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农学论文 > 农业推广论文

有机高产优质农业技术体系研究(4)

来源:中国土壤与肥料 作者:梁鸣早;路森;王天喜;
发布于:2017-02-20 共9886字
  4. 2次生代谢产物中的抗性物质以及品质和风味物质
  
  植物新陈代谢除了有维持生命和生长的基本代谢,还有适应环境的次生代谢[47].基本代谢包括光合和呼吸作用、遗传物质产生、氮代谢、碳代谢,最终形成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次生代谢是在受到胁迫后开启并运转,其产物是形成植物各个器官抵抗不良环境和提高生存竞争能力的功能性物质[39]: 抗击病、虫、草害和灾害性天气的物质,能除草物质,具有自身修复功能的物质,形成优良品质和独特风味物质[47].
  
  植物在逆境环境中[47]一般需打开20条次生代谢途径,其中有5条与形成植物的抗逆性、品质和风味有关,其功能如下所述[48]:
  
  氨基酸生物碱代谢途径: 生物碱产生脯氨酸;生物碱具有抗旱、涝、冷、热、早衰和杀虫杀菌作用,吲哚生物碱能直接杀蚜虫; 生物碱是农产品品质和风味的重要组成。
  
  芳香剂酚类衍生物代谢途径: 酚类衍生物由莽草酸代谢产生; 酚类衍生物具有植物杀菌、伤口愈合、防腐败作用,可延长农产品的货架期,酚类衍生物对人类有防癌作用; 其中的芳香类化合物是食品风味组成成分。
  
  类黄酮类代谢途径: 黄酮类由丙二酸途径产生,由乙酰辅酶A到乙酸聚乙酰途径合成; 类黄酮类化合物是杀灭各种植物真菌病害的有效物质,对人类来说是增强免疫力的药物; 类黄酮也是食品风味组成成分。
  
  有机酸次生代谢途径[48]: 有机酸的产生比较复杂,其前体三羧酸循环本属于基本代谢,是呼吸作用的核心代谢途径之一,其氧化磷酸化过程产生高能磷酸键 (ATP) 和二氧化碳 (CO2) 属于呼吸作用,但当在某种胁迫环境下使这个过程不再产生ATP和CO2,而是将在三羧酸循环中所形成的柠檬酸、草酰乙酸、丙酮酸、α异戊二酸等物质脱离三羧酸循环系统,直接进入植物的体液储藏起来,形成植物体内的酸性环境,这一过程已不属于基本代谢,而是有机酸次生代谢,最终形成各类有机酸类化合物。有机酸可使植物体内液泡p H值小于4. 2,能够杀死进入植物体内的细菌性病原体; 有机酸代谢与糖代谢产物联合组成不同比例的糖酸比,是形成食品风味的重要组成。
  
  异戊二烯焦磷酸酯代谢途径: 发现该途径的学者已经获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异戊二烯焦磷酸酯代谢是由甲羟戊酸到异戊二烯磷酸脂途径合成类萜、甾类化合物; 类萜和甾类化合物能杀死各种害虫、线虫、细菌性、真菌性和各类病毒性病原体;萜烯类和甾类化合物的进一步反应形成脱落酸与脯氨酸、甜菜生物碱,共同实现抵抗灾害性和抗早衰的作用; 类萜也是风味组成成分[48].
  
  不同的次生代谢途径产生不同的化感物质,而化感物质在不同学科里赋予了不同的称谓,不同的代谢途径在植 物体内的生 理功能也 有差 别( 表3) .
  
  次生代谢产物中具有防止其他生物入侵的相生相克的物质[49 - 50],还有清除杂草的物质[51],中草药特殊有效物质等[52].
  
  对农产品质量检测可考虑用作物代谢产物的多少作为指标,比如: 生物碱、酚类衍生物、类黄酮类化合物、类胡萝卜素、超氧化物歧化酶、风味物质; 这些成分含量高低有明显排他性,恰恰反映出种植者的理念和生产技能。
  
  作物的次生代谢产物中含有很多对人类健康有巨大影响的生理活性物质: 维生素E、超氧化物歧化酶、烟酸、酚类化合物、类胡萝卜素、前花青素、青 蒿 素、儿 茶 酚、类 黄 酮 类 化 合 物 等 有 益物质。
  
