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人生哲学论文

王阳明《传习录》字的人生哲学思想

来源:内蒙古电大学刊 作者:钟承娅
发布于:2020-03-06 共5831字

  摘    要: 王阳明作为明代着名的哲学家,心学大师,其经典语录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无数可能,也给我们带来了人生的无尽智慧。走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随着岁月的递增,愈加感到阳明先生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值得我们去深刻领悟的。他告诉我们:立志不能晚,行事需唯心,良知之为本,路要持以恒,克己方成己,切记内心的自性不及。只有身体力行,随时随地致良知,并且按照自己的良知去做,才能真正到达知行合一。

  关键词: 王阳明; 致良知; 心学; 知行合一; 传习录;

  王阳明,是明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也是“心学”的创立者,更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他一生坎坷,命运起起落落,虽步入仕途,仍不忘讲学世人,门下弟子众多。少年时,便认为“人生第一等事”即“读书求圣贤”,这是何等的志气,遥望如今的我们,真是很难企及。之后的他怀着成为圣贤的理想,一生立言、立功、立德,终成“三全圣人”。临终时,答学生之有何遗言,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充分体现了阳明先生一生为国为民,不愧于天地,对得起自己内心的伟大追求,更让我们感叹他的光明磊落,广阔胸襟。喜欢王阳明,因为他身上有太多让我敬佩的东西。他坎坷的人生经历,让我们看到人身上无数的可能性,从少时的立志“读书求圣贤”、“正心修身,平治天下”,到后来,遇到生命威胁时的坚守自我,再到身处逆境时的永不放弃,阳明先生的那颗心始终未变。我们推崇阳明先生,推崇他自信的圣人之心,推崇他追求一生的独特之心。纵观阳明先生,他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无数可能,也给我们带来了人生的无尽智慧。走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随着岁月的递增,愈加感到阳明先生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很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的。我们应深入领悟阳明先生的心学思想,身体力行,随时随地都想到致良知,并且按照自己的良知去做,真正到达知行合一,让心灵、智慧得以提升。

  阳明先生的心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传习录》一书,这是阳明先生的门人弟子所记录的讲学语录。此书涵盖了王阳明的全部思想及主张,世人称之为“王门之圣书,心学之经典”,也是当下我们要读懂阳明先生,感悟心学智慧的必读书目。

  一、人生初始在立志

  阳明先生虽生于官宦之家,家境优越,却无安于享乐、纨绔之心。在这样一种家庭环境中,他小小年纪便对人生的意义有了诸多思考,认为“人生第一等事”即“读书求圣贤”,自此,他便立下这成圣之志,穷尽一生,从未放弃。“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1]P307。”阳明先生认为,立志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如雕刻、刺绣等一些工匠技艺,也是因为最初的立志,才能有所造诣。就像很多人,不思学业,常常觉得感到迷茫,整体惶惶度日,精神不振,或是只顾享乐,没有追求,任凭时间的流逝,最终都只会一事无成。在我看来,没有为自己立定志向,这就是必然结果。自古以来,做大事者,必先立其志,且志向不坚定也很难成事。因为,每个人的志向,也就是他的理想,体现出的是这个人的眼界和胸怀,所以,我们不能只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打转,应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长远的眼光看待人生。

  每个人都内含无尽的潜力,但如果没有树立志向的话,潜力也许就只会沉睡。因此,要做成一件事,就看你有无志向,你志向的决心有多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态度决定一切”。《传习录》上有个对话,是萧惠向阳明先生请教佛老之学。

  “惠请问二氏之妙。先生曰:‘向汝说圣人之学简易广大,汝却不问我悟的,只问我悔的。’惠惭谢,请问圣人之学。先生曰:‘汝今只是了人事问,待汝办个真要求为圣人的心,来与汝说。’惠再三请。先生曰:‘已与汝一句道尽,汝尚自不会!’[2]P109”

  此时,阳明先生认为萧惠只是敷衍的一问,于是让他等到真正有了成圣之心时,再来与之说道。在阳明先生看来,抵达圣人之道,必先有一颗想成为圣人的心。当你有了这个心,立下此志向后,那其他的也就好办了。

  二、人生行进在于心

  阳明先生认为“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2]P38。”而且我们的意义世界都是通过心与外在的联系形成的,这里的身指“物”或“行为”,身和心之间还有一个“意”,这个“意”是为身确定具体内容。首先。这个心在阳明先生那里是无善无恶的,是一颗真、善、美的心。他认为“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2]P84。”这个心就是天理。我们没有私心时,是合于天理的。反之,不合于天理,那便是有私心。其中,“心即理”和“心合于理”是不同的,前者是一个本体论概念,后者是指通过工夫达到什么状态。就像父子之间的孝,不是提到父亲你就能理解孝,而是通过父子之间这样一种关系才能得来的。


