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企业管理论文

业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动态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3-03 共9951字

  第2章业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动态

  2. 1国外学者研究动态

  2.1.1关于EVA的研究现状

  EVA是Economic Value Added的英语缩写,中文含义是经济增加值(或称经济利润、附加经济值、剩余收益等)。

  (1)1982年,美国纽约斯特恩?斯图尔特公司(Stern Stewart & CO.)提出经济增加值EVA业绩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它是用息税前利润减去企业的所有者权益资本费用再减去债务资本成本费用后的余额,才能被认为是为企业所有者创造剩余价值,其思想来源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EVA显示了一种新型的企业价值观,可以引导企业经营者以企业价值最大化,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经济增加值EVA计算公式为:

  EVA=NOPAT-TCXKW其中,NOPAT是企业税后、但在扣除财务费用和摊销科目之后的税后净营业利润。

  TC表示资本总额,通常是调整后的权益资本加上经过调整后的债务资本。

  KW是企业加权资本成本率,等于权益资本/资本总额X权益资本成本率+债务资本/资本总额X债务资本成本率。

  其中:权益资本成本率=无风险收益率+贝他系数X (期望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债务资本成本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X (1-所得税税率)。

  该指标体现了股东财富最大化的思想,要求获得的价值至少要能补偿投资者承担的不确定性。如果EVA〉0,表明企业获得的税后净营业利润(NOPAT)大于为带来该项利润所投入的资本费用,为企业创造了新的财富;相反,如果EVA<0,则表明企业获得的税后净营业利润(NOPAT)不足以弥补为带来该项利润所投入的资本费用,企业非但没有增长财富反而在毁灭股东财富;若EVA = 0,则说明企业获得的税后净营业利润(NOPAT)刚好可以弥补为带来该项利润所投入的资本费用,投资者的财富既未增加也未减少。正如可口可乐(Coca-Cola)己故首席执行官(CEO)罗伯尔多?乔伊勃塔(Luoboerduo . Joel Yibot)所说:“只有您投资的钱给您带来的回报高于该资金的成本时,您才变富了。”

  (2)1996年,斯蒂芬.奥伯恩(Stephen 0 Byrne)研究表明,经济增加值在公司市场价值解释力方面(相关系数=0.56)要比税后经营业利润NOPAT (相关系数=0.17)的作用更强。莱恩(Lehn)和玛开珈(Makaijia)同年通过对241家美国公司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得出相似的结论:企业内在价值和EVA的相关性要比与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会计利润的相关性都要强。

  (3)1997年,杰弗瑞(Jeffrey)进一步完善了 EVA的概念,提出了修正的经济增加值(Refined 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REVA),指出企业用于创造财富的资本价值总额既不是企业资产的经济价值,更不是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而是其市场价值。

  (4)1998年,斯隆(Laurence H. Sloan)通过石油和天然气上市的公司财务数据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虽然EVA的对股东财富的解释力要大于会计收益,但是解释力也不超过8%。同年Jan Nouhten认为经济增加值业绩绩效评价体系只关注财务指标影响因素,并没有关注一些非财务指标因素,如企业学习能力、企业人力资本和企业创新能力等。

  2. 1.2关于BSC的研究现状

  (1)1991年,卡普兰(Kaplan)和诺顿(Norton)首次提出平衡计分卡((BanlanceScore card, BSC))的概念,将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价体系定义是将财务驱动因素与非财务驱动因素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

  他们后来又分别发表平衡卡具体应用以及将平衡计分卡在战略管理系统运用的专着的基础上,出版了《哈佛商业评论》专着,从而使BSC的理论方法得以系统化,从财务因素、顾客因素、内部经营过程因素、学习和成长因素这四个综合因素评价企业业绩,并用因果关系将四个方面的业绩指标联系起来。

  罗伯特·卡普兰和大卫?诺顿创立的BSC业绩绩效评价体系是企业业绩绩效评价方法的重大创新,其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且紧紧围绕企业制定的长期战略目标,因而能真实、完整及系统地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克服了传统业绩绩效评价单一和不全面的缺点,真正体现了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导向作用。

