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领导艺术论文

领导科学经典《止学》解读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7-09 共7474字

  《止学》是一篇比较着名的传统谋略学作品,托名隋代大儒王通(文中子)所作,全文只有千余字。

  其核心的意思是大智知止,知止不败,告诉人们应该适时停止某些进程,当止则止。学界一些解读《止学》的书,虽然各有千秋,但是基本上指向“为人处事”过犹不及的道理,鲜有从“领导科学”角度去解读的。其实,《止学》是一本源于本土领导科学的经典,领导者应该从中学习和体悟用“止”的领导艺术。

  《止学》的内容虽然精微广大,但在书中一共探讨了十个方面的问题,就是九个“止”,一个“修”:止智,智极则愚;止势,势无常势,仁者勿恃;止利,利大伤身,利小惠人,择之宜慎;止辩,王者不辨,辨则少威;止誉,求誉不得,或为福也;止情,情滥无行,欲多失矩;止蹇,也就是正确对待困境,以蹇为乐,蹇不为蹇;止怨,也就是释惑,私念不生,仇怨无结;止心,也就是止“欲”,欲无止,其心堪制;修身,德之不修,其才必曲,其人非善[1].这十个方面,不是按领导科学的逻辑去论述的,然其出发点和归宿是领导方法与艺术。

  作为领导科学的经典,《止学》之“止”至少有四种涵义:第一,“止”就是“志”,就是志有定向。领导者在充满诱惑的尘世中,存有一颗安定从容之心,面对诱惑而内心平静,面对挑战而奋力拼搏,以“志”作为“止”的依据。第二,“止”是克制。领导者为人处事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克制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言行“不逾矩”.第三,“止”是停止。领导者适可而止,当止则止,过犹不及,知止不败。第四,“止”是指向。

  为领导者指明究竟“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这种种意义可以生成各种各样的领导艺术。

  一、“止智”的领导艺术

  《止学》中说:“大智知止。”[1](P12)领导者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无论做何事都要适可而止,不能不顾实际情况盲目进行。如果事情难做,不要去耍小聪明,因为智有所缺,谋存其敌,慎之少祸焉。领导者依靠智谋来解决实际问题,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

  因为你能用它,别人也能用它。最好的方法是花功夫把自己的事做扎实,慎用或少用谋略。如果领导者耍小聪明,被人看穿却没把自己的事情做实,那就会漏洞百出。智谋代替不了实力,最后的一切都需要凭实力来说话,慎用智谋就是“止智”.领导者如何“止智”?《止学》说,“以愚饰智,智也”[1](P24)。领导者以什么样的姿态出现在下属面前,对下属的工作积极性是有影响的。如果领导者居高临下,取高位以“智”的姿态出现,那么下属会取低位,节制自己的作用;如果领导者甘当学生,取低位以“愚”的姿态出现,那么下属有可能会发挥更大的作用。领导者取低位就是“止智”.什么是真正的聪明?有人说:外智而内愚,实愚也;外愚而内智,大智也。外表聪明的领导者,将精明表现在外,炫耀张扬,给人一种威胁感,往往被人提防,这实际上是小聪明。真正的智者是“止智”的,外表看上去有点“愚”,实则内里心知肚明,能够在工作中与人和谐相处,左右逢源。

  “止智”,要求领导者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这样,才不会自作聪明,才不会产生自满心理,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一是要求领导者在下属面前示弱,不仅将有为示无为,聪明装糊涂,而且假装若无其事,不置可否,不表明态度,把发挥能力的机会留给下属。当下属迷惘时,领导者再把自己的过人之处展现出来。二是心中要有大智,而不能常用“糊涂”来迷惑下属。宁可有为而示无为,万不可无为示有为,本来糊涂反装聪明,以致弄巧成拙。三是领导者要善于为下属叫好,既然把任务交代给了下属,就要给予充分信任,让其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人尽其才。

