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自媒体时代的生活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8-04 共870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自媒体与审美研究相结合探析
【第一章】自媒体的审美问题研究绪论
【第二章】自媒体时代的生活
【第三章】“自媒体”的审美功能及其独特性
【第四章】“用户”对自媒体审美的构建作用
【余论/参考文献】新媒体形式对审美的影响研究余论与参考文献

  2 自媒体时代的生活

  2.1 何为自媒体

  2.1.1 自媒体的定义

  继 1982 年美国《时代》杂志把“计算机”评选为年度人物以后,2006 年又把“YOU(网名)”评选为年度人物。《时代》解释说,社会正从机构向个人过渡,个人正在成为“新数字时代民主社会”的公民。这是一个事实:当更多的人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参与形式,主动地投身于公共表达的传播之时,它就成为了一种独立的媒体形式。

  “we media”在中文中常被翻译为“自媒体”,这个概念起源于一个记者--“2002 年年底,一专栏作家丹 吉尔莫首先提出‘We Media’概念,之后他在 2003年 1 月出版的《哥伦比亚新闻评论》这份着名的新闻学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下一时代的新闻:自媒体来临》(New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Here Comes'We Media‘)的文章。”2003 年 7 月了谢因 波曼与克里斯 威理斯联合撰写出版了“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在当中“We Media(自媒体)”被他们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①后来《We Media》经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出版。随后美国着名硅谷IT 专栏作家丹吉尔默出版专着《自媒体: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Wethe Media: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这标志着现代信息社会进入“自媒体”时代。

  我是这样理解“自媒体”的,它是一个普通大众提供、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和新闻的平台与载体,而这必须要依靠数字科技的发展。它主要的特点体现在“自”,自由性和自主性,它较传统媒体而言更具有一种自由性和个性。它不再只能由专业人士操作,而是普通大众都能参与,信息的内容和形式也由大众自己随意编辑。而自主性也就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媒体来制作、发布、传播信息。在当下,很多企业、政府机关也创建了他们自己的自媒体,与社会群众互动。

  2.1.2 自媒体的产生和发展

  纵观历史,根据不同时期主导型传播媒介性质的不同,可将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为口头媒介,也就是人们口耳相传,面对面的口头媒介。第二时期为印刷媒介,如报纸、杂志、书籍等。第三个时期就主要是电子媒介时期了,包括电报、电话、相机、广播、电视等传播信息的方式,后来科技发展还有了网络、手机、数字影视等。而在这三个时期信息传播的特点当然不尽相同。在口头媒介时期,信息主要是由少数人生产、消费,传播的模式也属于小众传播。到了印刷时期,虽然信息仍是由少数人生产,但是多数人开始消费,传播模式也变成了大众传播。而电子媒介时期到信息时代,信息爆炸,多数人参与生产、消费,生产、消费的界限模糊,传播模式为个人传播。

  最初大家熟悉的报纸、杂志等媒介为 1.0 模式,随着社会发展,媒介逐渐过渡到通过电脑等工具来呈现时便到了 2.0 模式,现在所谓的 3.0 时代也就是以博客为代表的个人媒体。

  在今天,通过科技的发展社会进入了“自媒体”时代。一直以来,信息和新闻都被专业的机构所掌控,这些机构往往拥有强大的权利或者财富去控制信息的发布,没有他们的点头,任何信息都不会流传于世。随着社会民主化程度越来越高,这种局面注定会被改变,作为社会成员我们有权力去知晓社会,更有权力表达自己的心声,所以人们不再受到所谓的主流媒体信息的操控。在这个时候“媒体”这个词也已经不再是电视、报纸、杂志的专有名词,虽然很多人参与着调查走访编辑排版,但其信息更新频率以及对突发事件报道的及时性相比于微博、微信等社会化渠道显然有些逊色,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无疑促就了“自媒体”的产生。

  2003 年吉尔默在他出版的《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中撰写的题为《下一时代的新闻:自媒体来临》文章中写道:“当今年轻读者在获取信息方式上的多样性,正是新型报道方式的催化剂。他们能够熟练运用互联网的论坛,就某些问题和别人进行交流,他们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和他们需要了解的当事人进行一对一的接触,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就使我们的传统媒体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我们的读者已经不必等着报纸和杂志为他们做好的半生不熟的新闻产品,他们完全可以自己下厨房。”①博客首先成为了自媒体的最佳形式。在 2004 年他又出版了《自媒体: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一书,这一书要为以博客为代表的真正新媒体发表独立宣言。毫无疑问,博客宣告了新的个人化媒体时代的来临,而这个时代的代言人就是吉尔默。