王阳明《传习录》字的人生哲学思想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2]P100。”阳明先生在这里用树作比喻,告诉我们心的重要性。他在给儿子的家书《示宪儿》中也说到:“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强调我们的心是最本质的东西,就像果实的蒂,蒂如果坏了,那结的果子也会坏掉,坠落。所以,大人在教导我们的时候经常说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用心,一个人如果心坏了,做的事也是恶的,最终也成不了大事。因此,只要心存善念,我们的人生自然会过的安稳、幸福。

  虽然阳明先生说我们的心乃最纯真之物,最本真之体,但为什么还有今天说的损人利己、自私自利或伤天害理、违法犯罪等行为呢?那是由于我们的思想开始活动了,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不断追求各种身外之物,以至于掩盖了初心,阳明先生说:“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2]P209。”意思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圣人,只是自己不相信,将它埋没了。或者说是这个“圣人”被我们一些不合理的行为所掩盖了,所以要成圣必须抵制这些遮蔽本心的东西。阳明先生告诉我们“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2]。”“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3]。”有时候,扰乱本心的东西,我们需要看淡些,身外之物都只是过眼云烟,生活中得而失之、失而复得等情形是经常发生的。所以,我们经常说一个人的心很重要,人要保持自己的本心,不要轻易受外界的影响,做事要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正如我们今天提倡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是我们追求的初心,也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三、良知为本乃知孝

  在阳明先生的晚年,曾总结到“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心无私欲之弊,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下功夫便是[4]。”圣人之道是什么,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但它是不受外界的影响的。阳明先生认为,良知即是非之心,是判断事情对错的标准,就像我们教育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去除物欲等各种欲望对于“良知”的遮蔽,而我们如何不让良知被遮蔽,主要在“致”上,阳明先生的“致良知”就是“格物”,“格物致知”。可以看出,阳明先生特别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因为个人的修养最终会体现在他的言行举止上,也会导致人生道路的分岔。而阳明先生是很注重行动的,他认为,“知行合一”才能让我们更好地“致良知”,这样,个人才会进步,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所以马上行动,一以贯之不是一句口号。

  “不慈不孝焉,斯恶之矣[2]P881。”认为不慈不孝,是我的良知所厌恶的。阳明先生主张以良知为本的孝道观。他认为孝源于良知,当你拥有良知之心时,你自然而然就会发自内心地孝顺父母。当良知被遮蔽,那你的孝就只是形式上的孝,不是出自你内心的孝。[4]因此,孝敬父母不能只流于形式,或是表面的花言巧语,要揭开我们的良知,从心出发,这样你的孝才是真正的孝。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2]P34。”意思是有些时候我们知道了这个道理,却没有行动起来,说到底是不知道的。他告诉我们的这个道理就像他说的“致良知”“知行合一”,他认为良知需要进行推广出去,到“意”确定具体做的内容,再到“身”去行动。因此,只有你懂得并付诸行动以后,你才是真正的“知”。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无人有意做恶,恶只是来自于无知。”也是一个道理。就像我们说某人知道了对父母孝顺,知道了对兄弟姊妹友爱,肯定是这个人已经做到了这样的孝、爱,我们才可以说他知道,而不是说知道这样的话,就可以称之为孝、爱。我们经常说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当父母还健在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行孝,这是永远不能等的事。

  “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然要求各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然要求个清的道理[5]。”这里的“思量”就是说有了孝心才会想要怎么做。当我们的心没有私欲的时候,就是合于天理的,就是一颗诚挚的孝心,道理就如在冬天时自然会想到父母冷,给予他们温暖。在夏天时自然会想到父母热,会给予他们清凉。当我们主动地去为父母防寒消暑时,体现的是我们的发自内心的,这是一种真诚的敬意。因此,我们应深刻领会这种孝的情感是发自内心的表达,不光是孝,任何一种情感的表达都应该发自内心。在日常生活中,真心为父母做事,没有任何利益的驱使,只为让父母开心,这就是真正的尽孝。

