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消费时代审美转向产生的社会背景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8-04 共479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消费经济下审美观念转变探究  
【第一章】消费社会对审美思想的影响研究绪论 
【第二章】消费时代审美转向产生的社会背景 
【3.1】消费环境下审美新转向的演变趋势 
【3.2  3.3】消费时代审美图像化的内涵与特征 
【第四章】消费主义时代的审美泛化及其思考 
【结语/参考文献】消费影响下审美转向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2 消费时代审美转向产生的社会背景

  20 世纪 60 年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它的晚期,呈现出后现代的特征,它与传统相对立,并展现出其重要的标志--消费,它日渐成为这一时期社会的主要特征。伴随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消费的作用日益显现,开始影响并支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在这个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中,大众逐渐放弃了真理,开始更加注重日常生活的消费与欲望,它有效地消解了艺术与生活、高雅与通俗二者的边界,超越了传统美学的内容与形式,推动了人们审美价值的发展变化。

  2.1 消费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

  资本主义的本质是为了实现资本的积累与增殖,影响其资本增殖的重要因素就是消费,消费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经济发展、市场扩张,同时也不断在这个过程中规范和调整了自己的内在规律和价值理性。

  2.1.1 生产者为主向消费者为主的转变

  一般而言,资本主义包含两个主要的阶段,分别是生产者社会和消费者社会。

  前期,生产决定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轨迹,并形成了以工业大生产为核心的经济活动和生产决定消费的历史逻辑。至于消费社会,学者丹尼尔·贝尔认为消费社会的主要特征包括:以消费为社会发展的中心环节;以消费作为社会关系构建的决定因素。

  具体而言,资本主义社会的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是生产和消费,社会主体的转变也引起了社会现象与特点的转变。

  (1)物的极大丰富与高度商品化

  让·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20 世纪 50 年代之后,全球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不再局限于满足基本生活的需求,丰富的物资汹涌使得人们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这些多样化的物品与无形的服务共同进入到社会流通的领域,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2)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来临

  有学者认为,技术革命的发展推动了消费的到来,每一次的技术革命都将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和发展的步伐。20 世纪在美国爆发的科技革命大大推动了工业的电器化与自动化,20 世纪初美国家庭的用电量已经大大超过了工业用电,电力的大量推广与应用极大地提高并改善了全人类的生活水平,也开拓了全新的消费领域与消费对象。与此同时,产业技术革命不断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和进步,使得企业的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提升了企业的利润,不断改善着工业生产效率与工人技能水平,丰富充实了可供选择的商品数量,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消费水平,更新着人们的消费倾向、消费理念,创造了新的消费主义,为人类社会创造了更多的财富。

  (3)科学化的管理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消费主义的发展,一方面得益于经济活动的开展,同时还得益于经济理论的更新。美国着名管理学家弗雷德里克 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提到,合理配置生产活动中的各种要素和各项指标对于经济生产十分重要,灵活运用分工、计件工资等制度提升工人效率,同时强调必须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加强生产产品的质量控制,实现科学化、标准化的作业方式。1936 年,凯恩斯提出,“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调节客户的有效需求与市场供给可以实现消费与生产的整体平衡,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或财政政策来缓解经济危机,通过不断增加人民的需求来实现社会经济的稳定与长效发展。”

  ①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使得人们日渐重视消费的作用,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也日渐被人们所认知,国家宏观调控的水平反映出国家的GDP水平与质量。由此,大众消费从某种程度上获得了解放。

  (4)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与大众传媒的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始于 18 世纪从英国发起的工业革命,它开启了以机器替代手工劳动的新时代,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之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信息革命的爆发则将资本主义社会推向繁荣。科学技术与计算机的发展,推动了全球图文并茂的多媒体的发展,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逐渐面向公众,并形成引导大众参与和发表意见的媒介,逐渐构建起“第四种权力”.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大量复制成为可能,促进了艺术与文化产品的推广,强化了大众对于这些产品的消费,并不断提高着大众的审美与品味。

  由于受到西方理性思想的影响,在资本主义前期,经济学家创造出了理性人这一行为主体,认为人的最大特征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具有双重身份,是劳动者同时也是生产者。在这一阶段,一方面要求人们在工作上踏实勤奋,另一方面还要求人们在生活上保持节俭主义。总体来讲,富兰克林式的资本主义精神代表着资本主义前期的意识形态,资本主义后期更加强调精打细算。

  事实证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逐渐改变了社会中的理性人,“他不再执着于自我控制,而是甘愿成为一个‘闲逛者’游荡在巴黎的‘拱廊街',不再追求理性,而目眩神迷地凝视着橱窗与其中商品互述衷肠”.

  ②这也说明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原始资本家及工人被迫形成了清教徒式的理性生产者,但是在资本主义市场扩张的后期,所有的国家、所有的民族都开始主动或被动地融入商品世界,不理智地追求物质享乐,喜欢新鲜刺激的体验,并以此为生活的乐趣和价值,通过这些活动展现人生的意义,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快速的世俗消费文化和消费体验。

  2.1.2 消费行为的内涵与特点的发展过程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一定的社会消耗,作为人类生存的原始状态,是无目的的实践活动。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消费存在于人类的各种社会形态和社会阶级。

  (1)需求消费向欲望消费的转变

  现如今,人们进行消费的目的已经从最初的满足生活需求转变为情感体验,其购买理由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比如人们比较多的购买理由是“我喜欢”.在消费主义时代,“人们的消费不再局限于满足人们的基础生活需要,而更多的是为了满足那些被创造出来的人们不断扩大的欲望”.

