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及其作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2-07 共5669字

  1 引言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人口空间分布的载体,其空间分布和格局演变是人类适应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条件等历史发展的综合反映,是乡村聚落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当前,国内学者主要从自然、人文等因素研究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过程及其驱动机制,而对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过程引起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效应分析较少。如何评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LUCC) 对区域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效应一直是地理学等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基于此,本文在综述我国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过程、特征、影响因子及其驱动机制基础上,着重对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反馈效应及其优化调控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并归纳总结我国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过程及其效应研究面临的核心问题,构建其研究内容框架。

  2 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分析

  2.1 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变化趋势

  1996 年以来,我国农村人口进入快速减少阶段,受城乡二元体制等因素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仍呈增长趋势[1],导致农村人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增减协同演进的良性格局尚未出现。从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来看,单个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介于 2-21hm2之间,存在北方大于南方、平原地区大于丘陵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大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显着区域特征,用地密度呈现出东部高、西部低的地带性差异[2].在东部平原地区,安徽淮北平原区1993-2003 年农村居民点用地呈增加趋势 (年均增长率为0.83%)[3];石家庄市1996-2006年的10年间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年均净增长超过 300hm2,且占用耕地比例高达76.35%[4].在西部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呈现出“先缩小后扩大”与“先扩大后缩小”的演变趋势[5],人口增长 (迁移) 是导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扩大 (缩小) 的主要原因。

  2.2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及其形态演变特征

  从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密度、形态等方面探讨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及演变过程。在东中部平原区,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点分布在海拔50m以下地势平坦地区,受到趋于集中的向心力和走向分散的离心力的共同作用,1994-2004 年间徐州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集聚程度呈现先增后降趋势[6],而晋中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形态为紧密和松散两种类型[7].长三角地区呈现出成片集聚、组团分散、沿主要交通线带状拓展等3种演变趋势[8].在西部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经历了由疏到密的演变过程[9],农村居民点空间形态呈现出以“摊大饼”的方式向外扩张。老村空废及其引发的“向外扩张、向内分散”是当前农村居民点空间形态演变的主要特征[10].

  2.3 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体系演变特征

  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与组织、等级体系与形态、区位与景观类型等方面是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体系的主要研究内容。我国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经历了从单一走向复杂、再到分化的演变过程[11].陈宗兴等从空间分布类型、规模结构、功能构成等方面论述了陕南农村居民点的演变特征[12].在县域尺度上,张京祥等从中心镇合并、重组以及中心村选建、设施配置、政策配套等方面论证了镇与村两个基本层面的农村居民点结构体系组织优化[13].我国江南地区农村居民点存在宗族组团式、松散式自然组团和紧密式生产组团等三种空间结构模式[14],镇江地区团聚状农村居民点在空间结构上具有比较明显的多级分形特征,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特征与地形条件、农村居民点体系自身发育程度密切相关[15].

  2.4 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演变特征

  运用景观生态学方法描述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形状及其分布等空间异质性和空间格局,是当前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演变研究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借助分形理论和定量模型测度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演变趋势,以此揭示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规律。农业自然条件、开发历史、地形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对近20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演变影响较大[16],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时空演变表现出用地面积增加、密度增大、形状更加规则等特点,空间形态越来越破碎,斑块间邻近距离不断缩短[17],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集中、连片分布特点,具有较强的交通和河流取向[18].距离道路和河流越近,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越大;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村居民点空间集聚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3 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主导因子及其驱动机制

  3.1 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主导因子分析

  自然因素是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和发展演变的基础,人文社会因素是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形态及其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影响因素。农村居民点空间扩张由自然环境较差、交通不便利、居住环境条件差的区域逐渐向地势相对平缓、交通更便利、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区域集中[19].在全国尺度上,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与年降水量和高程密切相关,随海拔的升高居民点分布数量总体呈减少趋势[20].农村居民点分布受地形因子影响较大,其区位选择多为平原、平地[21].在传统农业耕作区,耕地是影响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的重要因子[22].县域尺度下交通是影响农村居民点分布的主要因子[23],人口因素是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主要驱动力[24].经济发达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斑块面积小且密度大,而经济欠发达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斑块面积大且密度小[25].同时,近阶段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推动下的城镇空间扩张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限制作用并不显着[26].

  3.2 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驱动机制

  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是一个由其自然资源条件、区位可达性及社会经济基础条件综合影响下的区位择优过程。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