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美术论文

以《赤壁赋》为题材的书画作品及其特点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6-27 共6342字

  在中国古代文学家的灿烂星河里,苏轼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之一。在他众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中,《赤壁赋》是影响最大的篇目之一,而且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文学领域,比如在书法和绘画领域。长期以来,众多书画家以之为书写内容和绘画题材,创作出大量的书画作品,形成了一道文学与书画交融、互动的独特文化景观。考察这一现象,揭示其成因,对了解苏轼的人格精神及其影响,对理解中国文人的人生追求和美学理想,都很有意义。但迄今为止,学界对历代有关《赤壁赋》的书画资料尚未进行全面的整理,对历代书画家热衷于《赤壁赋》这一文化现象还缺乏深入、全面的研究。本文拟对此作一番探究。

  一、以《赤壁赋》为题材的书画作品
  
  苏轼曾多次手书《赤壁赋》以赠友人。孙承泽《庚子消夏录·苏东坡书前赤壁赋》云:“《赤壁赋》为东坡得意之作,故屡书之。”苏轼自书《赤壁赋》至少有五本。除苏轼外,现今所知最早书写《赤壁赋》的书法家是宋孝宗赵昚,其行草《赤壁赋》长卷用泥金书于磁青纸上。宋高宗赵构有草书《后赤壁赋》,同马和之《后赤壁赋图》同装,后接另纸篆书《后赤壁赋》全篇。宋人徐竞有篆书《赤壁赋》。

  《赤壁赋》在宋代已成为常见的绘画题材,着名画家乔仲常、马和之、杨士贤、李嵩、李龙眠、王诜、赵伯驹、赵伯骕等都曾绘《赤壁图》。乔仲常的《后赤壁赋图》是目前所存最早的“赤壁画”.此画采取中国画长卷通常采用的“异时同图”①的手法,根据《后赤壁赋》文意和情节,画面分九段从右向左展开,逐一描绘了东坡与客游赏的进程,每段既相互独立,又连成一个整体。马和之《后赤壁赋图》描绘的是《后赤壁赋》中东坡与客泛舟夜游赤壁,遇孤鹤“横江东来”“掠余舟而西”的瞬间景象。此画构图极简,大片的空白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笔法飘逸、婉转纤巧,特别适合表现道家看重的水流和云气,给人虚无缥缈之感。杨士贤《赤壁图》表现出江流浩荡之气和赤壁雄伟之势,与苏轼的豪放情怀颇相契合。李嵩《赤壁图》画技精妙,图中暗礁石壁以小斧劈皴擦,简洁、拙重,用“锯齿描”精绘细写漩流急浪,颇有装饰美感,意境悠远。此外,还有李龙眠的《赤壁图卷》,王诜的《赤壁图》,赵伯驹的《后赤壁图》,赵伯骕的《后赤壁图》等。

  金代武元直的《赤壁赋图》在众多“赤壁图”中最负盛名,表现的是苏轼泛舟夜游赤壁的场景。此画构图雄奇壮阔,大江奔流、石壁峭立、峰峦起伏、树木苍郁,石壁之下一小舟中,苏子与二客对饮,船夫撑篙顺流而下。烟波浩渺、宽阔的江面和高耸险峻的石壁,衬托出小舟及其乘客的渺小,让人不禁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在画法上,近景山石用类似“斧劈皴”的短皴和淡墨直线皴结合,用笔法度谨严,笔力劲健,凸显出石壁的峭拔和坚硬。皴笔大致用淡墨,只在结构折转处以浓墨醒出,墨色湿润,浓淡墨色的渗化使景象稍趋朦胧。另外南宋杜莘老绘有《赤壁图》。此外,在南宋的一些工艺品上也出现了以《赤壁赋》为题材的图像,如剔红《后赤壁赋》纹盘、剔黑《后赤壁赋》纹盘以及《前赤壁赋》银盘等[1].由此可见,在宋、金时代,《赤壁赋》已成为绘画以及工艺创作的常见题材。