  (2)1993年,林其(Richard)和克林斯(Kelvin Cross)提出建立企业战略目标与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相结合的业绩绩效评价系统,通过构造业绩评价金字塔,说明战略目标与业绩绩效评价的联系,企业战略目标位于金字塔最高层,往下是逐级的分目标。该模型的优势在于强调战略目标的重要性,但是其缺陷是没有强调学习和成长对于战略目标的重要性,同时该模型并没有通过实例去实际验证。

  (3)1995年,迪.拉非(D.Larfer)分析管理层薪酬与财务指标及非财务指标的关系,研究表明:对董事会影响力更大的管理者更倾向于在管理层薪酬预算中纳入非财务指标。同时,他认为绩效评价系统的财务指标存在以下缺陷:没有关注全局的利益,只是对局部、片面地进行关注;短期主义占主导,缺乏长期可持续发展指引,这些缺陷的存在导致财务指标受到批评。

  (4)2004年,Guido研究平衡计分卡在企业要具体运用时必须具备廉洁、目标、融合和有效这四个管理要素。

  (5)2005年,Bonnie和Teresa认为要提高平衡计分卡在企业的战略可使用性,就必须将战略目标转化为具体的业绩评价指标,也就是要将平衡计分卡上财务、客户、内部经营、学习与成长这四个维度以及每一个维度下的每个体指标赋予权数,最后在每个指标计算加权分数,并根据分数高低来评价企业业绩经营的好坏。

  2. 1. 3关于EVA和BSC相结合的研究现状

  安德森咨询公司(Andersen Consulting)开发了一个新的企业绩效评估框架——EVA和BSC相结合绩效评价体系,它包含了五方面内容:EVA、相关利益人的满意度、战略、企业内部流程和创新学习能力,要求业绩评价要对这五个面的相互联系和次序的理解上,综合了更多需要评价的内容。安德森咨询公司开发新的业绩评价体.

  系的思路是认为绩效评价的起点不是企业战略,而是各个相关利益者满意度的分析,同时把创新学习能力、EVA的评价指标融入到BSC体系中去,建立综合业绩评价体系,以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整体战略,但是该模式的缺点是在实际企业运用中难以落到实处,只不过是“纸上谈兵”。

  2. 2国内学者研究动态

  2. 2. 1关于EVA的研究现状

  国内对经济增加值业绩评价体系的研究比较晚,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对经济增加的运用进行深入研究。

  (1)实证分析角度

  2001年,施东辉通过构建中国上市公司经济增加值评价指标,并据此对中国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与业绩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EVA对中国上市公司的业绩有较大解释力。

  2002年,刘云宁认为经济增加值业绩评价体系不能对所有公司的内在价值做出准确判断,特别是那些知识含量较高公司,由于这些公司的企业价值如品牌、市场垄断程度等指标无法在经济值体现,所有这些知识密集型公司很难用EVA做出准确计量。

  2003年,刘阳、马永开和张晓东通过沪深120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相对于权益净利率、每股收益率、资产负债率、营业收入增长率等传统会计指标,经济增加值在内在价值的解释程度并没有多大的优势,所以说传统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等指标仍是一个更有说服力的投资分析工具。同年王文化等创建价值相关性模型,选取1998年至2001年沪深股市上市公司的经济增加值数据,进行了 EVA与企业价值相关联分析,实证检验显示虽然EVA与企业价值有一定相关性,但是这种解释力并不非常显着,没有表现出明显优于传统收益指标(净利润及净资产收益率)特性。

  2004年,张侠、顾银将EVA业绩评价方法与DDM模型(股利贴现模型法)和FCFF模型(自由现金流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它较之后面DDM模型和FCFF模型,优势在于指标易获取性,会计账面价值在此模型中得到重视。同年,李保华研究发现:

  EVA绩效评价方法未在我国上市公司全面普及使用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会计报表信息存在失真情况,经济增加值却没有能力去辨别这些财务报表信息的真假;另外,EVA业绩评价体系中所关心的只是最终结果,而忽略了中间的过程因素,因此他对EVA的本土化前景并不看好。

  2005年,彭德宏、王国明对以EVA为导向的业绩评价方法在我国上市公司运用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包括相对有效性和绝对有效性两个方面。通过研究发现,在相对性方面,表现出较好的优越性,EVA作为业绩评价系统要优于传统指标;但在绝对有效性方面,EVA业绩评价系统与传统系统相比,优势并不大。?