  二、“止势”的领导艺术

  在《止学》中,“势”指的是权贵、权势和权力。

  “止势”就是势无常也,仁者勿恃[1](P29)。没有任何一个领导者能够长久地保持自己的权力,所以领导者无论何时都要低调做人,不能依靠权势对待下属。

  “势伏凶也”,领导者在有权时就隐伏着很大的凶险,所以亦不应拿权势去到处夸耀,以免留下把柄。

  怎样对待下属?《止学》说,“势莫加君子,德休与小人”[1](P34),对那些正直的人不要期望用权势就能压服,因为他们做人做事有自己的原则,不会轻易地屈从于来自权势的威压;而对于那些反复无常的小人也不要讲什么仁义道德,因为他们唯利是图,做人做事毫无道德底线,与他们讲道德可能遭遇伤害和出卖。所以要识别人性,不欺君子,不敬小人。

  怎样用权?“君子势不于力也,力尽而势亡焉”[1](P36)。那些只靠官位来威压他人的领导者,一旦失去权势,下场一定会很不妙,而聪明的领导者不屑如此,他会靠自己的权力和威望来使下属敬服。在领导科学中,领导者的权力和威望叫做职位权和统御权。职位权体现为权势,统御权则源于个人的品质、知识、能力和个性等,体现为影响力。《止学》中说,强者凌弱,人怨乃弃。如果领导者倚仗权力去开展活动,很容易招人嫉恨,下属都会躲着他远离他,不知不觉中这样的人就变为孤家寡人。“势极无让者疑,位尊弗恭者忌”[1](P46),如果领导者的权势地位到达顶点却毫无退让之心,就会让人怀疑他的图谋,地位已经非常尊崇了却还是飞扬跋扈毫无谦卑之心,就会遭人忌恨。“止势”就是告诉领导者要懂得月盈则亏的道理。

  三、“止利”的领导艺术

  《止学》中说,“惑人者无逾利也”[1](P57),迷惑人的东西很多,但是没有超过“利益”的。有些领导者为了利益,可能失去原则,不择手段,甚至违法乱纪。

  它告诉领导者要廉洁从政,以正当的途径获得利益。

  《止学》告诉领导者,“利无求弗获,德无施不积”[1](P59)。领导者如果要想获得一定的利益,就得努力追求,付出辛苦劳动,不劳而获的事是没有的。如果有,就可能是别人给你设置的一个圈套,引你上当,所以要“止利”.踏实做事获得的利益回报尽管很多时候并不丰厚,但却是最让人安心的。同样道理,仁德不施舍就不能积累,领导者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逐步积累自己的威信。

  针对下属,《止学》说:“君子重义轻利,小人嗜利远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1](P74)作为领导者,要重道义轻利益;而小人眼里只要有利益没有什么不可以出卖的,领导者有时候用利益御使小人为你跑腿做事,但靠这招想要领导正直的下属就不灵了。

  大部分下属对利益有正确的认知,有自己的义利观。

  当然,小人会为了利益而变通,所以很多时候难办的事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才变得好办起来,但是后患无穷。所以,领导者不仅自己要时时处处“止利”,也要让下属“止利”,否则,一个单位仅仅靠“利益”驱动工作是很危险的。

  “止利”告诉领导者,当义利不能两全之时,应该先义后利、舍利取义,甚至于舍生取义。对于领导者来说,义与利不是独立的关系,而是一种价值选择关系。古往今来,为义舍生的事情举不胜举。董仲舒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要求人们超越功利,保持道义和人格上的完满。朱熹极力宣扬“不谋利,不计功”的思想,在义与利的选择上,强调必以仁义为先,而不以功利为急。利永远在义后。

  可见,领导者对利的追求与获取,要受义的制约,必要的时候,因义而要放弃利,这就是“止利”.

