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区域经济学论文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杜老师
发布于:2021-09-01 共5804字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明显突出。为了研究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本文构建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PSS软件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香港、台湾和澳门)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其中,江苏、浙江、山东、广东、上海、北京等东部省市经济发展蓬勃,虽然通过实施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四川、河南等中西部地区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其他一些地区仍然发展缓慢,经济较为落后。本文通过反映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特点及其差异,提出促进我国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希望有助于我国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及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关键词 :     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Ab stract

      Since Reformation and Opening with the sustainabl e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economy, unbal anced regional economi c devel opment highlights the contradictions app arent. Inorder to study the level of regional economi c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pap er constructs theev 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This paper uses SPSS softwareto analyze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e methods of factor analysis and clusteralysis for China's 31 provinces, munia palit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exdluding Hong KongTawan and Macao).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gap of China's 31provinces, municip alities and autonomous reg1 onsis so big. In which, the economic dev elopmentof Jiangsu, Zhei ang Shandong, Guangdong Shangha, Bejing and other provinces and citiesare very quickly, Although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 on of the rise of central China and westemdevelopment, Sichuan, Qinghai and center -west regi on develop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but someof the other at eas still develop sl owly, economy are relatively backward. Through the reflection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 put forward policyrecomm endations to promote our country regi on economy co ordinated devel opment, I hope to contribute to the economy of our country region co 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nati onaleconomy's sustain able growth.

      Key Words:      Region econom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rincipal components, F actoranalysis。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区域经济是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得到显着增强。以大城市为中心、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加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特色区。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 年的 3645 亿元,发展至 2009 年的 365304 亿元,GDP 年均增长 9.2%,在世界所占比重也从 1978 年的 1.8%,提高至 2009 年 8.6%,位居世界第 3 位。与此同时,国家先后实施了东部对外开放、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的区域经济战略,促使我国区域经济从点到线到面的协调发展。然而由于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加上各地区原有的经济基础不一致,导致我国地区经济出现了较大的发展差距。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经济发展政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整体经济的繁荣,但同时也导致我国的地区差距越来越大,如果任其扩大,就会引发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影响总体经济的发展。此问题如不加以解决,就会影响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影响国家的长远发展。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阻碍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比较和研究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并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对于我国各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630483813135270.png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国外关于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对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理论的研究。罗森斯坦-罗丹[1](1943)在《东欧和东南欧国家工业化问题》着名论文中提出了大推进论,该理论认为由于存在社会分摊资本、储蓄供给、市场需求三个方面的不可分性,小规模、个别部门的投资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拉动经济发展的。发展中国家要解决贫困落后问题,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在投资上全面推进,以一定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各产业部门,从而冲破发展瓶颈,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纳尔逊[2](1956)发表了《不发达国家的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论》,该文以马尔萨斯理论为基础,考察了不发达国家人均资本、人口增长、产出增长与人均收入增长的关系,形成“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过速增长是阻碍人均收入迅速提高的“陷阱”,人均实际收入处于仅够糊口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要冲出“陷阱”,必须进行大规模的资本投资,使投资和产出的增长超过人口增长,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率。纳克斯[3](1953)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认为资本缺乏是阻碍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由投资诱力不足和储蓄能力太弱造成的,而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又是由于资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存在恶性循环,但贫困恶性循环并非一成不变,平衡增长可以摆脱恶性循环,是扩大市场容量和造成投资诱力的一种必须的方法。这些均衡发展理论均认为随着生产要素的流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将最终趋于收敛(均衡),因此主张在地区内均衡布局生产力,空间上均衡投资,各产业齐头并进,最终实现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二类是对地区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研究。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4](1944)在其累计循环因果理论中提出,地域差异不断扩大是地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这主要是由于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回波效应远远大于扩散效应,它们相互作用的结果必然导致区域差异扩大。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政府应当采用不平衡发展战略,通过发展计划和投资,优先发展那些具有较强发展势头的地区,以求得较好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也要防止累积因果循环造成地区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这时需要通过一系列特殊的区域经济政策,刺激落后地区的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5](1958)提出了不平衡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出现在每一处,其巨大的动力将使经济增长围绕最初的出发点,集中增长极的出现必然意味着增长在地区间的不平等,是经济增长不可避免的伴生物和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他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占主导地位,区域差异会逐渐扩大;但从长期看,涓滴效应会缩小区域差异。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共同作用会使生产向低梯度地区进一步集中,从而促进地区间的均衡发展。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6](1965)通过实证分析方法,根据 24 个国家的国际横剖面数据和10 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提出来一种假说。该理论认为,注重经济效益的国家,经济的发展是通过“一系列的不平衡”而实现的。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将逐步扩大,但经过一段时期,地区差距将逐渐保持平稳。当经济进入成熟期以后,地区差距最终将会趋于缩小。这一理论将时间因素引入区域空间结构变动分析,注意到均衡与增长之间的替代关系随时间推移而呈非线性变化,强调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时期增长对均衡的依赖。

