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农业经济学论文

国内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经验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3-12 共386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青州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实考察及策略研究
【第一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对策研究绪论
【第二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理论分析
【3.1 3.2】王府街道办事处山区农村基建的现状分析
【3.3】山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4】山区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国内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经验
【第五章】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结论/参考文献】乡村基础设施完

  4、国内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经验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它不仅关系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关系着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长期竞争能力。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可以直接改变农民的生活质量,消除过剩生产力,有利农村产业、就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的一个“一石二鸟”的政策。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同于农产品价格支持对农民收入的间接补贴,也不同于直接支付对农民收入的直接补贴,而是通过向农业或农村提供农产品,提高农业投入产出比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来为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创造良好的环境。换句话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是简单的向农业或农民“输血”,而是增加农业或农民自身的“造血”机能。

  正因如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农业政策中的地位尤为重要,成为各国或地区政府重点运用的一种国内支持手段。在我国,由于受到国家财政实力、经济发展阶段以及经济发展战略等诸因素的限制,长期以来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度小、效率低,已经不能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国家财政和整个社会真正用于农村电力、水利、道路、环境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却明显不足,从而造成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使得农业产生过分依赖于自然条件,从而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农业分工的细化,降低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农业收益率,进而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4.1、沈阳市于洪区沙岭镇秸秆气化站采用 PPP 模式

  PPP 是英语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的缩写,通常翻译为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是目前国际上愈益为人们所看重的为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进行融资与管理的一种模式。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引进民间和民营资本及其管理方法,对于我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沈阳市于洪区沙岭镇秸秆气化站的建设与管理在 PPP 模式的运用上提供了许多很好的经验,值得思考与总结。

  秸秆燃气是通过专用设备将农作物秸秆、稻壳等固体生物质原料经过燃烧产生的方便、清洁的燃气,是供人们使用的一种新型的环保能源。这种技术的产生与应用将彻底改变目前农村普遍应用的直接燃烧秸秆做饭、取暖的传统的用能方式。对于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开发利用环保、可再生能源,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沙岭镇充分利用 PPP 模式,推动秸秆气化站的建设与管理,取得良好经济社会效益。

  4.1.1、秸秆气化站的建设

  于洪区沙岭镇位于沈阳市西郊,紧邻沈阳绕城高速公路,是二、三产业比较发达的农村乡镇。2003 年该镇按照全市统一规划,进行旧区改造,在沙岭村建设“园东小区”,村民告别了一家一户的农村庭院,统一搬进了新建的楼房。由于该地区远离城市煤气管网,村民饮食燃料问题凸显出来,秸秆气化站的建设及时解决了这个问题,给农民生活带来了方便。该站当年建设当年受益,设计用户 1200 户,目前已增加到 1500 户,是沈阳市规模最大的秸秆气化站。

  4.1.2、秸秆气化站的资金筹集、管理与成效

  按照沈阳市秸秆气化站建设资金的筹资方式,资金由市区两级财政补助一部分,其余由农民自筹,自筹比例一般占总投资的三分之一。该站建设总投资 263 万元,其中:市财政补助 130 万元,区财政补助 25 万元,承建单位投资 108 万元,负担了应由农民自筹的那部分资金。

  气化站建成后,由园区物业公司管理,服务周到,管理规范,收费合理,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沙岭镇秸秆气化站采用了新的投资建设与管理模式,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实践,目前已实现良性运转,显现出农民满意、开发商满意、政府满意的“三赢”效果4.1.3、几点启示和思考。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引进 PPP 模式切实可行

  受财力、体制、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现阶段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还是有限的,特别是县区以下的基层财政很难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多渠道融资,加快新农村建设是十分必要的,沙岭镇的做法也证明了它是可行的。在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十分缺乏的同时,对已经建设的基础设施又往往没有能够很好的加以利用和保护。同城市相比,农村基础设施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更为严重。常常出现有人建设、有人使用、无人管理的情况,这主要是权责不明、利益不相关所导致的结果。沙岭镇的做法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2)应用 PPP 管理模式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农村基础设施不同于城市,在建设与管理中成功地应用 PPP 模式必须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选择合适的项目。要选择盈利能力较强,具有较好现金流量的项目。如果项目本身盈利能力较弱,则应注意构造较好的盈利模式。沙岭镇的项目就是紧紧围绕旧村改造后村民上楼,炊事燃料无法解决这一实际情况,选择了秸秆燃气项目,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二是建立有力的激励机制。政府应根据特点提供优惠的政策,帮助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沙林镇的项目充分体现了财政扶持的积极作用,2005 年市政府将气化站建设列为政府为群众办的 22 件实事之一,每年安排一部分资金给予补助,有力的促进了这项事业的发展。三是技术上的创新与保障。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使用新的技术是十分关键的。缺乏了新技术的保证其意义就会大打折扣。沙岭镇的项目就是在解决了燃烧废弃物粘连、输气管道堵塞、冬季管道防冻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后才取得成功的。