  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媒体的发展,自媒体的形式也变得多样化,而如今社会最具代表的形式就是博客、微博、微信。博客是最早出现的自媒体形式,也是目前互联网上最主要的一种自媒体形态。它最早诞生在 1998 年的美国,最早的个人网站--德拉吉报道曝光了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绯闻,这次的报道迅速、内容详细、消息准确,首次让人们见识了博客的魅力。当时的博客可以说是异常稀少,一直到 2002 年 8 月,美国《新闻周刊》报道说“全世界自觉实践博客数量,已经达到 50 万到 100 万之众,每 40 秒钟,都有一名新的博客加盟进来。”

  ①博客迅速成长起来,并不断吸引着人们去尝试。它类似于个人网站,任何人都可以注册,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免费空间。它的写作环境轻松、自由,所以给网民带来很大的表达快感,自然为网民所喜爱。它可以发布日志、照片、音乐、视频。可以添加好友、关注,订阅消息。它的内容可以公开也可以不公开。它不单单是个人空间,而是一个功能日益强大的自媒体。

  在 2005 年-2006 年,博客在中国进入了发展的高峰,它带来了一种“全民写作”的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微博开始产生并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视野,“全民写作”在这时变成了“全民传播”.写博客在此前对许多网民来说,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然而博客毕竟也有门槛,它有字符的要求,同时也就有了时间上的要求。博客刚出现时受到人们的日益追捧,但流行时间一久,能坚持下来的人也会越来越少。但微博却有所不同,它没有字数的限制更没有内容上的要求,形式上也多元化,并且微博产生于网络智能手机较发达的年代,它对网络技术与电子设备的依托决定了它能真正迎合人们生活习惯和节奏的碎片化特点,抓住了很多网民对博客产生倦怠的心理。有了微博大家能利用智能手机随时随地发表感想,留住“此时此刻”心里的感受,哪怕只是只言片语。知名的博主也开始通过微博将博客内容过滤,这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追捧及传播。由此可见无论是草根大众还是知名的精英博主都特别欢迎微博的到来,微博随即很快替代了博客的地位,被大众所接收并广泛使用。每天大家见面都会说“今天你刷微博了吗?”.但在微博最风靡流行的时候,还没有人谈所谓的“自媒体”.

  2012 年 8 月 23 日,腾讯公司推出了微信,它出现在了公众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个人和机构都可以拥有一个微信号,群发文字、图片、语言三个类别的内容。并且每个微信号都有一个朋友圈,它可以供大家及时分享信息、图片与短视频。

  相对于微博来说微信更具有私密性,个人微信号要加好友设置权限才能显现朋友圈的个人分享心情,而微博没有这样细化的私密性。除此以外,微信更是打开了网络沟通的新局面。微信并不同传统的聊天工具,它除了可以发文字聊天还可以发语音,这样一来省去了打字的繁琐,语音所呈现的语气语调能表现说话人的感情色彩,拉近对话人的距离,感觉更加真实和亲近。同电话语音通话相比,它不需占用像电话通话一样的时间,具有时间上碎片化的特点,并且也不需考虑通电话时的连贯流畅,因为你可以有足够的思考时间。所以它吸引了广大媒体,也吸引了很多期待转型与突破的媒体人,他们迫切想打破旧式的媒体模式,于是纷纷把“自媒体”的头冠戴在自己头上。这个时候,“自媒体”便成为各种媒体人争先谈论的词汇。

  2.1.3 自媒体的特征

  自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特征有以下几点:

  首先,自媒体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自主性”.它的传播主体是普通大众的草根化个人或团体。大众传播者可按自己的意愿、喜好、兴趣来制作、加工、传播信息。接收者也可以扮演传播者的角色进行再加工与传播,如此激发了大家的兴趣与激情。媒体也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自媒体改变了大众传播被专业媒体工作者承包的局面,它满足了大家对彼此互动、交流的渴望,草根群众也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建构自己的社交圈。

