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农业经济学论文

农村基建的相关理论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3-12 共8284字
  【题目】青州市乡村基础设施发展问题及完善研究
  【第一章】乡村基设施发展状况及策略研究绪论
  【第二章】农村基建的相关理论分析
  【3.1】青州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3.2】青州市农村基础设施的总体状况
  【3.3 】青州市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情况分析
  【3.4  3.5】青州市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模式与案例
  【第四章】青州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第五章】促进青州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对策建议
  【结束语/参考文献】乡村基础设施发展状况与策略研究结束语与参考文献

  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理论分析
  
  2.1 农村基础设施的概念内涵
  
  2.1.1 基础设施的涵义 .
  
  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是指为居民生活和社会生产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障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
  
  所谓的基础设施不仅包括道路、铁路、机场、通信、水电煤气、能源等公共设施,而且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环境等社会性事业,即社会性基础设施,因此基础设施就分为生产性基础设施和非生产性基础设施两类,从狭义讲,基础设施就是生产性基础设施,主要是为满足生活和生产的基础建设。从广义上将基础设施还应包括后者这些无形的社会性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
  
  2.1.2 农村基础设施的涵义及理论认识 .
  
  农村基础设施是在农村之内或之外,具有公共性,服务于为农村的社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一种基础设施,是保证农村地区正常的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公共服务系统。
  
  根据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法规和文件,农村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四个大类。也就是说,包括我们所熟知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设施在内,还有农村的供水设施、供气设施、教育设施、文化设施、医疗卫生设施、体育设施、农业技术服务设施以及气象服务基础设施等,基本上包涵了农村发展和农业生产的所有领域。例如现代化农业基地及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农村沼气建设、农村道路建设、农村电力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种苗工程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湿地保护和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等均是农村基础设施的范畴。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是否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新农村建设才有可能进一步深入,从而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加新农村建设是顺应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必然选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骨架。因此,加快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安居乐业的意义重大,对实现经济发展和保障社会稳定更有非凡的意义。
  
  2.1.3农村基础设施的分类 .
  
  农村基础设施类型有很多种分类方式,既可以按照其性质、功能来进行划分,也可以按照投资角度来划分,下面对其作简要介绍。
  
  (1)从设施的性质和功能来看,农村基础设施的类型主要包括:
  
  农村社区居民点基础设施。包括农村居民生活的社区、村庄及住房条件等。农村社区居民点基础设施是农村居民生活状况的集中体现。同时还包括了为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服务的电力、煤炭、燃气等能源的供给设施和设备。
  
  乡村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农村所在地区的公路、村路、铁路、水路等有关道路以及汽车车站、火车站、泊船码头、桥梁等各类设施,还应包括汽车、火车、船舶等相关运输工具。公路运输是某些农村地区最主要或是唯一的运输方式,农村联系外界社会的重要载体,可以说农村公路是整个公路网的基础。农村的交通运输设施是农村基础设施的支撑和主体,发展其它基础设施也离不开交通运输设施的支撑。
  
  农村的水利基础设施。水利设施是现代化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是增加农业产出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主要包括各种水库、河流、沟渠、供水设施、蓄水设施等。
  
  水是生命之源,水利设施是农业发展的命脉,对农业生产水平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水生态环境还是整个环境有利的保障屏障,对生态的稳定性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和生态型。
  
  农村的通讯信息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邮政、电信、电话等通讯业务的设施和广播、电视等信息传播业务活动的设施,此类设施为农村经济活动和农民生活提供必不可少的服务。农村的农民基本靠此类邮政通讯信息基础设施获取外界信息,是农民对外联系的重要途经。
  
  农村的生态基础设施。村庄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基础,生态基础设施是农村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随着农村人口的扩张,生态环境、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农村生态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水土流失防护和治理工程、荒漠化防护和治理工程以及水污染防护和治理工程,农村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关系整个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的教育、文化、卫生、福利保障基础设施。在农村,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农村基础设施是与居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包括为农村居民提供接受教育的学校设施;为农村居民提供接受医疗的医院诊所或卫生室;为农村村民提供救助或福利的保险福利设施;为农村村民提供健身、娱乐的文化娱乐设施等各种公共农村基础设施。用来保障农村人民接受先进的教育、医疗,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人民的健康水准,改善落实群体的生活水平,同时也为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创造了条件。
  
