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甘肃省陇南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困境及未来展望

来源:甘肃高师学报 作者:杜元宏 杨兴龙
发布于:2021-07-22 共783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2篇】美丽乡村建设论文(精选范文6篇)
【第3篇】 甘肃省陇南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困境及未来展望
【第4篇】美丽乡村建设中运河文化元素的开发和应用策略
【第5篇】美丽乡村视域下传统村落景观改造的策略和方法
【第6篇】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对策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第三篇:甘肃省陇南市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困境及未来展望

  摘要: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近年来,陇南市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初步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陇南模式”。但是,在实施中仍然存在盲目性和无规划性、村民的主体性不足、公共服务系统不健全、文化建设滞后等问题。我们通过规划乡村发展远景、多渠道培育乡村产业、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等举措来突破存在的困境。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陇南模式;陇南市;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which is a comprehensive concept with rich connotations. In recent years, Longnan City has done a lot of work in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and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and has initially formed the "Longnan Model".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such as blindness and non-planning, lack of villagers' subjectivity, unsound public service system and lagging cultural construction. We can break through the existing difficulties by planning the rural development prospect, cultivating rural industries through multiple channels,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main role of villagers, and strengthening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陇南市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然暴露出一些新矛盾、新问题。为此,本文立足于陇南市,探讨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已取得的成效以及建设中存在的困境和未来发展的路径,不足之处,祈请方家教正。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及内涵解析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

  我国第一次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是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该文件提出:“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1];2015年农业部颁发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2]成为了全国各地美丽乡村建设实践的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导;2020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两大重点任务[3],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新的部署;2021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4]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1年2月成立了国家乡村振兴局,开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崭新时代[5]。国家的一系列举措加快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征程,为未来美丽乡村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重要举措,而且是实现城乡协同发展,保护和弘扬地域民族特色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诉求,也是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形成认同感、归属感的迫切需要。可以说,这是一个民心所向、众望所归、利在当前、功在千秋的伟大工程。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解析

  在《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中,美丽乡村(beautiful village)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包括建制村和自然村)”[6]。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建设要“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总要求,这个总要求涵盖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以陇南市为例,来解析此要求所包涵的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

  产业兴旺,主要指村民的经济收入稳步提高。近年来,陇南核桃、花椒、苹果、油橄榄、苗木、茶叶、中药材、食用菌、养蜂、养鸡、养牛、养猪等“长线”产业稳步发展,订单辣椒、万寿菊等“短平快”产业初显成效,增加了农民收入,调动和激发了广大村民的积极性、创造性。

  生态宜居,主要指村民人居环境优美整洁。目前,陇南市水、电、路、教育、医疗、住房、购物、通讯、休闲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全面覆盖。以陇南市康县为例,截至2018年底,康县350个行政村1640个自然村中,92%的村社建成了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有1镇8村被评选为中国最美村镇,获得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等称号。[7]

  乡风文明,主要指村民综合素质的提高。随着陇南市乡村建设的推进,村民业余生活丰富、行为举止得体,村民整体素养提高。特别是在2020年疫情期间移风易俗,简化办事程序,很好地防止了疫情蔓延。

  治理有效,主要指村民认可并配合乡村建设。在参与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国家政策的优越性,逐渐显现出村民主人翁的精神,并在生活中高度进行家园自治,维护公共设施,弘扬社会正气,增强法制化意识。

  生活富裕,主要指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为,村民有稳定且可持续的收入,物质资源丰富,精神状态饱满。不仅仅吃饱穿暖,而且要吃好穿好。

  从以上解析可知,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美丽乡村不仅强调乡村“颜值”高,更重视农村“心灵”美。即乡村的“美丽”不仅在客观物质方面得到充分的体现,在精神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也要全面展现;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还要大力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和农村生态文化体系的全面建设。它属于社会系统工程,是一项关系到千万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民生工程。

  二、美丽乡村建设中初具特色的“陇南模式”

  陇南人民在建设美丽家园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结合当地特点,因地制宜,初步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陇南模式”。

  (一)创新“电商带动模式”

  2020年11月,《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我国农村电商规模稳中有升,2020上半年农村网络零售已达7668.5亿元,占全国网络零售的14.9%,零售额较去年同期增长5.0%。”[8]这个数据表明,电子商务在带动农村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正日益凸显。近年来,陇南市在电商发展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并取得显着成效。

