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区域经济学论文

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经济差距的时空演变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1-19 共5240字
论文摘要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快速发展,创造世界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奇迹,然而在经济取得高速增长的同时,由于国家实行局部优先发展策略,导致我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速度存在差异,若这种经济发展差距长期存在,将不利于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但要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需分析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并且受众多因素影响,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是客观存在,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期,我国实行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计划经济,部分学者认为在此阶段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相对较小,其中 Riskin(1987)认为改革开放前中国各省之间居民收入差异在缩小;但一些学者持相反观点,例如 Friedman(1987)与 Selden(1988)认为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济发展差距在扩大;而 Tsu(i1993)则认为在 1970 年以前中国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不太大,但在自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差距急剧扩大。国内学者杨开忠(1994)认为我国区域间经济差距以 1978 年为转折点,即在 1978 年以前差距在缩小,而在1978 年以后差距呈扩大趋势。陈秀山等(2004)认为 1970—2002 年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经历了三个阶段,1970—1977 年差距逐渐扩大,1978—1992 年差距逐渐缩小,但在 1992 年以后这种差距又开始扩大。蚁荣春(2006)认为建国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别在 1960 与 1976 年达到最大。但由于在这些研究中改革开放以前数据缺乏可靠性,因此对于改革开放之前的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研究的参考价值有限。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国策之后,随着数据统计与理论研究的逐渐完善,区域间经济差距研究得到充分发展。在我国区域间经济差异实证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人均国民收入、居民收入、人均 GDP 等指标。在研究区域间经济差距初期主要有两类方法,一种主要采用描述绝对差距的标准差和极差;另一种主要采用描述相对差距的变异系数、极值比率等,这些方法虽然能体现出这些指标随时间变化的差异,但是并不能表达出这些差异来源与构成,因此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对经济发展差距的研究逐步走向计量化,并可以对其成分进行分解,由于研究时采取的指标、选取的数据样本长度、地域划分方法不同,分解得出结论也不尽相同。Scot(t1994)对中国基尼系数进行分解,得出东部省份经济发展差异显着增加,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进一步扩大区域间经济差距。Ying(1999)对中国各省份人均 GDP 指标进行分解,沿海省份与内陆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在 1978—1990年呈缩小趋势,但在 1990 年以后差距开始扩大。同样刘夏明等(2004)与黄涛等(2006)分析结果表明区域间差距主要来源于沿海与内陆地区之间。

  二、数据样本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样本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统计网数据库,并以1978 年为基期消除物价的影响,将我国 31 个省份分为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对于目前有多种划分东、中、西部地区的方法,本文将参考国务院在“七五”计划报告中对我国国土所作的划分,由于与东部其他省份相比,广西省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因此将其划分到西部地区。从而将我国各地区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与海南 11 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与湖南 9 个省(区);西部地区包括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与新疆 11 个省(区、市),考虑到数据可靠性与可得性,在本文的研究中,西部地区将不再考虑西藏自治区,并将重庆市与四川省合并,因此西部地区将只包括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与新疆 9 个省(区)。

  (二)基尼系数分解方法

  基尼系数通常用于描述收入差距,在没有分解公式之前,只能用于研究总体差距的变化情况,无法研究样本内部和样本间的差距。直到 Dagum(1997)提出一种基尼系数按地区分解的方法,并在之后得到不断改进,使得基尼系数差异分解更加完善,其分解过程如下:

  基尼系数计算公式为:【1】

论文摘要

  
  其中 yji与 yhr分别表示 j 区域中 i 经济体与 h 区域中 r经济体的人均 GDP,k 表示样本中区域数量,本文代表东、中、西部三个区域,nj与 nh分别表示 j 区域与 h 区域中经济体【10】

论文摘要

  
  基尼系数可以按照区域分解为区域内差距贡献 Gw与区域间差距贡献 Gb。区域 j 的基尼系数为:【2-6】

论文摘要

  
  本文将依据基尼系数的这种分解方法,测算 1978—2010年我国人均 GDP 基尼系数、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之间基尼系数以及三大区域内部基尼系数。

