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区域经济学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及相关概念探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9-28 共8131字
摘要

  一、引言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或区域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一个广泛使用的词汇,在Google搜索中输入"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models"可得到2650万项链接,说明该词汇已经是一个频繁使用的词汇,在百度搜索中输入"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也有471万项链接①.国内学术界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也方兴未艾,通过在CNKI中以"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作为主题词,可得到563篇论文,并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实际的论文数远不只于此。可见该领域受到了非常广泛的关注,涉及经济、地理、政治、社会、环境等各领域学者,以及政府决策者和普通公众等。

  费孝通(1985)指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就是特定区域在一定历史条件,独自探索出的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的路子,是地区经济发展实践主要特征的综合反映[1].自从1983年费孝通提出"苏南模式"之后,温州模式、珠江模式、天津模式、浦东模式等概念相继提出[2];国外学者也从不同视角、不同区域界定了诸如东欧模式[3]、拉美模式[4][5]等。首先,尽管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起步较早的研究论题,但该研究却"起个大早,赶个晚集",但最近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内涵的理解停滞不前,大家似乎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尚存在争议;尽管不同领域学者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但大家仍然是"各说各话",缺乏共识,而且相互交流、吸收较少。其次,由于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区域发展模式中的立足点不同,导致对区域发展模式的理解也众说纷纭;那么,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评价标准与划分依据是什么,即什么样的模式才能称作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而这一直没有得到学术界的一致的认可,也是学术界在经历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研究之后所忽视的地方。对于以上问题的思考,便是本文研究的起点,基于目前研究的不足,该题目有待于学术界对其进行重新审视,再次将其作为学术界的研究重点。

  二、国内外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内涵的理解

  "模式"译自英文model、pattern、style、form等,本文中的模式主要指model.在经济理论中,"模式"有两种用法;一种是政治经济学和制度经济理论中的中国市场经济模式、东欧经济发展模式等,此模式指经济体制的结构以及运行的方式;当然,也有研究将模式定义为发展经济学和增长理论中的哈罗德-多马模式、刘易斯模式等,此模式指模型[6].

  《新语词大词典》将模式定义为"理论的一种简化形式",即对显示时间的内在机制和事件之间关系的直观、简洁的描述。《邓小平理论词典》则将其定义为"范式",指可以当作模范、榜样加以仿效的范本、模本。《现代农村经济辞典》指出,模式原是舶来词,其英文释义有"事物的标准样式(模式)"、"按照实物的相撞和结构制成的物品(模型)"两种含义。理解了模式的内涵有助于理解发展模式,《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新词典》指出,发展模式是"指人类社会从一种较低级的状态向较高级状态转化时所遵循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没有对发展模式进行直接定义,但援引其中"科学发展模式"的概念,发展模式则是指"关于发展的规律性、内在机制和基本特征的概括和描述".所谓"模式"或"发展模式",在区域经济学研究中被频繁使用,但对其确切概念和研究内容尚未形成共识,国内外学者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发展路径模式观,较多学者认为区域发展模式是指在特定的地域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发展经济的方法,费孝通(1985)将区域发展模式解释为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的路子[1],也就是说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依靠特定的条件,带有地方特色的发展经济的途径和形式。倪外(2011)也将区域发展模式解释为特定地域和环境条件下的区域发展方式[7].这种观点认为模式的对象性内容包含经济在内的整体社会有机构成体,并从发展模式的内生性原因和路径方面进行了进一步思考。孔翔在批判继承前人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乃是在区域这一空间尺度上以一定的价值理念为指导,为实现一定的发展目标,适应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主要依靠特定生产要素,并在相关保障措施的支持下谋求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和方式[8].综合以上发展路径模式观学者们的观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实现一定发展目标的途径".

  二是经济体制模式观,这是从构成模式的经济及其构成经济系统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和运行机制进行理解的;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模式就是概括经济的"关系"和"运行机制",这种理解不但论及到经济因素,而且从马克思主义的联系观点创新性地看到了诸多经济因素之间的系统与运行机制。如我国着名学者林坚认为,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是从理论的高度概括农村领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演绎的具有特色性质的、相对平稳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运行机制[9].PikeA(2007)认为区域发展模式应包括民主、公平、国际主义等基本原则和价值观,并受本国及国际环境的影响[10].

