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美感思想中的逻辑演进之合

时间:2017-03-07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本文字数:5887字

  第二章 致"合"而立--宗白华美感思想的理论构成

  宗白华的美感思想是因"合"而生的,而其美感思想的理论构成却是致"合"而立的。宗白华在其美感思想的逻辑演进中,以同构理论为逻辑前提,通过本体同构与生命同构的探索,最终发展为天人同构的逻辑终归。在美感的发生论中,宗白华追求着个体的审美之心、审美之身、审美之象的融合;在美感类型的划分中追求着审美实践与物质实践的融合。其美感思想将形而下的经验世界与形而上的本体世界合为一个音乐化、节奏化生命运动的整体,使得个体的生命能够以一种审美的态度游心于天地间,在艺术境界中获得"天人合一"的美感体验,并以艺术方式构建自己美的理想。

  一、美感思想中的逻辑演进之合。

  五四前夕宗先生审美经验的融合是侧重于感性的体悟,而在宗白华美感思想的萌动、孕育与初创中,在文化、自然与生命的融合间,他的内心深处形成了一种艺术的精神。而之后审美思维的整合则是宗白华侧重于在西方哲学理论中进行理性的求索,并在对宇宙形而上学的追问与人生哲学的思考中获得一种科学的精神。这科学的精神体现在宗白华对科学的宇宙观与人生观的追求上。从叔本华、康德的认识论哲学为逻辑起点,以莱布尼茨、歌德的泛神论为逻辑转向最终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实现了"天人合一"的逻辑终归。在这一过程中,同构思想始终是宗白华逻辑发展的前提。

  (一)本体同构:认识论的逻辑起点。

  宗白华在审美体验的整合中突显出精神的重要作用。诚如上文所提到的,这精神对于个体的人来说对内显现为人格的形式,个体的人格也是通过精神的外射作用对外扩展为新的文化力量。实现精神的外射就必须要对宇宙人生的规律性进行理性的认识与掌握,只有艺术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才能真正形成一种创造的精神,一种能够实现救世的力量。

  宗白华认为世人往往是"心为形役,识为情牵",终其一生也只是"茫昧以生,朦胧以死",这是由于世人对宇宙人生的规律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与掌握,所以才哲学家所要做的就是要对宇宙人生的规律性进行追问与反思,最终的目的是要"求得一宇宙观,以解万象变化之因,立一人生观,以定人生行为之的".在宗白华看来"宇宙观决定人生观",世人因为没有得到举世公认的宇宙观因而人生观各异,不能一致,遂导致社会生活中乱象丛生不能休止。所以,要"依诸真实之科学"即是要依据实证主义的科学,以求得一个真实的宇宙观。因此,初涉哲学领域的宗白华便以在哲学思想中寻求科学的宇宙观与人生观为首要任务。

  为了寻求这科学的宇宙观与人生观,宗白华首先投身于近代认识论哲学中去,开始对康德与叔本华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希望借助他们的思想以实现"人识于天"的目的。所谓"识",在这里指的就是西方近代的认识论哲学,而"天"则是指他所要寻求的宇宙观,也就是世间最形而上的规律。"人识于天"的目的则是要认识到科学、真实的宇宙规律从而建立一个真实的人生观并制定出人生行为的标准。

  宗白华对康德先验哲学思想的接受,起始于对近代机械唯物论和实证主义哲学的批判。康德将世界划分为经验世界和先验世界,也就是宗先生所说的"形而下心相"与"形而上心相".按照宗白华的理解经验世界是"形而下心之所取心相".形而下心,"即吾人感觉思想情意之心名,为形而下,以其可实证觉知也",也就是康德所说的经验的主体。但经验的主体必须借助时空这一先验的形式才能把握到现象,因此经验的世界只是一个主观唯心的世界。宗白华认为康德所说的先验世界是指"占据于空间时间,立于色相世界之后者,形而上心之所取相也。"也就是不能被人感官直觉的物质运动的世界,如"伊太运动"、"元子变化"等。

