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保障论文

诸暨市农村养老模式探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4-28 共671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农村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要素探析
  【第一章】诸暨市农村养老模式探究绪论
  【第二章】农村养老方式的发展
  【第三章】诸暨市养老现状及调查情况
  【第四章】养老方式选择差异的实证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农村养老方式的关联因素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1.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全球有 68 个国家将进入老龄化社会,日本、德国、意大利已经进入了超老龄化的状况。而我的老龄化问题也很严重。老龄化的原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的 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总人口数量的 7%,根据这个标准,浙江省已经成为全国老龄化最严重的两个省之一,截止至 2013 年年底,浙江省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 897.83 万人,占总人口将近 20%,同时,居住在农村的老人占了约三分之二,这不仅仅是数量上的膨胀,还会带来很多的客观问题。比如养老金、养老服务需求增大,年轻的劳动力减少,就业压力的增大,老年群体的照顾、管理等等问题,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迫在眉睫。

  2.人口政策引起人口结构变化

  我国的生育政策发展历程相当曲折,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刚成立之时鼓励人们生育的的阶段;到了 20 世纪 50 年代,着名学者马寅初就对人口现象提出了控制人口的理论,计划生育思想开始萌芽;接着 1982 年计划生育被写入基本国策,之后到 07 年我国一直处于低生育稳定阶段。一胎政策的实行,使得独生子女数量膨胀,每个家庭人口数量减少了,家庭规模变小,独生子女大量增加父、母、子三人形成的核心家庭大幅增加,与此同时,随着农村独生子外出工作,空巢家现象越来越严重,独生子女的父母或将成为最悲惨的老人。

  3.以房养老试点开展

  2013 年,国务院借鉴了国际经验,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 “中国将逐步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2014 年,中国保监会已向各家人身保险公司下发了《关于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自 2014 年 7 月 1 日起至 2016年 6 月 30 日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试点实施“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经历了一年的沉淀之后,以房养老政策终于在北京、武汉、上海和广州 4 大试点城市“开花结果,截止到 2015 年 6 月底,共有 22 户家庭签约成功,获得承保,其中包括孤寡、失独、无子女的老人,还包括部分有子女老人。4.以地养老试点以地养老中的地有土地承包权也有宅基地之意,河北衡水西多村采用了转让土地承包权养老的方式,而”以宅基地换养老“是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首创之举,并且此举还获得了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山东聊城茌平也曾试验过这种方式。此外,济南、河北、陕西等多地纷纷效仿以地养老的方式,主张让村民将土地交给村委会或者合作社,老人通过村里集中建设老年公寓养老,或由合作社经营土地获得收益养老。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1.理论意义在下一代孝道观念的淡薄,生育观念改变,人口结构严峻,老龄化问题严重的背景下,探讨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的理论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以从影响因素入手,建议可行的措施改变现状。

  2.实际意义在理论意义的基础上,必然要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开展养老方式选择影响因素及当地农民的具体情况研究,了解农民真实的想法意见,并提出相关可行的一些建议。

  二、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以及研究的技术路线,并且阐述了国内外关于养老方式选择上的文献整理和归纳,同时看清自己不足之处,希望在此基础上,做出创新。

  第二章从经济供养、服务提供和居住方式的角度阐述了农村养老方式的发展及原因分析,三种主要的养老方式形成原因很多,并且近些年来,养老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包括经济上、思想上等,并介绍了诸暨市农村养老的现状,从三种养老方式的角度列出调查数据的基本特征。为下文做铺垫。

  第三章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比例统计、卡方检验,分析各个因素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对影响有个大致了解。

  第四章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证分析,对三种养老方式分别建立了二元 logistic 回归模型,得出各个模式的影响因素及影响趋势。

  第五章总结了以上分析的一些结论,并提出一些可行的措施,建议未来努力的方向。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以期可以得出更好较为理性的结论。

  1.归纳分析法通过阅读大量相关的文献,查阅相关的资料,梳理相关的研究成果,得出初步的结论,再自己的调查结果相结合分析。

  2.比较分析法比较了过去与现在的养老观、生育观变化;比较了国内与国外养老方式的差异。

  3.实地问卷调查选取了诸暨市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乡镇,通过实地走访农村,甚至下田地,以期获得农民最真实现状以及想法。

