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农村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困境与创新策略

时间:2018-12-07 来源:品牌研究 作者:符倩 本文字数:5126字

  摘    要: 依托中国传统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需求, 中共党人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已有了成功的实践。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牢牢把握党在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但目前农村的一些现实问题制约着它的进程。借助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聚焦农村经济, 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本领, 创新宣传模式, 不断提高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效性。

  关键词: 农村; 传统文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农村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困境与创新策略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们党理论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实现“四个伟大”目标的重要内容。农村文化建设是多元文化浪潮中的重点和难点, 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 底子薄, 人口多。如何发挥本民族文化的优势, 制定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法, 进一步深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活动, 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如何避免马克思主义在农村被边缘化和形式化?这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重大课题。

  一、农村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定内涵及必要性

  (一) 内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系列思想和论断。其特定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合理安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内容, 并由抽象到具体, 以人民喜闻乐见的生活方式, 渗透于人民的生活之中, ;二、在农村进行持久的宣传和普及教育, 不仅让农民大众能了解党的思想理论, 并且能将其作为自己的信仰传播开来;三、将理论与农村的实际相联系, 解决农村现实问题。

  (二) 现实逻辑

  农村思想文化问题伴随着农村经济事业的起步不断显露, 不能让思想问题成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善于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身, 涉及到农村社会的方方面面。

  广大农村复杂形势的需要。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以及现在的十九大一直在强调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问题。中国有广阔的农村和广大的农民, 以前我们总是号称地大物博, 但是殊不知如此众多的人口, 若不能充分利用, 将成为国家更大的负担。当前我国农村面临“内忧外患”, 表现为农村内部矛盾较为突出, 外部面临多元文化冲击力度大, 社会发展转型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传承农村优秀文化的需要。随着全球化步伐的迈进, 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 用文化引领世界潮流已成为了各国的共识, 这不仅只是单纯的经济效益的角逐, 更多是带有政治色彩。而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互联网已悄然进入农村千家万户, 多元文化的涌入对农民的价值观和实践观的冲击很大。与此同时, 若没有正确处理好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 很多民族传统的东西将渐渐被人遗忘, 甚至失传, 我们民族将要面对的是一个毫无民族味道的国度。

  当前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名词, 首次把乡村振兴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强调“三农”问题的紧要性。目前我国已经达到了全面小康, 处于农村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 如何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农村生产力, 是我们党的面临的突出问题。对于农村的发展而言, 以文化产业带动经济, 也是农村脱贫的一个良好契机。

  二、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与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辩证关系

  在世界全球化的时代下, 马克思主义要在农村得到普遍认知, 被群众掌握, 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必须融入到农村的日常生活之中。同样, 马克思主义可以凭借其科学的理论支撑, 对农村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着巨大的指引力。

  (一)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依托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早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 中共党人结合马克思主义与当地的具体情况, 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 把农民从封建的思想中解放出来, 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建立新中国后, 党和国家尤其重视农村思想建设工作, 颁布了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政策。这些实践归功于我们党能从实际出发, 积极开展当地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农村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离不开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依托, 如果离开了农村传统文化这个根, 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 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农村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立足, 主要是由于它符合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和历史文化传统。其一, 两者拥有共同的特征, 即开放性和包容性;其二, 两者的思想内容相吻合, 都以以民为本和集体主义为目标。“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表现在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上, 还以长期的民族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等形式存在。”[1]马克思深刻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 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要做到理论说服群众, 就必须坚持理论的彻底性, 抓住事物的根, 这个根就是要结合当地实情, 依托农村优秀文化。

  三、农村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困境

  (一) 形式和内容较为官方, 生涩难懂

  马克思主义本来就属于舶来品, 虽然已被中国化, 但是对于一些文化水平较低农民而言, 依旧味同嚼蜡。习近平总书记就此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要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 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3]马克思主义想要掌握群众, 必须要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积累精神认同, 与中国传统文化实现更好的融合。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农民, 有关自身利益的、直面生活的问题往往是他们的重点关注对象。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来需要人民的参与, 这样两者就产生了矛盾。如何在这两个层面上把握好度, 找出具体的可操作的解决办法, 是我们要探究的重点。

  (二) 主体缺位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战斗堡垒, 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直接领导者和实施者。”[4]周德新, 黄向阳经调查指出:“当前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还存在创新能力不强, 理论水平不高、工作作风简单粗暴、不能密切联系群众等问题。”[5]此外, 少部分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上出现问题, 例如工作重心偏离, 不为群众服务等, 阻碍了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三) 农村社会矛盾多发, 文化建设缺乏系统合力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 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6]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目前农村各方面的经济文化建设相对较为落后, 主要的温饱问题虽已得到解决, 但是新时代下贫富差距依旧较大。国家在实施脱贫攻坚政策的同时, 也产生了一些不良效果。矛盾无处不在, 经济方面, 人们会有关自身利益问题上产生经济纠纷;思想文化方面, 价值观念的异化同样会激化矛盾, 各类不同的矛盾穿插在农村社会生活中, 导致农村各项工作进行缓慢。