  2006年,张明、李洪等以454家A股上市公司在巨潮公布财务报表为依据,通过对财务报表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然后计算这些财务指标的相关系数,并以此来构建以EVA为主成分的经济计量模型,以验证EVA是否有效。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加值指标和每股收益指标显着相关,并且可互为因果构建经济计量模型,这说明用EVA和每股收益指标评价具有一致性,是非常有效的。同年,胡志勇以上市公司的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以EVA相关研究文献为出发点,对我国国有企业EVA绩效评价体系进行相关性经验分析。

  2008年鲁顺、胡夏通过对湖北上市企业进行实证分析,实证表明虽然EVA影响了的经营业绩,但与传统制表的净利润相比,其优势也不是很明显,原因主要是EVA不能识别上市公司报表中调整因素,EVA指标计算中对财务报表的调整存在随意性。

  同年,蒋宏伟提出了经济增加值业绩评价体系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具体应用,并指出EVA在我国商业银行运用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并构建了基于我国商业银行的EVA评价体系。

  2009年,张浩实证分析了 EVA在我国央企业绩绩效评价的实用性,研究表明EVA具有很强的协调性,EVA与经营者有很强的相关性,而且EVA可操作性强,可以直接计算,因此国企可以将EVA作为了业绩考核的核心指标,并建议国企领导班子的报酬应该与EVA考核效果直接挂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将我国国企EVA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2011年,张国华在研究集团性施工企业构建绩效管理体系的基本问题时,认为EVA对会计报表进行了专门的会计调整,因而消除了会计扭曲,减少会计操纵机会,并构建集团母公司及其所属子公司管理层的EVA奖金激励方案的设计和施工企业工程项目部的EVA奖金激励方案的设计方案,最后认为不应该对公司管理层进行EVA考核,更要包括基层项目员工,因为项目是施工企业利润创造的源泉,应该加大项目部员工的激励力度。

  (2)规范性研究角度

  2001年,王庆芳、周子剑认为最能体现经济增加值EVA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同时他认为EVA不仅能够真实有效地反映企业的剩余价值,而且能将所有者的财富与企业剩余价值联系在一起,因而EVA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手段。

  2008年,孙红梅认为EVA引入我国国有企业业绩考核系统是一个长久持续的过程,首先需要转变观念,真正接受EVA;其次是要对现有的股权结构进行改革,使得EVA业绩系统真正适合中国具体国情。同年孙宋芝通过对国内外有关EVA研究的文献综述,提出以EVA为核心的业绩评价体系,由于EVA能更真实的反映企业价值创造,对于我我国实践意义在于经济增加值能改变完全以收入、净利润来等指标去评价经营者经营的好坏的短期评价方式,从而以一种更为长远、更好地去评价“代理者”的经营好坏,因此更能有效地激励“代理者”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目标,同时能引导我国相关部门去完善和加大监管资本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0年,赵芳、刘文浩等认为经济增加值业绩评价体系没有在我国企业得到很好的使用,具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我国证券市场不完全有效,处于偏弱;二是公司治理结构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快速准确的调整。同年邵婕研究EVA在我国企业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企业业绩评价不能根据风险进行调整的问题;二是企业面临环境具有较大不确定问题;三是我国经营者较集权的问题;四是我国企业追逐短期利益行为的问题。

  2012年,张秀娟通过施工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认为要全面评价施工企业的业绩,需要设置多种指标,而不仅仅是EVA指标,应该从不同方面去反映着企业各方面的经济效益和企业发展的优劣势。构建施工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全面性、可操作性、科学性、互补性和公平公正性等原则,当然还要对业绩评价进行有效监督。

  要促使施工企业完善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保证施工企业健康、平稳和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必须将企业业绩评价工作发挥最大效用。

  2. 2. 2关于BSC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研究平衡记分卡(BSC)的学者也由最初的管理会计发展到战略管理、业绩评价等角度,相关的理论分析研究也正在逐步深入,其实践应用也在逐步开展。