  农村的仓储物流市场基础设施。农业物流、农用设施物流以及农产品流通是农业生产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环节,农村物流具有分散性、季节性、差异性、多样性等特点。主要包括为农业生产提供各种物资供应、保管、销售等业务活动的仓储、市场设施,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与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2)按投资角度来看,农村基础设施可分为资金密集型的农村基础设施和非资金密集型农村基础设施两大类。
  
  其中资金密集型的农村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灌溉和公共水利设施、交通运输设施、储藏设施、加工设施、电力、自来水、煤气设施;非资金密集型的农村基础设施包括教育、医疗机构、农业研究和试验设施、银行信贷等金融机构和其它社会事业基础设施机构。
  
  2.1.4 农村基础设施的特点 .
  
  与其他基础设施一样,农村基础设施也具有公共性的特点。我国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采取以政府投资为主的方式,以农村发展为目标,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所以几乎不存在市场竞争行为,使用单位也几乎不受限制,既可以是企事业单位,也可以是个人,这些都具有其他公共产品的属性特点。但是因为涉及面众多,国内农村区域面积大,农村数量多,因此国内的农村基础设施又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投资金额比较大。我国是人口大国,农村人口更是占了全国人口的80%,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约有94万个行政村,人口基数相当大,从中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可以知道,在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在农村居住的人口大约为674149546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0.32%.如此庞大的人口和农村基数使得国内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有些经济落后地区更几乎需要从零做起,所需要的资金数量非常庞大,仅仅依靠政府投资不可能完成,需要部分社会资金的注入。
  
  其次,回报周期比较长。农村基础设施所面向的服务对象是农村和农民,主要目的是了帮助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公益性较强,经济性被弱化,往往很难在短期内收回投资。
  
  如果将农业生产所具备的不连续生产方式计算在内,则更会延长投资回报期限。有些项目,如水利基础设施,基本在大旱大涝的时候才会被使用,平时时间几乎处于闲置状态,效益也不明显,想要收回投资更是需要数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
  
  再次,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农村地区的市场经济体制虽然早已确立,但在发展上却迟迟落后与城市,尤其是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市场行为难以有效控制。如果再考虑到自然环境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回报更是难以预计。有一些项目对于城市或者工业的依赖性很高,也会直接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所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市场风险并不低。
  
  2.1.5 农村基础设施属性 .
  
  从公共物品的属性划分来看,公共物品可以划分为纯公共物品、俱乐部物品和公共资源性物品。农村基础设施的属性主要在两个方面得到体现,其中一方面是农村基础设施所具备的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另一方面是农村基础设施受益的范围所具有有限性及区域性。
  
  (1)农村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性质。农村基础设施大多数属于准公共产品而极少数属于纯公共产品,有一部分具有非竞争性,有一部分具有非排他性,但其中也有一些比较接近纯公共产品的农村基础设施,另一些却比较接近于私人产品。举例说明,村庄的内部道路就可能是传统意义上的纯公共产品,所以很难对村内道路进行收费,而村庄内的文娱设施却比较接近于私人产品,一般可以根据设施的情况向其他前来娱乐的村民等收取相应合理的费用。
  
  (2)农村基础设施受益范围的区域性和有限性。按照通常的观念,伴随着使用者人数的增加,农村基础设施的边际成本也会不断的降低。如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文化、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一些公共产品的使用人数有限,但投入和支出却不会减少,就造成部分偏远人少的地区基础设施薄弱,这就是由于大部分农村具有非常明显的区域性、边缘性。使用基础设施的人数明显比城市或镇区少,从而相对城市基础设施产品而言,农村基础设施的受益者较得到限制,使用效率变得低下。
  
  2.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了马斯洛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需要依次递增来实现。根据马斯洛的总结,他把认为您的需求分作来自生理的需求、来自安全的需求、来自社交的需求、来自尊重的需求和基于自我价值的实现等五大方面的需求,逐次增加。其中来自生理的需求又被称为温饱需求,是人类的第一需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即属于这一需求层次,满足人们的最基本生活水平。如果第一需求都得不到满足,必然难以实现社会稳定,也就无从谈及发展问题。另一方面来说,来自温饱的需求也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最直接动力,对于正处在经济生活落后水平的农村地区来说,也更具有实际意义。因此可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绝对的必然性,该理论也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次序提供了理论指导。
  
  2.2.2 人口流动理论 .
  