  三、区域经济差距的时空演变

  为分析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对我国总体经济差距的影响程度,本文将采用我国 29 个省(市)人均 GDP 数据分析 1978—2010 年区域差距随时间与空间的变化(如图 1所示)。【图1】

论文摘要

  
  1978—2010 年我国人均 GDP 基尼系数在 0.268~0.356变动,这种差距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对于人均 GDP 基尼系数并没有成熟的判别标准,若采用人均收入基尼系数以 0.4 为收入差距的警戒线为判别标准,我国人均 GDP 基尼系数处于比较合理的范围内,但黄涛(2006)认为由于每个地区都存在高中低收入者,而人均 GDP 的差异不能完全反映收入差距状况,所以不能采用收入基尼系数的判断标准进行衡量,且测算出来的区域间人均 GDP 的差异将往往会低于居民的收入差异,但两者之间存在什么样关系、人均 GDP 基尼系数警戒线应为多少等问题,都需要进行更深入研究。

  我国地区间人均 GDP 基尼系数呈倒 N 型变化,在不同阶段变化趋势将有所不同(见图 1)。首先人均 GDP 基尼系数在 1978—1990 年逐年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在改革开放之前,考虑到国家安全等因素,重工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大部分沿海省份人均 GDP 相对较低,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实行向沿海省份倾斜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沿海省份发展迅速,逐渐减小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因此该阶段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呈缩小趋势,从区域间的基尼系数变化也能得出相同结论。在 1991—2003 年基尼系数呈上升趋势,此阶段随着改革的深入,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中、西部地区由于观念、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发展相对较缓慢,这就拉大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东部地区在此阶段的人均 GDP 年平均增长率达到 10.653%,而同时期的中、西部地区分别为9.523%与 8.213%,远远低于东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进而区域间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进而此阶段区域间基尼系数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在 2004 年以后人均 GDP 基尼系数开始下降,该时期经济差距的缩小主要是由于在进入21 世纪以后,国家相继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等一系列发展中、西部区域经济的总体战略,此阶段东、中、西部地区经济都在发展,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要快于东部,从而中、西部地区省份与东部地区发达省份之间差距得到一定程度的减小,国家实施的发展战略取得一定效果。纵观整个阶段三大区域间基尼系数占总基尼系数的比重都在 68%以上,我国区域经济差距主要体现在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之间(如图 2 所示)。【图2】

论文摘要

  
  从图 2 给出的我国三大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变化趋势中可以看出,在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间经济差距中,东中部以及东西部差距比较大,其中东西部差距最大,而中西部差距相对较小。且东西部基尼系数与东中部基尼系数具有相同的变化路径,都经历着先下降再增加最后又开始下降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1978—1990年,东西部、东中部的基尼系数呈下降的趋势;第二阶段基尼系数呈上升的趋势,东西部基尼系数由 1990 年的 0.095 增加到 2003 年的 0.126,而东中部基尼系数则也由 1990 年 0.085增加到 2002 年的 0.11;在第三阶段两者都呈下降的趋势,其中东西部基尼系数在 2003—2010 年下降 0.028,东中部基尼系数下降 0.026。在每个阶段中,东西部基尼系数始终都高于东中部,而这两者又远远高于中西部基尼系数,中西部基尼系数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阶段:1978—1999 年为下降阶段,中西部基尼系数由 1978 年的 0.02 下降到 1999 年的0.016;第二阶段为 1999—2010 年,在此期间中西部基尼系数呈上升趋势,此阶段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在逐年扩大,但中西部差距始终比较小,在 1978—2010 年其值在0.016~0.023 波动,远远低于东西部与东中部。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受区位因素影响比较大,表现为明显的由东向西梯度特征,东部地区地势相对平坦,土地肥沃,交通方便,这些优越的区位优势使得该地区经济发展机会较多,而中、西部地区为内陆地区与不发达地区构成,特别是西部地区,多为高原、荒漠,自然条件较恶劣,人口密度非常低,正是这种区位因素以及在区域经济自身集聚与扩散规律作用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在东、中、西部地区分布上表现出各自特有的特征,区域间的经济差距主要体现在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之间。