  四、持之以恒方成圣

  “只念念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2]P50。”念念不忘存天理,就是我们所说的立志[6]。阳明先生告诉我们,只要不忘这一点,只要时刻都保持着这种想的念头,久而久之也自然会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6],这股力量会帮助你冲破阻挠,让所想变为所能,也就是常说的:成功路上需要脚踏实地的一步一个脚印。最近听到一个话很实在:谁都是在不想活的同时,又在努力的活着。是啊!坚持不懈是一个不容易的事,但它不是不能做成的事,阳明先生他做到了,他对于“成圣之志”的坚持,让我们看到了持之以恒去力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感叹命运的捉弄,怨天尤人,还埋怨社会的不公,其实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一场充满磨难的路途,每个人都在努力前行着,关键就在于你怎么看待,你如何行动。阳明先生曾经两次参加会试落榜,却坦然说出“世人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7]。”而后被人诬陷,在黑暗的诏狱中仍然静下心来研究学问,与狱友道:“累累囹圄间,讲诵未能辍。桎梏敢忘罪?至道良足悦[7]。”特别是之后被贬到环境恶劣的贵州,依旧没被打倒,有了着名的龙场悟道之“心学”,并且领悟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6]P751。”这追求一生的目标。正是这一次次面对人生磨难时的坦然和坚持,才成就了最终的王阳明。因此,只要我们在遇到挫折和磨难时,始终保持一颗乐观的心,积极的心,并且持之以恒地努力,就会有意想不到的人生。

  五、克己成己是为己

  “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2]P107。”就是说人需要有为自己的一颗心,这样才能克制自己,成就自己。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克己的时候,比如,面对欲望的时候,为人处世的时候,自我抉择的时候等等,都需要我们克制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克己的前提必然是你已经明白这个道理,你才需要克制,但克己不是我们说一味地去压抑自己,只是我们在对事物有清晰的认识以后,需要把握一个度,这个度就是它最好的状态,克己就是为了此状态。并且,我们说克己应该是出于自己内心,而无需外在的压迫。

  阳明先生经常说,每个人都应该修炼自己的内心,提高自己的境界。“静处体悟,事上磨炼[2]P238。”意思是当你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你要静下心来,思考已经发生的这些事情,看看对自己能有些什么感悟,而且,多在事上付诸实践,这样自己也会有所锻炼。比如,如何克制自己的言行举止?如何克服社会上的各种欲望纷扰?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阅读可以让我们思考,开阔我们的眼界。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谨记克己为己,善良正直,还要将这些都放进自己的一言一行当中。

  六、相信自我最优秀

  “在虔,与于中、谦之同侍。先生曰:‘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因顾于中曰:‘尔胸中原是圣人。’于中起不敢当。先生曰:‘此是尔自家有的,如何要推?’于中又曰:‘不敢。’先生曰:‘众人皆有之,况在于中,却何故谦起来[6]?谦亦不得。’于中乃笑受[2]P208。”这段对话主要是说在虔州的时候,阳明先生告诉他的学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圣人,只是由于自己的不自信,才没有显现出来。学生于中听后,连连推辞,觉得不敢当,但是阳明先生说这是每个人都有的,不必谦让,于是这才笑着接受了。阳明先生通过他的一生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是可以成圣的,每一个自我都可以是完美的,只是我们不相信自己,没有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出来,以至于将真正的“我心”埋没了,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潜力无边的。并且,就像我们前面说的,我们的圣人之心不光是这样一种自我的埋没,还容易被各种欲望遮蔽,因此,我们说要正确认识我们内心的同时,也要扫清遮挡内心的雾霾。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其实都有感到自卑,总是觉得自己没有别人优秀,以至于在生活中,遇到展现自己的机会时,都没有勇气不敢迈出去,于是,机会就这样一点点流走。其实我们经常在寻找别人优点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应该去挖掘自身的优点,展现自己最优秀的那一面。我们是具有无限可能的人,也许现在我们觉得有些方面还有些欠缺,不足以展示,但很多东西都是可以一步一步地锻炼积累的。

  平时,我们鼓励别人,鼓励自己,也都是为了让自我得到一种相信自己的力量。这样我们就会尽力地去挖掘自己的内心,到达我们本应站立的高度。阳明先生曾说到古时候使用的卜筮,那都是为了对人的疑惑进行决断,让内心神明而已。自信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发掘我们的内心,因此,拥有高度的自信,不光是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还有以后的事业等等都将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阳明先生的心学思想,影响深远,更是涉及多个领域,从明代中后期到近现代,不光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他的学说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研究着。可见,他的思想具有重要价值,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想起阳明先生对于他的心学的总结,“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教仍需继续领悟。往后的路上,我也会相信自己内心的力量,变得强大,不被外界所干扰,走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王守仁.阳明先生集要 (上) [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4.5.
  [2]王阳明.传习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4.5.
  [3]申鹏宇.王阳明心物观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 2010, (3) .
  [4]王进.良知光明美[D].武汉大学, 2010.
  [5]白静.王阳明否定自在世界的存在吗[J].攀登, 2005, (6) :142-144.
  [6]刘翠.王阳明致良知思想探析[D].河北大学, 2010.
  [7] 发现心灵的智慧---王阳明人生哲学感悟_山金蕴水[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c1ed05010102xcid.html.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
原文出处:钟承娅.“三全圣人”王阳明的人生哲学[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9(04):53-56.
相关标签:人生价值观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