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农学论文 > 农业推广论文

农业现代化论文(热门推荐6篇)

来源:未知 作者:万老师
发布于:2021-12-14 共982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2篇】 农业现代化论文(热门推荐6篇)
【第3篇】分析统一战线下现农业现代化的策略和建议
【第4篇】探究农垦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及策略
【第5篇】我国设施农业工程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
【第6篇】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与发展进程

  农业现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经济科学来管理农业,创造一个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体系和一个合理利用资源、又保护环境的、有较高转化效率的农业生态系统。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篇关于农业现代化论文。

  农业现代化论文范文第一篇:农业劳动力结构变迁视角下的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

  作者:罗玉兰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摘要:农业劳动力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伴随城乡融合发展,农业劳动力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也给农业现代化进程带来了一定影响。劳动力结构在年龄、性别、素质等方面的变迁,加剧了农业现代化的困境与挑战,与此同时,也加速了农业机械化生产和适度规模化经营,对于农业技术的运用起到了推动作用。

  关键词:农业劳动力;农业现代化,专业化;合作化,

  基金: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17JK0036);

  农业劳动力质量的高低对农业现代化进程有直接影响。农业劳动力作为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一旦劳动力数量减少,必然会影响农业生产。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外流,能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人数越来越少,这一背景下如何选择适合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路径,成为了乡村发展所面临的一道难题。

农业现代化.png

  一、农业劳动力结构变迁的表现及特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被打破,计划经济时代的均贫富格局逐渐出现了新的变动,不仅改变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也使农业发展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在农业劳动力方面,从数量上来看,农业劳动者的减少和务工人员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农业转移到非农部门就业;从结构上来看,农业劳动力年龄、性别、素质均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变迁

  农业劳动力正在不断老化。在城乡融合过程中,大量高素质的农村人口开始向城镇转移,加剧了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质量不断下降,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日趋明显。通过在农村劳动力人口规模的分析,不仅能够看到农村人口年龄变化过程,也能对未来农村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进行预测。相关数据显示,1990年我国农村从事农业劳动力人口年龄仍然以年轻人为主,呈现典型的下宽上尖年龄金字塔结构。而到了2010年我国农业劳动力年龄中位数由原来的32岁增加到44岁,2019年我国从事农业劳动力人数与2005年相比减少了5,800万人,其中绝大多数都是青壮年劳动力,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明显。特别是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我国每年有超过1,000万农村劳动力人口向城镇转移,这也将进一步加速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进程[1].因此,未来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谁来种地、谁来产粮"将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现实问题。

  (二)农业劳动力性别结构变迁

  农业劳动力呈现女性化特征。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在农业生产领域一直以男性为主,并且随着女性年龄的增加,难以承担起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相应的女性从事农业生产时间也随之减少。但由于传统农业生产难以满足全家的正常支出,很多农村男劳动力选择到城镇打工,相应的女性就要弥补农业生产劳动力空缺。2020年,我国仍然有超过2.87亿进城务工人员,而这些进城务工人员多于男性,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女性比例逐渐增加。从整体看,我国男性农业劳动力占比正在被女性劳动力所超越,农业劳动力呈现女性化特征越来越明显。未来随着城乡融合的进一步加速,短时间内男性进城务工趋势仍然无法改变,女性将在农业劳动中承担更重要的任务。

  (三)农业劳动力素质结构变迁

  一方面,农业劳动力普遍素质偏低。当前我国农业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高中、初中和小学阶段。特别是随着年龄段增长,受教育程度呈下降趋势,很多40岁以上的农业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和小学文化为主。虽然国家加速推进了农村义务教育进程,教育机会平等性不断提升,加之高校也在不断对农村地区进行扩张,实现了我国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有所提升,但提升速度比较缓慢,初中和小学文化学历的劳动力仍然是从事农业劳动的主体。另一方面,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过程中,国家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力度,通过资源整合教育培训体系,优化机制创新等多种手段,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农村劳动者技能培训力度,在国家政策引领之下,我国农村实用性人才规模不断扩大。未来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新型职业农民规模将会不断扩大,随着大学教育的大众化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高素质青年将会投入到农业生产之中。

