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领导艺术论文

《孙子兵法》中的“智、德、变”领导艺术

来源:智库时代 作者:侯峰
发布于:2019-01-09 共4878字

  摘    要: 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 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使命对各级干部的领导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作为中国古代最为杰出的军事圣典的《孙子兵法》, 因之精邃富赡的思想、缜密严谨的逻辑、博大精深的内容, 其战略地位和影响力已远远超越军事领域, 广泛渗透到政治、管理、商业等各个领域, 备受世人瞩目。兵法可为王者师。《孙子兵法》中所包含深刻哲理和领导智慧更是被各级领导者推崇, 尤其是其中要求军事将帅必须具备的以“智”为重、以“德”为本、以“变”为要的思想, 对塑造智慧型、魅力型、创新型的现代领导力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孙子兵法; 领导智慧; 现代启示;
 

《孙子兵法》中的“智、德、变”领导艺术
 

  成书于2500年前的《孙子兵法》, 因之精邃富赡的思想、缜密严谨的逻辑、博大精深的内容, 其战略地位和影响力早已远远超越军事领域, 广泛渗透到政治、管理、商业等各个领域, 备受世人瞩目。尤其是其中所要求军事将帅必须具备的以“智”为重、以“德”为本、以“变”为要的深刻哲理和领导智慧更是被各级领导者推崇, 对塑造智能型、魅力型、创新型的现代领导力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孙子兵法》中蕴含着丰富的领导智慧——以“智”为首, 塑造具有科学精神的智能型领导

  (一) 科学决策

  科学决策是优秀领导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孙子兵法》中特别强调将帅的决策能力。孙子将《始计篇》作为首篇, 主要讲的是庙算, 即在作战前要进行充分的战略谋划, 估算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从而制定完善的作战计划。准确的预测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孙子指出, 战争和军队是事关国家生死存亡国家的大事情, 必须要认真的加以考察研究, 孙子在《始计篇》的结语中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 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 得算少也。多算胜, 少算不胜, 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 胜负见矣。” (《始计篇》) 要求将帅必须在战争开始之前, 要到古代视之为最神圣的地方——庙堂中进行战争策划, 如果能够将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 周密的筹划, 把战争的条件准备充足, 做到“知己知彼”, 战争尚未开始就已经胜券在握;如果战前不进行充分的谋划, 条件准备不充分, 那么取胜的把握就很小;如果一点也不准备, 任何条件也不具备, 匆匆应战就只能等着吃败仗了。

  在决策中, 有智慧的将帅要辩证的分析战争形势, “是故智者之虑, …必杂于利害。” (《九变篇》) 明智的决策者考虑问题, 必定会兼顾到利害两个方面, 绝不会凭一时冲动不顾一切的发动战争。充分认识到有利的一面, 便可以坚定胜利的信心;充分考虑到危害的因素, 以便防患于未然。对于领导者来说, 只知利而不知害才是真正的危险所在。现实中经常存在这样的情况, 某一策略从局部来看是有利的, 但从全局考虑则是有害的;从暂时的得失来看是有利的, 但从长远的目标来考虑则是有害的。高明的决策者, 总是以谋求全局之利、长远之利、根本之利作为追求的目标, 而不会纠结于一时的得失。“杂于利害”的思想表明, 领导者在制定政策、做决策时, 必须要从战略全局出发考虑利害关系, 既要有科学性理智性, 又要有整体性、辩证性, 从而更好的把握全局, 谋求长远。

  (二) 选人用人

  “领导者的责任, 归结起来, 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1]选人用人既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责, 也是正确决策制定出来以后能否贯彻执行的关键。孙子非常重视将帅的作用, 强调其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众的安危。“故知兵之将, …民之司命, …国家安危之主也” (《作战篇》) “夫将者, 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 辅隙则国必弱。” (《谋攻篇》) 将帅是国君的重要辅佐, 担负者向上沟通君主, 向下统率士兵的重大责任, 掌握着整个军队的生死存亡, 主宰者国家的强弱兴衰。选拔素质高的将帅辅佐国君, 必定思虑缜密, 万无一失, 国家自然蒸蒸日上;选择素质低的将帅辅佐国君, 定是目光短浅, 决策失误, 国家势必日益衰弱。