  (1)理论研究

  2003年9月,孙永玲博士发表了《平衡记分卡战略指导》,该篇文章阐述了平衡计分卡是如何作为有效的业绩评价工具的,并介绍了此理论在中国企业具体实践以及具体运用的可行性,这也是第一次将平衡计分卡引入我国的实践书。2005年,又发表了《平衡记分卡中国战略实践》,此文在原有BSC理论的基础上,将其延伸到流程改进、内部控制系统、人力资源系统(能力发展、不固定薪酬、领导执行力、学习和企业文化)等领域,构建了系统的BSC体系,同时指出了在实践BSC系统过程中可能遇到重大问题,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有效解决方案,它通过其四个维度作为评价企业战略目标和依据,使经过本土化调整后的平衡记分卡体系成为一个更有效地战略管理实施工具,真正的将平衡计分卡引入到我国企业具体实践。

  2004年,刘勇、王化成回顾了业绩评价体系的历史演进,从早期的传统财务业绩评价,到目前的经济增加值评价方法和平衡计分卡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将业绩评价系统划分为三种模式:财务模式、增加价值模式和平衡计分卡模式。通过对三种模式的比较,认为平衡计分卡是以因果关系为纽带的战略实施系统,中国企业更应倾向于选择平衡模式。同年,罗建强、黄昕对平衡计分卡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宏观理论和管理学知识角度论述了 RobertKaplan未解释清楚的问题:平衡记分卡是怎么来的。同时他发现在中国企业实施BSC存在以下困难:因果关系确定的困难性;指标的量化和创建存在着较大困难;具体运用和实施的成本方面的困难。最后他设计了平衡计分卡框架,并建立了一套适合中国企业可以应用的管理模式和流程,使BSC业绩评价体系在中国理论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

  2005年周文、虞涛在《绩效管理》一书中分析了 BSC业绩评价方法相对于传统的业绩评价方法的优势,并对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价系统的实施流程进行了详细阐述。

  2009年,杨新东认为平衡计分卡有个最关键的假设是在平衡计分卡能将业绩评价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循环的因果关系能驱动在一起,并提出了平衡计分卡在业绩评价成功运用的具体建议:第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循环反馈机制;第二,要避免平衡计分卡滞后性;第三,要建立一个可以将因果关系链接的纽带。同年,李莉在《平衡计分卡系统企业绩效考评的工具箱》一文中,从财务方面、顾客方面、内部业务流程方面、学习与成长这四个方面,对平衡计分卡在企业业绩评价进行了论证,认为平衡计分卡在企业要成功实施,需要满足以下条件要求: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水平、企业战略目标、员工素质水平及计算机信息化程度等。

  2011年,张云坤在《平衡计分卡在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应用》一文中指出实施BSC业绩评价方法的步骤:第一,确定企业战略目标;第二,确定企业关键成功要素及关键岗位和部门;第三,提炼为财务、内部业务流程、顾客、学习与成长管理等四个方面的关键成功因素;第四,对关键因素具体指标进行确定和定义;第五,建立关键成功因素的因变量;第六,建立平衡计分卡的业绩评价体系;第七,对建立的业绩评价体系进行运用、验证以及反馈。并提出以下三项具体实施建议:第一,要衡量建立平衡计分卡的成本以及带来经济效益之间平衡关系;第二,BSC的执行要与企业奖励制度结合;第三,平衡计分卡的运用要有制度的安排。

  (2)实践研究

  2000年,陈林龙在《现代西方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管理》一书中对平衡计分卡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业的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了阐述。指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与西方银行有很大区别,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具有较强垄断性和政府监控较严的特点,所以要综合评价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就应该对平衡记分卡进行演变,使之能准确运用到我国商业银行业绩评级体系中去。另外不同的国有商业银行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不同国有商业银行应该根据不同的企业不同特点、不同的使命以及企业预算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控制。同时,国有银行应将负担政府赋予银行的“社会责任”纳入到平衡计分卡评级体系去,使平衡计分卡更好的服务我国国有企业,更能有效客观的评价我国国有银行的业绩。

  2002年,付光友认为现实中平衡计分卡的各个因素在实际确定中缺乏科学性。另夕卜,他还指出平衡记分卡并不适合我国所有类型企业以及所有的行业,表面上看平衡计分主要都是从财务维度、顾客维度等这四个维度评价企业,事实上平衡计分卡在具体运用时却要求企业应该有不同维度以及不同侧重点,同时,他指出平衡计分各个指标的确定以及各个指标权数的确定也是个难点。

