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转型期农村家庭关系变迁问题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0-18 共735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家庭关系新变化
【第一章】 转型期农村家庭关系变迁问题研究绪论
【2.1】夫妻关系现状调查
【2.2】亲子关系情况分析
【2.3 2.4】亲属关系与家庭关系的特点
【第三章】家庭关系变迁的背景
【第四章】影响家庭关系变迁的直接因素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转型期我国新型家庭关系演变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繁殖是一切生物的本能,也是维持其物种得以生存、延续的重要手段,而在生命延续这一过程中,世代的更替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形式。人类作为地球上最为高等的生物,在几千万生存并延续的历史其实就是由繁殖产生亲属关系、亲属关系发展并产生家庭,最终由无数个家庭作为基础构成整个人类社会。
  
  作为传统的农耕社会和文明古国,我国传统家庭关系总体而言较为和谐、稳定,从古代宗法制开始,所遗留的大量伦理道德依然在我国家庭中起着突出的作用,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传统的“家法”甚至是左右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的重要行为准则。我国农村家庭内部和谐的关系不仅对如今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且对于和谐家庭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将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各个领域都出现了急剧的变革,整个社会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具体到我国广大的农村家庭而言,在短短的数十年的时间内经历了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巨大转型,其跨越幅度之大、影响范围之广在人类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尤其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的开放程度日益加大,我国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导致我国农村家庭关系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正是这种传统的家庭关系和现代社会带来的新理念之间不断地彼此冲突和整合,导致我国当今社会的家庭关系处于一种“断层”关系之中,从而引申出许多家庭矛盾,包括家庭养老模式的崩溃、亲子感情金钱化、家族制度崩溃、生育率降低、离婚率提高等不同表现形式,亟需加以研究和解决。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这种问题和冲突表现的更为明显,比如亲子感情金钱化的现象便日益严重:在中国传统思维中,父母操办子女的婚事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如今的生活成本不断提高,导致父母不得不承担巨大的压力,而子女甚至认为,父母有义务为自己操办婚事,由此导致一系列的家庭关系危机,甚至出现了以是否拿得出足够的金钱为子女操办婚事来评价父母贡献的错误观念。此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的挑战则更为严峻:受限于各种主客观情况的影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尚不具备健全的养老保障体系,但是在如今生活成本、医疗成本不断提高的现实下,导致许多老年人老年生活质量极不理想。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父慈子孝”作为最为理想的一种代际关系,在这种思维的左右下,亲子双方都必须遵从社会大众在长期历史中所共同形成并认可的责任和义务原则,比如,亲代抚养子代到成年,并且需要保障子代的衣食住行,最终帮助子代成家立业;当亲代年老体衰之时,子代必须承担起赡养的责任,利用经济来帮助亲代解决衣食住行等生存必须条件,一旦亲代生病,子代必须要对亲代的生活起居进行照顾,并且在亲代去世后为其送终。由此,亲代、子代之间这种最为单纯、不求回报的爱得到了体现,也显现了中国人传统思维中“孝”的重要规范作用。而这种“孝”的思想是整个中国伦理道德的基础,并且在根本上奠定了稳定和谐的社会和牢固的家庭代际关系,最终维持了全社会的稳定发展。
  
  进入 21 世纪之后,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尤其是对于我国而言,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巨大转型,而我国传统的家庭代际关系则不断的承受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的冲击,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继续深化改革的伟大决策后,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因此可以说,我国目前正处于历史关头的转型期。具体到农村而言,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社会也由此发生了天翻地覆般的改变,如同养老制度等旧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的解决,一些没有预料到和新问题却逐步增加,如中年人外出打工、年轻人逐渐放弃传统农业、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土地拆迁或征用等,对于我国农村家庭的代际关系造成了极大地冲击。
  
  总而言之,正是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对我国农村家庭关系造成了极大地冲击,进而产生了许多严峻的社会问题,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正因如此,如何正确看待并处理以代际关系为主体的家庭关系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不仅可以促进个体家庭中的代际和睦和家庭和谐,亦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安定和发展。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
  
  目前,我国学者对于家庭关系,尤其是农村家庭关系给予了极高的关注,也取得了极为丰硕的研究成果,现对于我国有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1.2.1.1 从社会大环境对于农村家庭代际关系产生影响的角度进行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状况综合调查”课题组(2013)对于我国五个城市的家庭变迁进行了研究,是我国当前对于家庭变迁最为详细的调查研究,着重点在于城市化建设和新城镇化建设在我国家庭关系变迁中起到的作用。高和荣(2006)在《现代西方经济社会学理论述评》一书中阐述了经济发展对于社会整体形态和其中成员个体的影响,与之相对的是杨善华(2006)在《家庭社会学》一书中对于家庭关系对于社会整体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指出,每个家庭关系会在根本上对于整个社会的形态起到极为重要的影响。
  