  人口流动理论是由美国着名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所创立的,其理论基础是由托达罗所创建的人口流动模型。托达罗针对不发达国家的农村及历史进行了研究,发现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流动速度过快,已经超过了城市的需要,这也造成劳动力不但没有升值,反而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引起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所致。因此,托达罗认为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很有必要,可以通过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发展农村的小型工业,再通过工业的发展来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改善农村的收入体制,从而达到提高农民收的目的。他还建议各级政府增加对农村的重视,加大农村投入,通过多方位资金的投入来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最终达到提高农村居民实际生活水平的目的。
  
  从托达罗的人口流动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有益启示: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来带动和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改变国内农村发展现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一项重要的途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提出要“继续采取积极措施,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让有条件的进城农民有序变为市民,逐步融入城市社会。”因此可以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个途径,来逐步改善现有农村生活环境,使农村逐步向城镇化慢慢发展,同时还可有效实现农民增收,实现生活富裕。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进化和发展。美国的女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在1962年莱切尔.卡逊着作并发表《寂静的春天》;1972年美国两位着名的学者巴巴拉.沃德和雷内.杜博斯的《只有一个地球》的问世;1987年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代表发表了一份《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才正式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提出台面;1992年,同是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例如可持续发展理论,并得到与会者共识与承认。可见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
  
  可持续发展理论涉及经济的可持续性、生态的可持续性和社会的可持续性三方面的协调统一,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注重经济效率、关心生态和谐、追求社会公平,已达到人类社会全面正确发展的最终目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理论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所谓生产发展即现代农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遵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才能保障我国农业在资源供给、产品供求以及粮食安全方面快速稳定的持续,这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中国农业发展实际得到的应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机的将环境重要性、社会公平性和食物充足性结合在一起,可见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基本组成内容就是可见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的组合。所谓新农村建设的“村容整洁”目标,根本上就是针对当下农村生产服务基础设施落后、村庄卫生条件脏乱差、环境污染提出的,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中“不造成环境退化”,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更得到了体现和进一步升华。
  
  2.2.4平衡发展理论 .
  
  平衡发展理论,是以哈罗德-多马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理论认为,由于在社会生产中各经济要素之间的存在着相互依赖性和互补性,使某一个部门或地区的投资出现侧重,导致了其它各相关部门和地区的发展受到影响,如果有阻碍作用较大的落后部门和地区,就会使得所有的部门和地区都不会得到有效的发展。故所有的相关的经济部门和地区应该共同发展、齐头并进。
  
  在平衡发展理论中,又有两种代表性理论,分别是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和纳克斯的平衡增长理论。
  
  其中外部经济效果是大推进理论的核心,即通过对一些互补的部门进行同时投资,通过这种推进式投资一方面可以产生互为需求的市场,可以使得因市场需求不足而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得以解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生产成本的降低,增达到加利润、提高储蓄率的目的,从而进一步扩大投资力度,使得供给不足的瓶颈得以消除。同时对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对国民经济的各个相关部门进行大规模投资,来推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面增长。
  
  纳克斯的平衡增长理论认为,在不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收入与储蓄率成正比,有较低的储蓄则证明整个资本投入不足,再导致生产率低下,生产率底下又导致了低收入,低收入导致购买力低,低购买力又不能吸引资本进入,没有资本的投入使得生产率无法提高,又会产生低收入,如此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在平衡发展理论中,推进社会公平、减小地区发展差异和确保社会稳定是理论所注重的。要实现现代化,保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只靠发展工业和发展城市的现代化不能够满足需要的的,还必须依靠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这就是平衡发展理论要 21告诉我们的,同时重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确保它们同步发展,统筹考虑,依靠工业发展的先进性来反哺农业的不足,依靠快速发展的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从而使得工业、农业和农村、城市得到平衡发展,使得城乡差距越来越小,打破恶性循环。
  
  2.2.5 工业反哺农业论 .
  
