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人生哲学论文

孔子人生哲学基本精神——仁(2)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0-12 共5061字
樊迟问仁。“子日:`爱人”,(《论语。颜渊》)。如何做到爱人?孔子认为,爱人首先以孝梯为出发点,“有子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其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仲弓问仁。“子日:`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
  
  司马牛问仁。“子日:仁者,其言也切,日:其言也切,斯谓之仁矣乎?子日:为之难,言之得无切乎”(《论语。颜渊》)?
  
  子日:“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子日:“刚、毅、木、呐近仁”(《论语。子路》。…
  
  由上可见,对于“仁义”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的回答都是因人而异,更没有对仁义做出直接而又明晰的界定。他只是告诉弟子们如何接近仁、如何成就仁,在我们看来,不论是爱人、克己复礼、言切、刚毅、……这些都是个人的处事态度与做人方法,切乎实际生活的点点滴滴。孔子认为,这些都是成就理想人格与获取仁德的必要可行途径。黑格尔曾说,“孔子只是世间的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教训。”[5]黑氏所言有失偏颇,饱含偏见,但仍然认可孔子是世间的智者,此则是其话语的帷一价值所在。孔子之学就是教导人们如何向善,规范生活、安顿身心的学问,其中的道德教训和条律至今仍然富有生机活力。孔子所教之方乃是从个人的生活体验入手,方法灵活,注重个体的自我觉悟,虽然形式各异,但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把握“仁义”的整体内涵。
  
  孔子的这些“为仁之方”被其高徒曾子以“忠恕”二字来给予概括。《论语。里仁》有这样一条记载:“子日:`参平,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日:`唯‘.子出,门人问日:`何谓也?’曾子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从这条语句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学说具有“一以贯之”的特点,“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篇有:“子贡问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篇有:“子贡日:`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人乎?’子日:`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学而》篇载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简而言之,“忠恕”就是对日常人伦关系基本原则的概括和总结,其具体的操作途径离不开“礼”的参与,正如“游艺”要遵循相应的游戏规则。孔子曾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日:请问其目。子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此即是从外在的规范性角度言“仁”,但更为重要的是,孔子认为:“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这也就是说,仁德获取的关键在于自己,道德修养之路旨在把天之所赋仁德发挥出来,以便使自身有所提升。换言之,在孔子看来,顺由自“性”(天生德于予之仁德)便可致仁成人,仁德彰显。人生的意义价值就在于仁义的践行,摆脱时间之流的束缚压制,这也就是对自身所固有的仁义的体悟,找寻安身立命之所。《论语·阳货》篇云:“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恰恰正是体现了孔子对生命的关怀认同以及仁德成就的愉悦心情。
  
  三、孔子人生哲学的当代启示
  
  孔子人生哲学奠定了后世儒学发展的基调与方向,并深深影响了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后世人们的日常生活,儒学也日益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一方面,《中庸》秉承孔学真谛,开篇即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此三句无疑是对“为仁由己”做人思想精神的发挥创造,性乃天得,清纯质朴,顺之而行即可。对此,蔡元培先生曾评价道:“循性而行之,是为道德。是已有性善说之倾向,为孟子所自出也。”[6]孟子则承孔子仁义之道,弘扬《中庸》之精髓,进一步创造性地提出“四端”说,认为仁义礼智皆有“四端”而长出,绝非外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闻名于世的性善说。
  
  另一方面,千百年来,孔子的人生哲学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仁人志士性格的形成,在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或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机,源源不断涌现出的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人物。无数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他们英勇而顽强地抗击抵御入侵者,至死不屈,保家卫国,甚至做出舍生取义、杀身以成仁的壮举!用孔子的眼光看,这类行为之所以能够产生,正是圆满仁德的彰显,用孟子的视角看,即是内在本性的自然显现,亦即大丈夫的理想人格所成就!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道德的缺失、精神的空虚占据人们的思想阵地,道德沉沦逐渐成为导致人们生活日益堕落的主要原因。现代社会过度侧重对个人理性和自主性的关注,由此尽管带来更加合理的公共秩序的构建,保障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切身实际利益,为人们自身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更多的渠道与路径。但与此同时,这也往往忽视了人类本身所固有的美好仁德资源。长期外在性规范制度的形式化约束人们生活,导致人类自身固有的道德资源被削弱和忽视。由此产生诚信的缺失、人际关系的冷漠等不良的社会现象的出现,甚至一些地方以伤风败俗引以为乐。因此,我们必须正本清源,改变这种本末倒置的局面,使道德主体自身所固有的仁德资源成为人们生活的依据,同时采取必要的制度约束。这正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曾经有这样一段描述:“最理想的球赛是裁判员形同虚设(除了做个发球或出界的信号员)”,[7]球员已经把与球赛相关的规则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比赛就是任由自己自然发挥。信号员虽然也是一种制度、规则,但相对于整个大的体系来说,无疑显得微不足道。孔子人生哲学要求人们为仁由己,后之儒者秉先师基本精神,《中庸》倡导率性,孟子倡导扩充涵养“四端”,这都是“要求人们顺着自然的道理,一任直觉,遇事随感而应,活泼流畅地去生发,便可得中,便可调和,便所应无不恰好。这种直觉来不得半点有意识的作为,而是如孟子所说的不虑而知的良知、不学而能的良能,是人的本然敏锐。”l8]所以,我们说,当今生活十分有必要选择性地汲取和借鉴先秦儒家文化之精华,追求内在的而非外在的超越,为自己寻求一个精神上的安身立命之所。自然地做事、自然地生活、寡欲养性、熏陶性情,努力修为,由此最终达致“与道合一”的圣人之域。一言以蔽之日:“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这或许是孔子人生哲学给我们当前生活所提供的现代启示。
  
  参考文献:
  
  [l]梁启超。儒家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4.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67.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8.293.
  [4]【宋】陈淳,熊国祯(高流水点校)。北溪字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3.38.
  [5]【德】黑格尔(贺麟,王太庆译)。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R].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19一120.
  [6]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19.
  [7]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5.
  [8]庞朴。中国儒学(卷l)[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390.
相关标签:哲学与人生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