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新农村建设中宗族文化的积极作用探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2-22 共3884字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拉动型向需求带动型转变的动力。
  
  现在,中国新农村从发展农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建设融资渠道这三个政策入手,以期最终达到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提高农民素质的目的。 时至今日,新农村建设典范已有许多,例如众所周知的江阴华西村、中国首个村级市河南西辛庄及山西晋城东四义村……尽管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发展得如火如荼,但新农村建设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农村劳动力的缺乏、留守老人、儿童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可以借助农村富含的宗族文化优势来缓解。

  一、宗族文化概述

  所谓宗族文化,是同宗、同族经过千百年的提炼和整理约定俗成的民俗文化 , 且传承于族人之间 , 有的记载于字里行间 , 有的则铭刻在人们心间。

  宗族文化因其自身一些所带的固有的传统理念,例如妻子对丈夫要三从四德、孩子要绝对服从一家之长的命令等等观念,它与现代思想格格不入,因而往往被普遍认为是落后的、守旧的封建思想,当下它正在遭受社会转型强有力的冲击。

  事物具有两面性,我们应正确对待宗族文化的利弊,用积极发展的眼光看待宗族文化。它就像一把双刃剑,若能使用得当,不仅不是新农村建设道路上“路障”,而且会令新农村建设道路上的困难迎刃化解。

  二、宗族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积极影响

  1. 有利于对构筑新农村家庭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到城市里寻找机遇、渴望出人头地然后衣锦还乡的农村青年不在少数,但却造成了大量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待在家中无人照顾的现象。2014 年 5 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调查在贵州省、河南省、江西省、湖南省、安徽省、重庆市、等六个劳务输出大省(直辖市)的十二个县(市、区)进行。调查显示,四至九年级农村中,非留守儿童二千七百三十一人、占百分之三十七点二,留守儿童四千五百三十三人、占百分之六十一点七。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有非常重视对父母的孝道,百善孝为先、卧冰求鲤、哭竹生笋、扇枕温衾……能事父母、能教子弟的特点,利用宗族文化紧紧约束农村里的大部分青年留下来发展,截留住大量的年轻劳动力。这样他们有时间侍奉父母和陪伴子女左右,可以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无人照看的社会问题,农村青年就不会产生“子欲养而亲不待”或者无法看到孩子成长的遗憾,使老人老有所依、孩子幼有所教,提升家庭和谐幸福指数,避免令毁灭家庭的悲剧发生,真正让老人安享晚年与孩子快乐成长,享受到天伦之乐。

  2. 有利于新农村和谐关系建设

  东汉班固的《白虎通德论》曰 :“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为亲。”血缘关系的存在成为一条把全村联系起来的隐形纽带,一个村子由一个个的家庭组成,一个个的家庭又包含着几个家庭成员,家庭与家庭之间追溯回祖上三辈也是有一定血缘关系的。

  元代的《赚蒯通》:“古代律法有云:‘一人造反,九族全诛',”家族里有大宗小宗、宗子、嫡子、冢子、介子、别子、庶子、支子……体现了古代社会家族的庞大以及治理严谨。现代社会不需要太复杂的血缘关系,但仍然可以学习古代家族与家族之间治理方式和相处模式。新农村里人们和睦相处,大家互相之间可能是邻居,也可能是同事或者同学,也有可能是堂表兄弟姐妹之类的血缘关系。圈子小、角色的繁多以及关系的紧密使得人们在相处之时会温和谦让,人们大都互相认识,相亲相爱,做事情时礼让三分,更愿意“该出手时就出手”互帮互助。

  3. 有利于新农村经济发展

  要改变旧农村的发展现状不仅得建设农村道路,路通才能财通,为之后的建设打下牢固的“地基”,接下来还须根据当地环境特点来“量身定做”具体的发展方案,在这些建设开始前,必须有劳动力与凝聚力才能撑起一个农村即将接受改变的“残旧”躯体,否则旧农村无法焕然一新。

  首先,宗族文化可以维系青年劳动力。在宗族文化的影响下,农村里的年轻一辈会因“父母在,不远游”而心甘情愿留在家乡奉献一份力量建设新农村经济。农村里的主要劳动力是新农村能否发展起来的主要的且不可或缺的因素,利用传统文化对年轻人对家的更留恋影响,为新农村的开发获得进一步保障。例如青岛地区的农村青年,开始脱离城市返乡打工,成为注入家乡建设的一道股新鲜血液,青岛地区出省打工比例在 2013 年已降至百分之十三点六,回乡的农村青年俨然已经成为了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3]

  其次,宗族文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种凝聚力。新农村建设需要广大居民自主自觉地参与,只有让村民认定乡村建设是村民自己的建设事业,才能激起村民推动农村建设的动力 .现代化的公司模式难以符合农村发展的“胃口”,但宗族文化所携带的特性恰恰能给村民带来动力,因为人们互相之间是由各种各样亲疏远近血缘关系组成的亲属,更能凝聚团结起来推动新农村经济发展,在提高自身利益方面能够迅速达成共识,清除许多沟通上的障碍并大大减少时间提高效率。

  最后,劳动力与凝聚力相互作用积极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现在已经有许许多多的农村年轻人意识到社会在发展转型,旧农村将会被淘汰,所以家乡需要他们,因地制宜或发展起养殖业、或开办工厂。而农村的老一辈希望子女留在身边,也希望家庭、家乡经济水平有所提高,何况他们又是念旧的一辈,对身体里流着相同血脉的亲人更是有一种斩不断的联系。所谓“父,至尊也”,家里的后辈对长辈要孝顺、听话,长辈的权威地位相当于“父”,农村里年老的一辈是成为能号召村子里的年轻一辈结合在一起的“媒人”.

