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录音艺术论文

《山水情》综合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1-10 共5431字
  四、《山水情》综合分析
  
  《山水情》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88年出品的水墨动画片,被誉为“中国动画之最”.
  
  水墨动画片是将中国传统水墨画及其画法引入动画电影技术创作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它最早发端于1960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一部称作《水墨动画片断》的短片,作为实验。同年,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诞生,其中的小动物造型取自齐白石笔下。该片一问世便轰动全世界。与一般的动画片不同,水墨动画没有轮廓线,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渲染,浑然天成,一个个场景就是一幅幅出色的水墨画。角色的动作和表情优美灵动,泼墨山水的背景豪放壮丽,柔和的笔调充满诗意。它体现了中国画“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意境深远。继《小蝌蚪找妈妈》之后,陆续出现了《牧笛》(1963年出品)、《鹿铃》(1982年出品)、《鹬蚌相争》(1983年出品)等一批佳作。但就精神文化、制作精良等方面,无有出《山水情》之右者。
  
  由于要分层渲染着色,制作工艺非常复杂,一部水墨动画短片所耗费的时间和人力是惊人的。因此,一般说来,水墨片投入巨大,制作班底也是异常雄厚,该片集中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当时一批在动画制作领域的权威。制作班底包括:总导演:特伟;导演:阎善春,马克宣;编剧:王树忱;摄影:段孝萱;人物设计:吴山明;背景设计:卓鹤君;动作设计:孙总青、姚沂、陆成法、徐建国、金忠祥。音乐方面,作曲:金复载;演奏:
  
  上海电影乐团;指挥:王永吉;古琴演奏:龚一;录音:侯申康。
  
  该片曾荣获国内外12项大奖:1988年获首届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美术片大奖;1989年获第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广播电影电视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首届全国影视动画节目展播大奖,苏联第一届莫斯科国际青少年电影节勇与美奖,保加利亚第六届瓦尔纳国际动画电影节优秀影片奖;1989上海文化艺术节优秀成果奖;第一届中国电影节短片汇展纪念证书;1990年获加拿大第十四届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短片奖;1991年获89-90年度上海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1992年获印度孟买国际短片、纪录片、动画片电影节最佳童话片证书奖;1993年获第三届全国电影电视声音学会奖二等奖。诸多奖项花落《山水情》,确实也证明了该片于国内外动画领域中的高水平。
  
  该片讲述的是老琴师在归途中病倒在荒村野渡口,渔家少年留老人在自己的茅舍里歇息,老人感到宽慰。翌日,老人病体康复,取出古琴,弹奏一曲,琴声把少年引到他的身边。少年学艺心切,老人诲人不倦,两人结为师徒。秋去春来,少年技艺大进,老人十分欣喜。但慰藉之余,思虑如何使弟子更上一层楼。一日,老人偶尔看到雏鹰离开母鹰独自展翅翱翔的情景,豁然开朗。于是携少年驾舟而去,经大川而登高山,壮美的大自然,使少年为之神往。临别时,老琴师将心爱的古琴赠送给他,然后独自走向山巅白云之间。少年遥望消失在茫茫山野中恩师的身影,顿时灵感突来,他盘坐在悬崖峭壁之上,手抚琴弦,弹奏着心之曲,倾吐着对人生的赞美,悠扬的琴声在山间回响。
  
  4.1《山水情》音画分析。
  
  《山水情》片长19分钟左右,使用先期音乐的手法进行构建,音乐由金复载创作于1988年2月10日,又于当年3月8日补录3段。全曲共六段主要音乐片断。全片无对白,仅音乐与流水声、风声、鸟鸣声等自然声响。配合水墨动画所营造的意境,更彰显了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
  
  《山水情》作为一个表现水墨画的动画影片,水墨画作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中国画,其先期音乐的制作也必定符合或具有表达传统音乐的成分。首先从乐器的选择上来看,所有的编制乐器均为我国的传统民族乐器,乐队编制包括:古琴(1)、口笛(1)、传统笙(2)、键笙(1)、抱笙(1)、扬琴(1)、中阮(4)、大笛(1);打击乐:云锣、吊拔、木鱼(大、小)、特大锣、中堂鼓;其次,最能表现文人音乐特点的古琴作为贯穿始终的重要乐器。“画”与“琴”共同属于古代文人“四友”之一,用古琴声来描绘水墨画无疑会让人联想到文人情怀;最后,水墨画所具有的层次感、浓墨感以及表现的意境美等与文人音乐也是相通的,在作品中作曲家运用乐器布局的不同来表现着浓淡与层次。
  