  (四) 方式缺乏创新, 宣传资源匮乏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农村的宣传工作有质的提升作用, 也对农村传统的传播方式提出了挑战。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的的突飞猛进, 农民生活标准也在逐步提升, 手机、互联网也已进入广大农村家庭。但总体而言, 农村的宣传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 分别体现在农村宣传工作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以及宣传的方式方法上。一是在人力资源方面:缺乏专业的宣传人员, 有时思想较为落后保守, 导致宣传方式单一, 没有创新点, 不能与时俱进。二是在物力资源方面:缺乏专业的宣传设施和场所, 以及宣传工作的经费, 出现宣传工作无法开展的现象。三是在传播的模式上, 较为封闭, 没有扩大宣讲范围, 同时也缺乏针对性。

  四、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农村大众化的路径创新

  (一) 结合农村传统文化, 合理的安排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

  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身的文化底蕴, 这不仅仅体现在风俗和文献上, 更可能是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等方面。马克思主义传递的是很朴实的道理, 从整体把握才能真正了解到其中的逻辑。农民由于自身的阶级性特征, 大多数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 相对于现实性的问题, 思想文化问题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要掌握大众的思维习惯, 紧抓大众的现实需求, 可以多向革命先烈毛泽东同志学习, 他的《实践论》、《矛盾论》、《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等专着为何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正是因为他善于用浅显易懂和贴合实际的方式表达出深刻的道理, 字里行间充满着典故和历史文化的内容, 以适时的言语让人乐于接受。

  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采用大众化的言语与人民对话, 比如:“全国各民族要像石榴籽儿一样团结在一起”、“打铁还需自身硬”、“从严治党, 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等一些通俗易懂并且朗朗上口的金句, 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而这些金句均来源于总书记的实践经历, 大众化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 需要长期深入群众, 从群众生活中积累经验。

  (二) 强化基层领导干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为农村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注入内在生命力

  培育一支强有力的基层队伍是做好农村各方面工作的重要保障。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巩固基层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首先, 理论上,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树立文化自信的意识,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真谛, 帮助自身开拓思维, 更好的为农村改革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其次, 实践方面, 要充分重视民生, 不断增强自身的工作本领, 提高工作的执行力, 汲取其他地区的成功案例, 积极主动投身于农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讲之中。

  2. 强化基层人员的的责任担当意识

  一方面, 要落实党中央的各项理论和政策, 拒绝一切形式主义, 同时要探索乡村社会发展的规律, 善于引进优秀人才, 为乡村发展谋未来。另一方面, 开展群众工作时, 善于运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分析, 不能“一刀切”, 要对症下药。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不同, 知识接受能力有限, 所以基层干部要有针对性的展开宣讲活动, 培养一批专业的宣传人员, 结合当地的文化特征, 构建所属地话语体系。

  (三) 强化市场意识, 以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家庭收入稳定, 成员平安健康, 社会关系融洽, 是农民最朴实的价值追求。”[7]每一个历史时期,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表现出明显的利益倾向, 才能更多地得到受众的关注和信赖, 占领受众的思想阵地和信仰空间。农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 迄今为止还保留了很多有价值的文化, 如传统节日, 传统礼仪, 行为方式, 道德品质等。一方面, 充分借助这些文化为载体, 赋予它们当代价值, 创办出人民喜闻乐见的, 带着农村文化底蕴的文艺作品, 展销世界。

  另一方面, 要保持开放的思维, 学习其它地区的成功经验, 因地制宜的发展本地的文化产业, 激起全民学习的热情, 创造本地的经济价值。

  (四) 借助农村传统文化创新马克思主义宣传的方式

  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到宋明理学的繁荣, 到现在多元文化的融合, 儒家学说成为了中国的经典学说, 并传颂天下?“主要是它把教化的内容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8]虽然当下的时代背景发生了很大变化, 但是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儒家思想传播的方法, 来扩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力。首先, 利用多元化的传播媒介, 面向经济市场, 把干涩的理论与鲜活的实践相联系, 创新农村文化建设, 以有形的力量占领无形的文化市场。其次, 充分利用农村传统文化,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附于乡规民约中, 独家制定本乡的乡规民约, 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再次, 农村致贫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人才, 基层工作人员老龄化的现象突出, 农村各项活动开展困难。加大农村人才引进政策的实施和资金的投入, 吸引当代青年下基层工作, 这是解决农村人才资源缺乏和各项活动贫乏的根本办法。

  五、小结

  物质的贫困并不可怕, 精神的贫困才是深层次的。让人民自觉理解和接受其理论思想, 并运用于实践, 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作用和目的。当下利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创新大众化的模式;同时, 农村优秀文化面向全国, 人民更坚定自身文化的价值, 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创造符合农村大众口味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产品, 开拓农村经济市场。

  在此过程中, 基层工作者要保持开放的思维, 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善于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开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活动, 主动积极应对一些风险和挑战, 让农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 让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仍然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钟瑞添, 张艺兵.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科学社会主义, 2012 (05) :96-9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9, 16, 72.
  [3]习近平:《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几点体会和认识——在中央党校2009年秋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学习时报, 2009-11-16.
  [4]马明, 王燕晓.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大众化[J].前沿, 2011 (07) :46-49.
  [5]周德新, 黄向阳.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农村实践的梯次推进[J].理论导刊, 2012 (03) :70-72.
  [6]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103.
  [7]邓美英.农民文化传统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求实, 2013 (08) :10-13
  [8]杨威.借鉴传统文化传播方式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思想教育研究, 2011 (03) :46-49.

    符倩.新时代下中国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探究——以农村传统文化为依托[J].品牌研究,2018(06):285-286.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