      国内关于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

      国内关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对地区经济发展的理论方面的研究。梯度转移理论[7]主张针对我国经济分布不平衡性,国家在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应根据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差距,贯彻非均衡发展原则,在资金供给、技术应用和对外开放等方面体现由东部至西部的逐步推移政策,使三大经济地区分步骤、分阶段、以不同的速度和不同的时间实现预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地区协调发展理论[8]认为,地区间的分工应建立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中央和地方政府应积极支持和促成这种分工的形成;国家对地区的倾斜政策应与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地区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对重点发展地区的优势产业或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进行倾斜,对其他产业不予倾斜;国家加快条件较好的地区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落后地区的发展,将地区差距控制在社会能够承受的范围内。

      第二类,对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方面的研究。李二玲、覃成林[9](2002),蒋亮、罗汉[10](2003),曾小平[11](2010)等学者从国家尺度的宏观方面及微观方面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从宏观上看,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从高到地为:东部、中部、西部,且差距较大;从微观上看,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为高低交错,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域集中于沿海、江、线、边地带、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县域集中于中西部地区一带。陶杰[12](2009)通过因子分析方法,以 2006 年的 24 个经济指标为研究对象,对我国 31 个省份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情况和总体水平不一致,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三大经济发展区域。

      第三类,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时间格局方面的研究。许月卿、贾秀丽[13](2005)对中国  1978-2002 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进行了动态时序分析。结果表明,1990 年以前中国经济区域差异程度在减小,1990 年以后经济区域差异程度扩大。龙美林、向南平[14](2011)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经历了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的变化过程。改革开放初期至 1990 年,中国地区差距呈现缩小趋势,1990 年到1999 年,地区差距呈现扩大趋势,2000 年到 2008 年,中国地区差距趋稳,升幅放缓。

      第四类,对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研究。陈开军[15](2005)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描述了 1981 年至 2003 年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在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发展上的差异。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快速的对外开放使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实现了充分发挥,而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进程相对较慢,这种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差异使经济增长的速度出现了差异,从而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彭文斌[16](2008)通过对 1979-2006 年中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的作因子分析,实证分析了资本流动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并对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差距的关系作了详细的检验。实证表明东部地区资本流动要高于中西部地区,并且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差距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关系。蒋永[17](2009)研究了 FDI 对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通过对 1990-2007 年全国统计样本和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次级样本数据的实证检验与分析,得出结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扩大有重要贡献。东部地区 FDI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着,中西部地区 FDI 的贡献相对较小。研究结果说明经济越发达的省份,FDI 的促进作用越显着,从而证明了 FDI 是导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本篇文章为本科论文,如需全文请点击底部下载全文链接】

      

      1.3、研究思路和方法

      

      2、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2.1、指标和数据的选取.

      2.2、经济现状描述

      2.2.1、全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地区差异显着

      2.2.2、全国经济发展需求较高,地区差异显着

      2.2.3、全国人民生活水平较高,地区差异显着

      2.3、实证分析

      2.3.1、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简介

      2.3.2、因子分析

      2.3.3、聚类分析

      2.3.4、实证结论.

      

      3、政策建议

      

      3.1、统筹区域发展规划.

      3.2、加强宏观调控

      3.3、稳定物价

      3.4 、落后地区发挥本地优势。

      目前,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普遍现象是:自然地理条件差,交通不发达,严重依赖于农产品和初级产品出口,劳动生产率低,人口增长快,失业率高,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根据当代发展理论与区域经济理论,综合考虑中西部的实际困难,中西部地区要快速发展,除了依靠国家实施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的措施,中西部自身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增强凝聚力,正确认识差距,从内因抓起,从自身做起,最大限度地调动落后经济区域的内部积极因素,发挥本地优势,加快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 卡拉-霍夫.超越罗森斯坦-罗丹:欠发达陷阱的现代理论[J].南大商学评论,2005:2-3.

  [2] 何浪雄,李国平.国外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的发展及其评析[J].学术论坛,2004:89-90.

  [3] 方大春.耗散结构视角下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

  [4] 刘溢海,李雄诒.发展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50-90.

  [5] 冯海峰.区域经济差距的分析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6.

  [6] 陈燕.中国环渤海地区的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07.

  [7] 金影子.区域经济发展与财税金融政策[D].辽宁:东北财经大学,2000.

  [8] 邱垒.区域经济发展的法律环境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7.

  [9] 李二玲,覃成林.中国南北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20(4):76-78.

  [10] 蒋亮,罗汉.我国东西部城市经济实力比较的主成分分析[J].湖南大学,2003,20(3):48-53.

  [11] 曾小平.基于地区差距指标体系的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差距的实证分析[J].开封大学,2010,24(2):5-9.

  [12] 陶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因子分析及评价[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29(3):51-54.

  [13] 许月卿,贾秀丽.近 20 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测定与评价[J].北京大学,2005,25(5):600-603.

  [14] 龙美林,向南平.30 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J].中南大学信物院测绘所,2011,10(2):52-54.

  [15] 陈开军.对外贸易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中国数据的经验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05.

  [16] 彭文斌.资本流动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

  [17] 蒋永.FDI 对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及其实证分析[D].南京:东南大学,2009.

  [18] 付春英.中国 2009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J].中国国家统计局,2010:1-23.

  [19] 刘海涛,孙明贵.基于因子分析的纺织机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内涵研究[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0,27(2):157-161.

  [20] 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8-206.

  [21] 中国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数据库[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 2011-12-1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