  永春(2008)年对于家庭和谐的特征和对于整个社会和谐的促进作用进行了专门论述。胡锦涛(2012)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所做《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报告提出了新城镇建设,并且指出了未来我国农村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与此相对应的是,何一民(2004)所着《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40-1949)》一书和蔡云辉(2004)分别对中国长期以来城镇化发展对于农村家庭关系的影响进行了阐述,并且最终指出,城镇化的发展必定会对我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关系产生极大的冲击。张雨林(1989)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社会形态的改变进行了研究,指出,经济作为社会基础,一旦发生改变和发展,则必定会反映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之中。陆学艺、李培林(1991)在《中国社会发展报告》一书中,对于我国经济环境等客观现实改变对于社会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指出,在一定的范围内,经济基础的改变将对社会的每个成员都产生作用,而社会每个成员的进步和发展又会对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改变起到反作用力。陈柏峰(2007)对于时代引起的价值观变迁对于农村家庭关系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指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出现了极大地改变,因此,若想研究中国农村当今的家庭关系,就必须客观而详细的了解整个社会对于人们价值观的影响。刘燕舞(2009)进一步对于时代发展对我国夫妻关系的影响进行研究,并着重研究了大环境对于农村夫妻关系的负面影响。李霞(1991)在《中国社会发展报告》一书中对于改革开放近十年的农村家庭代价关系的变化进行了整体上的评述,指出,随着我国发展速度的加快,我国社会的转型必将会随之加快,对于我国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董之鹰(2002)年则指出, 家庭代际关系的变迁的程度和社会发展的速度呈正比,即社会发展越快、家庭代际关系的变迁便更为剧烈。
  
  1.2.1.2 从农村家庭自身的发展入手对于代际关系产生影响的角度进行的研究
  
  1947 年,费孝通通过大量的实地走访创作出《乡土中国》一书,对于中国传统家庭关系,尤其是农村家庭关系给予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并指出我国农村传统家庭关系的产生原因和发展历史。崔燕珍(2006)对于如今农村人口流动加速对于农村婚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贺峰(2007)年以“父母操心”这一视角对于我国农村家庭关系的变化进行研究,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父母操心”的情况不仅越来越少,而且其影响日益降低。陈柏峰(2010)在《娘家与婆家:华北农村妇女的生活和后台权力》以一个崭新的角度和方向,对于我国农村家庭中一些在往常极易被忽略的代际关系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贺峰(2007)研究的重点是农村家庭关系中的代际关系,尤其是父母对于子女的扶助和赡养,并且最终指出,.农村家庭代际关系变革使得亲子关系这一重要的代际关系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叶文振,林擎国(1995)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我国家庭关系的整体演变趋势上,并且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家庭关系必然会被抛弃,会逐渐和西方国家的家庭关系的方向发展。李辉(2001)和陈皆明(1998)分别以养老和赡养为切入点,对于我国家庭代际关系中的亲子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且指出,家庭代际关系中亲子关系的情况会在本质上左右着对老年人的养老和赡养。周祝平(2004)着重分析了在我国当前政治环境下的农村代际关系变迁,并且指出如计划生育、家庭承包责任制、城镇化建设等政策变动对于农村代际关系变迁会造成本质性的影响。周敏则通过比较研究的方式,将中国的家庭代际关系放入美国社会进行研究,并且指出中国传统家庭关系中不适合当今世界全球化发展的内容和缺陷。
  
  1.2.2 国外研究
  
  恩格斯(1884)年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使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于家庭的起源做出了论断,并且指出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形态,并初步分析了家庭内部关系。Kamo,Y.and Zhou,M.Living(1994)年,通过对比美国和日本的养老方式为切入点,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了这两个国家的家庭代际关系。OcRand, Angela M.
  