  陇南农特产品、中药材等地域商品种类繁多,但是,由于山大沟深,受交通滞后之限,好货难出山。为此,各级政府成立电子商务中心,积极指导、培养和支持电商企业,全方位协同发展电商事业。初步形成了高校、地方政府、当地群众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高校成立电子商务学院,为全市乃至全省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培养培训高技能人才;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了大批懂技术、能开店、会经营的实用型和技能型电商人才,提升了电子商务发展的整体水平;通过“互联网+”将陇南特色产品,和陇南文化推向了全国,助推了产业发展,拓宽了就业门路,增加了农民收入,为美丽乡村注入了活力。陇南的电商扶贫模式被国务院扶贫办向全国进行推广。

  (二)创新“生态联动模式”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生态财富就是最大的财富,绿色家园就是最美的家园。农村美不美,环境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陇南市依托境内高山、河谷、丘陵、盆地交错的地貌和深厚的文化积淀,通过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让古朴的村庄既体现真山真水、青山绿水,又做到显山露水、依山傍水,实现了美丽乡村与自然山水的有机结合,呈现出一幅幅山水画的美景,也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同时,陇南市借助这一幅幅青山绿水的画卷,大力培育开发乡村旅游业,让游客游在乡村、吃在乡村、住在乡村、乐在乡村,使其流连忘返。既提高了陇南美丽乡村的知名度,也促进了农民的就业、增收。以陇南市康县为例,康县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气候温润。其中,花桥村已在2016年成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是集乡村养生养老、田园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乡村旅游培训及农特产品加工、展示、销售等产业链融为一体的乡村旅游风景区,成为陇南市创新“生态联动模式”的典型案例。

  (三)创新“文化传承模式”

  陇南素有“鸡鸣三省”之誉,是甘陕川三省商家要道。陇南历史悠久,文化沉积深厚,更是秦族、秦文化的发祥地。文化是一个地方赖以生存、繁衍、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陇南市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和乡土文化,包括古迹、遗址、古村落、老宅、古街、深巷、牌坊、民间传说、少数民族习俗(语言、音乐、舞蹈、礼仪、庆典、烹调)以及工业、农业文化遗产等。这些文化蕴含着陇南各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体现着陇南各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挖掘、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时,在保护区周边设置过渡性空间,开展商业化、娱乐化、休闲化活动,进行“博物馆”式的商业化保护。为乡土文明符号注入的现代文化,使得美丽乡村有内涵、有品位、有活力,留住了文脉、记住了乡愁、开发了产业、繁荣了经济。例如,文县被命名为“中国白马人民俗文化之乡”,白马人“池哥昼”面具舞表演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白马族人热情豪放的火圈舞、醇香四溢的咂杆酒、酣畅淋漓的敬酒歌吸引了八方游客慕名而来。这种创新“文化传承模式”推动了独特的民俗文化走出甘肃、享誉全国,也成为陇南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典型案例。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困境

  陇南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虽然取得突破性进展,也为甘肃省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很多的“陇南模式”案例,但纵观全市八县一区美丽乡村建设整体状况,还存在诸多有待改进的方面。

  (一)乡村建设中的盲目性和无规划性,阻碍了乡村的持续发展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所在。[9]”目前,陇南大部分乡村已通自来水、通电、通网。乡村公路、村社公路、村民居家路面也已大部分硬化,部分乡村建有文化广场。但是,许多乡镇在乡村建设中无前瞻性、无统筹规划性,在推行过程中规划脱离实际,出现了为建设而建设的现象,为乡村的后期发展留下了矛盾隐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部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缺乏产业、交通、环境保护系统的规划,导致整个建设无法形成一张图总揽全局的效果。例如,某些村镇规划选址考虑不周全,致使其功能不能正常发挥,政府花钱落不了好,干群关系紧张。在部分乡村建设中侵占了原有村民的集体生产生活用地,使得农用机械无处停放、城乡班车无处停靠、村民户外生产无处实施。

