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新媒体形式对审美的影响研究余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8-04 共525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自媒体与审美研究相结合探析
【第一章】自媒体的审美问题研究绪论
【第二章】自媒体时代的生活
【第三章】“自媒体”的审美功能及其独特性
【第四章】“用户”对自媒体审美的构建作用
【余论/参考文献】新媒体形式对审美的影响研究余论与参考文献

  余论

  自媒体时代的审美危机

  传统审美活动一直以来都是以美的内容和形式去刺激人们灵魂深处,让人们的心灵得到愉悦,在审美的过程中得到精神的自由和情感上的安慰。到了自媒体时代,自媒体为大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世界,在这个新的景观世界,人们打开了眼界,也打开了审美心理的新视域。但是在情境下人们的审美心理发生了一些改变,再加上自媒体时代话语权开始转移扩散到普通草根大众手中,没有了相关的专业机构的层层监督和把关,从而导致审美环境中出现一些糟粕也就是不正当的审美行为,从而导致了一系列审美问题的产生,如娱乐泛化、审美伦理缺失等这无疑会影响自媒体审美文化的健康发展。因此本章力图找出这些神秘危机并为应对这些危机找到解决方法,最后建立一种健康有序的审美新秩序。

  1、娱乐泛化

  在如今的自媒体时代,娱乐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主要导向,它紧紧抓住了人们的眼球和心理。而“娱乐化”也开始向政治、新闻、教育等领域蔓延,它打破了以往这些领域的严肃性,将娱乐性注入其中,这让用户在审美心理上却无法清除分辨严肃与娱乐,这样将自身沉浸在娱乐化的氛围中放纵迷失自己。

  特别在自媒体中,如最典型的例子微博上,会有各种丑陋、低俗的信息传播,部分用户也会对此加以恶搞、攻击,让自媒体文化走向娱乐化。产生此种现象的原由,是因为随着社会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商品经济日渐发达,人们的欲望也随之膨胀,社会生活的压力让人们喘不过气来,很难保持轻松自在的心情,在如此环境下人们渴望释放,渴望找到精神的寄托。娱乐恰逢其时地满足了人们渴望发泄、放松的心理,它就像是“乌托邦”能让人们逃避现实、暂时麻木悲伤的神经,进入狂欢状态。只是娱乐以这样的势头占据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到底能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却还是未知。

  2、审美伦理的缺失

  在传统审美活动中,真、善、美是贯穿审美活动始终的审美文化象征,整个审美活动也被它们规范着,促使其审美价值的形成。但是到了自媒体时代,信息文化的基础被技术所替代,用户还有可能从欣赏者变成创造者,这样自媒体审美文化就由技术、市场和用户组成,丢失了规范文化发展纪律性和制约伦理道德的价值观,一旦丢了其自律性和价值观自媒体文化便会一步步走向繁杂、低俗。

  在上一节已经谈到,用户在自媒体的审美活动中已经逐渐开始用娱乐性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和周围人事,消解了严肃性,开始追逐娱乐消遣鲜少地去关注崇高理想。在这样的改变下,以严肃态度创作出来精英作品开始被人们遗弃,而网络上大量的网络小说开始层出不穷,用户读者们开始被其吸引。而为了迎合大众的需求,作家们不得不开始走网络创作的形式,而这类作品网网通俗易懂、快产快销、情节跌宕,引人耳目。这样的特点决定了作品质量的下降,表面的“雕栏玉砌”缺乏深刻的内涵,显然它本身就不具备审美价值。

  不仅如此,自媒体的审美文化还带来了其他鱼龙混杂的各色文化。因为市场为了迎合大众的心理,不免会增加一些情色、暴力的内容来吸引人们的眼球。而这些内容都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是不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信息。传统的文学着作经过各种部门的规范和把关后才能生产出售,而在自媒体中,这些专业的“过滤者”缺席,只能靠欣赏者和创造者自身的约束,往往这样却很难有极高道德伦理性。这样循环往复的传播,自媒体的审美世界就难以纯净。自媒体审美文化不仅带来了形色各异的其他文化杂质,还消解了传统的经典,甚至还会恶搞经典。