  4. 有利于新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

  宗族文化对新农村传统文化传承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古村落文化保护上。当前中国最大的文化遗产是古村落,但近十年期间,全国从二零零零年的三百六十万个古村落消亡至二零一零年的二百七十万个古村落,有九十余万个村庄消失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换言之,平均下来竟然每天有 200 多个村落消失。[4]

  古村落内部保留有非常大量的民居建筑,古代原始风貌建筑的一砖一瓦融入了设计者、匠人的心意与手艺,这些古老的艺术品在历经沧桑后,用它们残旧的躯体,悄无声息地在向现代人展示祖先的朴实生活。虽然这些艺术品般的建筑辉煌时代都已经过去了,祖先们的生活也都过去了,但是其中蕴涵的文化脉络、历史信息还在,这些中华民族的“精气神”不会随着时代的迁移而烟消云散,反而在岁月中慢慢升华。

  宗族文化作为一种以血缘为骨构架起来的文化,因为血缘关系这层坚硬的保护盾,所以有能力阻止古村落的散架、消失,甚至还会促使其转型为新农村,不论是通过物质层面表现出来的传统文化(例如:宫殿、坛庙、佛塔、寺观、园林建筑和民居等。)还是利用精神方面体现出来的传统文化(例如:诗词歌赋、民俗节日等)也都能顺利地代代相传。“古村落孕育了中华传统文化,也承载着我们的乡愁。每个村落都是一部厚厚的历史,我们已经把 600 多个城市变成千城一面,就不要让村落消失得更彻底了。”73 岁的冯骥才呼吁。[4]

  5. 有利于新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

  在过去十几年间,是中国城市数量渐渐增多的时期,年轻的农民一波一波地涌向城市寻求发展,在城市里拖儿带女安家落户,年老的农民伯伯奶奶则不肯离开家乡,于是就有不少村落就只剩下年迈到行动颤巍巍却仍在坚守祖辈留下来的东西的老人家。已在城市生根的年轻一辈自然也不会回到家乡“墨守成规”,而古村落的“生命”也只能随着老人的百年之后悄然消失,最后被周围杂草逐尽吞没,只余村落中芳草萋萋,未来春风又绿,却只是“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罢了。

  中国二十一世纪的土地是金贵的,它们除了是支撑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需求、维持农民的基本生计功能服务的功能外,还兼有生活物质的生产功能以及城乡环境的调节、净化、循环、缓冲等生态服务功能。这些功能都是与人类生活发展休戚相关的,保护土地也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

  宗族文化在保护土地资源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视。一个个家庭组成家族,一个个家族形成宗族,族内有家,宗族是家庭的综合体。宗族的体系庞大,人数众多让宗族文化形成安土重迁的概念。

  回观现代,信息时代,交通发达便捷,人们出门方便自如,宗族文化衰颓,亲戚之间的联系不如以往紧密,一家自成一户,更换居住地址不需要像古时候那么麻烦,导致现代人对安土重迁的观念很淡薄。人去村空,村子变得萧条,无法继续发展,更不能对旧农村进行新农村的改造。

  回归宗族文化对于家的重视,唤起年轻人对家乡的留恋,令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挥斥方遒,一方面不会造成土地浪费,减少城市居民,减轻城市交通、住房等的压力,另一方面合理利用土地进行养殖业、种植业发展新农村建设。

  三、宗族文化未来发展

  随着现代化的发生,社会文化各个方面都随之发生变化,宗族文化在这个大环境下被压迫得已不复辉煌,呈现出衰微之势,若我们袖手旁观、任其自灭,中国的新农村发展建设也似失去灵魂的行尸走肉般空洞而了无生气,更不用说中国的未来发展。文革十年的伤疤还隐隐作痛,舍本逐末导致的错误我们尚且追悔莫及,亡羊补牢,重视新农村建设,更要重视宗族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意义。将宗族文化融入到新农村建设发展,既能体现宗族文化的价值,也能给新农村建设提供诸多益处。期待宗族文化在新农村的土地上重获新生,孕育新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霞 .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D].山东 : 山东师范大学 ,2011.
  [2]王欢。浅析宗族文化的网络传播[J].新闻世界,2015,(3):129-130.
  [3] 冯煜桢 . 新农村引年轻人回家工作 农村也现停车难 [N].青岛早报 ,2013-07-22(2)。
  [4] 中国 10 年消失 90 万个古村落 冯骥才吁立法保护 [EB/OL]. 中国新闻网 ,2015-7-27.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