  与宋、金相比,元代留存至今的赤壁图和《赤壁赋》书法作品不多,但历代着录和题画诗中提到的并不少。其中赵孟頫与《赤壁赋》结缘最深,见于着录和现存的有四幅:其一行楷书《前后赤壁赋》,其二行书《前后赤壁赋》并《苏东坡像》,其三行草《前后赤壁赋》,其四行书《前赤壁赋》。除赵孟頫外,还有一书画作品,如鲜于枢的行书《后赤壁赋》,虚庵的题画诗《盛子昭<赤壁图>》等。元代题《赤壁图》的诗甚多,有赵孟頫的《题四画·赤壁》、郑思肖的《苏东坡<前赤壁赋>图》、吴师道的《游赤壁图》、房祺的《题<东坡赤壁图>》、唐元的《题亷守所得<东坡游赤壁图>》等。这些“赤壁图”今已散佚,但这一题材为元代书画家所热爱的盛况,由此可窥见一斑。

  明代是《赤壁赋》书画创作的高峰期,作者和作品的数量都远远超过前代,且精品较多。

  据历代着录和《中国古代书画图目》《故宫书画图录》《文征明书画简表》等资料统计:祝允明书《赤壁赋》共16幅,文征明书《赤壁赋》共56幅,董其昌书《赤壁赋》共6幅,张瑞图书《赤壁赋》共20幅。此外,沈周、唐寅、王宠、陈道复、陆治、彭年、陈泰来等都有《赤壁赋》书法作品存世。仇英、陆治、文伯仁、丁玉川、戴进、陈淳等都有“赤壁图”存世。明代《赤壁赋》书画作品亦不少,如陈士谦的《后赤壁图》,图后接蒋先生楷书赋;杨荣的《书<赤壁图>后》和陈粹之(冷庵)的《赤壁图》。明代有大量题《赤壁图》诗,如张以宁《苏公赤壁图》、刘泰《东坡赤壁图》、何景明《题<苏子瞻游赤壁图>》等。同时“赤壁图”也是明代中后期工艺品的常见题材。主要形式有陶瓷器表上的绘饰,竹木器表上的雕饰,纺织品上的修饰,犀牛角雕、漆雕、玉雕等。

  清代书画家创作《赤壁赋》书画的作品亦不少,但艺术水平远逊前朝。见于着录和今存的书法作品有徐枋、黄杰、吴山涛、何绍基的《前后赤壁赋》,王芑孙、赵之琛、陈士本、程焕伦、爱新觉罗·永瑆的《赤壁赋》,曹贞秀、魏鸿选、黄辉、正诣的《后赤壁赋》等。绘画作品有吕焕成的《赤壁图》、王梦龙的《前赤壁图》、钱杜的《后赤壁图》、徐坚的《临唐寅赤壁图》等。书画合璧作品有张在辛的《赤壁赋书画》、唐泰的《前赤壁赋书画》等。清代也有许多题“赤壁图”诗,如钱大昕《题爻吉兄<赤壁图>》、陈瑞林《题王香雪<赤壁醉眠图>》等。

  清代以《赤壁图》为图样的工艺品很流行。清早期竹雕“赤壁图”笔筒、青花“赤壁图”酒杯、剔红雕漆“赤壁图”插屏、掐丝珐琅“赤壁图”扁壶等,这些工艺品都用于皇室或上流社会,由此可见清代上流社会对《赤壁赋》的喜爱。

  较之明清两代,近现代以来,书、绘《赤壁赋》的作品较少,但一些大家如陈少梅、张大千、傅抱石、亚明、陆俨少、李可染、范曾等都喜绘“赤壁图”,并在构思、技法、风格方面都有超越前人之处。