  工业反哺农业理论是我国在当今社会发展下所出现的一种特色理论,在国内,当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反过来支持农业发展的一种理论。实现社会的整体发展是这种理论的基础,是一种在社会发展下对农业和工业关系的重新协调,从而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最终目的是。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施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成就了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但是牺牲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如今这种体制已不适合中国经济的发展,甚至有制约作用。可见要全面实现现代化,必须要对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的改革,而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成果就用来帮助农村去发展农业,这正是这一理论出现和发展的基础。
  
  按照农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所阐述的,对新农村建设的相关问题有了进一步认识,通过对层次需求理论、人口流动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平衡发展理论和工业反哺农业理论进一步认识,从而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
  
  2.3.1是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源泉。
  
  (1)短期内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
  
  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员参与,这对于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问题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如前所述,农村基础设施涉及面非常广,尤其是在道路修建、农业基础设施修建、城镇化改造等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物资,各种建筑材料的购买使用,大量的劳动力,都会给当地经济带来直接明显的推动作用。短期内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为农民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居民的短期收入,拓宽农民的就业途径,加快了农民向非农业方向的转变。
  
  (2)长期内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
  
  从长期效应来看,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可以是农村更快的融入到城市发展的经济圈范围内,增加农产品输出和劳动力输出,吸引更多的投资进入农村,促进了农村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使农民获取更多的经济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以青州市为例,过去青州蜜桃的销售只要以青州地区为主,虽然其品质好,但是由于市场范围有限,因此价格相对较低。在农村交通改善之后,青州蜜桃迅速走向了潍坊及周边市场,价格较之前有了成倍的提升,农民可获取的经济效益更加明显,增强了青州蜜桃种植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再加上水利技术设施的改善,即便是过去山上难以汲水的地方现在也可以得到轻松灌溉,蜜桃的产量和品质更加稳定,促进了其产业品牌化的发展。对于过去以蜜桃为主产业的部分青州农村居民来说,正是因为基础设施的建设,才实现了其生活水平的提高。
  
  除了农业等直接受益产业以外,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环境等改善也为农村地区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为青州储备更多的高层次人才,也直接提高了居民的素质,尤其是年轻人的思维更为灵活,能够主动从外界获取自己需要的各种信息,实现创业致富。而环境的改善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来到乡村,促进农村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前进。
  
  2.3.2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现必须依靠农村自身经济发展才能实现,没有农村经济的发展,仅仅依靠国家财政补贴是无法完成这一宏伟任务的,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之后,才能实现农民的长期稳定就业,创造稳定的农村收入来源,为农村发展提供经济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实现各个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包括农业、文化产业、交通运输产业、教育产业等等。每一种产业的现代化都需要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作为支撑,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例,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是首先根据本区域内的实际资源优势确定主导产业,然后对该产品的布局进行规划调整,再借助于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实施整个产业的规模化生产,然后在市场的反馈条件下,由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基地的建设发展。
  
  在产业化视角下,产品的销售对象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不再是仅仅实施本地化销售,同时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技术,对产品实施不同阶段的专业化分工控制,相互之间密切配合,依托科技的力量对产品的质量进行控制和保证。在整个产业化过程中,需要来自能源、交通、通讯、土地等各种因素的综合配套才能实现,没有这些物质基础做前提条件,产业化就无从谈起。所以,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条件,是农村发展必要的物质基础。
  
  2.3.3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的改善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持续的改善生态环境,既可以改变过去农村地区脏乱差的局面,改善人民的生活居住条件,也为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举例来说,在自然环境方面,由于过去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盲目开垦,毁林种田等情况屡见不鲜。在生活设施方面,过去很多农村道路以乡村土路为主,交通非常不便,阴雨天难以出行,供水以自己打井为主,难以实现自来水供应。在城镇规划方面,由于没有合理的规划措施,很多新房违建乱建,有的是沿街而建,有的是划区而建,有的甚至自发建设。这些住房在建设时缺乏统一规划,严重影响了乡村的整体格局。而且缺乏排水、排污设置,缺乏垃圾处理设备,垃圾、污水随意倾斜在道路的两旁,致使道路两旁杂乱不堪,尤其在雨水多的季节,许多垃圾都漂浮在水面上,随着雨水到处流,对居民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对乡村的形象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这些情况的存在因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得到了改观,如今在国内很多农村地区都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公路交通发达,供水方便,通讯发达,切实实现了农村地区从落后向现代生活的转变。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