  "形而上心"是"不见其本体之真,而取此内外心相之心"即是先验的主体。也就是指人们虽然不能直觉把握到物质的运动,但却能够依据思想的推度和逻辑的抽象能力,判定它为实际的存在。因此,这个物质运动的世界也是一个唯心的世界。于是,"外之物质现象,内之精神现象,皆唯心假相。"但宗白华认为康德哲学"以宇宙是形而上心之现象,故与形而下心仍是真境",也就是指一事物同时具有经验的现实性和先验的观念性,个体是依据先验形式的观念性把握到经验内容的现实性。但是这先验的形式却与宇宙真体一样都是"同一纯然不可思议者而矣".可见,在继承康德先验思想的同时宗先生同样陷入了不可知论里。但宗白华从中认识到,突破康德的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个体是否能够实现对时空这一先验形式的把握。但是,由于宇宙时空的无限性与人的生命的有限性这一矛盾无法解决,个体仍旧是无法真正认识到先验世界。

  宗白华对叔本华的思想进行细致的分析,其实质是为了寻求如何在经验世界中把握到康德所提出的先验的形式。叔本华的意志理论集中体现在意志与本体和现象的关系上。首先,人和世界作为存在都具有真体和现象两部分。在真体层面,人与世界具有同构性。但是,人们只能在空间时间因果律中认识和把握世界。

  而空时因果只是并不是真体本身存在的究竟状态,它只是人们借以把握世界的形式。因此,我们所能认识到的只是世界的现象。其次,从认识现象到把握真体,这中间的关键在于意志。只有"推此意志,证诸世界万物万象",才知"莫非意志之发现于此世界之真体,可得而识。"我们能够认识到的世界现象中最高的真体唯意志而已。但意志的本体也仍旧无法知晓,我们所能把握的也只是意志的现象。意志在时间中的现象为人的自觉中意志的冲动。正因为我们同样也必须依靠时间和空间这种主观知识的形式去认识意志。那么对一事物的认识就使得心与物始终保持对待。意志的真体需要在绝待也就是心与物的统一中才能被把握。而绝待又应"求之吾人自觉中".

  最后,既然我们无法认识到意志的真体,那我们又该如何依靠意志而认识现象的呢?宗先生认为应该"先求之自觉中,然后证之万物,使一切现象,皆可以意志解。"那么,宗先生所提到的自觉又是什么呢?自觉是意志的冲动,是意志时间中的现象,是人的情感、情绪的体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依靠意志以认识现象首先要从意志的冲动即人的自觉出发;第二,人意志的自觉集中体现在人的情感、情绪上。那么,个体能否塑造一种情感、情绪克服自觉时心与物的对待,就是能否在绝待之中把握意志真体的关键,也就成为了把握宇宙最高规律的关键。

  从对康德的先验形式的把握来认识宇宙真体转向对生命意志本体的探索来认识宇宙的真体。宗白华从抽象的先验世界中又折返回人的经验世界,以本体同构的思想为前提,进一步提出要从人的意志的冲动即情感出发在心物一体的境界里把握到意志的真体从而进一步认识宇宙的真体。

  (二)生命同构:泛神论的逻辑转向。

  从康德的先验理论中宗白华认识到形式的重要性,从叔本华的意志哲学里他认识到人的情感问题成为了能否把握到形式,并使得形式与情感相融合从而最终认识宇宙最高规律的核心问题。所以,宗白华在康德和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中并未找到"一种哲学上的真实正确的宇宙观".因为,哲学思辩的语言只能给予人们理性抽象形式的认识而不能给予人们克服心与物对待的情感。在给郭沫若写的信件中他提到"我恐怕要从哲学渐渐的结束在文学了。因我已从哲学中觉得宇宙的真相最好用艺术表现,不是纯粹的名言所能写出的".

