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美术论文

国画山水画的道释意分析(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9-03 共8301字

  ( 一) 雪景、待渡图像

  山水画雪景图像极多,文徵明在《关山积雪图》上题: “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笔,作山水以自娱,然多写雪景”.根据《宣和画谱》,仅王维一人就有 26 幅雪景。历代着名大家都绘有雪景图像: 唐代顾恺之有《雪霁望五老峰图》、张僧繇有《雪山红树图》、王维有《雪溪图》、《袁安卧雪图》,五代董源有《雪浦待渡图》、《密雪渔归图》,韩干有《江行初雪图》、郭忠恕有《雪霁江行图》、巨然、梁楷都有《雪图》,宋时范宽有《雪霁图》、《雪景寒林图》、《雪山萧寺图》,许道宁有《关山密雪图》、王诜有《渔村小雪图》、宋徽宗有《雪江归棹图》、元代黄公望有《九峰雪霁图》和《山阴访戴图》、明代蓝瑛有《雪山行旅图轴》、吴伟有《灞桥风雪图轴》、沈士充有《梁园踏雪图轴》、宋旭有《雪居图轴》、谢时臣有《太行晴雪图轴》、宋迪有《江天暮雪图》等。“雪为白,白为无,白雪提供了一片空无的世界”,“雪”因明洁空茫而受禅师喜。释迦牟尼曾称“雪山童子”,百丈禅师以“雪山”喻“大涅磐”,唐代庞居士告别药山惟俨禅师说“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绘事发微》云: “凡画雪景,以寂寞暗淡为主,有玄冥充塞气象”,画家以各种雪景图像生玄冥,通鸿蒙,表释家去执超越之思。

  再看待渡。自唐起就有很多人画过待渡的山水图景,着名的如王维有《雪景待渡图》,董源有《雪浦待渡图》、《夏景山待渡图》,关仝有《山溪待渡图》、李成有《密雪待渡图》、许道宁有《秋江唤渡图》、《秋山晚渡图》、盛懋和钱选有同题的《秋江待渡图》、叶欣有《孤村野渡图》等。度( 渡) 是佛教重要概念: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为“六度”; 大、小乘求“自度”和“普度”; 六祖惠能说“迷时师渡,悟时自渡”,等等,这些都使“渡( 度) ”在绘画中成了表释家禅意的好画材。画家构造待渡的山水图景,表现现实中的人们待“渡”于精神的彼岸世界。

  ( 二) 草堂、桃源图像

  圣心难测,绝大多数士夫在“兼济”“独善”中游移,徘徊于儒道之间。一旦仕途坎坷,趋道归隐是多数人的选择。山水画中的最常见的趋道归隐是草堂、桃源图像。草堂图像源于卢鸿《草堂十志图》。卢鸿是《唐书·隐逸传》中的人物( 《旧唐书》作鸿一) ,玄宗开元间欲征为谏议大夫,但卢鸿坚辞不出。后玄宗赐其“隐居服”和“嵩山草堂”,于是卢鸿绘了山水册页《草堂十志图》( 《云烟过眼录》《大观录》《说郛》《东坡题跋》有记录,李伯时、林彦祥有摹本) .

  卢鸿式的隐逸情怀潜藏于众多的士夫画家心中,故草堂图像代代不绝,如明文徵明有《浒溪草堂雪图卷》,董其昌有《东皋草堂图》,清王原祁有《仿卢鸿草堂十志图》,直到近代,任熊的杰作之一也是“( 范湖) 草堂图”.最受山水画家喜爱的归隐趋道图像是桃源。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描绘了一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自在闲适世界,在《归去来兮辞》里更明确说“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陶渊明宗自然、返真我,适性逍遥的思想,“是文人士大夫凸现人生和人性价值,维护其高逸情怀的最好表征”,与道家取向一致。到宋代,陶渊明的思想经过苏轼、朱熹的大力推崇,不仅逐渐成为士人的“崇拜对象”,还“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代表着清高、气节、真淳,也代表着回归自然的人生追求,以及对自然美的追求”.

  ?宋以后桃源成为画家最常采用的题材,各代大家都有各种形制的桃源图像: 文徵明有《桃源春晓图》、仇英有《桃源仙境图轴》、周臣有《桃花源图轴》、丁云鹏有《桃源图》扇页、董其昌有《采菊望山图》、石涛有《陶渊明诗意》山水册页十二开等。

  雪景、待渡、桃源、草堂等图像的生成方式是“模件化”的。模件既可以在某个画家的作品中看出来,也可以在不同画家的画作中看出来。前者如王原祁的山水画图像,“构图大都彼此相似”,“在前景中总是习用河堤上的丛树、一座小桥、枝叶掩映间的座座房舍,或通往山间寺院的一段石隥”.后者如清四僧之一牧溪的《渔村夕照》( 挂轴,纸墨,33. 1×115. 3 厘米,日本东京根津艺术研究藏) 和宋代米友仁的《云山图卷》( 绢本,水墨淡彩,手卷 43. 4×194. 3 厘米) ,牧溪只不过是将米友仁的《云山图卷》构图程式调理一番而已。

  在《渔村夕照》中,牧溪把《云山图卷》的左半部分改到了右侧,稍稍缩减,减去了桥,让溪水直接流至前景的水中,但渔舟、屋舍等细部的景物仍和《云山图卷》大致一致。这种模件化使得山水图像的相似度较高。虽然画家可以用各自不同的笔墨显示个性,但还是少不了要借助与图像并置的题语、跋语和印鉴等画作之“话”,用“像”与“话”互注的方式表自我心性。

  二、山水画“话”的道释意

  视觉研究者认为,“在一个静止的视觉符号里,我们能够向其中注入的信息量是有限的”.这是所有视觉图像的不足,而国画图像的程式化特征和模件式生成,使这种不足更为凸显。可能是中国艺术家早已发现了这一不足,于是,国画除了“像”,还有“话”---题语、跋语和印鉴。题语、跋语和印鉴不仅和图像一起经营位置,“被用来求得构图之进一步的丰富与变化”,还以文本明示画家的意趣才情,使国画别于其他绘画。山水画作中,题语、跋语这些画上的“话”是灵活多样的,以小品散文、诗歌咏赞最为常见。这些“话”,唤起“观者的联想”,和图像一起作用于观者的认知,经由观者推论,使观者得到更确实的图像信息: 如使观者知道画家是在何时何地因何而画,知道“以前的鉴赏家是怎么欣赏和评价画作的”,知道画家才艺技能所映现的“灵魂、人格、学养”等等。画家在山水画上最常说的“话”是道禅之意,通过题跋和印鉴表示。

  ( 一) 题跋

  题跋表道释意,从山水画出现不久就已不少见,卢鸿的《草堂十志图》册页之一为《金碧潭》,上有题记:金碧潭者,盖水洁石鲜,光涵金碧,岩葩林茑,有助芳阴。鉴洞虚灵,道斯胜矣,而世士缠乎利害,则未遐游之。歌曰:水碧色兮石金光,滟熠熠兮濙煌煌。泉葩映兮烟茑临,红灼灼兮翠阴阴。翠相鲜兮金碧潭,霜天洞兮烟景涵。有幽人兮好冥绝,炳其焕兮凝其洁,悠悠千古兮长不灭。

  题记前半部分以四字为主,似乎还未摆脱当时人物像上的题语影响,后半部是《楚辞》体,前后部分的语义结构都是“景+情( 意) ”,大部分是金碧潭景色的描写,最后点出“幽人好冥”的“千古不灭”的道家所求。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