  自媒体主要强调的是个性,由于它自身的特点让一些信息在用户们面前便“因人而异”,他们根据自我个性对一些经典的形象附加上各自的色彩。如网络上李白、杜甫都曾经被恶搞,并在自媒体平台频频传播一时还掀起了再创热潮。虽然这些恶搞的娱乐消遣能让生活在压力中的人们暂时减轻压力,放松心情。但是之后精神上却依然空虚,不能起到让内心精神强大的作用。

  应对审美危机重建新秩序

  自媒体的发展是以技术为依靠,审美活动的进行更是要依赖技术。在今天的社会中如果没有技术的支撑是无法全面而又完整地去理解美,也无法参与自媒体的审美活动。可又是因为对技术的依赖造成审美环境的龙蛇混杂和审美心理的不健康。所以应对审美危机重新审美秩序势在必行。

  1、保留适应时代的传统审美

  我们常常感叹于当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所给生活带来的便利,这是从前无法想象的翻天覆地。可是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带来了新的智能化的世界,这种高密度、快频率的生活,也许让我们得到许多,可是那遗失、无法追溯的美好又何尝不少呢?所以我们不能完全遗弃传统审美而去过度追求这种高速的快餐审美文化。

  技术带来了高速和便捷,可审美过度依赖技术,所有产品都通过技术机械化的复制、流水性的生产。这样一来,它们失去了传统艺术品“精雕玉镯”的精致也失去了其独树一帜的风格,产品的审美质量明显下降而变成了商家获取利润的快销品。但传统的艺术品往往都是独一无二的,经过艺术家时间和精力积淀而成,它们自然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自从有了网络、有了电脑和智能大屏手机、有了各种自媒体软件,传统的经典书本阅读已被网络小说代替,传统艺术品的参观也被图片影像所替代。人们不愿意拿起书本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也不愿意抽点时间到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走走看看。可是为了规范大众的审美习惯和审美心理,传统的审美形式我们不能完全舍弃,因为它们蕴含了隽永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如今技术审美所不能比拟的。在浮躁的社会中我们应当找到使内心平静的方法,抽点时间读一本经典的着作,到艺术馆、博物馆走走看看,兴许可以让心平静。试试放下浮躁心、功利心在传统审美中找回与身体灵魂交相辉映的美得到对人生和生命的感悟。但面对技术所带来的审美文化席卷而来,我们不能一味强调技术给审美文化带来的只是负面影响,应该理智辩证地看待技术与艺术审美的关系。重新找到与之所平衡的结合点,重建审美的新秩序。

  2、重建审美新秩序

  面对自媒体时代渐渐失去深度和价值的审美,面对被娱乐化、商品化、泛化的审美对象。审美亟需重拾艺术精神价值,让被异化的审美重新回到它原本的模样。

  那到底该怎么去重建审美的新秩序,让审美回归?

  从上文研究分析可以得知自媒体的审美环境是审美主体和社会环境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人们生存在如今物欲横流的浮躁社会,大多都缺失信仰、心理扭曲他们掌握着自由的发语权,反而让自媒体成为了商家追逐名利场所,导致原本健康的审美空间被沾染上了不利于它健康发展的色彩。艺术和伦理道德也开始慢慢被褪下了神圣的外衣,连底线也消失殆尽。可要想改变首先得靠大众的主观能动性。

  只有审美主体主动去抵制物欲世界的诱惑,加强自身的审美修养,树立高尚的艺术审美价值观,这样一来市场的种种现象不再被人们所感兴趣,它们自然就会淡出人们视线。因为市场总是随着大众的审美兴趣而变化,为了迎合大众而生存。所以提高审美主体的“自律性”迫在眉睫。

  在研究过程中我不断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感叹科技的发展的确惊人,它所带来的越来越智能化的生活也是从前难以想象的,以技术为支撑的自媒体功能也的确强大,但它毕竟是一把双刃剑。所以文章最后不得不提醒大家,自媒体虽然给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带来了新的审美世界,在新的审美世界中形成新审美价值和审美观念,大众在自媒体中得到了释放和减压。但“新”并不意味着就是好的,它也伴随着不好的东西。它带来了更为复杂浮躁的世界,引诱着人们沉迷于速度沉迷于肤浅的快乐而无法脱离它所带来的审美低级趣味甚至是恶趣味。所以我们应当看到自媒体将传统审美所继承而又与现在审美所兼容的精华部分,要对传统审美文化的精华有所保留又要对自媒体审美文化所产生的糟粕有所舍弃。