  二、农业劳动力结构变迁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农村劳动力数量不断下降,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缓慢等问题,这些问题既是农业劳动力结构变迁的具体表现,也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未来我国农业发展劳动力供给不足,将会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掣肘。

  (一)农业劳动力结构变迁给农业现代化发展带来挑战

  虽然在城乡融合背景下,我国城镇人口不断增加,但我国农村人口数量依然庞大,耕地资源有限,这也限制了农业现代化进程。随着我国农业劳动力结构变迁深度调整,大量农村优质劳动力流失,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明显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2].一方面,零散式的小农经济无法实现土地资源的整合利用,土地规模化经营,集中化生产仍然举步维艰。另一方面,大量农村高素质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导致部分农村土地被荒废,造成了客观上的土地资源浪费,也不利于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此外,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青壮年劳动力和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劳动力外流趋势明显,而农业现代化发展必然以机械化和科技化作为支撑,大量高素质青少年劳动力外流必然会与农业现代化发展产生矛盾。

  具体而言,农业劳动力结构变迁过程中"精英"劳动力的流失,加剧了农业现代化的困境。第一,农村经济精英流失。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农村企业家,这些农村企业家既受惠于城乡融合发展,又受惠于地方的政策支持,在优惠政策的支持之下成为了农村经济精英,这些农村经济精英本该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参与主体,但由于城市良好的医疗、教育、文化环境以及新鲜的生活感受,让越来越多的农村企业家开始向城镇转移,相应的也带走了部分农村资源。第二,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青壮年劳动力是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参与主体,但为了维持生计增加收入,很多青壮年劳动力开始到城市寻找工作,进而导致了农村空心化现象影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农业劳动力结构变迁客观上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推进需要优质的农业劳动力参与,农业劳动力结构的变迁客观上推动了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同时也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国家为了弥补农村劳动力质量下降的客观不足,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兴修水利建设标准农田、支持农业特色发展等,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

  第一,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地流转和农业经营效率的提升。

  一直以来,土地扮演的社会保障角色,加之中国农民对土地有天然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承包权流转,也不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当前我国仍然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本土地制度,这就直接导致了农村土地生产经营以小农经济形式为主,在客观上抑制了土地流转,相应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效率的提升。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逐渐挖掘,大量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镇转移,相应的农村土地对于农民生存的重要性逐渐降低,在政府的引导之下农地流转开始加快,土地化规模经营初见端倪,这在客观上刺激了农业经营效率的提升[3].

  第二,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助于促进人力资本的流动。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人力资本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为城镇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人力保障。另一方面,由于机会成本、就业歧视和生活压力,部分农业劳动力也又重新"回流"到农村工作,东部沿海地区又出现了"民工荒"问题。但这部分回流劳动力由于在城镇非农部门接受了技能培训和相关的知识学习,进而提升了自身的资本水平,有助于优化农业人力资本结构,同时这部分劳动力在参与农业生产过程中也会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农业生产之中,进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因此,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一方面有利于人力资本的正常合理流动,另一方面也客观提升了农业劳动力的整体质量。

  第三,农业劳动力结构多元化有助于形成多样化的农业专业化组织。

  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大了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农业专业化合作组织不断涌现,这些专业化合作组织不仅成为了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主体,也在活跃农村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劳动力结构的多样化,打破了原来的农村经济组织和专业化组织结构,越来越多的家庭成员开始加入到各种农业专业化组织之中,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逐渐被打破,在市场和经济力量的推动之下农业结构正处于不断的调整和重组。而随着农业劳动力结构的改变,相应的农业专业化组织也在适应农业劳动力具体变化情况,进而从农业现代化发展角度出发,衍生出了更多的农业专业化组织,并投入到农业生产之中。