  第二,它具有多对多的传播方式。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一对多,而自媒体变成了多对多。在自媒体这样的传播方式下,传播者和受众界限模糊,受众不再是信息的终点站,而可能成为新的起点站。受众也不再角色单一,他有可能成为创作、传播和使用的人,这样一来信息的来源也不再单一将会被扩大化,信息量也会迅猛增长,不仅如此,它还会伴随着反馈、回归与再循环。信息将以以前没有的检验,受到现实的验证。

  第三,它传播信息的内容,数量大、种类繁杂、质量较低。由于自媒体主体的不受限,决定了其传播内容的多样化。任何家常琐事、社会奇事、国家大事都能找到生存空间,并且通过自媒体得到重视与关注。一句玩笑、方言也会在自媒体上通过传播变成网络流行语,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通过各家传播也会把主角推向风口浪尖。当新闻信息不再只由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士来制造时,那也就注定信息不再专业化甚至具有高价值。因为毕竟大多数草根民众不具备其专业素质,他们的观点大多都是主观化、平民化、非专业化的,可信度也比较低。

  最后,它具有广泛的覆盖面与难以比拟的传播速度。首先以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为依托,现代社会手机的发展,大屏幕智能手机的出现、2G/3G 甚至现在4G 网络的覆盖为自媒体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人人可以用手机下载自媒体注册账户随时随地使用,这就大大提高了自媒体的使用率和它信息的传播速度。其次自媒体的受众同时也是传播者,身份角色的互换使信息及时接受、转发,无孔不入的传播。它具有了以往传统媒体没有的及时性与反馈效果。当发生一些社会事件时,群众可以第一时间用手机记录传播并以此提供线索,这是主流媒体没有的及时性同时这也是自媒体的强大。自媒体让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可以发表对任何事物的看法。

  2.2 自媒体时代“审美”嬗变

  2.2.1 传统意义的“审美”

  在传统的审美活动中,艺术是最集中最典型也是最高级的审美;传统的艺术是由专门的艺术家使用特定的技法创造,它与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黑格尔对“美”下的定义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提出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理论,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人所创造并且是来自人精神上的产品,体现人的理念,而自然美只是人心灵反映,不完善也不确定没有标准。

  “审美”也就是“感性”,它主要是指“可以经由感官觉察的实质东西,而非那些只能经由学习而得到的非物质、抽象之事物”①,也就是说它的意蕴主要是感受、感官的觉察,核心就是“感性”.这在历史的发展中也得到了延续和继承,经验主义称这种感性为“快感”,鲍姆嘉通称“感性认识的完善”,康德称“无功利的快感”,黑格尔称“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这就可以看出感受性就是审美的核心要素。当然这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感受性,审美感受性是经过升华和提炼的,它更重视精神上的指向,更重信仰的关怀。它的内涵是与真、善等领域进行内在的对话与沟通,旨在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和谐共鸣。

  西方美学把“存在”作为宇宙本体,认识世界就是认识存在。以“存在”和“有”作为认识世界的对象。“实体论”就是西方为代表的美学思想。中国古代哲人在接收西方美学之后,关于美关于艺术的说法都各派不同。如道家,把道家思想和西方美学观结合起来,儒家把儒家思想和西方美学观结合起来,因此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思想倾向。道家美学的审美标准多以自然结构的和谐有序为评判价值,崇尚自然之道,认为适合于自然的事物才是真的,真的事物就合乎道,以此它也是美的。而儒家美学的审美标准是多以社会结构的和谐有序来判断,强调美与善的统一,认为符合家族伦理的事物是善的,美的。可见中国传统的审美文化就吸收了很多外来文化,相互交错杂糅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文化。在传统意义上,艺术就是审美的集中体现。黑格尔认为艺术就是理性的内容和感性的形式的辩证统一。而传统社会中一件艺术品之所以具有其独有的审美价值是因为它与当时所处的时代与传统有关联的。艺术作品在传统中的生存价值在于人们对它的一种崇拜之情。最初的艺术品是起源于巫术,艺术作品置身于神学仪式中从而获得了其最原初和价值,那就是人们一直以来对美的崇拜,无论历史怎样发展都不曾磨灭。审美属于审美体验,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对艺术品的欣赏,它就是一种审美体验的过程。如观赏一副画作、一部喜剧、欣赏一件雕塑、读一首诗、看一部小说这些都是传统意义上最具代表的审美过程。在这些审美过程中主体都无法亲临其现场,只能凭借自己的想象结合生活经验去构建一种情境,从而体会那种情感。虽然喜剧、音乐都有声音会产生一种更加逼真的效果,但它与现实生活毕竟还是有距离。康德黑格尔式的传统美学就认为,正是距离才产生了美感。甚至黑格尔还认为美只存在于艺术这一领域。所以我们说艺术就是传统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的代表性体现样式。