  2003年,姚岳、王珍等认为我国国有企业要比较科学和系统地评价企业经营效率和成绩,必须在业绩绩效评价中引进平衡计分卡原理。同时他们还指出在运用BSC原理构建我国企业业绩绩效评价体系时,首先应该充分考虑财务报表相关指标是否真实、完整和可靠,也就是说会计信息的财务指标需要满足BSC的需要;其次,BSC业绩评价体系应改考虑企业为承担责任;再次,企业的创新精神、节能意识也应该纳入评价,来评价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另外不同的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使命去具体确定自身的财务、顾客、内部经营、学习与成长这四个维度指标以及权数,并根据自身战略去调整平衡计分业绩评价体系。

  2005年,秦杨勇通过大量对比成功与失败企业的经验,并在这些案例的基础加于研究,发现我国企业基础管理信息基础比较薄弱,还不是适合在所有企业推广平衡计分卡业绩评价体系,他认为我国企业要实施平衡计分卡,必须考虑企业的自身管理基础,如机构设计、流程设计、任职资格、员工素质及薪酬管理等基础,并根据这些管理基础去调整平衡记分卡的操作和方法,而不是照搬国外平衡计分方法。

  2006年,魏红梅通过平衡记分卡在石油公司运用得出来结论:我国国有企业运用平衡记分卡需要满足一些前提条件,主要有四个:一是要与平衡计分卡相配套的企业管理制度;二是能找出平衡计分卡四个维度与业绩评价之间驱动关系;三是企业的员工素质能够满足平衡计分卡的需要;四是企业的战略目标是能够层层分解的。同年,黎毅深入到中铁二局、中铁四局等多家铁路施工企业,通过实地调研、专家座谈等各种形式,广泛征求各公司、各项目、各层次人员对施工企业业绩评价系统的意见,并与他们一起探讨BSC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施工企业应用的可操作性及必要性,并构建了净资产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顾客满意率、优质工程率、经营及售后服务能力、.产品与服务的创新能力等综合指数评价体系。

  2007年,施正祥在《论平衡计分卡在施工企业中的应用》一文指出,由于施工企业生产周期短,质量要求高,施工企业在运用平衡计分卡时,要大力增加科技投入和研发力度,并依此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提出施工企业要体现顾客需要,并提出了要严格蹄选,精心组织,以最低的标价,提供优质的产品;快用勤租,按施工组织设计预计时间;以人为本,加强安全教育;加强核算和管理,谁损失就追究谁的责任;信誉至上;注意企业形象,干好在建工程,开拓外项工程等建议。

  2010年,阮平南、邵亚平在《平衡计分卡在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应用》一文中,提出平衡计分卡在企业业绩评价实际操作中应注意的三个问题:一是坚持及时快速沟通;二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是坚持全员参与模式等问题。并指出平衡计分卡在企业运用中实现了四个平衡:一是管理业绩和经营业绩的平衡;二是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资源的平衡;三是财务因素与非财务因素的平衡;四是战略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平衡。

  2012年黄远征在《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绩效考核》一文中,虽然国际工程是跨国的经济活动、影响因素多、风险比一般工程项目大、具有和国内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跨多个学科的系统工程等特殊性,但是仍可以平衡计分卡为基础,并从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财务维度、客户维度、内部业务流程维度、学习与成长这四个维度着手,设计了收入指标、利润指标、现金流指标、资产指标、客户满意度、社会信誉度、市场占有率、工程质量提高率、成本降低率、新工艺开发、国际风险预测能力和员工培训支出等一整套业绩评价指标。

  2. 2. 3关于EVA和BSC相结合的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对于EVA及BSC两种方法的结合也展开了有益的探讨。2005年,孙世敏等建立起以BSC为基础,引入EVA指标的业绩考核体系。该考核体系以理论研究为主,没有涉及到具体的实施细则。

  2007年,刘运国、陈国菲为国有企业业绩评价提供了实际参考价值。

  2009年,曾雅梅等提出了对EVA的改进,将EVA与平衡计分卡进行有效结合,提出EVA综合计分卡的业绩评价体系,次体系是将EVA融入BSC的中,这样不仅体现了 EVA的先进性,又有利于完善平衡计分卡的战略功能。

