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领导艺术论文

古代军事著作《黄石公三略》中的领导艺术

来源:领导科学论坛 作者:王业文
发布于:2020-01-03 共4675字

  摘    要: 我国古代军事着作《黄石公三略》为“人主”而着述,全书通过对军略、政略等问题的精辟阐发,蕴含着独到的领导艺术,具体体现为注重“贵因”的哲学理念、独具一格的治心思想、德威兼备的领导素养、刚柔并济的领导方略,具有极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 《黄石公三略》; 领导者; 领导艺术;

  《黄石公三略》(以下简称《三略》)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着名典籍,人们多将其视为兵书,从军事角度加以研究。然则,《三略》不仅在军略问题上论述精辟,在政略问题上更是见识卓绝,全书贯穿着为“人主”提供指导的着述宗旨,“人主深晓《上略》,则能任贤擒敌;深晓《中略》,则能御将统众;深晓《下略》,则能明盛衰之源,审治国之纪”。统观全书,《三略》在阐述“人主”治民理政、治军擒敌的政略问题中,包含着意蕴丰富的别具一格的领导艺术。

  一、注重“贵因”的哲学理念

  《三略》在领导艺术上的卓识源于独到的哲学理念,在吸收道家“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思想的基础上,倡导“贵因”的哲学理念。“因”是因循、顺应的意思,“贵因”则指在处理事情时,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顺应事物客观规律和外在形势,变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变祸为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三略》提出,“贵因”的前提是“守微”,即观察事物的细微变化,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洞察事物的吉凶征兆,“莫不贪强,鲜能守微,若能守微,乃保其生”。

  在治民方面,《三略》认为,顺应民众心志才能政通人和、国富民安,“含气之类,咸愿得其志”。人人都有自己的心志,都梦想实现自己的心志。“通志于众。故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领导者只有与民众心志相通、好恶相向,顺应民众的心志,才能调动民众的积极性,激发民众的创造热情,汇聚民众的磅礴力量,这样不仅可以满足民众心志,而且助力国治民安,实现国家目标。

  在统军方面,《三略》认为,治军就是管理将士,管理将士就要掌控将士的所欲所求,“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将士在战场奋力效命,为的是物质财富、名誉地位、个人功名。“故礼者,士之所归;赏者,士之所死。招其所归,示其所死,则求者至。故礼而后悔者士不止;赏而后悔者士不使。礼赏不倦,则士争死”。领导者为了更好地统帅将士,用爵位利禄赏赐将士、名誉地位激励将士、礼遇恩情笼络将士,充分满足将士需求,实现将士为国效力和为己奋斗的统一目标,这样军队才能有强大的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从而上下同心,得到将士忠心效命。
 

古代军事著作《黄石公三略》中的领导艺术
 

  在擒敌方面,《三略》提出“因敌转化”的战略指导原则,“变动无常,因敌转化;不为事先,动而辄随。故能图制无疆,扶成天威,匡正八极,密定九夷”。战争形势变化无常,应根据敌情变化和敌人的行动,灵活制定相应的战略方针,而不是事先盲目行动,只有这样才能一统天下、安定四方。如“敌强下之”,敌人实力强大,就暂时谦卑低下,让敌人放松警惕心理;“敌佚去之”,敌人安逸状态、士气旺盛,就暂时避开锋芒;“敌睦携之”,敌人内部团结和睦,就想办法离间君主和将领、主将和裨将、将领和军士的关系,从内部瓦解敌人。

  “贵因”理念对于领导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历史上的大政治家都善于因势利导,如管仲在齐国为政,“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顺应袭击蔡国的时机,讨伐楚国以其北上扩张势头;顺应讨伐山戎的形势,令燕国勤修德政;顺应曹沫劫盟的被动局面,退还鲁国土地以取信诸侯,从而辅佐齐桓公称霸四十余年。