  知人善任、人尽其才选人用人的重要原则。“故善战者, 求之于势, 不责于人, 故能择人而任势。” (《兵势篇》) 善于用兵的人, 从不苛求于下级兵士, 而是因势利导, 依据作战态势和需要, 正确合理的选择人才, 审时度势使用人才, 并能够根据事势的发展, 将看似不同的人和事进行科学的搭配, 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同素异构”和“要素有用”是人力资源管理所强调的两大基本理论。孙子指出“故善用兵者, 譬如率然。率然者, 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 击其尾则首至, 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九地篇》) 用人的最高境界是领导者通过合理调配组织成员, 使之相互之间真正形成团结协作的关系, 以发挥组织的最大功效。明智的领导者既会看到每个组织成员身上的优缺点, 同时也会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优秀的领导者既能用人之长, 又能依据人员的差异进行科学的组合搭配, 充分利用每位成员的特长和优势, 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大家能够齐心合力、同舟共济, 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二、《孙子兵法》中推崇诚信爱民的仁爱思想——以“德”为本, 塑造具有人文素养的魅力型领导

  (一) 国家利益至上

  国家利益至上是《孙子兵法》始终坚持的用兵原则。身为军事家的孙子, 对战争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夫兵久而国利者, 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 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作战篇》) ) 一再强调不能盲目发动战争, 要求作战前必须慎重分析战争的利害关系, 要真正认识到战争对国家发展的两重性。告诫将帅们:如果对国家没有好处, 就不能随意采取军事行动;如若没有必胜的把握, 不要轻易使用军队;若不是到了紧迫危急的时刻, 不要随便发动战争。是否发动战争、动用军队必须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原则和标准。君主和将帅必须要具备国家利益至上的优良品质,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 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 不合于利而止” (《火攻篇》) , 明智的君主和高明的将帅不能因个人的喜怒哀乐而兴兵打仗、与敌交战, 符合国家利益就采取行动, 危害国家利益就要及时停止行动。

  在国家利益至上原则的指引下, 孙子认为取得战争胜利的最高标准是“是故百战百胜, 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 (《谋攻篇》) 孙子将用兵分为四个层次:“故上兵伐谋, 其次伐交, 其次伐兵, 其下攻城。” (《谋攻篇》) 百战百胜不是用兵的最佳境界, 比之更高明的是不用通过具体的战斗就使敌人屈服, 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兵不血刃而又能征服敌人, 才是理想的用兵之道。在国家利益的争夺中, 最好是“必以全争于天下, 故兵不顿, 而利可全” (《谋攻篇》) 在尽可能的情况下, 尽最大努力避免直接的军事对抗, 通过道德和外交等非军事手段吸引敌人屈服, 取得“全胜”, 才是最符合国家利益的用兵至境。孙子认为速度对于军队行动最为重要, 提出兵贵神速的论断。速决论是从战争需要消耗巨大的物质财富、会加重百姓的赋税负担, 会损害国家利益这一角度出发提出来的。

  (二) 诚信仁爱

  中国文化强调“内诚外信”, 诚信成为最重要的人际交往原则。《孙子兵法》同样指出:“令素行以教其民, 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 则民不服。令素行者, 与众相得也。” (《行军篇》) , 统军将帅如果能够严于律己, 在平时认真执行命令、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 用自身的言谈举止教育部下, 士卒必会信服, 也就容易养成服从的良好品质和习惯;反之, 如果将帅自身松懈, 不能严格执行制度规定, 以此教育下属, 则士卒们必定不服, 也就无法养成良好的习性。能否始终如一的严格贯彻执行军队的法令是将帅与士卒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这“充分说明为将带兵应严守信义, 才能树立良好的威信, 赢得部属的信任, 增强军队内部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进而提高战斗力”。[4]领导者要树立威信, 有效的行使指挥和控制职能, 必须对部下讲信用。首先, 要坚持“号令如一”, 对于已经制定出的规章制度, 要一以贯之的加以执行, 不能因人而异, 更不能朝令夕改。部下一旦不能预见领导者的行为, 就会失去对领导者的信任, 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会丧失殆尽。其次, 领导者对待下属要做到公正无私, 并充分的信任下属, 才能上下齐心, 无往不胜。