  2011年,鲍来超在《构建BSC与EVA相结合的绩效评价系统》一文中,提出了“价值树”的概念,认为EVA属于“树的果实”,是企业存在的目的和意义;BSC属于“树的枝千”,是结果性指标的支撑,保证“果实”的成长;企业战略属于“树的根基”,是企业的经营策略与方向。

  2. 3国内外文文献评价综述

  从现有的文献看出,国外学者对企业业绩评价起步较早,研究也较为成熟,大概经历了从传统的财务业绩评价一现金流量评价一EVA评价方法和考虑非财务因素的平衡计分卡的评价方法这几个阶段,与企业管理的发展相适应。虽然有些研究成果仍然存在不足,但仍然为我国企业,特别是我国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但是由于西方国家学者研究成果建立在西方跨国公司的研究基础上,与我国国有企业的基本情况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建立相关考核体系时应进行相应的调整。此外,国内外对于两种方法的结合研究也尚不深入,企业业绩评价研究偏重于企业自身的财务利益,对协调战略目标的力度还不够,不能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国内整体政治经济体制需要深化改革的大环境下,国务院国资委在国有施工企业业绩评价问题上尚未涉及EVA与BSC两种方法结合的问题,各施工企业集团对整合两种方法后如何进行具体在国有施工企业的实施较少,因此,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2. 4研究内容和方法

  2.4. 1研究内容

  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研究框架如图1-1,每章节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为绪论。在这部分里,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是本文总体思路,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对我国国有施工企业面临外部环境和内资发展特点进行分析,指出构建适合我国国有施工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为业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动态,首先介绍了有关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相关文献综述,分析国内外学者对EVA、BSC和EVA与BSC相融合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动态,并总结了他们的研究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为构建适合我国国有施工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和借鉴价值;其次是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本文创新之处,为本文提供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三部分为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理论框架,在此章中主要阐述了业绩评价的定义和产生的原因,以及业绩评价相关理论,为第四章和第五章的阐述做好理论准备。

  第四部分为国有施工企业EVA-BSC业绩评价方法。通过第二章和第三章有关理论介绍,第四章着重讨论的是EVA与BSC评价方法。本章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传统业绩评价方法与EVA、BSC评价方法的优势与劣势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提出将两者结合形成EVA-BSC业绩评价方法的观点,同时对于该方法在国有施工企业的应用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

  第五部分为EVA-BSC业绩评价体系构建与实施-以中铁X局为例。在第四章的构建EVA-BSC业绩评价体系的总体思路基础上,本章以中铁X局集团有限公司为例就针对这一评价体系如何构建、实施及如何具体运用,展开深入的讨论,为其他施工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最后一个部分是文章的结论及研究展望,对全文在我国国有施工企业构建EVA-BSC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进行了总结,也对本文的研究提出了不足以及未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论文摘要

  2. 4. 2研究方法

  (1)例证研究法

  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增加值EVA和平衡计分卡BSC的文献之后,总结他们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对他们研究不足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并创新性的对我国国有施工企业引入EVA-BSC综合评级体系,从而建立适用于我国国有施工企业自身特点的业绩评价体现,本文最终以中铁X局集团有限公司为例进行验证。

  (2)比较分析法

  通过对经济增加值与平衡计分卡的比较分析,得出EVA-BSC综合评价体系更能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从而将其运用到我国国有施工企业。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

  本文在构建中铁X局业绩评价体系时对财务维度和学习成长方面采用了定量分析,对顾客维度与内部经营维度采用是定性分析,从而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运用的基于EVA与BSC的绩效评价体系。

  2. 5论文的创新点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一,本文将EVA和BSC相结合,建立EVA-BSC相融合的综合业绩评价体系,并且对于综合评价体系的指标进行分类,以此适应我国国有施工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第二,本文在对我国国有施工企业业绩进行评价时,结合国有施工企业实际,将EVA与BSC指标完全融合,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对施工企业有重大影响的非财务指标,如安全生产;第三,本文对构建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时,突出了 EVA指标重要性应用,在关注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等经济效益指标基础上,增加了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社会责任是否超标的评价。同时,将EVA与BSC业绩评价体系运用到施工企业所属子分公司的考核之中。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