  《赤壁赋》在日本绘画中的表现值得关注。据池泽滋子介绍,现存室町时代五山僧的三十多首题画诗中,题《赤壁赋图》的有十多首。江户时代的日本人喜欢画“赤壁图”,还常常把日本某地当作赤壁来泛舟游览。流传至今的“赤壁画”有山本守礼的《赤壁赋图小袄》、贯名菘翁的《前后赤壁赋图屏风》、池大雅的《洞庭赤壁图》等。明治、大政时代的长尾雨山和富冈铁斋是“东坡迷”,他们组织了五次“寿苏会”和一次“赤壁会”,在“赤壁会”展出了大量有关赤壁的画,如富冈铁斋画的《赤壁前游图》《赤壁四面图》和吴昌硕的《前后赤壁赋图》轴等[2]二、以《赤壁赋》为题材的书画作品的特点==《赤壁赋》自产生以来,被历代书画家作为书写内容和绘画题材,创作出了大量的书画作品,这些书画作品又得到了诗人们的广泛题咏。这是一个引人关注的文化现象。这些书画作品表现出了以下特点:

  (一)采取书、画结合的形式
  
  在历代大量的《赤壁赋》书画中,大都采取书、画结合的方式:一是将赋题于画面之上,二是将赋另纸书写与画装裱在一起。第二种结合方式有五种情况:一是画家自己书写,二是画家和书法家共同合作完成,三是后世书法家补写以配画,四是后世画家补画以配书,五是收藏者“拉郞配”,即将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赤壁图”和《赤壁赋》书法装裱在一起。这就形成了一个具有多重审美价值的艺术综合体。在观赏这些书画合璧的艺术形式时,人们会不自觉去阅读赋作,把对文本的理解和审美感受融入对书法和绘画的欣赏中,使情感与思想,视觉与想象等多种审美体验相互叠加,大大增强了审美享受。绘画、书法与文学的紧密融合,说明文学对书画有很大的影响力,不仅影响作者,而且影响受众;不仅影响创作,而且影响欣赏。《赤壁赋》的魅力和影响力在这种“艺术综合体”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题画诗作者有的就是画家本人,题画诗正是画意的直接表达;有的是观画者,题诗乃借画言己志。总之,这些题画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与“赤壁图”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相一致。

  (二)“异时同图”和瞬间景象描写
  
  以《赤壁赋》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采用“异时同图”的表现手法,将《后赤壁赋》叙述的人物及其活动以若干场景呈现在同一个画面中,每个画面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成一个整体。采用这种形式的“赤壁图”较少,乔仲常的《后赤壁赋图》和文征明的《仿赵伯骕后赤壁赋图》为代表。另一种是绘制特定的场景,以展现《赤壁赋》的全貌,历代“赤壁图”中大多采用这种形式。这种形式大体有两种类型:一是综合《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中的描写,表现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的情景,如武元直、杨士贤、李嵩、仇英、亚明等的“赤壁图”;二是画《后赤壁赋》中的某一个场景,变成《赤壁赋》中的瞬间景象,如马和之、仇英的《后赤壁赋图》。场景的选择寄寓着画家们的思想感情。

  (三)运用绘画技巧表现赤壁之美
  
  从构图来看,“赤壁图”最显着的特点是:

  利用绘画技巧表现赤壁之美。“赤壁图”以线条的粗细、轻重、虚实、干湿、刚柔、直曲方圆、疏密聚散来表现山石、草木、房屋、船只、桥梁、水流、人物服饰等的形态和质感,尤其是用勾勒加少许的皴擦、点苔的方法,表现山石、沟壑的纹理结构。近景山石以淡墨着色,用笔法度谨严,凸显石壁的峭拔和坚硬,只在折转处以浓墨醒出,墨色湿润,浓、淡墨色的相互渗入,使景象稍趋朦胧。画面构图开合有度,山石背阴处、沟壑、树木的繁密与石面、大片水域、平地的空白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了月光的皎洁,使画面具有一种宁静的诗意之美。笔法飘逸、婉转纤巧,特别适合表现道家所看重的水流和云气,给人一种虚无缥缈之感。作为“赤壁图”主体的山崖,峭拔耸立、巍峨壮观,江水浩渺阔大,与一叶小舟及舟上的人物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出宇宙无穷,江山风月永恒,人生短促渺小的哲学意蕴。

