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皮肤病学论文

浅谈补中益气汤治疗皮肤病的作用

时间:2018-12-12 来源: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作者:邓碧云,姜枫,钟江 本文字数:3656字

  摘要:基于脾胃理论探讨了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皮肤病的理论依据:皮肤病的润泽有赖于脾胃输布水谷精微;健脾除湿是皮肤病治疗的根本大法之一。本文基于上述理论分析了补中益气汤治疗皮肤病的机制和适应证, 并列举了3个补中益气汤化裁治疗的皮肤病案例, 为从脾胃理论和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皮肤病提供理论支持和临床参考。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 皮肤病; 脾胃理论;

皮肤病学论文

  笔者有幸参加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养项目并跟随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钟江主任学习半年, 钟江主任医师是广西中西结合皮肤性病学会副主任委员, 曾师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中医、博士生导师艾儒棣教授, 擅长辨证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皮肤病、性传播疾病的治疗, 尤其是对运用脾胃理论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湿疹、荨麻疹, 脱发、痤疮、银屑病等疾病的诊治有独到的经验。跟师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中医药治疗皮肤病的独特疗效, 增强了钻研中医理论的动力, 现结合跟师后运用所学运用补中益气汤从脾胃理论治疗皮肤病汇报点滴体会, 供同道参考, 也请方家指正。

  1 皮肤病的润泽有赖于脾胃输布水谷精微

  关于脾胃与皮肤之间的关系, 在《内经》中已作了精辟的阐述, 如《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 散精于肝, 淫气于筋;食气入胃, 浊气归心, 淫精于脉;脉气流经, 经气归于肺, 肺朝百脉, 输精于皮毛……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合于四时五藏阴阳, 揆度以为常也。”[1]说明脾胃通过升清功能将饮食水谷精微, 上输于心肺, 外达及四末, 以化生卫气营血, 进而充养滋荣包括皮肤在内的周身。如若脾胃升清之力不足或受损, 不能为脏腑功能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如营血、津液等, 皮肤失养, 就可能发生各种皮肤病, 如皮肤色泽萎黄、暗淡无光, 甚则硬化、萎缩。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说:“饮食入胃, 阳气上行, 津液与气, 入于心, 贯于肺, 充实皮毛”[2], 说明脾胃运化功能正常, 才能将水谷化成精微, 生化气血, 通过肺的宣发是皮肤得以润泽。反之, 若脾失健运, 气血不足, 肌肤无以濡养, 就会出现皮肤疾患。

  2 健脾除湿是皮肤病治疗的根本大法之一

  皮肤疾患虽现诸于外, 却与在内的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 尤其是脾胃二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3]脾主运化, 脾失健运, 则湿邪内生, 出现渗液、流滋之症, 如湿疹;脾主肌肉, 脾虚生化乏源, 可出现四肢肌肉无力, 甚则皮痹、肌痹;脾与胃相表里, 胃火上炎可出现口疮、口糜。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若饮食失节, 寒温不死, 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 既脾胃气衰, 元气不足, 而心火独盛。心火者, 阴火也, 起于下焦, 其系于心, 心不主令, 相火代之, 相火, 下焦包络之火, 元气之贼也, 火与元气不两立, 一胜则一负, 脾胃气虚, 则下流于肾, 阴火得以乘其土位。”[2]由此阐发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和“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道理, 说明脾胃内伤不仅引起内在五脏六腑发生病变, 亦可导致四肢九窍不通而出现疾患, 其补虚以补中益气丸为代表, 泻实以三黄丸 (黄芩、黄连、大黄, 治三焦积热所致的痈疖疮痍等皮肤病症) 为代表[2]。此外, 皮肤病的常用治法中的托法和补法, 都是从补益气血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或者恢复正气、助养新生促进伤口愈合[4]。许多不明原因性皮肤损害, 病因不清慢性皮肤病如银屑病、神经性皮炎、多形性红斑等等常规治疗疗效欠佳者, 从调理脾胃入手论治, 可以取得较好疗效[5,6,7,8,9]。再从地域上讲, 中医治病需要“三因制宜”, 广西地处岭南, 属亚热带气候, 多湿热之邪[10], 皮肤病外因多与湿邪侵犯, 或兼夹风、热等外邪, 湿邪困脾, 脾胃受纳、运化失职, 湿邪内生, 湿邪蕴久化热, 故多用健脾祛湿之法。

  3 补中益气汤治疗皮肤病的机制和适应证

  补中益气汤是脾土派创始人李杲的代表方剂, 在李氏代表作《内外伤辨惑论·卷中·饮食劳倦论》《脾胃论·卷中·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均有论及, 由黄芪一钱、人参三分、白术三分、当归二分、升麻二分、柴胡二分、陈皮二分、甘草五分组成, 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 治疗由于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喜怒忧恐、劳役过度所致脾胃虚衰、元气不足、阴火上乘, 而见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脉洪大之热中证, 现临床多用于脾虚气陷证, 症见饮食减少, 体倦肢软, 少气懒言, 面色萎黄, 大便稀溏, 舌淡脉虚, 久泄久痢, 崩漏等;或气虚发热证, 症见身热自汗, 渴喜热饮, 气短乏力, 舌淡, 脉虚大无力[11]。补中益气汤用于脾虚所致的各种病证, 适当化裁可广泛应用到皮肤病的治疗中, 并取得理想的疗效。当然从脾胃论治皮肤病, 并非只一味地温补脾土、升阳举陷, 而是要分清阴阳寒热虚实, 辨证施治。有诸于内, 必形于外, 皮肤病的各种表现虽在皮肤, 皆与身体内在功能变化有关, 有多种慢性皮肤病中表现皮肤营养不良性, 功能下降性, 伴有困倦无力、气短懒言、遇劳累症状加重, 病程长经久不愈, 辨证属脾胃气虚身体正气不足者, 应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有很好疗效[6]。