  三、农业劳动力结构变迁背景下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

  我国农业劳动力结构变迁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经济社会发展原因。从未来发展看,我国农业劳动力结构将向着老龄化、妇女化方向发展,显然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是非常不利的。在这一背景下,要想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必须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结合农业劳动力结构变迁的具体情况,推动农业合作化、产业化、机械化、专业化发展,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构建更为完善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一)推进农业合作化发展

  当前,在农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中要走合作化发展道路。国家结合农业现代化具体发展需求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合作化发展的具体体现,农业合作社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更好地发挥农业合作社的价值和功能有必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明确农业合作社的功能和地位。充分看到农业合作社在农民和市场之间扮演的重要角色,通过发展农业合作社为小农生产和大市场需求寻找到中介平台,进而帮助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建设一批功能齐全、组织规范的农业合作社,并将其作为农业信息技术推广的平台,通过合作社对农民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和农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环保意识,主动将农业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之中,实现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推进农业科技化进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其次,提升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水平。当前我国很多农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徒有其表",难以满足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农业化规范管理力度,加大对农业合作社主要领导的教育培训,提升农业合作社的自我组织管理能力。通过优秀人才引进实现农业合作社向现代企业方向发展,提升农业合作社的市场谈判能力,更好地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增加农民收入。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要求,而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一方面,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加强与农业上下游产业的联系和互动,主动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农业与其他产业的有效融合衍生出新兴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形成更为多元化的产业化链条,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利用政府的政策优势,结合本地区的资源禀赋,实现对农业资源的有效重组和高效利用,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代道路[4].同时要积极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将农村电子商务作为农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解决农产品与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而提升农业发展效率。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到农业产业化发展之中,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通过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加快推进农业专业化和商品化进程,为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三)推进农业集约化发展

  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近几年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农业集约化发展支持力度,但由于我国农业自然条件异常复杂,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灾害频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加之当前我国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下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较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因此,各地在制定农业现代化发展措施过程中一定要主动分析本地区农业劳动力变迁的具体情况,结合本地区的资源禀赋总结本地区农业发展经验,因地制宜地走农业集约化发展道路。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本地区农业发展具体情况的调查和研究,从农业未来发展角度进行农业区域规划,保证本地区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升本地区的农业发展质量。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化进程,引导本地区农业龙头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构建更为完善的农业科研支撑体系,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此外,还要给予农业科技创新足够的资金支持,对于农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要给予一定的贷款扶持和政府财政奖励,激发农业科技型企业的创新能力,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四)推进农业专业化发展

  农业专业化发展是推进农业化的必然选择,一方面,推进农业生产主体专业化。积极利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优势,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养力度,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农业生产主体专业化的重要方向,给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足够的政策支持和资金帮扶,不断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和规模,实现农业规模化发展,提升我国农业生产主体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农业中介组织服务专业化建设。当前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还缺少专业的农业中介组织,这些中介组织不仅能够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出谋划策,也有助于解决农业生产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加强对农业中介组织的培养,引导农业劳动力合理流动,既满足当前农业发展实际需要,也能够支持城镇化发展和建设。此外,还要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还相对较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因此有必要在政府的引领之下,各地结合自身的农业发展需求,引进一批先进的农业机械化设备投入到农业生产之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总之,在城乡融合背景下,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已经出现了新的变化,要想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就必须以农业劳动力结构变迁作为现实背景,结合本地区的资源禀赋,科学谋划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通过农业合作化、农业产业化、农业机械化、农业专业化,提升本地区农业发展水平,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参考文献

  [1]谢玲红吕开宇"十四五"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五大问题[J]经济学家2020(10)。46-48.

  [2]许荣,肖海峰劳动力质量,生产规模与农牧户生产技术效率[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0(03):189-197.

  [3]朱庆生,蔡弘,丁仁船。农业劳动力结构变迁视角下农业现代化研究[J]江淮论坛,2020(02):115-121.

  [4]韩鹏云。农业现代化治理的实践逻辑及其反思[J]宁夏社会科学,2020(4):87-89.

  文献来源:罗玉兰。 农业劳动力结构变迁视角下的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J]. 农业经济,2021,(11):79-81.