  二、独树一帜的治心思想

  在兵法丛书《武经七书》中,《三略》的治心思想独树一帜,全书系统地阐述了治心的目标、地位、方法等内容。

  《三略》认为,治心的目标在于降心,降心就是使人从内心认同、归顺、服从,“贤人之政,降人以体;圣人之政,降人以心。体降可以图始,心降可以保终”。优秀的领导者治理国家一般分为贤人之政和圣人之政两个层次。贤人之政的治理效果是使民众在行动上服从,圣人之政的治理效果则是使民众从内心归顺。只有民众从内心上真正归顺,国家治理才会国运长久。降心的关键在于乐心,“降体以礼,降心以乐。所谓乐者,非金石丝竹也,谓人乐其家,谓人乐其族,谓人乐其业,谓人乐其都邑,谓人乐其政令,谓人乐其道德”。领导者想让民众内心归顺,就在于是否让民众内心快乐,是否让政治措施务实普惠,是否让民众切实受益,感受到家庭和睦、家族兴旺、政令平和、民风淳朴,“乐人者,久而长”,民众和乐,国家自然长治久安。

  《三略》认为,治心是治国治军的基石,“军国之要,察众心,施百务”。领导者治国统军的关键,首先在于详细体察和准确把握民众心理,只有根据民众心理施行国家的各项政策,国家政策才会顺应人心、事半功倍。

  《三略》认为,治心的方法在于因人施策,领导者需要根据不同对象的心理,采取差异化的策略,从而降服人心,团结众人,共同成就事业。圣贤英雄的心志是“名扬于后世”,领导者的心志是“揽英雄之心”,“夫用人之道,尊以爵,赡以财,则士自来;接以礼,励以义,则士死之”。领导者既要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和高度的礼遇,获得他们的拥护和支持,又要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事业的舞台,使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出军行师,将在自专;进退内御,则功难成”。普通民众的心志在于生活富足安定,领导者治理民众就要创造条件,让民众过上美好生活,“下下者,务耕桑,不夺其时;薄赋敛,不匮其财;罕徭役,不使其劳;则国富而家娭,然后选士以司牧之”。国家只有发展实业、降低税负、减轻负担、吏治清明,才能使民众生活美满、国家富裕;奸吏权臣的心志在于篡权夺位、牟取私利,领导者就要用法纪整肃他们,用重刑惩处他们,“犯上者尊,贪鄙者富,虽有圣王,不能致其治。犯上者诛,贪鄙者拘,则化行而众恶消”。犯上的权臣和贪婪的奸吏,只有用法纪惩处和约束,才会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社会风气,引导民众以善行为本。

  治国即治人,治人即治心。《三略》的治心思想对时下的领导工作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古往今来,卓越的领导者大多善于洞察人心、把握人心、降服人心,如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剖析了各阶级的心理,从而为中国革命制定了正确的发展战略。

  三、德威兼备的领导素养

  《三略》中关于领导素养的论述全面透彻、重点突出、层次丰富。领导者领导素养的核心是德威兼备,“主,不可以无德,无德则臣叛;不可以无威,无威则失权”。德即道德,威即权威,领导者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下属则没有感召力,容易导致下属反叛;领导者如果缺少处事威信,对下属则没有影响力,容易导致下属夺权。

  《三略》通过论“将”全面阐述了领导素质的基本要求。孙子提出“将”的五德标准是,“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将帅应当具备智慧、诚信、仁爱、勇敢、威严的品质。《三略》提出将帅的“十二能”,即“将能清,能净;能平,能整;能受谏,能听讼;能纳人,能采言;能知国俗,能图山川;能表险难,能制军权”。“能清”要求将帅治军清廉,“能净”要求将帅性格沉稳,“能平”要求将帅处事公平,“能整”要求将帅举止严肃,“能受谏”要求将帅善于纳谏,“能听讼”要求将帅明辨是非,“能纳人”要求将帅宽容待人,“能采言”要求将帅善于倾听,“能知国俗”要求将帅熟知各国风俗,“能图山川”要求将帅熟知地理山川,“能表险难”要求将帅熟知关塞要隘,“能制军权”要求将帅善于治军。从这些基本要求中,可以看出,《三略》认为领导素养由领导者的性格特质、处事能力、知识结构三个部分组成,“能净”属于性格特质;“能清”“能平”“能整”“能受谏”“能听讼”“能纳人”“能采言”“能制军权”属于处事能力;“能知国俗”“能图山川”“能表险难”则属于知识结构。