  在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内部的基尼系数中,东部地区基尼系数在自 1978 年以来一直远远高于中部与西部(见图 3)。【图3】

论文摘要

  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差距在 1990 年以前与 2004 年以后呈缩小趋势,但 1990—2004 年差距在不断扩大,这主要由于东部地区各省市之间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同。从表 2 中可以看出,1978 年东部地区人均 GDP 比较高的省市,如北京、天津、上海在 1978—1990 年虽然期初人均 GDP 高达 1 281.033元、1 151.936 元与 2 480.636 元,但此期间人均 GDP 年均增长率仅为 4.78%、3.127%、0.772%,而同时期的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等省份期初人均 GDP 仅为 200~400 元,但人均 GDP 年均增长率却达到 7%~11%,这种经济落后地区赶超经济发达地区的趋势,使得东部地区各省市间经济差距在此时期呈缩小趋势。但在 1991—2003 年期,虽然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辽宁、海南、河北等省份的人均 GDP 年增长率大部分超过 10%,但北京、天津、上海的年增长率也达到 10%左右,而后者的基数相对比较大,使得此阶段的东部地区内部经济差距呈扩大的趋势。在 2004—2010 年,虽然北京与上海人均 GDP 年均增长率为 7.818%与 5.713%,但东部其他省市增长率却达到 10%以上,这将使得东部地区内部各省市间经济差距得到一定程度缩小,东部地区基尼系数开始下降。

  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人均 GDP 基尼系数相对较小,在 1978—2010 年,中部地区人均 GDP 基尼系数经历着先减小后增大的过程,由 1978 年的 0.009 9 下降到 2002年的 0.006 3,此阶段国家对于中部地区没有政策倾斜,而在东部地区的带动下,中部各省市都保持相同速度发展,人均GDP 年均增长率都保持在 7%~9%,此阶段中部地区各省市之间差异比较小并有减小的趋势;而在 2002—2010 年基尼系数开始上升,由 2002 年的 0.0063 增加到 2010 年的 0.010 2,此阶段东部地区大量资金向中部转移,使得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靠近沿海省份的中部省份经济发展迅速,人均 GDP 年均增长率达到 13%~14%。另外,像山西、内蒙古这些中部地区省份生产矿产资源拉动经济快速发展,其中在此期间内蒙古人均 GDP 年均增长率达到 22.326%,远远高于其他中部省份增长速度,这将导致中部地区间经济差距不断扩大。而西部地区人均 GDP 基尼系数在 1978—2010 年变化幅度不大,这主要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总体缓慢,并且各省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相对较小。

  四、结论

  本文采用基尼系数分解公式将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按照东、中、西部三大区域进行差异分解,以探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来源,得出以下结论:1978—2010 年我国人均 GDP 基尼系数为 0.268~0.356,但对于人均 GDP 基尼系数并没有成熟的判别标准,无法判断是否处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并且人均 GDP 基尼系数与收入基尼系数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国人均 GDP 基尼系数呈倒N 型变化;从基尼系数差异分解的结果来看,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主要受到三大区域之间差距的影响,而在三大区域之间差距中,东中部与东西部的差距较大,而中西部差距较小;在三大区域内部,东部地区各省市之间经济差距较大,而中、西部地区内部的经济差距非常小;因此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主要来源于三大区域之间的东中部差距与东西部差距以及三大区域内部东部地区各省市间差距。

  参考文献:

  [1]Riskin,C. China’s Political Economy:The Quest forDevelopment Since 1949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Press,1987.
  [2]Friedman,E. Maoism and liberation of the poor[J].Worldpolitics,1987,(3):408-428.
  [3]Selden,M.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ese Socialism[M].M.E.Sharpe press,1988.
  [4]Tsui,K.Y. Decomposition of China’s regional inequalities[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3,(3):600-627.
  [5]杨开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研究[J].经济研究,1994,(12):31-33.
  [6]陈秀山,徐瑛.中国区域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4,(5):117-12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