  And Margaret L Kreker 以社会学的观点和视角,对于人一生的生命周期进行了分析,对于其中遇到了各种社会关系进行了研究,并且指出,家庭代际关系是人类一生中最为常见的社会关系,并且会一直随着时间的退役而从内容、形式上发生着不同的改变。
  
  1.2.3 研究的评述
  
  通过上述文献综述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于家庭代际关系进行了极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极为丰富的理论成果,但是其中却存在着几点不足。首先,这些研究通常都是采取个案为例进行研究,没有完全的代表性,因此科学性和准确性较低。其次,我国学者当前的研究的重点多是从农村家庭关系中的一方或者一个方面入手,但是,作为人类特有的社会关系,家庭关系绝对不是孤立的,而是关系双方基于血缘而形成的一种彼此间的互动,双方缺一不可,因此其研究并不全面。
  
  本论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来克服个案分析方法中存在的不足,以求能够通过科学、准确的数据来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保证研究成果的准确性。其次,本文对于家庭关系的双方和其双方之间的互动进行了研究,对其中的内容和特征进行深入的探讨。
  
  1.3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
  
  本次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包括抚养--赡养理论、代际交换理论和生命历程理论相关代际理论,若想对于当今我国农村家庭关系进行深入、客观、准确的研究,就必须首要确定这些概念。
  
  抚养--赡养理论是目前学界和社会大众最为认可的有关家庭代际关系的理论,费孝通作为外国学者在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后指出,我国家庭的代际关系从本质上属于抚养--赡养型。具体而言,上代抚养下代,当上代年老时,下代则赡养上代。对于这种家庭代际关系,费孝通形象的将其形容为“反馈模式”.可以说,这种模式是我国最重要、历史也最为长久的家庭代际关系,由我国长达数千年的传统孝道文化所决定。
  
  如果仅仅以实际的物质投入而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亲代抚养子代的花费均远远超于子代赡养亲代的花费。一般而言,亲代需要承担子代的日常生活、教育、婚姻、医疗乃至娱乐,而子代为亲代做出的花费则主要集中于日常生活、医疗和丧葬。总而言之,在当今社会现实条件下,亲代对于子代的花费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有日益增高的趋势,亲代不得不担负起极为沉重的负担。
  
  相对与亲代对于子代的付出而言,子代在赡养亲代时却显得非常被动,常常是作为一种义务来执行,而不是如同亲代对子代一样不求回报、作为天职一般的全身心付出。在传统社会,由于有“孝道”这一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不赡养父母的子女不仅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甚至会遭到极为严酷的刑事制裁,从根本上保证了父母能够受到较好地赡养。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尤其是在市场经济面前,传统的“孝道”已经无法约束子女的赡养行为。正因如此,我国当前赡养老人的履行呈现出极为严重的两极分化,子女基于自己的情况作出不同的赡养行为,在不同家庭之间存在很大差异[1].
  
  总而言之,作为我国研究家庭代际关系研究最主要的理论,抚养--赡养理论具有极高的价值,在本次研究中也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
  
  所谓代际交换理论,从本质而言就是两代人之间通过有效沟通和相互协作而产生的一种互惠关系,具体表现为亲代抚养并帮助子代成家立业,但是父代却可以自食其力而不需要子女的赡养,交换的方式比如感情陪伴、父代帮助子代教育孙代、子代帮助父代进行劳动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保障的日益完备,越来越多的父代由于拥有退休工资、养老保险等保障而不再需要子代的赡养,因此这种代际交换关系也逐渐增多。总而言之,这种代际交换关系存在的基础就是两代人之间的互帮互惠,实际上是一种两代人之间基于血缘而产生的另一种心里感知关系。
  
  所谓的生命历程理论,其研究的基础在于将个体特有的生命历程和普遍的时代背景进行有机的结合,将社会结构与社会力量这些客观条件作为左右个体生命历程的根本性原因,如教育、求职、婚姻、生育、退休、医疗等,这些社会力量和结构对于个人生命起到了根本性的主导作用。
  
  生命历程理论主要观点如下:首先,个体生命所处的时间和空间对于个体生命未来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重用,其表现为每个生命由于出生时间、出生地点的不同而导致所享有的机会、权利和回报有着极大的不同;其次,个体生命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改变自己的生命历程。总而言之,生命历程理论极为强调在个人角色存在和发展中存在的特定时间顺序,并由此导致的不同的生活机会,从而导致不同的社会限制和期待,最终引起每个人独有的人生[2].
  