  4 验案3则

  案1脂溢性皮炎。患者, 刘某, 女, 25岁。主诉:反复面部皮肤油腻, 红斑, 瘙痒半年, 时伴脱屑。自觉乏力, 畏寒肢冷, 汗多, 动则汗出, 大便稀不成形, 日3~4次, 舌淡、苔薄黄, 脉沉细。西医诊断:脂溢性皮炎。中医诊断:面游风。辨证:脾虚湿热, 湿大于热。处方:黄芪20 g, 炒白术15 g, 陈皮15 g, 党参30 g, 仙灵脾15 g, 当归10 g, 川芎6 g, 荆芥10 g, 防风10 g, 菊花10 g, 浮萍10 g, 白芍10 g, 丹参15 g, 山楂15 g。14剂, 每日1剂, 水煎早中晚饭后温服。

  二诊:症状大减, 红斑消退, 面部油腻感减轻, 无明显瘙痒, 怕冷症状明显改善, 大便正常, 舌脉同前, 中药守上方去浮萍, 加豆蔻10 g, 14剂巩固。

  脂溢性皮炎是发生于头面积胸背等皮脂溢出较多部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西医认为本病病因和病机尚未清楚。在遗传性皮脂溢出素质的基础上, 马拉色菌等微生物的定植与感染有关, 精神、饮食、维生素B族缺乏、嗜酒等因素均可不同程度地影响本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医认为本病主要因素体湿热内蕴, 感受风邪所致。本患者嗜食肥甘厚腻及辛辣之品, 以致脾胃运化失常, 化湿生热, 湿热蕴阻肌肤而发本病。投以补中益气汤加减, 健脾除湿清热。

  案2特应性皮炎。男, 5岁, 患儿反复四肢皮疹, 瘙痒2年余。查体:四肢红斑, 丘疹, 丘疱疹, 抓痕, 少许渗出, 结痂。患儿身体瘦弱, 面色黄, 细声细语, 平时偏食, 饮食量少, 二便正常。舌淡苔腻, 脉沉无力。其母有过敏性鼻炎病史。西医诊断:特应性皮炎。中医辨证:四弯风。证属:中气不足, 脾虚湿蕴。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薏苡仁10 g, 太子参6 g, 白术6 g, 防风5 g, 荆芥5 g, 山药10 g, 白扁豆8 g, 陈皮5 g, 茯苓10 g, 白豆蔻10 g, 半夏5 g, 神曲6 g, 甘草5 g。14剂, 每日1剂, 水煎早晚中饭后温服。嘱患儿及家长注意孩子饮食, 按时吃饭, 注意皮肤保湿, 滋润。

  二诊时家属代诉服药后无明显不适, 食欲好转, 红斑部分消退, 无渗出, 瘙痒减轻。原方加地肤子10 g, 继服14剂。后随症加减治疗1个月皮疹消退, 无新发皮疹。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与遗传过敏素质有关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表现为瘙痒、多形性皮损并有渗出倾向, 常伴发哮喘、过敏性鼻炎。西医认为特应性皮炎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很清楚, 一般认为可能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并通过免疫途径介导产生的结果。中医方面, 本病患儿病程2年, 由于先天不足, 禀赋不耐, 脾失健运, 湿热内生, 复感风湿热邪, 蕴聚肌肤而成。方以补中益气汤加减, 祛湿健脾, 疏风清热止痒, 使脾胃气盛, 气血得以充养, 热除痒止则病愈。

  案3油风。患者, 罗某, 男, 22岁, 发现脱发1个月。自诉1个月前无意间发现后枕部片状脱发, 局部无皮疹, 无脱屑, 无瘙痒疼痛。平素伴有头晕, 失眠多梦, 乏力。查体:后枕部见一椭圆形斑片状脱发, 脱发区皮肤正常。舌淡、苔少, 脉细。西医诊断:斑秃, 中医诊断:油风, 中医辨证:心脾气虚。处方:党参20 g, 黄芪30 g, 炒白术15 g, 当归10 g, 茯苓20 g, 山药15 g, 龙眼肉10 g, 酸枣仁10 g, 远志10 g, 何首乌10 g, 白芷10 g, 甘草6 g。14剂, 每日1剂, 水煎早中晚饭后温服。

  二诊时, 患者头晕失眠多梦症状明显好转, 仍时感乏力, 查体同前。中药守上方加防风10 g, 豆蔻10 g, 14剂。

  三诊时诉无明显头晕, 无失眠多梦, 无明显乏力不适, 查体:脱发区少许毳毛生长。中药守上方去酸枣仁、远志, 14剂。1个月后电话随访, 诉毛发已长出。

  斑秃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局限性斑片状脱发, 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西医认为病因病机不完全清楚, 目前认为可能与遗传、情绪应激、内分泌失调、自身免疫、神经精神因素等有关。绝大多数可在6~12个月内自然痊愈。本患者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 心神失守, 心脾气虚, 精血不足, 血不养发, 肌腠失润, 发无生长之源, 毛根空虚而发本病。

  参考文献
  [1]山东中医学院, 河北医学院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释 (上册)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305-306.
  [2]朱丹溪, 李东垣, 张子和, 刘河间著.金元四大医家医学全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434, 439, 458.
  [3]山东中医学院, 河北医学院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释 (下册)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1215.

    论文来源参考:邓碧云,姜枫,钟江.浅谈补中益气汤治疗皮肤病[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17):81-83.
      相关内容推荐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