  ①需求和欲望二者是相辅相成的,需求是相对稳定并有规律地变化的,但是欲望却是不稳定的,如果人们产生了不合理的欲望,那么也会影响到他们消费活动的理性程度,周而复始,也会促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

  (2)理性消费向感性消费的转变

  传统的经济学以“理性人”为基础,认为人的本质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自身的利益。但是事实上,无论在什么时候,人们的决策和行为都不可能绝对理性化。

  杜邦的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时候往往受到产品包装的影响,呈现出很大程度的感性选择。因此可以发现,从资本主义前期到资本主义后期,人们的决策已经逐渐实现了从理性决策向感性决策的转变。感性消费相比理性消费更加具有情绪性的特征,经历了量和质的满足之后,人们开始注重感性的审美需要,也更加关注商品的美学元素和附加内容。人们不再那么注重人生价值与意义,也不再注重传统的理性与思考,而更加注重生活的享受与感官的满足,以及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探索。

  (3)储蓄消费向信用消费的转变

  一直以来,消费都受到生产的影响和制约,它作为经济流通的最后一环,也受到个体收入的影响。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消费函数,认为“总消费=自发消费+引致消费”.

  ②随着全球商业经济尤其是金融商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日益变化着。信用消费制度使得消费者能够更加灵活地安排自己的收入和支出,超前消费和跨期消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人们不再局限于收入的限制和约束,这是因为信用消费使人们感受到了生活的便利,从而大大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进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4)精英消费向大众消费的转变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推进,“商品的消费不再局限于某一阶层,而更多的由价格决定,这使得消费成为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活动”.

  ①大众消费意味着消费主体的多样化,也意味着商品在不同阶层的扩散,越来越多的商品从奢侈品转变为日用品。多义消费强调一种互动,它是一个指导与被指导的过程,大众阶层在进行消费的时候往往以精英阶段为标杆,精英阶层也不断创造着新的时尚与消费模式。由此可知,消费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需求表达,而是某种模仿过程中所建构有意识形态,通过虚无的存在感去掩盖内容的空虚。

  (5)财富消费向标志消费的转变

  在对消费的研究之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消费是人们为了获取符号价值的社会活动,消费的本质就是符号,是交往过程的一个阶段过程,它们需要以实际掌握的符号为前提”.

  ②人们通过符号互动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并构建社会关系。

  总而言之,在资本主义后期,消费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并日渐呈现出时代特征。

  2.2 消费文化与审美转向的内在关联

  日益变化的消费使人们意识到,消费活动日渐进入文化领域并形成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消费不再局限于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也满足了再生产和再创造的需要。人们的审美变化体现为生活和艺术的无边界性,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归功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艺术品多来源于人们的生活;二是将日常生活转变为艺术;三是将符号贯穿于生活商品和艺术品。

  在这个审美化的商品世界中,商业广场等商品和消费者日渐唤醒了人们的梦想,加之变化的社会环境的刺激,人们展开了无穷的想象。由此,人们的生活也具有了自身的审美含义。从“非功利性审美”和“为艺术而艺术”的审美向后现代审美的转变,它的主要特点是审美特征的变化受到人们消费行为的影响,并且呈现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特点。

  2.2.1 对消费活动的审美界定

  目前,审美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处事方式,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具有一定的美学特征,并促进了美学学科的发展与繁荣。另外,消费活动已经突破了美学的控制,它通过合理地运用美学理论来实现自身的目的并获取丰厚的利益。与此同时,消费活动还合理化了人们的欲望,从而更好的实现生产者的经济利益,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商品服务审美化、劳动工作审美化、审美自身产业化。

  “在消费时代中,数量、质量和审美能量都达到了新的高度,社会活动的开展都以一定的审美体验为基础,人们开始认识到审美的重要性,它们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和过程中,生产出了审美价值,无形中增加了商品价值。”

  2.2.2 艺术逐渐呈现商业特征

  进入消费时代,审美不断推动着经济的发展,那些本来并不具有功利性的美在消费社会中产生了商业价值,成为炙手可热的商品。

  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时代的来临,艺术文化和商品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同一性,文化与商品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着名学者托夫勒认为,图书和名画进入市场意味着人们已经开始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文化消费与消费文化是密切相关的,但是也存在许多不同,并且在消费时代文化消费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主要包括:规模化、多元化、数字化、大众化、全球化。

  消费主义时代的来临,缩小了艺术品和商品之间的差距,很多艺术品也呈现出一定的商业特征。艺术品消费不再是特权阶级的权利,其特权逐渐消亡,在实际生活中也不再具有无尚的优先权力,当艺术品转变成商品的时候,它便从教堂等传统的社会中分离出来,呈现出自己的商业价值和商业特征。艺术品和商品的差距越来越小,文化消费日渐活跃起来。社会中的消费一方面表现出商业性,另一方面也呈现一定的文化性和经济性。一方面,它和传统社会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另外一方面,它也不断适应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这正是消费时代的特征:经济文化协同化和消费审美协同化。

  黑格尔曾说过:“当今时代是一个新兴的过渡时代,人们的思想已经日渐和传统的思想决裂,并逐步实进入自我改造的过程。”②在资本主义后期,消费开始争夺生产的核心地位,文化领域也出现审美泛化的现象。在当今的消费时代,经济实践活动与人们的意识形态息息相关,世界不再是由单一物品所构成,它是一个产品、感情、心理和符号的结合体。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