  综上所述,在作物有机高产优质栽培中综合技术体现在足量碳、有益微生物菌群、天然矿物质和田间管理4项技术,单独使用一项或两项技术没有可持续性,也没有显着效果,具体操作: 前茬收获同时将鲜秸秆粉碎、均匀撒矿物质肥料和喷微生物菌剂、深翻至25 ~ 30 cm土壤中; 基肥配方有机肥、微生物肥或部分添加矿物质肥; 种子处理用营养拌种剂拌种,喷在种子上拌匀晾干后可播种; 田间管理在间苗、铲、趟、耘等管理后须紧跟一次植物营养液和微生物菌剂叶面喷洒,作物出现衰弱还需追加,这就是胁迫加营养的做法; 喷施时间在太阳落前效果好; 活杆收获农作物自然成熟的好处:一是保障农产品品质,二是鲜秸秆营养丰富,水分足,微生物作用下秸秆能快速降解。
  
  5结论
  
  目前我国农业中普遍存在过量使用氮、磷、钾肥,同时使用农药和除草剂控制病虫草害,此模式已走到瓶颈期,有学者认为已无经济学意义[53],采用减少化肥用量逐步过渡到中国式有机农业是可行之路; 中国式有机农业采取以防为主方针,为作物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用略带伤害性胁迫打开作物的次生代谢,生产出营养价值高、抗逆性强、风味独特、耐储存、产量高的农产品。此技术体系有理论意义也有社会生态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塞利纳斯。医学地质学自然环境对公共健康的影响 [M].郑宝山,译。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0.
  [2] 农业部种植业司。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 [N].人民日报,2014 - 12 - 18.
  [3] 李慧。谁来挽救“超负荷”的土地? [N].光明日报,2014 - 12 - 22.
  [4] 王永厚。农业文明史话 [M].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 马世铭,Sauerborn J.世界有机农业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发展动态 [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10) :1510 - 1516.
  [6] 高保衡。黄帝内经素问 [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7] 廖宗文。平衡施肥勿忘补碳 [EB /OL].[2015 - 02 - 06].
  [8] 比嘉照夫。日本琉球大学农用与环保微生物 [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9] 比嘉照夫。日本琉球大学拯救地球大变革 [M].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84.
  [10] 部坎南,格鲁依森姆W,琼斯R L.植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M].礼嘉,译。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4.
  [11] 秦宝军,罗琼,高淼,等。小麦内生固氮菌及其ACC脱氨酶活性研究 [J].中国农业科学,2012,45(6) :1066 -1073.
  [12] 孙建光,胡海燕,刘君,等。农田环境中固氮菌的促生潜能与分布特点 [J].中国农业科学,2012,45(8) :1532 -1544.
  [13] 孙建光,罗琼,高淼,等。小麦、水稻、玉米、白菜、芹菜内生固氮菌及其系统发育 [J].中国农业科学,2012,45(7) :1303 - 1317.
  [14] 陈倩,高淼,胡海燕,等。一株拮抗病原真菌的固氮菌Paenibacillus sp. GD812[J].中 国 农 业 科 学,2011,44(16) :3343 - 3350.
  [15] 孙建光,徐晶,胡海燕。中国十三省市土壤中非共生固氮微生物菌种资源研究 [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15(6) :1450 - 1465.
  [16] 孙建光,张燕春,徐晶,等。高效固氮芽孢杆菌筛选及其生物学特性 [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42(6) :2043 - 2051 .
  [17] 张燕春,孙建光,徐晶,等。固氮芽胞杆菌GD272的筛选及其固氮性能研究 [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15(5) :1196 - 1201.
  [18] 孙建光,张燕春,徐晶,等。玉米根际高效固氮菌Sphin-gomonas sp. GD542的分离鉴定及接种效果初步研究 [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1) :89 - 93.
  [19] 林而达,李玉娥,郭李萍,等。中国农业固碳潜力与气候变化 [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5.
  [20] 鲁如坤。土壤-植物营养学原理和施肥 [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
  [21] 韩晓日。主要农作物营养失调症诊断图谱 [M].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2] 吴湘钰,陈阅增。普通生物学 ( 第三版) [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3] 崔澄。植物中的微量元素 [A].中国科学院微量元素研究工作会议汇刊 [C].北京: 科学出版社,1964.