  四、“止辩”的领导艺术

  《止学》中说,言拙意隐,辞尽锋出。一是领导者说话要言辞谨慎,不轻易开口才可以给自己保留一点空间,更不容易使自己陷入困境,如果说得太满,锋芒必露,就会让人看轻你,觉得你这人太肤浅,心里藏不住话。有些领导常常说大话,往往做不到,也就是常常自我否定,威信不高。二是有些领导者见识不高,要记住“识不逾人者,莫言断也”[1](P87)。就不要好为人师,替下属判断事情对错,那样很容易好心办坏事,给工作造成损失。

  “止辩”就要止言。止言,是言不可随便。止言不等于什么都不说,更不是装聋作哑,而是不要不分场合、不分时间、不分情景地随便说、随便议论。《止学》中说,势不及人者休,会给自己的利益带来一定损害。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3](P329)在情况不清楚的时候,最好“止言”,最忌抢先发言。“多言数穷,不如守中”[3](P320),话说多了,就会遇到无言与对的尴尬,倒不如信守中道。“止辩”还要止傲。一般而言,有值得骄傲的实力,才能够有发言权。《止学》中说,力不胜人者,勿言强也。如果领导者的实力不如他人,别因为面子和自尊说些勉强的大话。被人看穿后,就会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领导者在办事及处理人际关系常常面临困境,这时如果认不清自己的情况,说话办事不低头,硬和对方顶着干,很可能一事无成。

  五、“止誉”的领导艺术
  
  为什么要“止誉”?《止学》说:誉存其伪,谄者11](P113)好话谁都乐意听,但对于领导者奉承赞誉大多时候都是虚伪的。因为这些谄媚的人是为了达到某种私利,花言巧语来讨你欢心,假若你陶醉其中就会被对方利用。《止学》告诉领导者,名不由己,明者言不自赞。

  领导者的名望和形象不是靠自己吹捧出来的,而是因领导行为而形成的群众评价。高明的领导者不会自吹自擂。如果领导者说得很动听,做起来却是另一个样子,那么别人就不会给你好评。

  领导工作取得成绩,绝对是一种集体荣誉,所以,领导者面对荣誉和奖励要懂得谦让。《止学》说:“受誉知辞,辞则德显,显则释疑也。”[1](P123)谦让,才能让别人高看一眼;懂得“止誉”之道才会让下属接受你。领导工作出了成绩,得到了一些荣誉和上级的奖励,这个时候领导者要谦虚一些,把成绩归功于大家的共同努力,让大家分享荣誉,换言之,就是“辞则德显”.既然不是个人荣誉,如果领导者贪天功为己有,就会招致嫉妒。更严重的是,领导班子就会开始涣散,同事对你失去信任,抵触和拆台的行为也就会随之而来。

  在领导工作中,没有取得荣誉和奖励是常态,平平淡淡才是真,“人无誉堪存,誉非正当灭”[1](P128)。

  没有名气和声誉可以过平淡的日子,但如果依靠非正常手段去获得名利声誉,会给自己和组织带来祸患。名利地位谁都喜欢,谁都想让别人高看一眼,可惜限于人生的机遇和各种内外因素,不是每个领导者都能达成理想,大都是在平凡的工作中逐渐消磨掉锐气。有些领导者不甘心平庸,总想走捷径或用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去谋求名利地位,这是有很大代价的。荣誉是身外之物,只有“止誉”,领导者才能放弃不切实际的空想,才能抛弃患得患失的心思,才能大胆地去工作。

  六、“止情”的领导艺术
  
  《止学》里面的“情”有多种含义,包括感情和情绪等。《止学》中说:“情存疏也,近不过己,智者无痴焉。”[1](P149)这里的“止情”是自爱,告诉领导者要自爱,《止学》认为,最爱自己的人应该是本人,人容易迁就自己,所以领导者要用理智控制情感,不让它痴迷于某一人或某一物,只有这样,才不会受外界影响,才能保持独立个性和清醒头脑,才不至于成为他人的玩偶,才能避免做错事之后悔。“情之不敛,运无幸耳”,太感情用事的领导者,命运就会坎坷,结局也往往很复杂。人若没有感情就会变得六亲不认,但太过感情用事,就会迷失自己,失去判断力,作出错误决策。

  “止情”还要止惊。《止学》中说,“其色如一,神鬼莫测”[1](P137),领导者面对突发情况,能做到处变不惊,喜怒不形于色,有这样的修养就会让别人无法揣测你的心思,就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遇事慌乱非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还容易错上加错造成更大的损失,或被他人利用,给你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面对危机,能够冷静地处理问题,已经是十分重要的领导素质。否则遇大事不知所措,不但会被外界看不起,自己的下属也会离心离德。

  “止情”还要止怒。老子说:“善战者不怒”[3](P331),《孙子兵法》讲:“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4](P157)为什么领导者一定要“止怒”?

