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康德关于崇高美学的分析及其现代价值

时间:2014-11-01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本文字数:3507字
论文摘要

  在西方美学史上,康德首次界定了崇高范畴并做出了全面、深刻的理论分析.康德的哲学类属先验哲学体系,崇高论作为一个关键的环节被确立下来.

  康德把自然界作为背景进行崇高的分析,认识到实践、感性到理性、自然到自由,崇高论是这诸多环节中的强有力的一环.康德的崇高论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与地位,并且对后世美学产生有益的启示与深刻的影响.在今天,面对当代人的审美、认知和精神关怀等多方面如何建构,仍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具有当代性意义.

  一、康德关于崇高的分析

  首先,康德将美的范畴与崇高的范畴并置,分析了美与崇高的共同性."美有一点和崇高是一致的,即二者本身都是令人喜欢的."[1]

  康德阐释的是两种判断力,第一种是规定的判断力,第二种是反思的判断力.反思判断力的前提是特殊事物,当这个事物被给予,如何去为这个事物思考一个原理,一个可以解释其存在形式和存在可能的原理.用既定的、约定俗成的普遍概念去规定特殊,并不是康德的办法,而是由特殊返回到普遍这样的路径,证明人的反思判断力.人的心灵是有需求的,面对自然,人看出其无限性与多样性,这种无限与多样被人放在一个统一的原则下,并从中抽绎出某种规律.进而,康德分析了反思判断力具有先天原则.康德认为,美与崇高都是审美判断,"对美的对象的判断是达到主观愉悦审美判断;对崇高作为对象而言也是如此,判断的最终结果应是转化为愉快的判断".

  康德指出这两种判断都是单一的,具有普遍可传达性,都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对于个体是非概念的、主观的、普遍性的愉快情感.从两个层面分析,就量来说,崇高与美所产生的愉快是普遍有效的;就质而言,崇高与美都是无利害关系的;从关系上看,二者都是主观合目的性的.这是美与崇高的共同性.

  更重要的是对于美与崇高的差异性,康德进行了着重讨论.康德认为,鉴赏判断力本身有两种可能,就是"美的判断"和"崇高的判断",它们分别指向"自然"和"自由"概念.美与崇高的差异性表现为:

  (一)在对象存在的形式上,美具有合目的的形式,而崇高是无形式

  对人而言,一般的美的现象具有一定的形式限度,如看一朵小花或小桥流水,这种形式很容易掌握在自己的经验意识中,人很容易感受到美并迅速纳入自身的审美形式分类中.但如果看到飞流的瀑布或浩渺的大海,在这样的对象面前,人感受到自身的渺小,知解力弱化,对象在人面前存在不确定性,体现无限性,无限性又导致了无形式.在康德看来,这种有形式和无形式是美与崇高最根本性的差异.

  (二)在审美快感上,美是直接的,崇高是间接的

  美是一种积极的、可直接获得的、对生命力积极促进的快感;崇高则不同,对象首先有着巨大的数量或体积存在,如远在天边辽阔的沙漠、连绵起伏的山峦,使人感到恐惧,感到自身的渺小,有生命力暂时阻滞的痛感.但是随着人意识到自身处于某种距离之外,主体意识感到安全以后,随即而来的是对恐怖、惊惧、苦痛的拒斥与克服,产生"自豪感"和"胜利感",这时痛苦消除转化为快感,这种快感是间接的,即是崇高感.

  (三)美存在于形式中,而崇高只在人们心意状态中

  美指向知性,而崇高与理性相联系.康德认为,崇高不是由形式引起的,而是人的主观生成的,崇高感不是来自对象的形式,而是"真正的崇高不能含在任何感性形式的形式里,而只涉及理性的观念".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康德崇高论的最根本特征是指出了崇高的无形式和无限性."我们可以这样描述崇高:它是(自然的)一个对象,其表象规定着内心去推想自然要作为理念的表现是望尘莫及的."[4]

  康德理论设定了人的界限,设定了知识的范围,指出了人的感觉经验是有限的,即人的有限性.但是,人可以按照联想律的想象力,按照判断力的图形法的原则,创造理性及理念的工具,它使人在对自然的感受中把大的东西当作小的来看待甚至藐视,把绝对的伟大建立在他(主体)自己的意识之中,这种无限性既包含心理意义上的无限,还包括由这些对象感召所引发的无限性.无论是世上具体事物的大,如大海、沙漠、冰峰,还是意识形态的伟岸,如历史、时间,人都可以处于有限中对这种无限性进行感悟,它存在于人的观念中,而人就不断追随这种观念,以达到对于这种大的把握直到心灵超越.这样,崇高就指向了理性.