  “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孙子兵法》充满“仁者爱人”的思想。“视卒如婴儿, 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 故可与之俱死。” (《地形篇》) 孙子要求将帅们要爱护自己的士兵, 就如对待婴儿与自己的孩子一样全身心加以呵护, 这样士兵们就会心怀感激, 遇到战事, 自然就可以全力以赴, 与将帅同生共死。王皙在《孙子十一家注》中解释到, 具有仁爱之心的将帅, 可以得人心, 能够树立威望, 士兵们会心甘情愿的支持、跟随和拥戴他。关心、尊重部下是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只有让人心悦诚服的领导者, 才能鼓舞团队的士气、凝聚人心, 取得成功。但恩爱仁义并不是一味的迁就忍让, 孙子主张对待士兵要“令文齐武”, …如果只是优待士兵而不能使用, 溺爱而不能教育, 他们就会骄横跋扈, 以至于不能对敌。所以, 对待士兵一方面要使用文治的方法, 用道义加以教育感化;另一方面又要用武备来整饬军队, 用严格的军纪军法加以约束。当然, 在仁爱奖惩中蕴含着丰富的领导技巧:“卒未亲附而罚之, 则不服, 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 则不可用也。” (《行军篇》) …当士兵们还没有信任亲近依附将帅时, 就贸然地对之实施惩罚, 往往会令士兵不服气, 这样在战斗中就很难令其服从指挥, 难以使用;反之亦然, 如果士兵早已信服将帅, 而这时却一再爱抚退让, 犯错却不惩戒, 则会丧失严明的纪律, 成为一支散军, 在作战中必败无疑。恩威并济、赏罚分明才是领导者明智的选择。

  三、《孙子兵法》中着重强调因势而变的精神——以“变”为要, 塑造具有改革精神的创新型领导

  (一) 权变制胜

  改革创新能力是新时期领导者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孙子兵法》首篇就指出:“势者, 因利而制权也” (《始计篇》) 。强调将帅要凭借有利的形势, 不断制定临机应变的策略, 表明了孙子注重“权变”的思想。当今社会发展瞬息万变, 领导者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根据形势的变化而采取灵活的政策方法, 以创新应对快速的发展。

  善于权变、出奇制胜是成功领导者必备的能力。孙子指出, 用兵作战只有奇、正两种战术, 按照一般的兵法原则部署兵力便是正, 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 迂回、侧击则为奇。在战争中, 使用正兵交合, 依靠奇兵取胜。善于出奇制胜的人, 战法的变化永不枯竭;如果奇与正相互转化配合, 其变化就像圆环一样, 无始无终, 难以穷尽。而对奇正战术的运用, 核心是对“变”的把握, 关键是对于变通原则的灵活运用。通览《孙子兵法》, 其中包含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兵法策略和原则, 但在实际战斗中照搬照抄这些方法却不能赢得胜利;只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灵活运用这些原则, 才能取胜。优秀的领导者在工作中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勇于开拓创新, 打破陈规, 适时地改进完善领导的方式方法, 避免陷入程式化、模式化的桎梏。

  (二) 胜于易胜

  善于转化不利形势、创造有利条件是领导者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古之所谓善战者, 胜于易胜者也。” (《军形篇》) 孙子指出, 真正的善战者, 总是战胜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这并不是说只与弱敌作战, 而是因为真正的善战者, 在战前就会想方设法创造战胜敌人的条件, 采取措施增强自己的实力, 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不论强敌、弱敌都要使其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成为容易战胜的对手。胜利的军队绝不会盲目交战, 战前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和谋划, 只有在拥有了能够应付各种复杂情况的强大力量, …使自己始终处于“不可胜”的战略主动地位之后, 才寻求与敌人交战, 绝不打无把握之仗, 这是善战的将帅一定坚持的作战原则。要达到“胜于易胜”的境界, 并不简单。一方面, 既要“杂于利而务可信”, 又要“杂于害而患可解” (《九变篇》) 。要全面透彻的分析问题, 既要能够发现并合理利用有利的条件, 把握机遇, 顺应形势;又要充分考虑到不利的条件, 并能够看到隐含在不利中的有利因素, 化害为利, 增强在逆境中寻找出路的能力。另一方面, 要深刻认识到“昔之善战者, 先为不可胜, 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 可胜在敌。” (《军形篇》) 在信息社会中,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作为组织发展引领人的领导者必须要不断加强学习, 不断完善提升自身和组织的知识结构及能力水平, 以应对瞬息万变的时代发展要求和挑战。同时, 要认真研究工作的对象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关键点, 根据对象和问题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工作计划、完善工作方案, 以变化应对变化, 在变化中求取成功, 做具有改革精神的创新型领导。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515.

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校科社教研室
原文出处:侯峰.《孙子兵法》中的领导智慧及现代启示[J].智库时代,2018(48):172-173.
相关标签:孙子兵法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