  4.多角度分析法不仅从自己的本学科--经济学、社会保障角度论证,还结合了人口学、社会学相关的理论。

  (三)技术路线图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内

  1.影响因素

  (1)有各个省市着重的分析:

  张琪, 张栋(2014)研究了北京市某个区的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部分因素及其影响程度,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并采用了 Multinomial logistic 回归,最后得出婚姻状况、房产状况、子女数量和生活自理状况对老人选择养老方式的影响较为显着。并且,随着多元化养老方式的发展,老年人也开始慢慢接受新的养老方式。

  胡扬名, 何银花(2014)则研究了湖南省农村地区的,用二项 logistic 回归做出了不同的结果,他们认为除文化程度、个人年均收入的影响较大,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身体状况、子女个数(包含男孩数和女孩数)、职业对农民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并不显着。并且他们还对老人对养老方式的偏好程度进行了排序,大部分老人首选的是自我养老,希望在老年的时候不成为孩子们的负担,到了生病或解决不了的时候才依靠孩子,最后才是新农保、商业保险等社会养老的方式,这之中,新农村的受信任度低、养老金过低想必是原因之一。

  张胆(2009)分析的是福建省的情况,同样运用了多项 logistic 回归,选取了”养老靠子女“、”养老靠自己“、”养老靠政府“为因变量,得出性别、职业、月收入、生活来源和是否与子女生活会影响农民选择供养的方式,并特别分析了对养老居住地选择的影响因素,结论显示居家养老是比较适合农村的方式[4],在这一点上,宋雪飞, 郭振, 姚兆余(2015)在研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老年人在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选择倾向及其影响因素之后,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韦霖(2013)[5]针对山东青岛市李哥庄镇农村的高龄老人,运用单因素分析,通过因子载荷矩阵算出因子得分,论证了政府因素、政策执行因素、经济因素、医疗因素、家庭因素以及健康因素对高龄老人养老模式的影响,提出了一些政策方面的建议。

  相对于高龄老人,吴海盛, 江巍(2008)对江苏省的中青年农民选择正规养老方式的意愿做了分析,运用了 logit 回归模型,发现年龄、婚姻状况、职业、受教育程度、月收入状况、居住地离城市的距离、对社会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的认知程度对结果影响较大,且结果存在着地区差异。而王世斌(2009)则对广东、江西、广西、云南和内蒙古五个省的农村中青年的养老居住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做了分析。

  (2)对未来养老趋势的看法:刘生峰(2009)将影响因素分为宏观和微观,认为家庭养老仍然应该作为养老主力,社会养老、社区养老只是辅助作用,与他的观念相左,顾永红(2014)分东、中、西三个地区抽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县市,进行”访谈式“调查获得数据后,将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分别与家庭养老进行比较,指出养老社会化是大趋势,但是家庭养老的责任仍然是不可丢弃的,同时应该给自我养老提供保障。

  与以上方式不同,郝金磊(2014)建立了有序 Probit 多元概率模型来研究甘肃省的情况,结果表明甘肃省农民对以社会养老为主,其他多方面支撑的养老模式需求较大。此外,郝金磊, 贾金荣(2010)此外,吴春宝(2011)则对全国 20 个省 1942 个农户做了调查,分为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健康状况和居住的区域对养老选择有较为显着的影响,并且在选择结果上,选择子女养老方式的比例正在减小,而选择社会养老的比例正在增加,所以建议应该加大对社会养老的支持,投入资金建设公共设施,同时要与家庭养老我和自我养老相结合。