  还是《孙子·火攻》说得透彻:“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4](P157)也就是说,怒了之后可以转为喜,愠了之后也可以转为愉悦,但是,国家灭亡了却不可以再兴,人死了也不可以再生。领导者经常发怒,可能会给组织带来厄运。止怒不等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发怒,只是说要在怒和不怒之间找到一个更为合适的“度”.

  七、“止蹇”的领导艺术
  
  蹇是工作不顺利或者是遭遇困境、逆境的意思。《止学》说:“人困乃正,命顺乃奇”[1](P163),“以正化奇,止为枢也”[1](P165)。人们遭遇困厄是正常的,命运顺利则是非常态的。以正化奇,就是把逆境转化为顺境,关键是要有所不为。有所不为就是“止”的意思。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遇到困难险阻要“止蹇”,就是想方设法地去解决各种问题。当然,解决问题不是全面理顺,是指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能够闯出一条路就好。在这里,有“一条路”可走就行,就达到了“以蹇为乐,蹇不为蹇矣”的境界。

  《止学》说:“事变非智勿晓,事本非止勿存。”[1](P168)领导者知道事物发展变化的节点,过了这个“点”,事物就会发生质变,因此,事物要保持根本性质,就需要“止”,如果不知停止,该止不止,最终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所以,领导者要懂得该止则在,该让就让。事实上,“止蹇”在很多时候是“止行”.不要以为做得越大越好,越多越好;量力而行是可以的,尽力而为就不一定有好结果。要想做一番事业,化解各种困难,非常重要,但是“止为枢也”.“止蹇”必须有提前量,老子说:“知止可以不殆”[3](P325),“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3](P322),知道适时终止可以不陷入危险的境地,因为没有达到满盈的程度,所以能够在事物趋于破旧的时候浴火重生。

  因此领导者不应当过分追求壮大,反而应当注意将发展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在不至于过早满盈的程度,因而能够从容创新,使事物在死亡之前脱离困境而获新生。

  八、“止怨”的领导艺术
  
  《止学》中说,“名不正而谤兴,正名者必自屈焉”[1](P202),“私念不生,仇怨无结焉”[1](P207)。如果领导者在开展活动时,没有适当的名义就会惹来下属的非议,让名义归正就一定要委屈自己,不能自私;自私的念头不产生,仇怨就不会结下,就能够“止怨”,如果发生了怨恨,就要解开。冤家宜解不宜结,惑不解而恨重,释惑者固自罪焉。领导者不解除疑惑,就会加重怨恨和对立;想化解双方的疑惑与矛盾,就得勇于承担责任,自责以求得对方谅解。

  《止学》又说:“宽不足以悦人,严堪补也。”[1](P210)如果领导者当老好人,谁都不得罪,那样的结果只能是任人摆布。没有威严,也就没有威信。一味当老好人,可以树立起“仁慈”的形象,但是不能够树立起威信。只有宽严适度,才能真正赢得他人的尊重。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都看到过体会过,那些一味对人忍让宽厚的老好人,往往活得非常窝囊,活得很累。对下属好,下属非但不领情,往往还会产生很大的意见。因为每个人都有发泄自己不良情绪的阴暗心理,老好人往往就会成为最佳的出气筒。所以与人交往就得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拿我不当回事,我就不必委屈自己,领导者绝对没必要充作老好人被人随意轻视。

  “止怨”要求领导者必须奉行“中庸”之道。领导者是要以人的内在要求为出发点,使人家的愿望在现有条件下,得到最适宜的、最恰当的、无过与不及的表达与实现。这样就能够“止怨”.然而,坚持“中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往往要比不负责任地做老好人难得多,需要的是胆量和勇气。《中庸》所说的“中立不倚”,也决不是一种保持中立的“骑墙”主张,而是儒家所标举的一种难能可贵的君子节操,即“故君子和而不流”,这是领导者时时处处都要坚守的信念,“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九、“止心”的领导艺术
  
