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领导艺术论文

周恩来的领导艺术和领导作风总结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7-09 共2564字

  周恩来是历史上少有的信念如一、操守如一、言行如一、表里如一的人。他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领导艺术和领导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宝贵思想财富。学习周恩来的领导艺术和领导作风,对于全党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举轻若重”,细致入微
  
  周恩来日理万机,是“举轻若重”的大师。郭沫若称赞周恩来“思考事物的周密如水银泻地,处理问题的敏捷如电火行空”.周恩来为了让毛泽东集中精力思考战略性和理论上的重大问题,把大量精力放在处理具体事务、具体问题上。

  有一次,一位曾经在周恩来身边工作多年的同志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周恩来严肃地说:“你怎么也讲这个话?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有那么多具体的事,总要有人去管它的。我多管些这类事,就可以让毛主席有更多的时间去考虑一些更大的问题。”

  周恩来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的“总管家”,是政务最繁忙的人,但他“举轻若重”、游刃有余,无论是复杂问题,还是简单问题,都处理得自然流畅、井井有条。中国有句古语:“致广大而尽精微”,周恩来具有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博大襟怀,他的格局是广大的,但他一生又养成了精益求精、细致入微的严谨作风,轻中见重、小中见大,事无巨细、殚精竭虑,以尽精微而致广大。

  以周恩来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解决粮食问题为例。根据周恩来工作台历的记载,从 1960 年 6 月至1962 年 9 月,周恩来关于粮食问题的谈话就达 115次。其中,1960 年下半年 19 次,1961 年 51 次,1962 年 45 次。他及时审阅粮食报表,精心计算粮食安排,多次出京调查粮食情况,解决粮食调拨问题。

  从现仍保存的周恩来办公室退给粮食部办公厅的 32张报表中,周恩来的笔迹有 994 处之多。例如,在《1962 年至 1963 年度粮食包产产量和征购的估算》这张表上,周恩来用红蓝铅笔作标记 145 处,调整和修改数字 40 处,在表格边上进行计算 6 处,批注数字 70 处,批注文字 7 处,整个表格密密麻麻地留下了周恩来的笔迹。这些报表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周恩来极端负责精神的生动见证,也是周恩来“举轻若重”领导风格的生动体现。

  二、求真务实,以诚持国
  
  周恩来在 1962 年 2 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把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哲学思想,独具特色地阐发为四条方法论原则:“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这四句话归纳起来就是:实事求是。”他主张讲真话,即使是讲“过了火”的真话也要听。他在总结我们党领导建设的经验时,指明其中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就是要对党的最高决策机构说真话。他这一思想和要求,对困难时期了解实情、作好决策,起到了重要作用。

  周恩来在各种实践中,尤其是在指导实际部门的工作时,非常注意提倡探索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他还特别重视调查研究。在内政外交事务中,周恩来所进行的调查研究及其对事实的准确把握,都令人叹服。他经常召集各部门的负责人开会,每次会前,他不仅仔细阅读有关文件和材料,而且对文件和材料中提到的问题都认真考虑。在开会时,他从不急于下结论,总是先问情况并提问题,并且对不了解实情、不掌握具体事实的干部进行批评。同时,他不满足于书面材料和听取汇报,而是利用一切机会向来自基层的同志了解情况。在外交活动中,他事先了解对方的情况,对谈判所涉及问题的历史、过程和现状做到了如指掌,以充分的事实作论点的根据。

  周恩来一生会见外宾逾千人,一生全方位、多层次地结交了无数“畏友”“诤友”,成为人们心中最受尊敬和最受信任的中国共产党人。原因何在?

  根本在一个诚字。周恩来以诚待人,以诚持国。大到国家关系,小到人与人之间的往来,周恩来的诚信,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

  周恩来在朋友中起核心领导作用,但他从不以领导者自居。他说:“领导群众的方式和态度要使他们不感觉我们是在领导。”朋友们都把他看成引路人和知音,对他无比信任。着名工商界领袖胡子昂是周恩来在抗战时期结交的一位朋友。胡子昂说:“各方面人士一和他接触就敬服他---他和工商界接触,开一次会,谈一次话,都令人感动,令人流泪。”

  三、顾全大局,辩证包容
  
  周恩来被誉为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大师。凡是与周恩来有过接触的人都有一个深刻印象:分析问题细密、周全、透彻、精辟,把认识对象的辩证关系揭示得淋漓尽致。他是历史上少有的做出来的比说出来、写出来的更丰富、更生动的人。不论是在党内协助毛泽东运筹帷幄上,还是在领导地区和部门的独立决策上;不论是在处理繁重艰巨的国内事务上,还是在处理错综复杂的国际问题上;不论是斗争顺利的条件下,还是在形势险恶的环境中,他都能熟练地运用唯物辩证法,集“清醒头脑和灵活策略”于一身。

  周恩来提出,对每一件事情都要认真研究、仔细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他总是告诫做具体工作的同志:“遇事要仔细想,分析研究,看是属于哪一类性质,其后果如何,分析好的一方面,同时也要分析坏的一方面。要培养思考的能力,头脑不但要记忆,并且要想,必须要多思考、多分析研究。”周恩来的一生,正是循着独立思考、分析研究的路子认识和解决问题的。

  周恩来曾经有一个精辟的比方。他说:“一个人生着两个耳朵能听话,生着两只眼睛能看东西,生着两个鼻孔能闻味。听话,能听正面的,也能听反面的;看颜色,能看白的,也能看黑的;闻味,能闻香的,也能闻臭的。所以,人体的机能也是合乎辩证规律的。我们必须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辨别是非”.“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学会两条腿走路,都要设想一下对立面,否则就容易片面”.“两条腿走路,就是对立面的统一”,“这是我们的哲学思想,也是我们重要的工作方法”.

  四、求同存异,坚定灵活
  
  周恩来在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矛盾和解决问题的时候,不仅仅看到矛盾关系的对立属性或斗争属性,而且看到了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意义,提出了求同存异的重要原则。

  周恩来在一生的丰富实践中,坚持了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高度统一。一方面,他在领导工作中强调领导者首要的问题就是立场,要求共产党人“要有坚持原则精神”,而采取的工作方法也首先是“在斗争中审查理论原理和原则”;另一方面,周恩来认为,坚持原则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原则,原则性必须通过灵活性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只有当原则性和灵活性很好地结合时,才能产生完整、正确的策略方针,也才能取得预想的成功。因此,要善于把真理具体化,制定出多样化的具体政策和灵活性的策略来实现真理、贯彻原则。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