民享受救助,不承担义务,这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责任;社会福利不同于二者,其是从被服务的个人,到提供服务的整个国家,全部是社会福利的责任主体。第二,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三者的享受主体及享受水平不同。社会保险主要提供的是基本生活保障,其保障的人群是社会上暂时、或者永久丧失劳动力的人群;社会救助是提供必要的最低生活保障,其对应的主体往往是贫困群体以及灾民等;社会救助主要是提供层次不同的社会服务,主要是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上的特殊群体。第三,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三者的服务资金来源渠道不同。社会保险相关资金主要是来源于单位及个人,同时,还有政府补助;社会救助的主体是国家,那在资金的来源上,也是政府的财政资金,在政府出资的过程中,其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募集资金,如发行彩票、个人捐助等。同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相比,社会福利的资金来源上,还不够明确,政府在资金的投入上不多,社会对其关注度不高,社会个体认识极为茫然,这就导致了社会福利制度体系不健全,效能作用发挥不明显,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社会福利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党的十八大上,国家提出社会保障是建设和谐幸福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保障。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社会福利的发展,就没有社会保障的全面。所以,当前我们要细化研究我国社会福利理论,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体系,借鉴参考发达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成熟经验,并将群众关心的更多的民生问题,逐步统筹到社会福利范围内,使得社会福利制度在我国发扬光大、受惠于民。如果一味的忽视社会福利建设,那么人民群众诉求的民生实事将无法得到解决,社会矛盾将被激化,社会的和谐稳定将被打破,同时,社会救助、社会保险所带来的保障作用将全部被消弱。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历程

  中国社会福利的发展在时间跨度上可以概括为改革开放前 30 年以及改革开放后 30 年。首先,中国在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这一段时间,基本采用的是苏联模式,主要是在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之下,执行民政社会福利制度,单位集体福利制度,以及保障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包含在三个方面,第一,国家提高就业,降低工资,同时提高福利,在城市职工群体,主要以各个单位的职工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的,一般是国家机关,还有企事业单位。第二,对城镇老残孤群体,有各级政府和民政部门,提供民政方面的福利。

  第三,对农村的五保户这样的特殊群体,提供社会福利,这种福利主要由农村的集体组织提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福利制度的基础是公有制,当时,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特征比较明显,主要表现有:第一,十分强调国家的计划性,所有的福利待遇,都由国家来统一规划支配,这样就是在经济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也基本保持了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第二,在社会福利制度的安排上,一般采用平均分配的方法,这也是当时的主导思想。第三,在提高福利制度方面,在城市和乡村方面是有差距的,城镇居民明显地高于农村人群。

  其次,改革开放以后,近 30 年来,我国从过去的福利体制,逐步走上了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道路。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具体来说就是要去福利化,现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原本属于职工的福利,正在逐渐的走入市场体系,已经发展成为商品(1979-1992)。因为职工的福利商品化,而商品市场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政府就要在制度性框架内,建立一种新型的保障体制,这样就产生了社会保险制度体系(1993-2003),在这一段时期,除了军人和公务员,在保障体系保持原有的框架外,各种福利都有一定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早期立足于企业的,劳动保险和职工福利,变得越来越不能适应要求,为了适应新变化,在退休金方面,国家尝试从社会统筹开始,进入九十年代,逐步形成了新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这种新体系采用的模式是:社会统筹加个人账户。另外,从九十年代开始,医疗保险也走上了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在职工的各种福利当中,住房的商品化也在同步加强,一些补贴虽然现在也存在,但是在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小。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之下,许多所谓的铁饭碗,已经背雇佣的契约所代替,在八九十年代,我国的国有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下岗职工问题较多,针对这种情况,我国也逐步建立和完善失业保险制度,以前在劳动保险中存在的职业伤害保障,现在也由社会化的工伤保险所代替。在住房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从最初的发放住房补贴,到现在的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的力度空前。同时,在集体福利和职工福利方面,现在多数已经取消,或者慢慢的缩减。

  在经历变化的社会福利领域,变化最大的还是传统的社会救济,现在已经被城乡最低保障制度所取代,在灾害救济方面,新加入了分级负责的内容,同时强调要动员社会资源,民政方面,对对老残妇儿的福利管理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原来由政府统办的福利,逐步走向了市场领域。

  进入 2003 年之后,国家对于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方面,在认识上又有了新的变化,对福利商品化和市场化,有了新的思考,毒鼠强到的有关福利的公共性,同时也强调了政府在这方面的责任,更加投入力度。这段时期,国家加大了对农村保障和福利的重视程度,其中一个重大的举措是,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方面,推进的力度也是空前的,同期,对于农民工保险制度,也有了深入的思考,2009 年,在新的医改方案中,确定了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来提供,在住房方面,经历了十几年的住房商品化后,在 2007 年,我国在城镇又住房保障制度,这种制度以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为主要形式。中国福利和保障的发展趋势是在保障中增加福利性。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保障"兜底网"已基本成形,随着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中国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兜底网"已经基本编织成形,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切实保障,温饱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截至 2014 年,全国共有城市低保对象 1880.2 万人,农村低保对象 2939.2 万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 529.5 万人;2009 年一季度,全国城乡医疗救助 2036.7 万人次。

  目前,中国已建立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医疗救助等制度为主要内容,生活救助与教育、医疗、住房等专项救助相互衔接、互为补充、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救助体系。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中国社会福利逐步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开始惠及全体人民。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养老为重点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人民群众享受到的福利服务越来越多。二是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成绩斐然,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以新中国成立为起点,从无到有、从城镇到农村、从职业人群到城乡居民,是一个不断改革、发展、完善的过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突出体现在: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基本完成了制度转型;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待遇水平稳步提高;解决了一批体制转轨的历史遗留问题,有力支持了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