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多种理论视角下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理解

时间:2014-08-28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本文字数:4357字
论文摘要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正确理解这一概念是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前提条件之一.列宁曾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 α)历史地,( β) 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 γ) 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1]本文试着循着列宁的这一逻辑框架对"唯物辩证的发展观"的涵义试做解读.

  一、历史地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马克思早在 1859 年就提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所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观念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要了解"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首先要了解马克思提出这一论点的历史背景.

  "唯物辩证发展观"的提出受到当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那个时代盛行着一种科学乐观主义,它使人们相信天国会突然降临在地球上.科学和技术的突飞猛进,似乎也使人们感到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法即将被掌握.牛顿的物理学是用来完成这个任务的工具."[3]以至于"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这个伟大的基本思想,特别是从黑格尔以来,已经成了一般人的意识,以致它在这种一般形式中未必会遭到反对了."[4]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尽管恩格斯已经提到"自然科学预言了地球本身的可能的末日和它的可居性的相当确实的末日,从而承认,人类的历史不仅有上升的过程,而且也有下降的过程."[5]但是"无论如何,我们现在距离社会历史开始下降的转折点还相当远,我们也不能要求黑格尔哲学去研究当时还根本没有被自认科学提到日程上来的问题."[5]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马克思恩格斯结合摩尔根《人类社会》、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自然科学领域内三大发现等发展成果,提出了"唯物辩证发展观",主张"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时代发展至今日,生态、环境、人口、资源、战争等全球危机问题像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理解辩证发展观时则不能无视这种严峻的现实.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承认社会在一个大的时间段内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另一方面承认社会发展不仅仅取决于人类的主观愿望,还取决于人和大自然之间能否保持和谐关系,取决于地球的固有资源的支撑能力和人类发现新能源的能力.

  二、马克思主义其他原理视角下的"唯物辩证发展观"

  为了防止"唯物辩证发展观"被误读、误解,有必要联系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来理解掌握其内涵.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博大精深,本文只能以对正确理解"唯物辩证发展观"较为关键的一些基本原理作为视角来分析"唯物辩证发展观".

  ( 一) 事物是绝对运动的

  结合事物的绝对运动,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作一探讨.

  第一,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变动不居的结果就必然意味着变化.变化会导致四种结果---产生、发展、衰败、灭亡.对于人类社会来说人类社会的产生这一个环节是我们现代人无法掌控的,但是人类以后的命运---发展、衰落、死亡却把握住我们人类的手里,就像一个个体的生命一样,尽管我们没有能力阻止死亡,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努力掌控发展的速度、模式,推迟延缓衰落阶段和死亡这一结局.正如 20 世纪西班牙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加塞特所说"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无数次的退化和衰落.然而比已知的退化和衰落更为基本的退化和衰落仍有可能发生,甚至包括最根本的衰退: 作为人的人将消灭,他将悄然地退化为动物,文化的命运,人的命运,依赖于我们去保持那活在我们的存在之深层中的戏剧性的意识,依赖于我们对自身存在的明确意识,如同觉察到我们内脏悄然的复杂变动一样,意识到我们周围的不安全和不稳定."[7]这一段话委婉的提示我们: 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是灭亡、衰落、还是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周围的不安全和不稳定."也就是说如果有了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我们可以趋利避害地发展,反之盲目的乐观主义则容易导致毁灭.

  第二,既然万事万物都在运动,那么无疑没有静止不动的社会和个体生命,就如中国古圣先贤所总结的"不进则退,不喜则忧,不得则亡,此世人之常."( 《邓析子·无后篇》) 一个社会不是向好的方向发展就是向不好的方向衰落.就经济发展来说"从理论上说,知识生产是无止境的( 当然只一点也有些怀疑) ,但是人类的生产条件和资源却是有限的,这其实是显而易见的,但事实上在很长时间里人们却视而不见,当然,在今天人们都已经知道了无限发展的危险,但是特别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虽然已经知道了无限发展的危险,却没有能够发现限制发展的有限办法,这似乎说明了'骑虎难下'这句俗语的正确性.发展是一种心理上瘾,除非能够发现某些比发展更有吸引力的生活方式,否则无济于事."[8]

  赵汀阳先生的这段话告诉我们: 一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生命个体物质条件的满足是有限度的,不可能无限发展下去,但是我们在不能停止发展步伐的条件下,其实可以迷途知返,用其他的发展方式弥补经济物质方面的发展不足.