  从上面的整体乐器布局来看,有作曲家严格的意图。首先是键笙演奏的单声部音乐,之后进入古琴演奏段落,古琴以单声部音乐为主,偶有和音,但往往具有隐伏声部(隐伏声部在稍后将介绍举例)的效果,因此其实质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随后进入的段落是由口笛和古琴演奏,口笛作为单声部的演奏乐器,古琴具有隐伏声部,因此一共有三个声部;进入到高潮段落,乐器是由古琴加乐队构成,在声部上到达到了最多,共有十几个声部;结束的段落又回到了由键笙演奏的单声部音乐。在中间偶尔一些地方是古琴的独奏穿插,由于时间较短,没有计入到整体布局中。从乐器整体的布局来看,是逐渐从单声部慢慢过渡到十几个声部,这就像中国画中的浓淡对比,浓了声部多,淡了声部少。
  
  下面根据乐器整体布局及其主题的贯穿来进行分析,《山水情》中开始是由键笙演奏的贯穿故事主线的音乐主题,是在影片开始由渔家少年所吹奏的音乐,如下谱例4-1所示:
  
  该段音乐从技法上看非常简单。结构上属于8小节的方整整乐段;使用五声bB宫调式;以角-徵的前倚音音型为动机,模仿的是少年轻快的口笛声;音域为羽-徵之间的小七度;音乐逐渐下行,最后落在主音宫音上;节拍为2/4拍,其节奏的特点是大量使用前倚音,主要节奏形态均较为简单。速度为慢板,每分钟52拍,营造了一种悠远的意境;使用键笙独奏,作曲家以键笙的音色象征少年的笛声。这段音乐出现在影片开场的第42秒左右,此时剧中的无言的画面已介绍故事的背景和基调,琴师已经登场,当少年未现,他吹的苇笛声先现,与水墨山水、大雁的影像和流水声、大雁啼鸣相结合,显得山中、河上格外幽静。这种幽静也正是该剧寄情于山水的人文背景。中央音乐学院程兴旺博士称此段音乐“蕴含一定自然意味”,“同时,也使影音结合的整体自然感得到加强,从而确定了影片的整体基调。”[10]剧中渔家少年的人物设计是个黄发垂髫的天真孩子,故而这段主题音乐在刻画人物形象时使用的是尽量简单纯朴的旋律,又使用倚音表现其活泼的性格。
  
  剧情进行到1分21秒左右时,我们在少年的口笛声中捕捉到了上段旋律的影子,作曲家通过加花和扩展的方式将主题做了变奏。如下:
  
  该段旋律共16小节,C徵五声调式。属于动机式发展的aaba的两句组成的乐段结构。
  
  4/4拍,节奏形态较上段更为复杂,不仅在部分骨干音上保留了前倚音的特点,还使用了大量均分十六分音符和三连音增强旋律的灵动感。速度比上一段快很多,每分钟132拍,快板速度显得更富生气,显示出游荡在江面上的渔家少年天真烂漫的心性。
  
  剧中3分21秒左右,这段旋律又进行了一次变奏,表现的场景是琴师在少年家中醒来,听到正在打渔的少年吹来的口笛声。他取出琴来与少年回应,在古琴上奏响了少年吹出的旋律。键笙演奏如下:
  
  这段音乐使用的是bB宫调,共16小节,其中前八小节是一个aba'b的乐段构,后八小节是一个较长的补充终止,速度调整为每分钟72拍。这一段旋律多用级进和环绕进行,多用小连句。音域在包含五声的大六度之内。代表少年口笛声的仍是键笙,首先由键笙奏出一遍主题,在键笙主题的第13小节,古琴加入进来。古琴的旋律片段是从第13小节起,第40小节结束,共28小节。谱例如下:
  
  古琴的这一段音乐(13-40小节)是比较长大的,结构也较为清晰,它由键笙主题的旋律片段发展而来。可分为6+8+4+10的四句式非方整性结构。前6小节(13-18小节)是一个引入阶段,将键笙主题的前两小节予以变奏,并在按音、泛音两种音色上重复,既使之在重复时出现对比,又强化了这个主题音型。接下来的8小节(19-26小节)是完全重复键笙主题。下面的4小节是一个小的连接段落,是以两小节为单位进行重复的新材料,并通过一小节泛音、一小节按音的方式增加了音色对比,增强了音乐的流动感。最后的10小节可以视作尾声,通过4+6的结构方式、模进的手法进行音乐组织,使用泛、按的对比、右手轮指指法来丰富音乐进行。这段古琴音乐写得生动有趣,它通过琴上按音和泛音的音色对比、吟猱绰注等指法的表现将古琴的艺术美感在影片中初次展现,与少年的键笙主题形成对比。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