  农业现代化论文范文第二篇:论"互联网+农业"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应用

  作者:吴咏晔

  作者单位:财政部信息网络中心

  摘要:与信息化程度高度发达的金融、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领域相比,农业信息化程度显得不足和落后,但也正因如此,农业信息化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本文研究了"互联网+农业"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应用方式,为促进我国"互联网+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农业现代化;

  随着信息化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和高速发展,信息化也逐渐向农业领域渗透,与农业相关的生产和销售等传统模式也慢慢发生改变。"互联网+农业"是信息化与农业相关领域相结合的模式,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带动农业发展,创建农业生产、营销、服务的新模式和新业态,提高我国农业产业的竞争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信息化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升级,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农业现代化.png

  一、"互联网+农业生产大数据"

  在农业生产前,农户需要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哪些产品可能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这些问题,在传统的生产模式中,农户只能跟着感觉走,凭着经验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有时也会跟风生产,往往造成辛苦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或卖不出好价钱,农户的收入上不去,收入也不稳定,甚至造成亏损的境地,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打了水漂,同时,也会造成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比如,2020年,猪肉价格节节攀升,一度达到30多块钱一斤的程度,但2021年,局势大反转,猪肉市场价格大幅回落到10块钱一斤。这里有很多客观因素,但农户获取生产信息渠道不畅通、不准确而盲目生产,则是问题的主要方面。

  "互联网+农业生产大数据"是"互联网+农业"在确定农业生产目标方面的一个应用场景。首先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起将农业产品在未来一年或更长时间内的市场前景、市场容量、已有的生产规模和能力、品种要求、品质要求等等信息收集起来,收集数据的渠道越多,范围越广,数据越丰富,所收集到的数据的价值越高,指导性越强。数据大集中以后,通过多维度的分析汇总,形成一个科学的测算模型,通过这个模型,从汇总的数据中提炼出诸如某种农业产品的市场前景、市场容量、已有的生产规模和能力、品种要求、品质要求等未来市场的相关数据和信息,提供给政府主管部门。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已有的生产规模和能力"这一项数据需要尽可能实时更新,特别是要及时收集那些已确定生产目标农户的相关信息,及时更新系统数据,使测算数据更为准确及时。这样通过信息化手段,形成农业生产科学的指导链条,使农户生产更有目的性,均衡市场需求,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产业,实现过去农民生产什么就卖什么,到市场需要什么农户就生产什么的转换,稳定和提高农户经济收入,用数据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决策水平。

  二、"互联网+农业物联网"

  在农业生产环节中,生产自动化、数字化即是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标志。

  "互联网+农业物联网"是"互联网+农业"在农业生产环节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一个应用场景。所谓的农业物联网,就是指农业生产环节中各种检测、控制、感应的数字化器件通过网络连接到相应管理和控制系统而形成的网络。感应器(如温度、湿度、光强度等)、检测器(如流量、速度、数量等)等各种数字化器件将各种感应和检测到的信号形成数字信号,输入到相应的控制和管理的信息化系统中,以便做出自动化响应和控制,物联网技术是智慧农业的基础和关键。例一,农作物生产大棚、畜禽饲养棚舍、农产品的仓储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是很敏感的,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当温度和湿度感应器感应的数值超出信息化系统预设的"阀值"时,控制系统会立即启动温度和湿度调节系统,使温度和湿度调节到合适的区间;例二,抽水、排水等农田灌溉的时间、流量等数据可以通过感应器将监测到的数据传输到信息化系统中,从而实时调节水泵的流量和控制水泵的开启和关停;例三,给农作物施肥时,可以在田间适当位置放置土壤营养元素测试仪,以便监测到土壤营养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信息化系统中,通过系统分析,计算出农作物所需补充肥料氮磷钾的配比、施肥浓度、施肥时间、施肥量等具体参数,启动相应的自动施肥系统,控制自动化施肥机械和自动灌溉系统实现自动施肥;例四,在农作物的病虫防治方面,可以通过建立病虫害的监测系统,提供病虫害的预警信息,使农户及时了解病虫害的严重程度,及时采取防治措施进行控制。以上所述都是物联网局部的应用实例。在更大的空间广度上,现代化农业可以充分利用我国自主研发和建立的北斗定位系统,推进和加快建立农业土地信息系统、遥感系统、大气监测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等国家级大信息系统,实现相互对接和融合,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实现对农业生产的宏观监测、调节、估产,再通过信息化的农业机械和控制系统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细化和自动化管理,整体降低能源、肥、水、农药和人工投入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三、"互联网+农产品营销"