  2.家庭养老

  (1)家庭养老弱化

  早在2000年穆光宗就指出家庭养老是人类社会最古老也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养老方式,但随着时代发展,人口寿命增长、老龄化加剧,同时生育率低,子女的数量在下降,这种传统的养老方式受到了很大冲击,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于此,陈玉光(2007)也提出了相同的结论,认为在家庭结构变化、空巢家庭增多、下一代思想观念变化、家庭内部财富流转、土地养老弱化及其他经济来源不确定的背景下,家庭养老确实受到了巨大挑战,开始分崩瓦解。但是,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该重视家庭养老,这种古老而最优的养老方式不能被随便放弃,应该加强措施,改善民风,弘扬孝德,依法维护老年人的权益。赵向红(2012)也支持家庭养老作为老人首选的养老方式,因家庭养老可以慰藉老人的精神,可以缓解社会养老的压力,这肯定了家庭养老的未来价值和发展前景,所以我们要解决家庭养老面临的各种困境,优化其功能。

  (2)养儿防老和生育观

  与家庭养老相对应的就是”养儿防老“观念,最早吕志良(1992)认为其有值得肯定的一面,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但已经渐渐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罗玉峰(2015)和于长永(2012)分别用多元选择模型和二 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了这一观念,得出了相同的结论。罗玉峰认为经济发展、人口向城市流动,农村”养儿防老“的模式渐渐没落。于长永则证明代际之间开始出现对这一观念呈现不同态度,年龄越小,其养儿防老观念越弱,反之,则越强,此外,还发现农民开始渐渐重视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方式。

  与此同步变化的人们的生育观,殷丰(1989)提出生儿育女、多生多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养儿防老,如今,经济发展,已不再如此,王国华(2013)通过分析 F 村的情况证明了这一点。人们的生育数量下降,生育质量提高,生育目的也变得更加理性。

  3.自我养老

  徐勤, 郭平(1990)就提出家庭结构变化,子女数减少,养老压力大的背景下,应提倡老年人自立,包括经济、生活和心理三方面,并且朱劲松(2009)黄闯(2015)都表示自我养老对老人来说大有益处,老人可以通过自立满足个人的生活需要,通过适当的劳作促进身体健康;在心理上,可以提升老人的地位,满足精神需求,积极应对生活。所以有必要重视养老靠自己的方式,积极创造条件加强自我保障的发展。

  4.社会养老

  社会养老的形式主要有养老院、新农保等。

  (1)养老院

  我国养老院的现状是大部分还以公办为主,私立太少,而且私立虽环境好,但收费昂贵。所以崔丽, 徐亚丽(2011)提出应该加强监督和扶持,促进养老院发展以满足老人们对社会养老的需求。另外,刘慧, 叶露迪(2013)对杭州市的全部老人院内老人采取抽样调查,分析了老人对公办和非公办养老院的满意度差异,发现公办满意度较高,但两者中,老人的精神状况满意度都很低,可见养老院作为社会养老这方面尤其欠缺。对于影响因素,左冬梅, 李树茁, 宋璐(2011)和黄俊辉, 李放(2013)分别以安徽和江苏的情况,说明了年龄、收入、健康状况、子女数、”孝“、养老观念、生活满意度等等都会影响其入住养老院的意愿。所以对策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刘静(2007)和黄建岚, 周继武(2014)都提出了要提升养老院服务质量,并转变老人的养老观念等措施。

  (2)新农保

  栾文敬, 郭牧琦, 孙欢, 路红红(2012)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 26 个省的问卷数据,采用二元 Probit 回归,结果得出社会保险对老人养老方式选择影响显着,参加了社会保险的老人更愿意选择机构养老,也即更远选择非家庭养老。程令国,张晔, 刘志彪(2013)证明了这一点,他们采用倾向分值匹配基础上的差分内差分方法( PSMDD)分析老人健康影响因素的跟踪调查数据,结果显示,新农保的运行使得老人对子女的养老依赖程度大大降低,即家庭养老占比的下降,这必然增加了老人对社会养老的需求,虽然程度有限,但前景可观;此外,新农保的实施还让老人的独居意愿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李成波(2011)看到了社会养老保险的局限性,通过意愿类型分布、保障享受情况、社区服务情况说明其保障水平有限,所以我们在意识到并承认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背景下,应该讲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优化结合才对。 封铁英, 高鑫(2013)赞同李成波多元化养老的观点,并且提出了一些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对策。