  只有懂得舍弃那些虚浮飘渺的审美文化杂质,才能净化自媒体审美环境,这样与之平衡树立良好的审美秩序。当然本文只是对自媒体的审美作了一个初步的浅显的思考和探究,还有很多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希望各位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姚鹤鸣。传播美学导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5]王一川。美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6]王岳川主编。媒介哲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7]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M].刘燕南、李颖、杨振荣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8]吴志翔。肆虐的狂欢:传媒美学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9]徐放鸣。审美文化新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10]陶东风。大众文化教程[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1]傅守祥。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伦理与哲学批判[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12]李勇。媒介时代的审美问题研究[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

  [13]姚文放。审美文化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二) 、外文译着类:

  [1][德]黑格尔。美学(三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3][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美]保罗·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Dan·Gillmore.,We the Media: 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for thePeople,O'Reilly Media ,2006.

  (三)、学位论文类

    [1]高雁。中国博客文化传播研究[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韩丽。自媒体的发展及其文化问题[D].吉林: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孙卓。符号视阈下媒介文化的受众审美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4]庞乐。微博客的审美学研究及其意义[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5]徐丹丹。“自媒体”时代审美心理探析[D].扬州: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张瑞娜。电子媒介时代的审美问题研究[D].温州:温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7]李静修。全媒体视野下的受众审美心理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致谢

  文到此处,心里百感交集。一方面是为此“历史大作”终于快尘埃落定舒一口气,为这三年的学习有了一份答卷而感欣慰。另一方面又感到很忐忑,自知才疏学浅,术业不精,写的文章,做的研究都很稚嫩,还需要不断修改与学习。回首执笔伊始,确有畏难情绪,阅读不够、学术不精让我不知从何下手,幸得导师指点获此主题灵感进而确认题目开始创作。写作过程可谓频遇瓶颈,连挫志气,只得静下心来查阅资料、书籍,整理笔记,再寻灵感获得顿悟重新拾笔。也就是在不断学习、不断思考的过程中去克服困难才会有今天的定稿。当然论文还有很多缺陷、漏洞需要我不停歇的学习去修改、弥补,希望在此后能够得到解决。

  在此要对给予我帮助的老师、同学、家人、朋友们表示诚挚的谢意,是你们的帮助与支持才让我能顺利定稿、顺利答辩。

  首先感谢我的导师刘敏老师。她不仅是领导也是师长更是朋友,正是这样一位亦师亦友的老师给我的生活、学习、工作提供了很大帮助。论文初始,她帮我确定题目,给我找寻书目提供书单。开题报告中,纠正我的学术错误,认真仔细批阅报告并作了详细的批示,这对我此后的写作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帮助。她不仅关心我的学习还给予了我生活上的关怀,让我倍感温暖亲切。写作期间,遇到困难刘老师更是邀请我到她家中做客,循循善诱,授之以渔,帮我扒开迷雾,走出困境。最后初稿形成,她更是在百忙之中抽空帮我修改,批注,而那些意见和建议为我此后的评审能顺利通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感谢三年里为我们授课的钟仕伦老师、董志强老师、李天道老师、申喜萍老师、毛娟老师。是他们的博学、睿智开拓了我们的学术视野,带领我们去追寻美的世界,去领悟生活、生命中美的哲学。徜徉在你们给我们营造的美的氛围,我们深感幸福和幸运。感谢你们毫无保留的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让我们能够叩开美学之门感受柏拉图、苏格拉底、黑格尔等大师的美学世界,感受“美是自由的象征”.

  同学是今生最美的相遇。能成为 12 级美学点这个温暖大家庭的一员我感到无比幸运,是你们陪伴我度过了这难忘的三年,有你们的帮助和鼓励让枯燥的学习多了一份感动和快乐,在这分别之际希望大家都前程似锦,继续更加潇洒地走自己的人生道路。

  最后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是我的坚实后盾。他们给了我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为我提供最好的生活保障让我能无后顾之忧的完成学业。对你们的爱与感谢无以言表!

  “时光易逝,岁月流金”,从此后将开始一段新的人生路程,我将心怀感恩、怀抱理想,勇敢而坚定的走下去!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