  4.2、韩国“新村运动”建设的成功经验

  韩国经过几十年努力,终于摆脱贫穷和落后,跨进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新村运动”对韩国经济快速发展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4.2.1、“新村运动”的开展

  20 世纪 60 年代末期韩国政府发现,农业发展缓慢已经制约了工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决定对农村进行全面扶持、改造,因此在第 3 个五年计划中,提出了农渔村经济的革新开发计划,即“新村运动”。其基本目标是促进农民树立“勤劳、自助、合作”精神,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发展农业,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10。其核心经验是以改善生活环境为突破口,把政府投资重点倾向农村基础设施。

  4.2.2、“新村运动”的成效

  “新村运动”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提出包括草屋顶改造、道路硬化、改造卫生间、供水设施建设,如集中建水池、给水井加盖、架桥、盖村活动室等 20种工程项目,由村民民主讨论、自助选择。1970-1980 年,韩国政府财政累计向“新村运动”投入 2.8 万亿韩元,相当于财政支出的 1%。参加“新村运动”人数累计达 11 亿人次,效果十分明显。突出变化是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着改善。到 1977 年作为农村贫穷标志的草房顶全换为彩钢或瓦顶,到 1978 年全国 98%的农户用上了电。1971-1975 年,全国共架桥梁 6.5 万座,每个村都修了宽 3.5m、长 2-4m 的进村公路,新建自来水管线 4440km,新建会馆 3.6 万座。此外,农民收入迅速增加。1967-1976 年,农民家庭收入增长约 8 倍,城市工人收入增长约 5 倍。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农民人均收入超过城市居民。

  4.3、印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借鉴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受财力等所限,印度农业基础设施长期不足,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为改善这种状况,在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开始的“绿色革命”带动下,印度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4.3.1、多渠道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作为发展中国家,印度财政实力有限,为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大量资金投入,印度采取了以财政投资为主、私人投资为辅、金融机构配合的办法。联邦政府出资兴建农村电力、道路等农村基础设施,以及堤坝、运河、灌渠等外部性强、工程投资规模大、一般私人投资难以独立承担的地表灌溉工程。安装水泵等中小型地下灌溉工程则由农民私人投资完成。另外,印度政府积极引导和利用金融资金,如为鼓励农民大力投资打井,充分利用地下水灌溉农田,印度组织各级银行和信贷机构为打井提供优惠贷款,并对农村用电实行价格补贴和农业用电免税等措施,鼓励农民打井抽水、灌溉农田。

  4.3.2、积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印度非常重视改善农业生产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除建筑道路、开发地下水资源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之外,还尤为重视农村通讯网、电力网的铺设,以及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先进的、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以期通过农业电气化促进农村发展。印度还大力支持农业机械的发展,如实行农机具国内自给为主、进口为辅的政策,鼓励国内发展农机制造业,使得农机生产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农用水泵、收割机、脱粒机得到大范围普及。

  此外,印度还支持农产品市场设施建设和改善,如强化农村定期市场制度、为农产品主产区农民提供制冷储藏设备以及改善农村零售市场的管理和配置、大力传播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等。

  4.4、总结

  从以上国内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看,政府都是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投资主体,建设投资大、外部性强、私人无力承担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如公路、灌溉设施等;同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金融资本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补充,注重发挥国家财政投资对私人投资的带动和示范作用,鼓励私人(包括农民)将自己的积累投资于农业,完成农村大量小型农村基础设施,如小型灌溉机械、水泵、拖拉机等。基础设施对农村发展影响重大,投入之后结合必要的后期管护,会在较长时间内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