  5.以房养老以房养老是从国外借鉴过来的养老方式,其是在生命周期理论和代际财富传递理论基础上运行的。蒋徐娇(2003)认为以房养老为解决中国养老危机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赵玛丽(2013)也曾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对”60 岁以前人养房,60 以后房养人“进行阐述,说明以房养老在中国一定程度可行,并且这种养老方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廖巍(2014)分析了武汉市的情况,同样认为以房养老市场潜力巨大,理当推行。但是,郑萍(2014)指出虽然美国以房养老模式的成功对我国推行这种方式确实有很大的启示,但也要意识到在中国推行的局限性。张家樾(2011)表示赞同,认为对部分老人和年轻人以及房地产市场是大有好处,但也会产生种种问题,例如传统”房传子“的观念不可违,政策不完善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张建伟(2014),邓依伊(2012)和惠婷(2014)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例如,加强宣传、向公众普及以房养老相关知识以促进传统观念的改变,优化制度,设计灵活多样的以房养老产品,并设立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等等。

  (二)国外

  虽然西方部分发达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完善,但是对养老问题的重视是毋庸置疑的, Lee, Hyun-Hoon、Huh, Hyeou-seung、Lee, Young-YounLim, Jae-Young(2013)通过面板分析,说明了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Hou, Liping(2011)则分析了中国的情况,指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还没准备很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资金基础不够坚实,也提到因为”一对夫妇只剩一个孩子“的长期国策对于家庭养老的影响,对此,Hesketh, Therese、Lu, Li、Xing, Zhu Wei(2005)就提出随着财富增长和经济全球化,一胎化政策将越来越不合时宜,应当采取谨慎和渐进的方式来放松一胎化政策。确实,如今顺应潮流将逐渐放开二胎。另外,关于家庭养老,Kok,Lucy、Berden, Caroline、Sadiraj, Klarita(2015)使用倾向得分比较养老院和家庭养老的成本和利益比较,表明老人在养老院精神生活有所欠缺,而且老人更适应家里的生活,认为政策的目标应该激励医疗费用的支付,提供家庭护理。

  此外,国外关于养老方式的影响因素,文献较少,都是从养老居住方式的角度分析。DaVanzo, Julie、Chan, Angelique(1994)研究了马来西亚 60 岁以上的老人养老居住行为,运用 Logistic 回归得出影响因素有年龄、健康状况、婚姻状况、教育水平和种族等;Lam, Tai-pong、Chi, Iris、Piterman, Leon、Lam, Cindy、Lauder, Ian(1998)则分析了我国香港的老人和他们的成年子女在居住安排上的态度,指出这将影响家庭关系,预测未来未来老人对于住房和机构照料的需求将是上升的,应当在这方面予以重视。

  四、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点

  创新之一,目前关于二胎政策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研究非常少,本文通过统计人们对二胎政策及其对缓解将来养老压力的看法,大致可以得出放开二胎是非常有利于解决养老问题的。

  创新之二,调查农民对以地养老的看法,并分析了河北、山东、和浙江松阳县三个已经试点以地养老方式的地区作为案例,指出以地养老总的来说是有一定程度可行性的。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本文主要的不足之处在于问卷调查的设计和样本的局限性。

  在问卷设计上,首先需要提到的是没有加入医疗及其他相关的因素,也就未能覆盖到所有相关的影响指标,对结果的描述可能较为限制。其次,在试图对独居和空巢老人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老人还是同子女一同居住,所以关于交流是否频繁这一问显得并不恰当。

  再者,在做入户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受访者对于带着纸笔的人员第一反应是推销或者保险公司拉单的,即使在解释了是为做科研论文的调查后,一部分人仍不能理解或者心存些许质疑。在这种情况下,对问卷的真实性打了一定折扣,例如,像收入类敏感话题,一部分人直接跳过不填,造成了数据的缺失;而对于 60 岁以上老人所设置的关于子女是否孝顺一问,老人的反应是”即使子女对自己不太好,也不能对外人说他们不好、不孝顺,因为传出去很难听“.

  在样本上,因为个人的时间和能力有限,只调查了三个城镇的情况,样本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养老方式的选择还受到地域、经济条件、经济政策的影响。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