  此时的宗白华对宇宙规律的探索由"人识于天"转变成"人感于天",其天人同构思想由本体同构转变为现象同构进而深化为生命同构。

  宗白华泛神论的思想主要是受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莱布尼兹的宇宙观、歌德的人生观的影响。他认为"柏格森的创化论中深含着一种伟大入世的精神,创造进化的意志,最适宜做我们中国青年的宇宙观。"柏格森创化论的核心是"绵延"与"直觉",柏格森哲学的中心就是从心理现象上建立的"绵延"这一观念。"从这心象的'绵延创化'推断生物现象的'绵延创化'以至于大宇宙全体的绵延创化。"至此,宗白华的天人同构观由之前的本体同构转变为现象的同构。同时,柏格森所说的直觉,也就是"教人注重吾人直接经验的心意现象。"并通过"直接体验吾人心意的绵延创化以窥测大宇宙的真相。"宗白华在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影响下,对于如何认识大宇宙真相的方法产生了变化。在对叔本华意志哲学的认识中这种方法被表述为"此意志者,由之混沌无机,进而为有机植物动物,渐次发现,由黑暗而趋光明,造神经系,感觉外物,如是境界,忽现眼前。"也就是个体要靠意志而不是人的直接经验的现象认识宇宙。但这种方法被宗先生否定了,在与郭沫若的通信中他提到,"自然意志""虽有一刹那顷的向上冲动,想从无机入于有机,总还是被机械律所限制,不能得着有机的'形式'".

  而这种现象同构的思想之所以能够脱离康德的本体同构思想,而被宗白华确立的原因源于其对莱布尼兹宇宙观的推崇。泛神论的宇宙观启示宗白华对现象同构思想进一步深化为生命同构。

  在《歌德之人生启示》一文中,宗白华对莱布尼兹的宇宙观进行了阐述,"宇宙是无数活跃的精神原子,每一个原子顺着内在的定律,向着前定的形式永恒不息的活动发展,以完成实现他内潜的可能性,而每一个精神原子是一个独立的小宇宙,在他里面像一面镜子反映着大宇宙生命的全体。"宗白华对莱布尼茨生命宇宙观的继承为柏格森的创化论提供了形而上的哲学基础,他所探索的宇宙最高的规律从康德的理性抽象先验世界中转变为具有生命情调的经验世界内。因为,无论是先验世界还是经验世界都是由精神原子所构成。至此,生命同构思想在宗先生的哲学思想中得到确立。正是基于对莱布尼茨的宇宙观、歌德的人生观所进行的系统分析。宗白华将柏格森创化论的逻辑前提"心象的绵延创化"确立为个体人格的外化。同样,宗白华认为歌德的人生观中最重要的意义是给近代人生带来了一种新的生命情绪,而这中生命情绪是依靠其主体人格的外化所形成的。

  歌德的人生观对个体生命给予充分的肯定,他曾说到,"我要在内在的自我中深深领略,领略全人类所赋有的一切······我要把全人类的苦乐堆积在我的胸心,我的小我便扩大成为全人类的大我。"歌德之所以能有如此深刻的体验,是因为他能以"全副精神整个人格浸沉其中".

  歌德在人格的外化过程中尽情的去体验生活所经历的一切,去热烈的追求人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宗先生把这种新的人生情绪称作是对"生命本身价值的肯定".

  一切最原始的没有受到理智文明的影响而变得矫揉造作的真实的生活在歌德看来是最宝贵的东西。宗先生称此时歌德的生命情绪是"浸沉于理性精神之下层的永恒活跃的生命本体".

  歌德的人格中包含了对世界的同情,对生命的肯定和对自然的赞美。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在歌德这里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扩展为与大宇宙生命的同构。正因为此,歌德并没有因为个体生命时间的有限性而感到悲观反而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去尽情的体验生活的各个境界,以完成一个最人性的人格。正如歌德所说的那样"你想走向无尽么?你要在有限里面往各方面走!"然而,歌德的生活中最深的矛盾在于"他对流动不居的生命与圆满谐和的形式有同样强烈的情感。"那么,要想"从生活的无尽流动中获得谐和的形式,但又不要让僵固的形式阻碍生命前进的发展",就必须依靠艺术。从艺术中所获得的美感,能使因生命流动中所产生的矛盾苦痛得到解脱。正如他在歌唱时"心里的冲突的情调,矛盾的意欲,都醇化而升入节奏,形式,组合成音乐的谐和。混乱混沌的太空化为秩序严谨的宇宙,迷途苦恼的人生获得清明的自觉。"正是在艺术中人获得了美感的享受,才使得个体内心的情感与宇宙的秩序合一。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的人格获得了谐和的形式与完满的内容。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中所获得的"生命同构"的启示,随着宗白华继续的追问进一步演进成为"天人同构"的思想。于是,宗先生便把目光转向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仔细品鉴中国传统的艺术作品并挖掘出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去寻觅能使人获得这"天人合一"美感的艺术。