  农产品生产出来后,其销售手段和途径是与农户获取经济收益多少密切相关的因素。在传统农业产品销售中,大多通过中间商从分散的农户手中收购农产品,再通过批发市场、销售网点等环节销售到消费者手中。在一系列销售环节中,由于农户是分散的,每个农户的农产品数量有限,加之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不畅,农户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被中间商压质压价,经济收益被挤压。

  "互联网+农产品营销"是"互联网+农业"在农业产品销售环节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一个应用场景。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将分散的农户生产整合起来,与大市场之间对接起来,这个市场不仅限于一县一省,也不限于国内市场,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展和完善,网络、交通、物流业务也会随之不断扩展和完善,这给"互联网+农产品营销"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这样,通过"互联网+农产品营销"把农业融入到全球化的竞争中发展,提高对农产品的加工、贮藏、保鲜技术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把分散的农户和大大小小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联合起来,形成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优化的链条,集聚农产品国际竞争优势。目前,农产品的网络营销模式已经起步,不少农户已经开始通过电子商务模式销售自己的农产品或销售自己从散户收购来的农产品,但农产品电子商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其销售规模、所占市场份额还远远不足,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品牌意识、营销能力和标准化水平尚需不断提升,这需要不断加大对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投入,开发和完善网上农产品营销平台,鼓励国内电商巨头加大农产品营销的支持力度,建设网上农产品批发市场。通过"互联网+农产品营销",打开广阔的市场,使广大农户受益,增加农户收入,刺激农户农业生产自动化、信息化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现代化升级的积极性,从而加快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四、"互联网+农业服务"

  2017年8月16日,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共同发布《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指出:"我国相当长时期内,在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的同时,以普通农户为主的家庭经营仍是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加快培育各类农业服务组织,大力开展面向广大农户的农业生产性服务,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历史任务。".提出"创新发展方式。针对不同产业、不同环节、不同主体的特点,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行业、本地区的发展方式。推动信息化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把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农村创业创新的重要领域,不断推进业态和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要求积极拓展包括农业市场信息服务、农资供应服务、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服务、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服务、农机作业及维修服务、农产品初加工服务、农产品营销服务等七个服务领域。

  "互联网+农业服务"是"互联网+农业"贯穿在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各环节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一个应用场景。"指导意见"所提到的七个服务领域,均可以与网络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相融合,为农户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渠道,建立延伸到广大农户的网络体系,让农民能及时准确地获取产品价格信息、库存信息、需求信息等市场信息,获取农资供应、科学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及维修、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营销等技术和服务信息,以及获取政策法规、病虫害、气象等农业支持信息等。例一,组织专家分析市场热点问题,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形势进行研判,充分利用网络体系,及时预警市场运行风险,帮助农民识假辨假,防止生产盲目跟风和市场过度炒作;例二,开发种子供求信息和品种评价、销售网点布局等信息在内的手机APP,为农民科学选种、正确购种提供服务;例三,通过网络直播或点播方式,对广大农户开展各种科学技术培训,提高其生产科技水平,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例四建立网络批发货直销市场,广大农户可在网上进行农产品贸易,在网上洽谈交易,在网上获取生产订单,降低农产品的销售成本。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

  [2]清华大学两岸发展研究院《看国外如何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文献来源:吴咏晔。 论"互联网+农业"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应用[J]. 当代农村财经,2021,(11):57-5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