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人生哲学论文

老子的人生处世哲学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0-12 共4775字
  摘要

        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可以发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尤其是儒道为我们的处世哲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道家的处世态度显得尤为突出。道家把解决人际冲突问题的关键放在了思想方面,但这种过程却是回归到“婴儿”式的“复归”.老子在他的五千言的《道德经》第六十七章写过一段话:“天下皆谓我(道)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1]所以,本文将老子的人生处世哲学分为“三宝”,即慈,俭和不敢为天下先。下面详细阐述。
  
  1  “三宝”之慈
  
  慈,就是慈爱,慈悲,仁慈,仁爱。慈是老子“三宝”之中的核心内容。
  
  1.1慈与勇敢、心胸宽广
  
  老子尚柔,在《道德经》五千言中就提到了多次。因而,在老子的众多比喻中,女性特别是母亲,成为老子使用比喻时一个突出喻体形象,如:“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一章)“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下母。”老子之所以以母喻道,是由于母爱的慈。学者傅佩荣讲到:“因为母亲生育子女,无论小孩是美是丑,都完全接纳,甚至可能对长得丑的特别疼爱,因此,慈爱是肯定母亲的表现,像‘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母亲一般。”[2]
  
  慈与勇敢。老子之后提到:“夫慈,故能勇。”那么慈与勇敢就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我们还是从母亲这一喻体分析。母爱是最伟大的,姚淦铭教授告诉了我们它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从母亲一方言之,慈爱弱子无不表现出女性最大的勇敢;从子女言之,受母之爱也无不敢为母亲赴汤蹈火。”[3]以此类推,拥有慈爱、仁爱的人也拥有无比的勇敢。由此可以得出老子的结论:慈故能勇。而“舍慈且勇”,没有慈的勇,更多表现为鲁莽,结果只能是“死矣”.
  
  慈与心胸宽广。正如前文所说的那样,老子提出的慈爱的人,就是那些包容一切的人。比如,母亲对儿女是慈爱的,而不会由于儿女的美丑改变,不论她的子女是美还是丑。慈爱的人也会像母亲那样,去包容一切,做到心胸宽广。老子赞赏这一美德。他认为“善为士者”的一个特点就是旷达,就像空虚的山谷,这个山谷,可以容纳世间万物。慈爱之人,爱世界万物,因而没有歧视和偏见,没有歧视和偏见就意味着万物平等,一视同仁,则可海纳百川,即为旷达,心胸不可不谓宽广。
  
  1.2老子的仁爱观
  
  讲慈,笔者就不能不提到老子的仁爱观。孔子提倡仁,而很多人认为老子是反对仁的。其实老子并不反对仁,而是反对孔子提倡的仁。儒家讲仁是带有一定功利性的目的,例如《论语·颜渊》中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焉。”仁的目的就是让天下“归”.老子认为社会一旦提倡孔子的“仁”,说明这个社会的道德已经败坏了,历史上也确实如此。那么老子提倡是怎么样的“仁”呢?学者张松辉认为老子提倡的道德层次更高的“仁”.他认为老子的“仁”比儒家的“仁”更高一层次是表现在:第一在施仁的对象上看,老子由于对万物一视同仁,因而要求爱亲人爱别人爱万物,打破儒家的“亲亲”基础;第二在施仁的目的上看,老子的仁完全摒弃功利;第三在施仁的自觉性上看,老子要求无意识下的仁,而不是有意为之。[4]因此,老子倡导的仁爱是一种博爱,是一种发自内心来源于“道”的仁爱,要把“仁”与自己融为一体。
  
  1.3慈与人生处世
  
  我们通过分析老子的“慈”,以及他的仁爱观,我们就可以看到老子的思想对当今中国社会进步的作用非常大。我们要对他人拥有慈爱之心,并且保持心胸宽广,海纳百川,遇事不能斤斤计较。同时,我们要拥有博爱之心,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个体,也要关心集体的事务,为集体的利益做贡献。另外,我们还要有勇敢之心,遇到困难时不畏惧困难与挫折,树立坚定的信念。因此,在当今社会,我们一定要培养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去实现老子所提倡的“大仁”.
  
  2  “三宝”之俭
  
  俭,就是俭啬,爱惜节俭。俭是老子“三宝”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主要是注重人的身心修养。
  
  2.1去奢无欲
  
  老子生活的时代春秋诸侯纷争,而他有亲眼看到统治阶层的奢华浪费的生活。老子认为,正是由于统治阶层不懂得勤俭节约,才导致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热。为此,老子极其反对奢侈生活,而提倡俭啬即节俭生活。
  
  从统治阶层的角度来看,老子提倡统治阶层过节俭的生活。“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资财有余。”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使得朝政荒废,田野荒芜,仓廪空虚,百姓生活潦倒不堪。于是他提出“治人事天,莫若啬。”以“啬”治国,就应当做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只有统治者不珍惜看重那些奢侈品,不把它拿出来炫耀,则百姓就不会为之而相争甚至偷盗这些东西。他认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统治阶级的“贵难得之货”.因而他提倡通过对于财富消费的限制来实现“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在这种社会里,“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老子提倡个人更要过节俭的生活。老子在其五千言之中,描绘了圣人的形象,其中圣人的一项重要品质就是节俭。节俭就是反对奢侈,老子讲:无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里“五色”“五音”“五味”都作为欲望的表现。其实,老子认为一些关乎人类生存发展的欲望是正常的,但是过度沉溺在感官享受则是不应该的。因为欲壑难填,满足无穷的欲望就会想着去浪费。反对奢侈,而倡导节俭,就要真正做到无欲无求。主体的道德修养就表现为一个从“有欲”走向“寡欲”甚至于“无欲”的过程,而作为这一过程的具体的伦理展开就是主体的“宝俭”.[5]
  
  总的来说,老子提倡俭啬,从而要求整个国家厉行节约。“夫为啬……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俭啬才是国家繁荣昌盛的根本保证。
  
  2.2返璞归真
  
  老子提倡俭啬,就意味着去奢,而去奢则意味着无欲,而无欲又意味着返璞归真。这就是老子所说的返璞归真思想,意思是说回到“道”中去。老子像往常那样用比喻来阐述了这其中的境界:赤子或者婴儿。赤子或者是婴儿是老子的处世哲学中另一个重要的喻体形象。
  
  老子认为人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相应的有三种境界:婴儿--成人--婴儿。第一个“婴儿”和“成人”既是指人一般正常的成长过程,而最后一个“婴儿”则是老子所倡导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得道的境界。“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趸虺蛇不螫,攫鸟猛兽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嚘,和之至也。”“含德之厚者”即为得道之圣人,圣人如婴儿(“赤子”),“吸收了天地之精华,未受集体世事污染,内则柔和淡泊,外则天真无邪,其得于天地精华也就保存得最好,婴儿终日号哭而不会哑,那是因为他充满了淳和之气。通过观察赤子,我们看到了人类最天真纯朴的天性,”[6]泯灭了人的贪婪和狡诈。婴儿天真纯朴,无知无欲。欲望让人贪图世间享受,后面只会招致祸患。但是赤子的境界则是没有欲望的,去奢和俭啬,因而老子倡导返璞归真。
  
  2.3“俭”与人生处世
  
  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到处看到铺张浪费的现象。这种铺张浪费明显不符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铺张浪费与贪婪奢侈都会造成人们的心理健康的严重危害。因此,我们要遵从老子所提倡的“俭”,秉持勤俭节约的作风,净化心灵,回归纯朴,领会“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哲理。
  
  
相关标签:哲学与人生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