  家庭在本质上而言是一种人类社会中存在的组织形式,其最为根本的属性便是以成员间的血缘关系作为彼此间的纽带,不论何种社会生活中的活动,在家庭这个单元中都会得到有效的体现和反映。对于家庭的具体概念,存在着广义和侠义的两种说法,狭义的家庭特指一夫一妻制下形成的社会单位,而广义的家庭则是指一种存在于人类各个历史阶段,以血缘关系而形成的利益集团,由于狭义的家庭无法用来描述单亲家庭或者祖父母和孙子女组成的社会单位,也不符合我国农村以姓氏和血缘关系而形成的社会单位,因此,本次研究中所指的家庭均为广义上的家庭。从根本上来说,作为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制度以及群体形式,家庭在人类长期的发展史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仅满足了性需求和繁殖这一动物本能行为,而且在供养老人、经济合作、抚养儿童上都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3].
  
  笔者认为,应当从家庭的性质和形式入手,全面、准确、客观的认定家庭的概念,因此,家庭的成立应当符合以下几个条件:(1)群体性组织,不是个人个体;(2)家庭必须以婚姻和血缘作为起点;(3)家庭并不局限于实质意义上的婚姻或者血缘关系,可以存在合理的延伸,如养父母和养子女;(4)成员应当在一起或者长期共同生活。
  
  所谓社会转型,学界普遍认为是社会体制、结构和形态发生改变,并不是单纯的某个指标或者内容发生了改变,例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代替计划经济、封闭式社会走向开放式社会等。正因如此,随着整个社会环境的跨越性变化,其中的每个个体的价值观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其整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彼此关系和代际关系[4].基于本次研究的课题,本文所指的社会转型期主要集中于社会结构的变化。
  
  相比于家庭这个有着相对固定内容的概念,家庭关系和代际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有着不同的定义,具有具体性和历史性的特点,不是抽象存在于社会大环境之外的关系。目前我国学界主要从三个角度对代际进行定义和解释:首先,代际的目的就是坚持历史唯物史观,对于不同代人给予历史角度的考察;其次,个人在特定家庭中的位置决定了家庭内的代际关系;最后,不论年龄、性别,代际关系会存在于每个人的一生。就其内容来说,包括物质和精神两大方面,如经济往来、生活、日常服务、感情沟通等[5].
  
  基于家庭关系的特点和本质属性,学者从广义和侠义两个角度对于代际关系进行了定义,广义的家庭关系即在宏观社会视角下而产生的个体家庭中不同成员之间的关系,而狭义的代际关系的视角则局限于家庭内部,即由于血缘或姻缘而在家庭内部产生的交往关系。广义的家庭关系更为强调代际关系中财富和资源的分配和权利义务的履行,而侠义的家庭关系这一概念的重心在于个人生命周期,即在一生中和自己有着密切血缘或姻缘的成员之间的家庭关系,并且特定家庭关系在个人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属性,如从父母和未成年子女之间的前期代际关系发展为成年子女和老年父母的后期代际关系。
  
  总而言之,家庭关系是一种权力与义务关系在人类社会的体现,也是家庭成员之间进行沟通、维持关系的重要保障,不同“代”之间通过交流沟通和资源分配形成彼此之间的权利义务体系,呈现出极为稳固的胶合状态。
  
  1.4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方法为调查问卷后的个体访谈,辅助方法为文献法。笔者在 2014 年 7 月 2 日至 2014 年 8 月 21 日在有关部门的协助下,于安徽省宿松县进行随机问卷调查,以期能够获得最为真实、准确的资料,为本次研究提供论据和参考。
  
  此次随机问卷调查以量化研究为主,笔者在民政部门的协助下,随机在宿松县内抽取500 户农民家庭,并且选择此家庭中 30 岁以上的村民作为研究的对象,对于具有代表性的家庭采取针对性个案调查。本次研究中,以家庭情况表、个人信息、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代际间和代际内的亲属关系等五大问题进行研究,其中,调查对象的基本状况如下:
  
  对于调查对象代际间和代际内的亲属关系情况如表 1-2
  
  在研究中对于上述研究结果进行了 SPSS19.0 数据处理软件的检验,而后通过百分比的形式对结果进行反映,力求能够获得最为准确的定量数据,以此来为研究转型期我国农村家庭代际关系提供客观而真实的依据和参考。
  
  在进行问卷调查后,对其中有价值的案例进行具体的访谈,选取标准为儿女已经成婚的父母和已婚子女,就亲代关系、家庭养老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访谈,并归纳总结作为分析研究之依据。
  
  文献研究法即通过我校图书馆、中国知网、百度搜索等方式,对和本次研究有密切关系的相关书籍、论文、报道和资料进行查阅,了解国内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的家庭关系的情况和学者的相应研究成果及理论。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