  2.2.2 自媒体时代的“审美”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科技文化日新月异地发展,传统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审美”概念已经发生了异变。

  “审美”在历史的长河中游走成长,在经历社会转型、文化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升级后,传统的“审美”已经不能再去适应当今社会的变化,于是,“审美”的转型就呼之欲出。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导言》中说:“在艺术本身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指史诗--引者注)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

  马克思所说的“艺术发展不发达阶段”,也就是他之后文字说到的古代科技不发达、传播媒介粗陋的阶段。如果我们单以媒介来论,这里的“艺术发展不发达阶段”

  也就是传播媒介粗陋的口头媒介时期。如今口头媒介时期已经过去,那相应的在当时兴盛的艺术形式--史诗也就随之衰亡了,所以随着媒介时代的变更,部分艺术的形式也会随着发生变化,如我国曾经兴盛过的一些艺术形式,只能成为历史。

  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一种新媒介的产生必然是一种新技术产生的结果,因为媒介的出现其实总是和科技紧紧的捆绑在一起,如今电子媒介的到来就是最好的说明。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是信息‘,因为对人的组合与行动的尺度和形态,媒介正式发挥着塑造和控制的作用”①。在他看来媒介作为主体的延伸,并且与科技相结合后,会迅速转化成一种巨大的物质和精神力量从而全方位的塑造、改变、创造着世界,这种力量就是生产力,我们可以说媒介其实就是生产力。人们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创造和接受活动也在被作为生产力的媒介所改变和影响,当今社会各种艺术形式都通过媒介而存在,其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也是在媒介中产生并且储存,在媒介中流转进而被大众所接受。就如,一些世界着名的建筑、雕像等,它们可以通过照片存在于媒介中,人们通过媒介的传输去欣赏,虽然没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但也能清晰的看清楚它的外观构造甚至是一些小细节,所以,媒介的改变必然影响着审美和艺术的嬗变。在自媒体时代中,自媒体无疑就成为了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媒介给人类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生活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人类使用传播媒介的历史,也是媒介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人类通过使用、控制传播媒介,使文化得以延存下去。”①那么当代文化的发展趋势就是文化的“媒介化”,在“自媒体”的普及下,媒介更是无孔不入的渗入我们的生活,为我们打造出“媒介化”的审美世界。自媒体作为媒介与审美的关系较与传统媒介与审美的关系就更加紧密、复杂,那到底自媒体作为一种新型媒介是怎样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进而改变审美和艺术形成“媒介化”的审美趋势?

  2.2.3“自媒体”审美文化

  在历史的发展中,每个时代都有其具有代表性的媒介,媒介的发展史其实就是当时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反射。媒介在审美文化生产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传统古老文化被摧毁的同时它也在制造适应社会的新文化,媒介和技术的发展使审美走向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传统媒介作为传播工具为大众提供审美的对象,它对于审美客体而言是一种载体,是与主体沟通的桥梁,但是它却很少涉及到内容,只是一种传播的渠道,并且掌控它的人毕竟是少数的专业人士,虽然被大众接受,却不能被一般大众操作使用。如今的自媒体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在数字科学技术的进步下变得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人们可以通过手机连接网络随时随地与外界直接对话,并且获取最新信息还可以分享自创信息,信息也通过自媒体可以快速传播扩散。自媒体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弥补了传统媒介的种种不足,满足了人们对审美对象真实和完美的愿望,也表达了人们尽善尽美的原始诉求。媒介文化越来越重视审美,更是设法张扬美。商品、广告、消费都采用了审美的形式,可见“审美”已通过媒介遍及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古典美学家眼中,美是高于生活的并且在生活之外独立成一个世界,如今审美成为日常生活的普遍现象,美与生活的壁垒被消解,美来到生活中融入生活中,达到了一种审美化的境界。例如:现在各种广告,首先是会有一位受人们喜爱的符合大众审美标准的明星代言人,通过代言人去诠释使用此种商品的直接感受和状态或者去设定一种情境商品通过代言人去带入情境诠释它想要表现的商品功效或是理念,这样去抓住消费者心理吸引消费者的目光。除了广告,商品也有了各具心机的包装,这些都处处体现了美的细节,符合人们审美的包装不仅能吸引眼球还可能让消费者暂时去忽略其本身的功效而购买它。细细数来,生活中无不体现着审美的形式。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媒介化审美就自然的结合在一起,审美不再专属于艺术,审美与信息传播更紧密地相纠葛,媒介是传播的手段,同时又是审美的技能。这样自媒体的审美文化也就这样形成了。