  第二,部分村民住房的任性扩张、生产用房的盲目建设。改变了有限的土地用途,侵占耕地,部分村民一味靠近公路、广场等修房搭棚,甚至侵占公路和公用土地,形成了新的安全隐患和矛盾,也断送了公共基础设施的未来空间。

  第三,房屋建设没有体现出本乡村或本地域文化气息的特有模式,更缺乏统一的空间规划。致使乡村面貌杂乱无章,部分地方出行不便,邻里矛盾重重。

  第四,垃圾处理不规范。部分地方仅建有垃圾箱、垃圾房,没有垃圾处理人员,也没有最终垃圾处理场地,使得垃圾在村内堆积,更加污染了村内环境卫生。

  (二)村民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到位,出现观念与现实的严重错位

  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当地的村民,要调动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怀和创建美丽家乡的积极主动性。但是,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村民这一主体往往被忽略掉,广大村民仅仅是观望态度,抱着“这不就是国家的一项政策嘛,你建你的,我干我的”的态度。所以,大部分村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目的、意义、进程等缺乏相应的认识,对乡村建设的动机与意愿意识不明显,普遍出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状。在实证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一些乡村,并没有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缺少以人为本的精神。在个别乡村,有区、镇领导一意孤行的情况,为了政绩,注重形象工程建设,希望在短时间内立竿见影,仅从村容村貌作表面文章,不顾实际情况,忽视农民意愿,最后却是劳民伤财,面子和外形虽然有了,但缺乏农民的认可。例如,一些公共文化设施如篮球场虽然建好了,但根本就没有人打过篮球,村民只能拿来当晒谷坪。

  (三)公共服务系统不健全,加重了村民的生活成本

  典型的如乡村卫生室不能诊治病人、长时间无人坐诊或建在村外村边,或直接缺失,给群众就医购药造成不便,增加了医疗成本;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大多是寄宿制学校,无法提供全体适龄学生住宿和完全代替亲情监护职责,乡村幼童从幼儿园起由家长在镇子上甚至县城陪读,直接占用了至少一个青壮年劳动力,严重拖累了乡村的奔小康进程;乡村小超市、小商店、农产品收购和农资服务提供部门、电商服务等公共服务缺失或零散化,给乡村人口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显现和加大了城乡二元差距;大型农业生产活动无处实施,城乡班车无处停靠、无法会车,休闲娱乐无处可去等。

  (四)文化建设滞后、乡村治理缺位导致村民精神生活失范

  目前,大部分乡村建设已经涉及公共文化的建设,如建立了乡村图书馆、制作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墙面装饰、设置了公共体育设施等。但是,这些设置基本处于“空置”状态,村民基本没有阅读的习惯,大多情况是“视而不见”的。由于这种现状,无论是我国传统的文化形态还是国家最新倡导的新文化成果,都很难在乡村真正生根发芽,植根于村民的头脑,从而引导其实践。更有甚者,由于落后的乡风民俗的陋习陈规、短浅的自私意识、等靠要的懒人心态、变异的宗教信仰等时有抬头,这给美丽乡村建设带来难度。

  四、美丽乡村建设的未来展望

  (一)整体规划,优化布局,以点带面,全方位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10]

  首先,美丽乡村建设要“设计先行”,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目光,既立足于当下,又展望于未来。要在保护当地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耕地红线的基础上,由政府为主导,村民为主体,逐步补齐公共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要规范村民的私有住宅建设,坚决推行一户一宅制度和合理分户制度,为村民设计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住宅样板并纳入房屋改造资助体系。例如,村级组织、教育区域、乡村卫生室、商贸区域、文化广场、大型农业生产场地、休闲娱乐场地均应俱全,合理布局,建在乡村中心区域或人口聚集区域。还应优化教育资源,发展乡村幼儿园和初级小学教育。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凝聚民心、发展正能量,便利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也才能真正体现“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理念。

  其次,美丽乡村建设的设计者及参与者既要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储备,还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设计者要有高度的政治担当,以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勇于面对矛盾,科学设计乡村的各项功能和布局。避免因设计滞后或不合理、不科学,为今后的发展留下隐患和造成不可持续性。