  [24] 李 继 云,匡 廷 云,汪 希 彬。微 量 元 素 在 农 业 中 的 应 用[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64.
  [25] 莫尔维德特J J,吉奥尔达诺P W,林赛W L.农业中的微量营养元素 [M].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译。北京: 农业出版社,1984.
  [26] 汤佩松。代谢途径的改变和控制及其与其它生理功能间的相互 调 节-高 等 植 物 呼 吸 及 代 谢 的 ( 多 条 路 线) 观 点[J].生物科学动态,1965,(3) :1 - 13.
  [27] 长谷川杢治。科学施肥新方法 [M].谭俊杰,译。北京:化工出版社,1990.
  [28] 王家钰。植物营养元素交互作用研究 [J].土壤学进展,1992,(2) :1 - 10.
  [29] 黄春生。连作障碍的产生原因及改善途径 [J].上海蔬菜,2010,(5) :62 - 64.
  [30] 邱立友,戚元成。植物次生代谢物的自毒作用及其与连作障碍的关系 [J].土壤,2010,42(1) :1 - 7.
  [31]GB /T196030. 1 - 2011,有机产品 [S].
  [32]Rice E L. Allelopathy. 2nd Edition[M]. Orlando:Academ-ic Press,1984. 422.
  [33] 刘立新。科学施肥新技术与实践 [M].北京: 中国农业技术出版社,2008.
  [34] 刘立新,梁鸣早。推荐一种能提高肥料功能的方法-药食同 源 平 衡 施 肥 法 [J].中 国 土 壤 与 肥 料,2009,(3) :82 - 85.
  [35] 刘立新,梁鸣早。用化肥开启植物次生代谢途径的原理与方法 [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0,(1) :88 - 92.
  [36] 王中凤,应铁进。植物乙烯信号转导研究进展 [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报,2004,30(6) :601 - 608.
  [37] 闵久康。诱导技术及其代谢产物在农业生产中的重大应用[A].农业生态生物化学和环境健康展望 [C].北京: 现代教育出版社,2010. 2230 - 2237.
  [38] 孙芳,夏新莉,尹伟伦。逆境胁迫下ABA与钙信号转导途径之间的相互调控机 制 [J].基因 组学 与应 用生 物 学,2009,28(2) :391 - 397.
  [39] 刘立新,梁鸣早。植物次生代谢作用及其产物概述 [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9,(5) :82 - 86.
  [40] 杨帆,苗灵凤。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研究进展 [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7,12(4) :586 - 591.
  [41] 屈霄霄,胡宗利。番茄转录辅激活子基因Le MBF1在非生物胁 迫 中 的 抗 性 分 析 [J].生 命 科 学 研 究,2010,14(4) :322 - 326.
  [42] 张永恩,李潮海,王群。植物抗旱相关功能基因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4,20(12) :85 - 87.
  [43] 邓江明,简令成。植物抗冻机理抗冻基因表达及功能 [J].植物学通报,2001,18(5) :521 - 530[44] 边红武。脱水蛋白和CBF1转录因子对植物抗旱性和抗冻性作用的研究 [D].杭州: 浙江大学,2003.
  [45] 张红。植物耐盐基因工程的研究 [J].德州学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04,20(4) :73 - 75.
  [46] 张向前,江院,卢小良。基于基因组学的作物抗旱改良[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9) :90 - 95.
  [47]Molish H. Der einfluss einer pflanze auf die andere - allopathie[M]. Fisher,Tena.,1937.
  [48] 李晓颖,谭洪花,房经贵,等。果树果实的风味物质及其研究 [J].植物生理学报,2011,47(10) :943 - 950.
  [49] 孔垂华,胡飞。植物化感相生相克作用及其应用 [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50] 孔垂华。 21世纪植物化学生态学前沿领域 [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3) :349 - 353.
  [51] 林雄文,何华勤,郭玉春,等。水稻化感作用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 [J].应用生态学报,2001,12(6)871 -875.
  [52] 陈静雯,张丽。植物化感作用的机理及应用前景 [J].生物学通报,2008,43(11) :13 - 15.
  [53] 李淑杰。吉林省土壤质量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D].长春: 吉林农业大学,2012. 12 - 14.
原文出处:梁鸣早,路森,王天喜,光立虎,路遥,李秀凤,孙建光,刘立新. 高产优质有机农业技术体系探索[J]. 中国土壤与肥料,2016,03:5-12+18.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