  (三)天人同构:天人合一的逻辑终归。

  中国传统的艺术深受中国传统哲学的浸染而具有"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深刻挖掘与中西艺术的比较中,宗白华发现"各个美术有它特殊的宇宙观与人生情绪为最深基础",也就是说一个民族所信仰的哲学的宇宙观往往决定了他们的艺术观。因此,宗白华开始了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品鉴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再思考。道家、儒家、佛学的思想相继出现在宗白华的思想的世界里,并被他吸收而最终融合成他的"意境"理论,启示着人们在艺术境界内去体悟宇宙、人生的真相。

  道家思想中"虚无"的宇宙观,首先进入宗白华对中国艺术精神挖掘的视域中。在"虚无"的宇宙观影响下所形成的"气韵生动"的艺术观也成为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所追求的最高的境界。这种境界表现在中国的绘画作品上则象征着"天人合一"的境界。宗白华认为中国绘画里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这种境界能够启示人们获得内心的情感与宇宙的秩序合一。它不同于西方古希腊时期人们追求世界有限的圆满,也不同于西方近代文明对无限的世界做无尽的追求。中国人感受到老庄所说的"道"、"自然"、"虚无"是"万物的源泉,万物的根本".然而,这宇宙深处的虚空却不似康德先验世界里概念的抽象,而具有"生生不已的创造力".这"虚无"的宇宙观集中体现在中国绘画的空白上。中国画中的空白并不是真空而是"宇宙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中国的写意画与西方的写实画相比看似主观但却描绘了最客观的自然生命亦表现出宇宙最客观的真实。

  宗白华这种主观的客观性思想是很值得玩味的。最客观的真实不是宇宙抽象的概念的显现,也不是感性的无形式的扩张,而是中国山水画里所启示的"心灵与自然完全合一"的境界。

  中国人发现了宇宙的无限又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了无限。在这艺术境界中,人的情感与大宇宙流的秩序合一。使得个体具有了超脱出世而又怡然自得的态度在经验世界演绎着超验世界的规律。

  宗白华认为道家的宇宙观奠定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美感的基础。而中国艺术所表现的境界特征是"根基于中国民族的基本哲学,即《易经》的宇宙观".

  《易经》中所蕴含的宇宙观即是"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二气化生万物"的"气积"的宇宙观。

  其中所蕴含的"动"的宇宙人生的真理"正与中国艺术精神相表里".其中所体现的"生生的节奏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源泉。"中国人在静观寂照中以自己内心的心灵节奏体合宇宙内部的生命节奏,实现了心与物的绝待状态。在叔本华意志哲学中所找寻的绝待以观意志的真体在中国艺术境界内实现,而这意志的真体转变为"生生的节奏".个体在艺术境界内使心灵节奏与宇宙生命节奏就能够体悟到宇宙人生的规律与真相。

  在对"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与"气韵生动"的中国艺术精神的挖掘中。

  宗白华的天人同构思想实现由本体同构到生命同构最终到天人同构、万物一体的转变,在形而上的层面实现了人的理性的感性复归。支配宇宙人生的不再是抽象的先验本体和生命现象,而是在艺术的象征与启示作用下感性的人在艺术境界中演绎最高的宇宙规律。那么,个体如何基于美感的获得进入这种艺术境界内,去体验宇宙人生的真相,艺术家又如何将心中的美感表现在艺术作品中启示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也成为了宗先生所继续追寻的问题。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