  《三略》既从正面论述了领导素养的基本要求,也从反面重点论述了领导素养的致命缺陷:“八患”和“四戒”。“八患”,即“夫将拒谏,则英雄散;策不从,则谋士叛;善恶同,则功臣倦;专己,则下归咎;自伐,则下少功;信谗,则众离心;贪财,则奸不禁;内顾,则士卒淫”。“拒谏、策不从”指不听取、不采纳不同意见,“善恶同”指好坏不分,“专己”指性格刚愎自用,“自伐”指自我炫耀、与下争功,“信谗”指听信谗言,“贪财”指贪图财物,“内顾”指贪恋女色。“四戒”即“将无虑,则谋士去;将无勇,则吏士恐;将妄动,则军不重;将迁怒,则一军惧”。“将无虑”指谋略短浅,“将无勇”指懦弱少勇,“将妄动”指举动轻浮,“将迁怒”指迁怒于人。从“八患”和“四戒”可以看出,上述缺陷多体现在性格特质方面,所以性格特质的好坏决定领导素养的优劣。领导者只有在性格特质上没有致命短板,才容易发挥其自身主动性,调动下属积极性,促进内外团结。历史经验也反复验证,失败的领导者大多有致命的性格缺陷,如项羽出身高贵,才华横溢,气概英伟,但在性格上却刚愎自用、易信谗言、好坏不分、拒听不同意见,最后兵败乌江。

  在关于领导素养的研究中,人们通常重视提升领导者的处事能力和知识水平,《三略》却对领导者的性格特质重点关注,特别是对可能导致失败的“八患”和“四戒”尤为警惕。美国学者小埃德加·F·普里尔通过对马歇尔、麦克阿瑟、艾森豪威尔、巴顿四位美国名将的研究,认为领导者的成功主要取决于领导者的性格。《三略》从反面角度对领导性格作了全面揭示,古往今来,成功的领导者大多具备积极、沉稳、大度、胆识、谦虚、自制的性格特质。

  四、刚柔并济的领导方略

  《三略》认为,领导方略应当刚柔并济,“能柔能刚,其国弥光;能弱能强,其国弥彰;纯柔纯弱,其国必削;纯刚纯强,其国必亡”。柔代表着谦让、处下、不争、细致的处事策略;刚代表着领导者暴烈、勇猛、争先、粗放的个性。领导者理政治民,单纯使用柔的策略或刚的策略,都会陷入困境,只有刚柔相济,才会使国家事业光辉、功绩显着。同时,《三略》认为柔能克刚,应当以柔为主,“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人之所助,强者怨之所攻”。《三略》认为柔是美德,不会损害他人的利益、自尊、荣誉;刚是祸患,常常会侵犯他人利益、自尊、荣誉。东汉光武帝刘秀就是践行《三略》中“刚柔并济、以柔克刚”的领导方略的典范,提倡以柔治天下,“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其中,刚柔并济、以柔为主的领导方略体现在多方面:在治民上,柔是奖励善民,刚是惩处恶民,“废一善,则众善衰。赏一恶,则众恶归。善者得其佑,恶者受其诛,则国安而众善至”。对善民应当给予奖赏,鼓励有益于社会的正义行为,对恶民应当给予惩处,遏制有害于社会的违法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惩恶扬善,激浊扬清。

  在治军上,柔是与士卒安危与共,“夫将帅者,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敌乃可加”。只有将士上下一心,才会克敌制胜;刚是严肃军纪、法令,“将之所以为威者,号令也;战之所以全胜者,军政也;士之所以轻战者,用命也”。军令如山,使全军整齐划一,全军上下才有战斗力。

  在用人上,柔是礼遇、重用贤才,“千里迎贤,其路远;致不肖,其路近。是以明王舍近而取远,故能全功尚人,而下尽力”。对于贤才只有重礼遇、讲礼节、示诚心,才能使贤才归顺,尽心效力;刚是整肃、扼制不法豪杰,“豪杰秉职,国威乃弱;杀生在豪杰,国势乃竭;豪杰低首,国乃可久。杀生在君,国乃可安”。不法豪杰党羽众多、位高权重、败法谋私,是“人主”治理国家的障碍和蠹虫,只有用法纪约束、惩处、抑制不法豪杰,才能使国家政令统一,政治稳定。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三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籍,在治国、理政、统军等方面作出了诸多精辟论述,其中,注重“贵因”的哲学理念、独树一帜的治心思想、德威兼备的领导素养、刚柔并济的领导方略,对当代领导者而言,仍然具有超越时空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建民.黄石公三略新说[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1.
  [2]宫玉振.白话三略[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7.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5.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
原文出处:王业文.《黄石公三略》所蕴含的领导艺术探析[J].领导科学论坛,2019(21):50-5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