  自媒体审美文化的形成其实也顺应了社会的发展大众的需求。媒介文化的兴起消除了传统文化的崇高性与严肃性。传统媒介中印刷媒介最主要的形式报纸、杂志等都是通过文字来传达信息,而到了电子媒介时代特别是现如今的自媒体时代,它面向普通大众,不单只是文字还有图像、声音甚至视频影片随时随地通过自媒体传达新闻信息,让大众一看/听就懂,取消了文字所带来的对接受者自身的要求,消解了普通大众接受文化的条件限制,不再对个体有年龄、受教育程度、能力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自身条件有高要求,取消了等级壁垒。满足了大众审美的需求,使纯粹的美学走向人们的日常生活,拉近了审美与大众的距离。“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的这句诗能很好的诠释自媒体时期审美的特点。自媒体时代审美文化的形成让审美文化从金字塔的顶端来到了人间,从社会精英走向了社会大众,从高雅走向了世俗,从理性化的精神超越走向了感性化的情感愉悦。审美文化的种种变化让审美不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出现一种全民审美现象。

  自媒体在技术上发挥了“传播媒介”应有的作用,而真正在文化层面上对于审美的影响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它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体验。

  首先,自媒体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一直以来,人们都希望审美对象真实,审美对象的真实可以使人们在审美过程中达到有效的主客观统一。在自媒体时代科技的发展使自媒体通过技术手段让审美对象更加真实完美,例如:而今的新闻客户端新浪网易等,不仅采用图文结合的新闻,还有视频,网民可以直接点击视频更加直观真实的观看新闻了解新闻。不仅如此人们还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兴趣制作出符合自己审美观念的理想审美对象。就像微电影、微视频、自制剧,都是网民们自己拍的视频作品,不需要专业的导员、演员及后台制作,只要你有一部手机或者是摄像机就可以拍出符合自己审美想象的东西。这样一来人们不再像在传播媒介时代单纯的接受传统媒介所传播的信息。通过自媒体的复制、粘贴等技术,不仅创作出审美主体中意的对象还使审美去除了神圣性,人人在审美过程中都具有了选择权和创作权。

  其次,它同时改变了人们的审美体验。由于自媒体时代媒介的日益智能化让人们创作能力增强的同时也弥补了之前传统媒体的一些缺陷和不足,形成互补,越来越能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在传统的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对各类艺术作品都存在一定的距离感,他们是在一定的距离下从艺术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而在这样的审美活动中,作者和欣赏者几乎是零沟通的,对作品而言要么就接受要么就拒绝。电子媒介时代来临,麦克卢汉曾说“媒介是人感官的延伸”,在自媒体时代的审美活动中自媒体正逐渐成为人的感官,替代了人们对外界的感受和体验,人们不仅仅有了视觉的体验,同时还有听觉刺激这样人们将更多的情感注入自媒体当中,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机合一”,形成一种交互性体验。在各种新技术结合下的自媒体艺术作品正在日益改变着主体和艺术的交流方式。如网络计算机、多媒体、智能手机等作为自媒体的技术支撑,能够迅速在媒介中交换信息,帮人们有效的进行文字、语言、表情、影像等沟通,帮助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搭建互动的桥梁,人们不仅能及时欣赏到艺术作品,还能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评论同时与原创作者沟通,甚至还能对作品进行再创造,这样每个参与者都有了双重身份,既是欣赏者也是创作者,这种创作者与欣赏者的互动就很好的体现了审美的交互性,使参与者有了更多更新的审美体验,他在欣赏者、使用者、创作者之间身份的不断转换让审美主体不再一味地沉溺于原创所建构的作品的虚幻世界,他能把自己的感受、体验注入作品从而又获得新的审美体验。这种审美过程的真实化、临场化的效果是自媒体时代独有的审美体验特点。所以说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方体验。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