  三是空间格局模式观,从空间结构来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反映区域内生产力空间配置的总体布局,这种格局与区域内资源分布、区位条件、市场配置格局相匹配;因此,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也决定了不同地区、资源、市场与区位等综合开发的先后顺序和开发强度,也决定了不同区域崛起的顺序、崛起的方式等[11].高新才(2008)通过对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嬗变的分析,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彻底摒弃了计划经济时期高度均衡发展的思想,并经历了均衡发展、协调发展、统筹发展三个阶段[12].魏后凯(2008)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和区域差异的变迁,并认为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已经从不平衡发展进入相对均衡发展的"转折"时期[13].刘乃全,刘学华,赵丽岗(2008)也对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路径和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未来区域发展的整体战略目标是形成合理的空间结构[14].而孙久文,李爱民(2012)结合区域发展现实和区域发展阶段,提出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整体分散,优势集中"的区域发展总体格局[15].这些观点实质上基于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和生产布局理论从空间角度研究区域的布局与发展,旨在研究一定范围内社会经济课题的位置、空间形态、相互关系、社会经济"力"的强弱、空间集聚度、发展均衡度等,基于此,学者们将这些理论与区域发展实际相结合,推导和构建了许多区域发展布局模式,诸如增长极模式、梯度推移、跳跃发展、点轴开发等区域发展模式[16].

  四是经济要素模式观,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应探讨区域内生产要素的存在、配置方式及生产力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17].经济经验模式观的学者认为,模式就是经济方面"实践经验"的概括,例如顾松年(1987)认为,经济模式是概括原有的实践经验以及相关内容[18],这是从经济发展后进行时候方面的经验性理论解读。

  而可持续发展模式观则认为模式就是社会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与前四种模式观相比,可持续发展模式观是基于社会、经济甚至生态环境综合目标体系的发展过程与发展状态,是在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等理念基础上对前四种模式观的发展和深化,进而与其他四种模式属于不同的层面。俞可平(2006)认为区域发展模式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目标,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19].而曾刚(2009)则认为基于生态文明的区域发展是立足于区域复合生态系统良性运行和优化、着眼于区域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区域发展模式;区域开发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配合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知识、技术等无形要素转变,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和谐发展[20].

  由于从不同学科角度、不同时期、不同立场对模式进行解读,其结果也各不相同;因此,有必要对区域发展模式进行历史与逻辑地推论,以及现实与未来发展方面的科学选择,以客观地解读静态性存在和动态化发展的模式,力求全面、深入、科学地认识、运用、评判与完善各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以推动整个社会有机体的良性运行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相关概念辨析

  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会遇到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即什么是经济发展模式?对于该概念有着多种相近的词汇,如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道路等。这些概念的出现部分源于国外名词翻译的差异,部分源于中文语境下词义的相近,且学术界对这些概念的认识尚未统一,进而使得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界定标准也各不相同。

  (一)经济增长方式

  从经济学上讲,经济增长是指通过生产要素组合形成现实生产力的过程[21],通常表现为实际GDP的增加;而经济增长方式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组合和作用的方式[22],依据要素配置状况和对环境影响程度的不同,经济增长可分为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和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增长。金碚(2005)指出,几乎任何国家的工业化都经历过粗放式增长阶段,因为在技术水平较低的工业发展初级阶段,粗放式增长有其历史必然性[23].而如果在经济和技术条件已经具备或通过努力可以达到时,仍然采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则背离了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24]和经济发展演变规律[25].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实现由依靠资金和资源等有形要素向依靠人力资本、劳动力素质、技术进步等无形要素转变。

  (二)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由经济增长方式概念发展而来,与经济增长相比,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但比经济增长的内涵更广,通常还包括经济结构优化、技术进步、社会进步与社会公平,以及环境改善等多个层次的内涵[26],它更加强调经济增长基础上"质"的变化;如果说经济增长是单目标函数的话,那么经济发展则增加了社会、环境甚至文化等新的约束条件,而成为多目标函数[21],作为描述经济发展总体性质和特征的一个概念,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经济增长中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也可以被概括为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或者说经济系统由当前状态向理想状态或目标状态进化需要遵循的规范,包括发展的动力、结构、质量、效率、就业、分配、消费、生态和环境因素等[27].可见,从经济增长方式到经济发展方式的演变,既可以是由要素条件发生变化引致的要素组合方式的变化,也可以是目标约束条件变化导致的变化。

  (三)经济发展道路

  经济发展道路是一个具有高度政治含义的概念,它强调的是经济在一定的政策指引下的发展方向,与经济发展方式相比,它更加宏观、概括。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概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以及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而提出具有指引性的经济发展方略。近年来出现了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市场经济道路、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等具有很强政治色彩的词汇。而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总体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的产物,也是中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的成果[28].

  (四)相关概念的比较

  通过对经济发展模式相关概念的辨析发现,经济发展模式与其他三个概念从语义上较为接近,但在经济学的实质上存在较大的差别,从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到经济发展道路的差别在于具象与抽象、宏观与更宏观;而经济发展模式则是对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基本特征规律性地概括,它是充分吸收了现代经济理论中发展战略模式、经济发展机制、经济发展源泉等相关范畴之后的概念,是经济理论界和决策层的集成创新成果。当然,模式也有不同的层次和类型,可以是具体的模式,也可以是抽象的模式,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指抽象层次的总体概括,而出口导向模式、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等则属于比较具体的模式。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