  (二)多渠道培育乡村产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首先,发展特色旅游业。以特色农业生态游、休闲农业体验游,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放大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例如,2020年4月,陇南市在武都区裕河镇启动“乡村旅游月”活动,通过“陇上江南”乡村音乐会、“陇上行·我跟猴王有个约会”赏花踏青、“绿色农家”采茶制茶体验游等,吸引广大旅游从业者和游客走进陇南,进而克服疫情的不利影响,持续巩固旅游扶贫成果。同时,还在现场设立电商带货,用网络把陇南的特色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截至目前,全市共打造国家级乡村旅游模范村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9个,省级旅游扶贫试点村12个,市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105个。[11]下一步,当地还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有力抓手,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力争探索出一条贫困山区旅游脱贫之路。

  其次,利用农业科技部门人员的技术支持,进行当地乡村种植业、养殖业、电商业的龙头产业示范点建设。逐渐培育和引导农民发展多种养殖业、种植业,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大力培育优良品种,分摊市场风险,提高市场竞争和占有率。加大科技指导和示范,进一步推进科技对农业、农民的支持力度。发展多种经营,分摊和化解市场风险。

  (三)村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力军

  “村民是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外来资本企业是参与者,美丽乡村建设不能沦为企业家、开发商敛财的场所。”[12]所以,我们在美丽乡村建设时一定要理顺主次。

  首先,调查和听取村民的相关建议和意见。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无论是规划的编制,还是产业项目、环境的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每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当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通过村民小组会议、张榜公布、上门征询等多种方式,征求当地群众的意见,切实保障他们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充分体现“群众的事情群众议、群众定”的原则,征求当地群众的意见,着眼实际、尊重民意、符合民情。

  其次,着力提升村民素质。要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把提高农民幸福感指数作为主要目标,根据新农村建设,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切实开展新型农民专业技能的培训,着力提高当地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各村民小组,积极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村级活动,加强农民的生态、环保、法制、文明、民主自治意识和荣誉感、归属感,培养农民群众的自我养成意识,将美丽乡村建设内化为一种自觉行动。

  (四)加强村级文化建设,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根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对提供给村民丰富的精神食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开展一系列文化教育主体活动。开展这些活动一定要避免教条式的活动,应该依据当地土地、山川、河流、文化、人物、名称等地域特色文化来设计活动。例如,开展戏剧进村庄、村庄节令故事、红色革命教育等主题活动,深挖农耕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名片。

  其次,积极培育新乡贤文化,推动建设一批乡贤馆、农耕文化展馆。开展新乡贤文化进家庭、进校园活动,把新乡贤文化与家庭家教家风主题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引导人们继承传统美德、树立家国情怀。

  再次,开展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传统文化镇街、传统村落及传统建筑维修、保护和利用工程,整理保护有地方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把乡村文化保护传承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开展好“乡村记忆”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推动建设“乡村记忆”博物馆、村志馆、档案馆等,使乡村成为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文化之乡、精神家园。[13]

  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大好前景下,我们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性民生工程来看待,在逐渐实现这一伟大目标中,形成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彰显中国特色,为世界各国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样本。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 展活力的若干意见[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21.

  [2] htp://ww. 360doc .com.forest naihes. cn/content/16/0409/07/30214551_ _549129875. shtml.

  [3] htp://ww. gov.cn.forest. naihes. cn/xinwen/2020-02/05/content. _5474860.htm.

  [4] http://www. gov.cn. forest.naihes .cn/zhengce/2021-02/21/content. 5588098 .htm.

  [5] http://www. zxqyj- org.cn.forest.naihes .cn/.

  [6] htp:/politis people com.cn.forest naihes .cn/n/2015/0528/c70731-27066688 .html.

  [7] htp://h-s .www. longnan .gov.cn.forest.naihes cn/4448260/15246515 .html.

  [8]刘晓亚农村电商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福建电脑, 2021(4):71.

  [9]余燕珠梅州市梅县区美丽乡村建设发展问题研究[D].广州: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7:22.

  [10]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N]光明日报, 2015-01-22.

  [11]马海涛美丽陇南,风景这边独好陇南市推进 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综述[N]陇南日报, 2020-04-29.

  [12]熊春晓,董志崇,张新平,等.乡村振兴视野下美丽乡村建设路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0(7):153.

  [13]樊亚明,刘慧.“景村融合理念下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路径[J规划师, 2016(4)-8-10.

作者单位: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