  三、出现以《赤壁赋》为题材的书画作品的原因
  
  历代书画家反复书写《赤壁赋》并以之为题材创作大量“赤壁图”,反映了对《赤壁赋》的喜爱和推崇。那么,形成这一文化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传承了怎样的文化精神?都值得深入思考。究其原因,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赤壁赋》具备山水画构图的基本要素--山石(赤壁)、江水、扁舟、远山、树木、小亭、明月等,“苏子月夜泛舟游赤壁”这一情景极具绘画美和多重象征意味,为绘画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构思空间。以《赤壁赋》为主题创作的“赤壁图”核心的元素是苏轼、赤壁、江水、扁舟,次要的元素是船客、船夫、明月、崖壁、远山、树木、雪堂、临皋亭等,这些都是构成中国山水画的基本元素和基本意象。这些基本元素以及富有诗意和象征意味的场景,在山水画家们那里稍加剪裁构思就可以形成一幅不错的山水画。

  二是《赤壁赋》表达的宇宙无穷,自然永恒,而人生短促渺小的哲思,直揭人生悲剧意识的根源,契合中国文人的心灵,因而获得了强烈共鸣。书法家书写《赤壁赋》的过程,既是跨越时空的对话过程,又是审美过程。书写者或借此与诗文作者进行心灵沟通、寄托情怀,或以诗文作者为榜样来坚定生活志趣,或通过诗文感受意境之美。在文征明书写《前后赤壁赋》的过程中,常用“聊自解”“聊适意”“聊寄意”“聊遣一时之兴”以及“诵长公此赋,不觉有凭虚御风,羽化登仙之兴”等语来明确地表达借诵读、书写来遣兴的意图。其他书法家书写《赤壁赋》的心态也概不出其外。

  三是苏轼在《赤壁赋》中以变与不变的相对论哲学实现了对人生悲剧意识的超越,以全身心融入大自然的审美态度实现了对现实人生困境的超越,他从容、旷达、豪迈、坚韧的人生态度为中国文人提供了切实的安慰,树立了自我拯救的榜样,具有人格范式的意义。苏轼面对沉浮不定、变化无常的苦难人生,表现出极强的承受力和适应力,最终超越了苦难。他让人们知道在逆境中如何保持平静、乐观和自信的心态,面对坎坷如何调适、化解。王水照、朱刚指出“苏轼的人生体验、人生思考、人生境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后继者的人生模式的选择和文化性格的设计”,“由于苏轼的出现,才基本上完成了民族文化性格的铸造:用更超拔的人生领悟,将孔、庄两种人生态度统一于一种人生模式。毫无疑问,苏轼的人生模式是体现我们民族文化性格的最典型之模式”[3]544.《赤壁赋》集中体现了这种文化性格。

  “赤壁图”由苏轼与二客、赤壁、江水、扁舟、明月、美酒、远山、密林、飞鹤等形象组成,这些形象都具有一定象征意义。苏轼或与二客围坐舟中畅饮,或站立船头凝望赤壁,或徐步江边,或临江舒啸,神情闲雅从容、悠然自得,这不仅与苏轼形象十分吻合,而且是画家心目中理想的文人形象。在中国文化中,扁舟是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象征,饮酒是解脱苦闷、豪放洒脱的象征,鹤是高洁不群精神的象征。这些意象都表明苏轼愿像鹤一样,做一名隐逸之士,独飞独鸣、弃世而自举,在精神上追求超尘绝俗的境界。通过对这些有相似意象的图像的组合、重构,画家们表达了对《赤壁赋》所体现的从容、旷达人生境界的认同。