  二、对立与超越:数量的崇高和力量的崇高

  (一) 康德论述崇高的无形式体现首先从量开始,体现量的无限性

  这种量也不同于知性尺度的量,而是和理念有关,还是证明崇高和理性相连.康德把崇高分为数量的崇高和力量的崇高.他认为,人对美的鉴赏的心意是静观的,而对崇高的评价是动态的,这是一种心灵的运动,是人的想象力最大化对认识能力和欲求能力的克服和调动.平常的数量可以判断为有限的大而不是崇高,必须是人对这个数量感到无法测量,生理感官无法把握,此时人的心灵内部唤醒超越的感觉,即理性观念对对象做整体的思考,在想象力和理性的对立中所激发起的一种心灵的超越感.数量的崇高,实际上就是人的心灵超越有限和无限的能力,理性能力弥补或超越感性能力."谁会愿意把那些不成形的、乱七八糟堆积在一起的山峦和它们那些冰峰、或是那阴森汹涌的大海等称之为崇高呢?但人心感到在他自己的评判中被提高了,如果这时在对它们的观赏中不考虑它们的形式而委身于想象力,并委身于哪一种哪怕处于完全没有确定的目的而与它们的连接中,只是扩展着那个想象力的理性,却又发现想象力的全部威力都还不适合于理性的理念的话."[5]

  "崇高是与之相比一切别的东西,都是小的那个东西."[6]作为一个大的程度,它不是通过与外在具体事物的比较中产生的大,而是在它自身作为一种显现的整体的大,也就是在人的内心中一种对有限和无限超越的境界.所以康德总结":真正的崇高必须只在判断者的内心中,而不是在自然课题中去寻求."[7]

  (二)力量的崇高是指对象的巨大威力

  "如果自然界要被我们从力学上评判为崇高的,那么它就必须表象为激起恐惧的.因为在审美评判中,克服障碍的优势只是按照抵抗的大小来评判的.

  但现在,我们努力去探讨的东西是一种灾难,它就是一种恐惧的对象.所以对于审美判断力来说,自然界只有当它被看作是恐惧的对象时,才被认为是强力,因而是力学的崇高."[8]

  这是康德对于力学上的崇高的解释.力量的崇高具有巨大的威力,但实际上它没有对人发生实际的支配力,人在力量的崇高面前,真正实现的是对象的崇高感对人的心理崇高感起到的激发作用."---我们愿意把这些对象称之为崇高,因为他们把心灵的力量提高到超出其日常的高度,并让我们心中一种完全不同性质的抵抗能力显露出来,它使我们有勇气能与自然界的这种表面的万能相较量."[9]

  从康德的这些观念可以看出,人与自然在一起,一方面自然对人有巨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人自身也有主体力量,有心灵飞跃的能力,透出人身具有的主体优越性,这也启示了人之为人的根本.

  三、康德崇高论的现代意义

  由于崇高的无形式和无限性,决定了崇高的基本特质,实际上,康德最终强调的结论是崇高与人的心灵、精神、理性相关,从这一结论,我们分析当代人的价值取向似乎离崇高越来越远.

  (一)现代文明的强势话语是科学主义,并且与财富相关

  20 世纪是科学技术为强势话语的时代,科学技术在 20 世纪的发展和进步是人类有史以来任何一个世纪都无法相比的,当代人类以科学理性和物质财富为价值取向.无限度的科技冒险使人类获得巨大的成功,这种成功更多体现为对自然的征服与索取,甚至已经越来越藐视康德所界定的数量的崇高和力量的崇高.作为一个人的有限个体是呈现在一个具有无限性的世界之中,尽管人类必须将科技理性放置生存前提.人的个体与世界的联系不是单纯偶然的而是普遍必然的,就有形的感觉世界而言,人不仅是自然界中的一个成员,而且是具有理性的存在.但是,康德提出不仅有科学知识还有道德行动标志着人之为人作为理性存在的价值和尊严.当代人除了享有科学技术带来的种种快感与利益外,已经阻止不了科学技术的负面威胁.当下的文明模式是工业文明的延续,但是,由于地球有限,无限度要求地球的工业文明就不可能是全球共享的文明.

  (二)人类永远需要精神的"终极关怀"

  康德不厌其烦地把道德理念和审美联系在一起,他的目的很明确,心灵应该去找到它"合适的寓所,人应该有他自己的家园,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最高的合目的性".美和崇高都是生命意义上的个体存在感,康德所界定的自然和自由,就是指崇高感所引领的精神自由对于生命更具有意义.

  人类理性试图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而通达无限的自由境界,这是人类的最高理想.而科学的思维方式似乎证明在形而下的层面不能实现这个理想自由.

  什么知识能够解决"自由"问题呢?道德哲学或伦理学都是以自由为前提的.康德要"限制知识,为信仰留地盘".人作为自然界中的存在物,有限性地存在,同时,人又具有理性,要追求精神的自由与永恒.短暂与永恒、此岸与彼岸、现实与理想这些对立时刻出现在人面前,这也是人生中无法摆脱的矛盾,也因为永远有这个矛盾,人类才需要"终极关怀",他需要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而达到无限自由的境界,于是人才具有判断力,具有鉴赏力,需要崇高感.这即是康德崇高理论的现代意义.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