  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有序、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文精神的发展,国民道德水准的提高等都可以看作是社会的一种发展; 还有内在的精神境界的提升、智慧的增长、自身修养的提高、艺术欣赏能力的提高都可以看作是个体生命的升华和发展,譬如如陶弘景在《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的诗歌里所描述的"问我何所有,山中唯白云.只堪自怡悦,不堪持赠君"的天上的白云也可以让人的心灵得到很大的满足.当然我们也可以把每个公民个体生命的升华和发展看作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发展的标准.

  ( 二) 联系的观点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9]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乃至整个世界这样那样的联系都在影响牵制决定事物的发展轨迹和发展结局,比如太阳的运行变化对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影响、人类社会内部物质发展和精神发展的制约关系; 人类社会整个物质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其内部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资源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

  联系的千丝万缕使得我们的理性不可能很难把握所有的联系,正如列宁曾经说过的: "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永远也不会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这一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犯错误和防止僵化."[10]

  列宁的这段话看似矛盾,其实质并不矛盾,他以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告诉我们,即使客观上我们不能洞察影响事物发展的种种联系,主观上我们却要尽最大努力掌控事物发展过程中种种的联系,如此方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发展过程中种种的失误.

  另外,由于我们不能完全洞察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种种联系,事物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有"造化弄人"的尴尬.这种尴尬告诉我们: 首先,要尊重过往历史.人有时很难凭自己的理性去设计发展道路,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我们必须承认自然社会的发展趋势"的路径依赖,正是在史前时代,在最早文明的黎明时期,事情就已经定局了"[11]所以我们在面向未来的发展中不可数典忘祖,在尊重过去的历史基础上,才能再做进一步的发展.其次,因为我们无法把握掌控种种联系,这就意味着"人定胜天"在大多数时刻只是一种主观的渴望.我们在面对茫茫宇宙太空时,还是要有"对天地万物的敬畏,对宇宙规律的敬畏,对人伦秩序的敬畏,对崇高人格的敬畏,对人道真理的敬畏."[12]具有了敬畏意识,我们才可以静下心来审视我们的一言一行,在发展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

  ( 三) 理解的辩证法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13]

  "马克思所使用的整整一系列辩证的说法: 按本性说是对抗的,包含着矛盾的过程,每个极端向他的反面的转化,最后,作为整个过程的核心的否定的否定."[14]如果用上述的思路去分析"发展",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两个基本的结论: 第一,任何事物在发展到顶点之后,衰落、消亡是避免不了的趋势.第二,辩证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在社会发展早期阶段,经济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且起决定作用,但是随着社会文明发展到到一定的程度,精神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决定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人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

  三、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中国社会背景下分析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时要结合中国的过去、当下的社会发展态势来阐述"唯物辩证发展观"精神内涵.本文主要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与片面理解唯物辩证法发展观而滋生的"乐观主义"情绪的关系.片面理解唯物辩证发展观很容易容易让人们产生"我们无需警惕和忧虑,可以放弃一切责任.或者用西班牙人的话来说,可以'打着鼾度过时光'"[15]任凭历史发展的潮流把我们带到一个发达的社会里的幻想.这种乐观主义情绪很容易滋生懈怠心理,在社会发展过程,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影响社会的正常发展.对于因片面理解"唯物辩证发展观""而滋生的乐观主义带来的弊端,中国自古就有的"忧患意识"可以成为对治这一弊病的一帖良药.所谓忧患意识其核心内容就是"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周易··系辞下传》)正是这种于忧患中求安保的忧患意识使得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风风雨雨而不断壮大发展.

  在中国当今这个敏感且关键的转型时刻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乐观主义"与"忧患意识"的关系呢? 温家宝总理在2011 年 3 月 14 日中外记者招待会上的开场白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时,又要树立信心,信心就像太阳一样,充满光明和希望.""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凭诗人的直觉告诉我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类似的事物却有着不同命运.维科的研究也告诉我们"社会确实能够从精致而文明的时代重新堕入新的野蛮状态.罗马世界的崩溃导致了'黑暗时代'就是一例."[16]人类会有一个怎样的未来? 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怎么发展以及我们对"发展"本身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 第 2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785.

  [2][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2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32,112. .

  [3][16]罗素. 西方的智慧[M]. 北京: 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384,365.

  [4][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4 卷) [M]. 人民出版社,1995:244,213,212.

  [7][15]亚里士多德等. 冥想文化[M].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241.

  [8]赵汀阳. 长话短说[M]. 北京: 东方出版社,2001:13.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3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359.

  [10]蔡永宁. 解读命运---关于人生命运的哲学思考[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1:309.

  [11]布罗代尔. 文明史纲[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90.

  [12]于民雄. 孔子的敬畏意识[J]. 贵州社会科学,2006,( 6) .

  [14]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论哲学史[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327.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