  一些“赤壁图”题跋和题画诗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画家的这种创作意图。如黄震《跋<赤壁后赋图>》:“坡之逆顺两忘,浩然与造物者游。”

  郑思肖《苏东坡前赤壁赋图》:“泛舟赤壁痛衔杯,孟德英豪安在哉?何似江山风月妙,不从自己外边来。”吴师道《游赤壁图》:“烧天烈火万艘空,横槊英雄智力穷。何似扁舟今夜客,洞箫声在月明中。”戴良《题赤壁图》:“千载英雄事已休,独余明月照江流。画图不尽当年恨,却写苏家赤壁游。”画家不去表现曾在赤壁鏖战的三国英雄,而是描绘苏轼赤壁夜游的情景,反映了画家对苏轼忘怀得失、心无挂碍的宽阔胸襟和随缘自适的生活态度的肯定。

  功名事业总成空幻,不如醉心于大自然的明月清风,尽享超然世外之乐,这种隐逸避世思想造就了历代书画家的赤壁情怀。

  四是书画家们对《赤壁赋》的书写和绘画,表达他们对苏轼怀才不遇的同情,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不遇之悲。苏轼身逢文人颇受尊崇的宋代,才华横溢,有治国的理想、热情和才能,被宋神宗视为有宰相之才,然而一生仕途坎坷,怀才不遇,大部分时间在贬谪流放中度过,《赤壁赋》正是苏轼贬谪黄州时期的作品。悲士不遇是中国历代文人最普遍的一种感受,尤其是那些与苏轼有着相似人生目标、自我期许以及人生际遇的书画家。许多“赤壁图”的题画诗都抒发了悲士不遇的情怀。如李纯甫的《赤壁风月笛图》:“书生那得麾白羽,谁识潭潭盖世雄。却教载酒月明中,船尾呜呜一笛风。”元好问的《赤壁图》:“得意江山在眼中,凡令谁是出群雄。可怜当日周公瑾,憔悴黄州一秃翁。”黄仲昭《题<东坡游赤壁图>》:“东坡老仙玉堂客,文章气节称人杰。才大难为世所容,万里黄冈竟迁谪。”这些诗皆抒发了对苏轼遭贬谪的愤懑不平之情。

  五是书画家的职业化促进了《赤壁赋》书画的生产。一方面,经过长期的积淀,到了元、明以后,《赤壁赋》书画已经广为大众喜爱,有需求自然就有产出;另一方面,书画家要靠出售书画作品维持生计,自然要考虑创作中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即以最少的精力创作出最多的作品,于是书画家自然偏重创作“赤壁图”.画家之间互相学习、借鉴甚至因袭的情况也很多。如明代吴中地区的书画家沈周、吴宽、祝允明、文征明、仇英、陆治、文彭、文嘉、许初、居节、朱朗、钱贡、杜翼龙等人,几乎都有《赤壁赋》书画作品,在构图、风格、笔墨技巧上有很明显的模仿痕迹。这一方面促进了《赤壁赋》书画的繁荣,另一方面导致了程式化、雷同化倾向,对艺术的创新、发展不利。

  职业书画家的很多作品都是应买画者的要求创作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历代书画家反复书写《赤壁赋》、创作“赤壁图”,实际上反映了受众对《赤壁赋》的喜爱和推崇。反过来,大量《赤壁赋》书画作品的流传又促进了《赤壁赋》的传播,提高了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通过对历代《赤壁赋》书画的考察,我们看到了文学经典对书画艺术创作的巨大影响力。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文学经典在传承文化精神、塑造文化人格方面的巨大影响力,这就是文学经典永恒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日]板仓圣哲。宋代绘画和工艺作品中的赤壁图[J].张毅,译。上海文博论丛,2006(3)。
  [2][日]池泽滋子。日本文人与赤壁游和寿苏会[C]//中国苏轼研究(第一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3]王水照,朱刚。苏轼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