  《止学》说,“欲无止也,其心堪制”,“惑无尽也,其行乃解”.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只有思想可以制伏它。疑惑是没有尽头的,践行就能解除它。“止心”就是要止欲,要止物欲和功名之欲。戚继光曾说:功名利欲,与心为敌无异于寇,能剿外寇却不能攻心寇,不可省焉!他进一步说:去外寇易,去心寇难。应当承认,人有欲望不但正常而且天经地义。

  但是,欲望绝不能过了头。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3](P321)他还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3](P332)因此,领导者应当淡化物质欲和名利欲,应当有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的情怀,这样才能打破欲望的枷锁。

  《止学》中说,“无嗜之病,其身靡失”[1](P224),领导者如果有特殊嗜好,一方面容易玩物丧志,另一方面容易被他人利用,投你所好而为人谋利,因而挟持你。领导者少些嗜好,就不会轻易迷失,从而走错路。社会上有林林总总的潜规则,其实就是领导者设立的一道道办事门槛。那些相对弱势的一方只能各显其能投领导所好,从而让自己获取一定权利。

  现在,社会上各种利益纠葛很多,为权力寻租提供了很大的空间。领导权力过大,已经到了很难制约的地步。一个普通人想办什么事,就必须研究透主管领导的嗜好,投其所好,才能通关或获得便宜。否则就会处处受阻,门难进,脸难看。从那些落马的领导身上可以看出,正是因为他们有各种各样的特殊嗜好,才被人极力逢迎,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这样的领导迟早要出事。

  十、“修身”的领导艺术
  
  《止学》最后一卷讲的是“修身”.“修身”看似论述领导素养,其实说的还是领导方法与艺术:其一,“服人者德也。德之不修,其才必曲,其人非善矣”,意思是让人信服的是一个人的品行。不培养品行,人的才能就会用于偏邪,他的下场便不是善终了。

  这是领导素养的内容。其二,接下来的都侧重于方法与艺术。“纳言无失,不辍亡废”[1](P247),“小处容庇,大节堪毁”[1](P249),“敬人敬心,德之厚也”[1](P251),是说领导者采纳他人的建议就没有缺失,不中途停止就不会前功尽弃;小的地方存有缺点,大的节操就可以被葬送掉;尊敬他人就要尊重他人的思想,这是提高品德的关键处。这里就把领导素养转化为领导方法了。其三,“诚非虚致,君子不行诡道。

  祸由己生,小人难于胜己。谤言无惧,强者不纵,堪险其德焉”[1](P253),是说领导者的真诚不能靠虚假得来,所以领导者不使用诡诈之术;祸患由于自身而产生,小人很难战胜自己;对诽谤的话不惧怕,对势大的人不放纵,以此可以验证一个人的品德了。这里讲的是通过领导方法与艺术可以反映出一个领导者的素养。其四,“不察其德,非识人也”[3](P260),“识而勿用,非大德也”[3](P263),领导者如果看不出人的品行,就算不上会识别人;能识人却不能任用他,就不能说是德高者了。这里所讲的领导素养其实就是领导方法与艺术。

  “止”的思想古已有之,但作为一种专门学问,《止学》比较系统地研究了领导者如何践“止”.“止”之奥妙,存乎一心,学习《止学》,贵在体悟,要读原着。“当进则进”是领导常识,“当止则止”则需要定力。其实,“止”是“进”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一个领导者决策失误,及时停止就是“进”,要停下来思考“不应该做什么”?这是《止学》里的核心问题。《止学》共十卷,我们在上面都有涉猎,引文都来自《止学》,当然是浅尝辄止。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领导之“止”的外延已经大大扩展,比如,止争、止错、止耻和止怠等,我们的研究不能够囿于《止学》,要根据实际情况去开发《止学》,形成现代版的新的《止学》,这对于指导领导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文中子。止学[M].合肥:黄山书社,2010.
  [2]朱熹。朱子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老子。道德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4]孙武。孙子兵法[M].沈阳:辽沈书社,199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